和平,不可阻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0 20:32:12

    

    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本次阅兵既展示了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更展示了中国军队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信心与能力。

    本报记者 陈剑摄

    2009年11月26日,驻扎在阿富汗赫尔曼德省Hassanabad前沿基地的美军。当地时间12月1日晚,奥巴马在西点军校宣布,美国将向阿富汗增派3万士兵,同时表示增兵计划事关美国“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奥巴马的阿富汗新战略将对阿富汗周边地区乃至对整个国际战略形势产生深远影响。 

    CFP供图

    2009年6月24日,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街景。历时26年的斯里兰卡内战在5月中旬以政府军的彻底胜利宣告结束。这个印度洋岛国的和平曙光给2009年动荡不安的国际军事形势带来一抹亮色。 

    CFP供图

    2009年7月21日,美国参议院以58票赞成、40票反对的表决结果,决定支持奥巴马政府关于停产F-22战斗机的计划。 

    CFP供图

    2008年12月4日,印度海军航母“维克拉马迪特亚”号(原俄罗斯“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当日在俄罗斯北德文斯克Sevmash海军造船厂下水。

    CFP供图

    2009年,一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笼罩全球,引起了全世界最多的关注。

    80年前,同样是一场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演化成了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延续近5年、影响深远的危机以及在1937年再次出现的危机,间接地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的进步,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样的历史不会再次上演。尽管,2009年的世界军事态势一如既往的波谲云诡,亮色稀少……但是,仅在中国,从海军、空军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分别向世界传达出的创建和谐海、空的倡议,到国庆阅兵所展示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与真诚意愿,从出兵索马里亚丁湾海域保护过往商船,到根据联合国要求继续在世界各地派兵维和,这些积极的因素无不显示出,虽然成长道路仍将曲折漫长,和平,终归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力量。

    备受关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

    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在北京举行,展示了中国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领域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是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次重要检阅,也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一次特殊展示。

    全世界的镜头聚焦于此,瞩目于一个国家60年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国庆60周年阅兵,以及此前的海军成立60周年和此后的空军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既展示了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崭新风貌,更展示了中国军队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信心与能力。

    阅兵中,中国大批新式武器包括新型战略核导弹、巡航导弹、新型防空导弹、空警-2000、空警-200、歼-10战机、新型战车等相继亮相,吸引了来自国内乃至世界的众多眼球。

    空警-2000作为国庆60周年阅兵空中梯队领队机,标志着中国空军信息化建设和装备发展取得重要进展,是空军实现攻防兼备战略转型的标志性装备,也是空中作战体系能力的关键要素,代表着近年来中国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新成就。

    “八一”飞行表演队整体换装歼-10。从二代机歼-7GB到三代机歼-10,是机型的跨越,也意味着飞行技艺、表演水平的跨越。作为国产最先进的战机,2009年,歼-10战机实施成建制经空中加油赴远海训练,大幅提升了远程能力。

    核潜艇公开亮相于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阅兵式。它是中国海军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在中国海军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受阅的海军新型装备,标志着中国海军装备的设计生产能力已迈上了一个自主创新的新台阶。

    如世人所熟知的,一些国家对中国军队的怀疑和猜测从未停止。但是,有心的人会注意到,胡锦涛检阅国庆60周年受阅部队后再次表明的中国一贯的和平立场。他指出,中国军队“要发扬光荣传统,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使命,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为维护世界和平再立新功”。

    而在此前的4月23日,胡锦涛在青岛会见应邀前来参加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的各国海军代表团团长时表示,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永远不称霸,不搞军事扩张和军备竞赛,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内的中国军队,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此,英国《简氏防务周刊》资深专家分析认为:中国希望告诉世界,“对任何国家也不构成威胁”;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向世界展示一个“公开透明、勇于负责”的大国军队形象。

    影响深远———美国公布阿富汗新战略

    2009年12月1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西点军校公布了美国的阿富汗新战略。美国将增兵3万人,此外还将敦促北约增派1万人。这意味着驻阿美军兵力将达到10万人。奥巴马在讲话中强调:“新战略有三个核心要素:从军事方面努力为责任交接创造条件、从非军事领域加强正面积极行动、与巴基斯坦政府确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在讲话中他提出了明确目标———彻底清除“基地”组织在阿富汗的社会基础。

    阿富汗战争始于2001年10月,至今美军已在此耗时长达8年,这是美国历史上仅次于越南战争的历时第二长的对外战争。2009年,驻阿美军伤亡激增,单月死亡人数纪录不断创下新高。阿富汗战争的军费开支迄今已达2430亿美元,而且还在加速上涨。

    奥巴马增兵决定注定无法避免,因为这是他唯一安全的政治选项。如果无视军方建议拒绝增兵,共和党人对他的攻击会变本加厉;而且也会导致英、法、德等盟友国家彻底陷入阿富汗泥潭中,使得相互间战略伙伴关系出现巨大裂痕,并导致西方各国离心力大增而削弱美国影响力。阿富汗新战略不单单是要彻底消除该地区的反美军事力量,更力图在此建立一个强大的亲美势力范围。阿富汗与俄罗斯、中国、伊朗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多个成员国毗邻,特殊的地缘战略环境使得美国对这个地区给予更高的期望。目前,这里是美国势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如果在阿富汗建立起稳固的亲美政权,将使美国未来在全球的战略态势极大改善。

    或许正如奥巴马在西点军校阐述新战略时所言:“美国正在经历一场时间的大考验”,而且,“这并不仅仅是美国的战争”。可见,奥巴马的新战略将对阿富汗周边地区乃至对整个国际战略形势产生深远影响。

    阿富汗战争的走向,也许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世界战略格局的未来走向。

    耐人寻味———俄试射“布拉瓦”导弹再次失败

    2009年12月10日,俄罗斯国防部痛苦地承认,前一天在水下进行的“布拉瓦”海基洲际弹道导弹试射再度以失败告终。此前3年多时间里,该型导弹试射11次,失败6次,完全意义上的成功据说仅有1次。

    尽管屡试“不爽”,但俄军方却愈挫愈勇,在第一时间即高调宣称不会放弃“布拉瓦”导弹的试射和装备工作。如此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俄罗斯人的这份执著实在耐人寻味。试想,若非需求紧迫,一个历史悠久,且拥有雄厚底蕴的泱泱大国又何必行此超常之举?

    近年来,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咄咄逼人的打压态势,力量对比处于明显劣势的俄罗斯在现实威胁下,不得不频频高举起核威慑的大棒,以求与前者达到军事上的战略平衡。虽然在2009年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放弃在东欧部署陆基反导系统,但其转而加强海上反导力量建设的行动,令俄罗斯的神经再次敏感起来。

    美俄明争暗斗多年,对于前者的这招“欲盖弥彰+偷梁换柱”,俄罗斯可谓洞若观火,于是乎“落后就要挨打”的危机感与紧迫感油然而生。而在俄方计划中,“布拉瓦”导弹作为其海基核威慑力量的核心,将与“白杨-M”陆基弹道导弹等共同构成捍卫俄罗斯核心利益的坚强柱石。然而,这颗原本应该是俄国防工业骄傲的“定海神针”,如今却成为西方媒体冷嘲热讽的笑柄,寄予厚望的“争气弹”变成了灰头土脸的“耻辱弹”。

    堂堂国之重器处境难堪的背后,一方面暴露出俄罗斯军工实力大幅滑坡的不争事实,另一方面凸显的则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俄国防预算的捉襟见肘。那么,面对着战略空间被不断压缩、传统势力范围遭接连蚕食的不利局面,素以坚韧顽强著称的俄罗斯民族又将何去何从?答案很简单———明知不敌,也要亮剑!

    如果说当年曾国藩自诩“屡败屡战”尚属明贬暗褒的文字游戏的话,那么今天俄罗斯的“屡败屡试”,却实实在在透着股“壮士断腕”的悲情色彩。至于命运多舛的“布拉瓦”导弹,究竟是大国残阳的一抹余晖,还是绝地反击的一声号角?个中答案,或许只有未来才能告诉我们。

    危机重重———美俄卫星太空相撞

    北京时间2009年2月11日0时55分,美国“铱33”通信卫星与一颗俄罗斯报废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约790公里高的近地轨道上相撞,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两颗完整的人造卫星在太空相撞。无独有偶,同月间两艘英法核潜艇也在大西洋中部相撞,险些酿成核泄漏事故。如此“小概率事件”的短时间内密集爆发,仔细想来却是偶然中蕴含着某种必然。

    从卫星“亲密接触”到潜艇“热烈拥抱”,当浩瀚的大洋与无垠的太空也开始“堵车”、“追尾”时,或许我们才会发现,人类缺的并非空间,而是规则与互信。面对“丛林法则”依然主导整个国际体系运作的无情现实,面对各国在利益与安全层面的全方位争夺,回过头来再看美俄卫星凌空对撞那一瞬间所产生的震撼效应,除加大了太空垃圾对飞行器的危害程度外,潜藏于整个事件背后的“太空军事化”的阴影,恐怕才是压在人们心头最想表白却又无法明言的沉重隐忧。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这是当年德意志帝国外相皮洛夫的“高论”。沧海桑田,今天,空天早已成为吸纳和融会科技革命成果、积蓄并释放能量的战略新高地。而一些国家发展空天事业的最真实诉求,虽然不乏和平利用、造福子孙的追求,但也包含先发制人、防患于未然的意图。科幻电影中空前惨烈的星球大战尽管尚未成真,但近20年间由西方国家“自导自演”的数场高科技局部战争,已经用最残酷但也最直白的方式验证了杜黑“空中是决定性战场”预言的准确性。伊拉克、南联盟……这一个个昔日的地区强国,虽拥有威武雄壮的庞大陆军,却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来自空中的精准猛烈打击面前,几无还手之力!现代空中力量不仅主宰着空天话语权,而且俨然当起了陆地与海洋争端的“裁决者”,“地面问题空中解决”已成为各国谋夺权益的重要手段。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飞机来轰炸。这句源自抗战时期的朴素民谣背后,却折射出一个饱经沧桑的古老民族,对现代化空中打击可怕威力的最痛切感悟。正如当年先辈教育我们决不能遗忘近代中国曾遭到列强无数次海上入侵一样,“空天的威胁”,同样应当成为我们时刻铭记在心的盛世警言!

    争议不断———美军停产F-22战机

    2009年7月21日,美军宣布终止生产F-22战机,此举又将F-22推上了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也是唯一的第四代战机,F-22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全世界关注。采用一切已有的世界级航空顶尖技术所造就的优异空战性能,使之成为美空军的“撒手锏”。它具备低可探测性(隐身性)、高度机动性和敏捷性、不开加力即可作超音速巡航的性能,并具有飞越所有战区航程的攻击力。

    F-22的停产,表面原因是费用问题———单机造价为1.4亿美元的F-22每飞行1小时,便需要超过30个小时的维护,每小时飞行成本高达5万美元。昂贵的维护与飞行成本,成为F-22的最大软肋。由于奥巴马意图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迅速重振美国经济,叫停这条世界上最昂贵的战机生产线以缩减军费开支就显得理所应当。

    在阿富汗深陷泥淖的事实令美军意识到,单凭空中优势和高技术装备的技术优势或许可以赢得一场战役和一系列战役,但,能否赢得整个战争却是另一回事。所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发表言论称,单凭技术优势是不够的,特别是对美国现实面临的问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美国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步兵、特种部队、信息化装备等一系列项目上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传统战争模式当中的顶尖武器———F-22的生产被叫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叫停F-22的生产并不意味着美国会扔掉F-22所凝聚的技术成果。该型飞机已经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它的生产技术、研制过程已基本完成,这是美国拥有的一个很大的技术优势。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美国已经完全掌握了第四代战机的技术。事实是,停产F-22并不会影响美国未来的空中优势,美国还可借此节省更多资金,进而研发更先进的第五代战机,比如无人战机等一系列装备。

    从更深层来看,F-22的停产也是一声转型的号角。美国取消F-22的生产项目,标志着美国军事战略的一个重大调整———即不再把冷战期间的对手作为未来唯一的军事战略目标,局部战争、地区性战争、“反恐”作战中的对手,纷纷上升为未来主要军事战略目标。2009年美军下马的新装备研制计划,并非只有F-22。这些下马装备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研制计划始于冷战时期。冷战结束后战争形态的变化和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应该是它们“壮年夭折”的根本原因。

    冷战时期启动的武器装备的“夭折”,并不意味着美国完全放弃“冷战思维”下的军事战略。奥巴马政府作出从伊拉克撤军的决定,但又在阿富汗新战略中作出了增兵的决定。这表面上是一个“反恐”的动作,实际上也暗含着对阿富汗周边国家进行更为严密的部署控制的目标。冷战结束已久,而它的影响却远没有停止。

    令人欣慰———斯里兰卡内战结束

    大概谁也未曾预料到,2009年国际军事的亮点,会出现在默默无闻的印度洋岛国———斯里兰卡。5月19日,该国总统拉贾帕克萨宣布,斯政府军已在打击“猛虎”组织的军事行动中取得最后胜利,斯里兰卡内战结束。

    从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反政府武装发家,到受到国际社会孤立,“猛虎”组织的覆灭给世界各地解决民族、宗教和领土冲突以巨大信心。事实证明,反政府武装组织无论实力多么雄厚,与强大的国家机器长期对抗都难有胜算。“猛虎”组织当年也曾割据数省,多次挫败政府军围剿,称霸一方长达26载。但在斯政府调整内外政策,迅速恢复壮大军力后,“猛虎”组织便日益陷入穷途末路,直至困守一隅,全军覆灭。

    放眼世界,在依然饱受战乱、恐怖主义等各类威胁困扰的今天,锡兰岛上升起的和平曙光,无疑是持续动荡的2009年里一道最令人感到振奋与欣慰的亮丽风景。但,人们也不应忘记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背后,是斯里兰卡政府在友邦支持下顶住西方压力,坚决抵制“反恐双重标准”的不屈抗争。至于美国主导下的8年“反恐”缘何“越反越恐”,有心人自然可以从他们至今坚持的对“恐怖主义”的双重标准中看出端倪。

    对有些国家而言,“基地”组织等传统恐怖势力已不足以构成战略威胁,至多算得上是一种安全隐患。恐怖主义之所以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屡打不绝、死而不僵,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利用了某些国际势力的阴暗心理,从而获得了喘息与生存的外部空间。

    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但一场变了味的“反恐”战争却无论如何都难称“替天行道”。

    雄心勃勃———印度国产核潜艇下水

    2009年7月26日,印度自主研发的第一艘核潜艇“歼敌者”号,在经过11年的漫长“孵化期”后终于破茧而出,正式下水。

    就在印度核潜艇下水的当天,巴基斯坦海军表示,印度研发核潜艇将对巴基斯坦、印度洋以及周边沿海国家产生深远影响,将破坏整个地区的稳定,对南亚地区的和平以及势力均衡来说是很危险的。

    周边国家的担忧并非没来由。据印度《每日新闻与分析报》报道,除第一艘国产核潜艇“歼敌者”号外,印度政府还将在近年建造另外4艘核潜艇。报道说,这4艘核潜艇包括2艘“歼敌者”级核潜艇和2艘大型弹道导弹核潜艇。

    航母、轰炸机、核潜艇,印度打造“三位一体”核威慑体系的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正朝着成为一个“有声有色大国”的目标加速前进的印度,将国家战略总目标定位为:依托南亚,走出印度洋,争做一流世界大国。印度的政治人物和军队领导人一再声称,印度应该将印度洋这个昔日的“不列颠内湖”变为“印度人的印度洋”,反对任何大国海军在印度洋的存在;还提出印度要从印度洋走向世界,跨进世界海上强国的行列。

    为了实现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印度在国防投入方面的“大手笔”令世界为之瞠目。印度2009年的军费开支较上一年增加了24%,世界主要国家无出其右。在全球军火采购清单中,印度也是当之无愧的大户,成为美国、俄罗斯军火出口的主要买主。有媒体称,印度几乎是在耗举国之力、尽全民之责,以最大的力度采购武器装备,打造一个亚洲霸主型的军事大国。

    但是,正如西班牙《对外政策》所指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今天印度仍有77%的人口生活在每天不足2美元的贫困状态。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发展指数排行榜上,印度在177个国家中排在第128位。印度政府同样需直面的是国内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地区和社会不平等以及各种宗教冲突等挑战。

    在“大炮和黄油”的问题上,不知印度如何选择?

    (作者为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