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美国用管仲粮食战略灭中国的后续阴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22:58

揭穿美国用管仲粮食战略灭中国的后续阴谋

  众所周知,曾左韬文章《现代战国策——美国的乙醇战略》描述了美国正采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灭鲁梁的政策对付中国。

  齐国本是一个海边的小国,姜太公初封时地不过方圆百里,而且很多是不适合粮食生长的盐碱地,粮食生产和人口都不多。齐国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东方的超强,与管仲的粮食战略有很大关系。策一,服帛降鲁梁。鲁和梁的老百姓平常织绨,绨是一种丝线做"经",棉线做"纬"织成的纺织品,管仲劝齐桓公穿绨料衣服,并下令大臣们都服绨。上行下效,齐国的老百姓一时间全都穿绨料衣服。齐国绨的价格大涨,管仲还特意对鲁、梁二国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绨一千匹,我给你们三百斤金;贩来万匹,给金三千斤。吸引得鲁、梁二国的老百姓都把绨运到齐国卖高价,而获取利润。鲁、梁二国财政收入大涨。这两个国家的国君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绨。一年后,鲁、梁的老百姓几乎全部出动,忙着织绨运绨,从而放弃了农业生产。时机成熟以后,管仲又劝齐桓公改穿帛料衣服,也不让百姓再穿绨,并“闭关,毋与鲁、梁通使”,十个月后,“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即使两国国君急令百姓返农,也为时已晚,粮食不可能在短期内产出。于是,鲁、梁谷价腾飞,鲁、梁的百姓从齐国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而齐国的粮价每石才十钱。三年后,鲁、梁的国君不得不归顺齐国了。

  但是,美国仅仅这么简单的复制管仲策略吗?不是的,美国的智囊可谓深谋远虑,正策划着管仲策略的下半部,就是在中国网络大造舆论压楼价和为农民工长久入住城市呐喊。

  正如美国每次出兵讨伐其他国家之前,都先以民主自由为幌子迷惑脑残的人一样,然后最后的结果就是把他国打烂,幻想自由民主的人很多都命丧美军轰炸之中。美国灭中国的下一个政策也是向中国百姓描述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看起来跟民主自由一样美妙的旗号,却继续隐藏的延伸着管仲的粮食测力额,连中国高层也被欺骗了,直到最近才略有醒悟。君不见,网络里突然冒出了很多写手在讨伐中国的高楼价,呼吁要压低楼价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真正的农民工可能都没有空在上班时间上网呼喊压楼价的,可见网上铺天盖地的上班时间上网呼吁压楼价的都是一些枪手所为,而能够愿意花钱请这些枪手的,绝对不是农民工本身,只有可能是美国间谍。

  具体是什么呢?

  美国的做法是买通一帮御用文人、专家,大肆为农民工住房问题抱不平,对中央施压,迫使中央压楼价。但是,中国的农民工其实是美国管仲策略的衍生品,目前经济危机打击中国制造业的同时,美国担心中国的农民工回乡种田,那么之前30年的管仲谋略就半途而废了,所以必须把近8亿农民工留在城市,才能遏制中国的农业,才能让农民的子女不再种田继续往外跑,这是美国完成管仲策略下半场的必要条件。为了让这些人留下来居住和压房价,在广州等大城市市内已无空闲土地,就要毁掉周边的番禺、增城、花都、从化等的耕地,把珠三角和长江三角洲的肥沃耕地全部毁掉建房子,名义上是解决农民工住房,实际上是把中国最好的耕地毁掉,剩下只有贫瘠的耕地和缺乏劳动力的内地农村,中国粮食自然难以为继。

  因此,这些专家在舆论上大肆呵护农民工,却不肯呵护留在农村种田的真正的农民。因为他们最怕的就是给农民补偿多了,农民工就宁愿回家种田不留在城市了,这样的话中国就不会缺粮了,美国的管仲政策就要泡汤了。既然这样,那么揭穿这个阴谋的关键,就是比较他们多关心留守种田的真正的农民,还是打着同情农民的旗号,鼓吹关心不种田到城里去打工的农民工。

  如果中央能及早察觉美国的阴谋,就应该果断采取行动,对房地产贷款松绑,维持沿海城市的高楼价,提高农民工进入城市永久居住的门槛,把补贴廉价制造业出口退税的巨款用于补贴真正留守种田的农民,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回乡种田。只有采取这样的反管仲政策,才能挽救中国的粮食危机,避免落入美国精心策划的圈套。如果中央真的看不惯房地产商的高利润,那么可以对房地产商征收高所得税,而不应该压低楼价,更不能毁沿海地区的耕地来建房子压楼价。

  这样,美国就不能得到中国制造的廉价出口产品而通货膨胀,而中国却因为粮食充足而安然度过经济危机,国家避免了出口退税款补贴美国人,将使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

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决不能掉以轻心

金 吉

《环球视野》 2009-3-17

  春节期间,我去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旅游,看到沿途不少地方树立着“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牌子,说明该地区已将基本农田的保护落实到基层,颇感欣慰。最近,报刊上正在辩论“要不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这个问题。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茅于轼教授认为“18亿亩耕地的红线没有必要”,因为“改革以来30年,人口增加45%,粮食增产60%,耕地却在减少,说明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无关。”再说“世界上有很充分的粮食供应”。笔者认为这种论调是不正确的。保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关系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不仅关系我国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乃至世界的安宁。
  茅于轼教授认为“18亿亩耕地红线”是“拍脑袋”定下来的。事实不是那样,而是国家经过调查研究确定下来的。1998年国土资源部通过卫星遥感获得的资料,首先摸清了我国耕地面积的精确“家底”为1.3004亿公顷,合19.5亿亩。这个19.5亿亩及之后卫星监测和土地普查,为我们设定的保护耕地的底线提供了依据。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耕地保有量约束性指标,即到2010年保持在1.2亿公顷(18亿亩)。2006年又颁布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规划期间确保10400万公顷(15.6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因此,保护耕地面积,保护基本农田,其目的就是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确实,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获得了很大成就。粮食供求由短缺走向紧平衡,靠我们自力更生,这是很不容易的。但从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决不能高枕无忧。这是因为:第一,粮食生产仍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状况。我国幅员辽阔,每年自然灾害不少。虽然我们获得了五年大丰收,但不能保证年年大丰收。其次,我国高产田比重不大。虽然我国农业科技突飞猛进,粮食单产高产成绩不断涌现。但据土地部门调查,全国现有基本农田中,中产田占40%,低产田占32%,相当数量的基本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第三、我国人口仍在增长,人地矛盾更趋尖锐。我国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短期内难以改变。在未来20年中,我国城镇人口将会净增约3亿人。据统计,过去十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耕地减少45万公顷(相当于2004年全国耕地总量的0.37%)。人地矛盾在世界发展中大国中最尖锐最突出。
  我们决不能把基点放在进口粮食上。虽然我们进口一些粮食,但比重不大。我们不能用大量外汇去购买粮食,因为我们还要搞建设,要进口机器设备。最重要的是,国外粮食掌握在少数国家之手。人家卖不卖给你,以什么价格卖给你,主动权均操在别人之手,我们不能左右,而且国外粮食交易量每年只有2亿吨,而中国粮食需求每年5亿吨,谁能供应得起?
  因此,我非常同意“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正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