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如何严密论证生一个孩子智力不会下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7:48:27
当年如何严密论证生一个孩子智力不会下降

  摘自:《人民日报·大地》 作者:郭田珍

  论证的焦点问题是要不要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只生一个孩子会带来哪些问题。“只生一个”在国际上没有先例,中国要这样做必须做出科学的论证。譬如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会不会导致人口智商下降?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经历了曲折、悲壮而辉煌的历程。人口政策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立为基本国策,著名人口经济学家田雪原,见证了这一历史过程。

  为马寅初新人口论翻案

  1959年,当年轻的田雪原跨进北大校门时,北大乃至整个社会正在铺天盖地地批判老校长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秩序安定,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提高,我国迎来了第一次人口快速增长时期。时任北大校长的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在利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身份进行社会调研的过程中,被“到处看到的小孩子”吓了一跳。1957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马寅初提出应该大力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实施生育两个孩子有奖、生育三个孩子征税、生育四个孩子征重税,以征得来的税金作奖金的主张。

  马寅初控制人口的主张,与当时“人多力量大”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驰,马寅初被批为“中国的马尔萨斯”。 

  在一片批判声中,学习经济学的田雪原,躲在北大阅览室的一角,找来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等论著以及批判马寅初的文章,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在对照阅读的过程中,田雪原发现马寅初的文章很有道理,而批判他的文章却并没有讲出什么具体道理,只是戴大帽子而已。由此他产生若干疑问,种下了当时并不知道的一种学术情结。

  1960年1月,马寅初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此后,中国人口失去控制,短短十年时间里,总出生人口达3.2亿,1971年,中国人口超过8亿。

  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1974年底,毛泽东在国家计委《关于一九七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上批示:人口非控制不可。

  1979年4月,田雪原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此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不久。在田雪原眼里,十一届三中全会最大的贡献就是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认为科学的春天来了。

  今天,在中国社科院人口所办公室,已入古稀之年的田雪原回忆往事时说:“当时,如果不把马寅初的案子给翻过来,错误的人口观念和政策就不会得以纠正,人口理论研究就不会有所突破。为马寅初新人口论翻案,是人口理论拨乱反正的关键,也是实施控制人口增长政策的理论准备。”

  1978年底,当时还在教育部工作的田雪原,根据自己多年积累和对马寅初人口思想的思考,着手撰写为马寅初先生新人口论翻案的文章。1979年初完成后,他将稿子投给《光明日报》。为什么选择《光明日报》呢?田雪原解释说:一是当年批判马寅初时,《光明日报》充当了急先锋角色,发表了大量批判文章。今天需要站出来反思当年的错误批判,翻案也应从这里开始。二是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震动全国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掀起了在全国范围内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理论拨乱反正,树立了《光明日报》新的形象。1979年8月5日,《光明日报》以近整版的篇幅,发表了田雪原《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文章。在文章前,《光明日报》加了大段“编者按”,对该报过去的错误作了检讨,并以该文的发表表明该报现在的立场和观点。马寅初先生看到后,深有感慨地说:“当年我曾说过《光明日报》不光明,《光明日报》发动那场突然袭击不光明磊落,今天《光明日报》带头呼吁为我和《新人口论》平反,把颠倒过去的理论再扳正过来,我还是很感激你们的。”   以此为契机,田雪原接连在《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批驳了人口越多越好的“人手论”,“人口不断迅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等的禁锢和教条,对当时人口理论的拨乱反正起到了推动作用。1979年11月,由田雪原收集整理的马寅初关于人口问题的文章、讲话和手稿汇编成书,以《新人口论》冠名出版,三年内连续再版印刷三次。

  人口理论的拨乱反正,为中国人口问题的解决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改革开放后新人口政策已经呼之欲出。

  “只生一个”渐次浮出

  援引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研究室的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走过了曲折、悲壮、辉煌的历程。

  其实,早在1953年,我国《农业发展纲要》首次写入了计划生育内容,计划生育开始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但由于“左”的思想影响,计划生育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20世纪70年代初,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国家开始在全国城乡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增加了控制人口增长的力度。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到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制定了“晚、稀、少”的生育政策。“晚”是指生育年龄晚,“稀”是指生育孩子的时间要间隔开来,“少”是指生育的孩子数量要少。晚、稀、少三者中,“少”是核心。那么少到什么程度呢?当时,有的地方就曾经提出过“只生一个孩子”的口号;全国则普遍流行“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宣传。 1978年国家第一次明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要求。同年3月,“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入宪法。  

  1979年12月,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办公室在成都开会,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在会上提出:“提倡一对夫妇最好生一个孩子,是我们计划生育工作的着重点转移。过去我们说,‘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现在提出来‘最好一个’,后面那个‘最多两个’没有了。这是我国目前人口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要求……”

  人口学界对未来人口变动和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时任七机部二院副院长的控制论专家宋健等自然科学工作者,应用控制理论做出多种方案的人口预测。他们同田雪原等合作推出一批研究成果,经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推荐,送中央和国务院主管领导,中央和国务院主管领导报送中央政治局,引起中央的重视。

  为什么“只生一个”

  1980年3月~5月,中央书记处委托中央办公厅,连续召开五次人口座谈会。

  五次座谈会,论证的焦点问题是要不要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只生一个孩子会带来哪些问题。“只生一个”在国际上没有先例,中国要这样做必须做出科学的论证。

  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三四十人,学者十来个人(逐步减少到一二个人)。田雪原从始至终参加会议,并受中央主管领导和会议领导委托,承担座谈会向中央书记处起草报告的任务。

  田雪原说:“这是理解中国人口政策的枢纽。我们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主要是这五次座谈会的结晶,五次座谈会把今天所遇到的人口问题差不多都涉及到并且做了必要的论证。” “作为学者参加这样的会议,与人口相关性各部门领导均在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谈出不同的观点,十分难能可贵。据我所知,像这样认真负责的民主讨论,在当时恐怕是少见的”。  

  田雪原记得,五次座谈会从中南海西楼会议室开到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最后在中南海勤政殿形成文件。出席会议的有中办等中央相关部委领导,国务院系统有国家计委、经委、公安部、民政部、卫生部、教育部、科委等部门的领导,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首都高校有关专家学者。会议围绕着“只生一个”会带来哪些问题,进行了慎重而充分的论证。

  一是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会不会导致人口智商下降?会上,有一位副部长提出: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话,叫作“老大憨,老二聪明,但是最聪明的还是老仨,俗话说猴仨儿、猴仨儿的嘛”!此言一出,引起一片骚动。是啊,人口数量控制再好,如果智商下降、人口素质下降,这个责任谁负得起!于是组织论证。第一,一些同志查找资料,如查到美国飞行员中是第一个孩子的占到40%左右,证明“老大憨”没有科学根据。第二,中国老百姓的说法,主要同过去多生多育有一定关系:因为孩子多、生活困难,老大就要照顾弟弟妹妹,往往显得很大度,给人“老大憨”印象。第三,1980年中国改革刚刚开始,虽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尚没有确定,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但是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发展商品经济取得相当的共识。发展商品经济,商品和交换价值升值,人们的婚育观念和行为就会发生变化:离婚率上升、未婚先育和流产比升高等现象在预料之中。其结果会造成提倡生育一个,但是生育和留下来的孩子不是所怀的第一个孩子的比例,会增多起来。有了这三条,才得出提倡生育一个孩子不会导致智商下降的结论,才敢于做出相应的决策。

  二是只生一个会不会带来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倡生育一个孩子,控制人口数量增长,肯定会引起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因为少年人口所占比例下来了,老年人口比例自然会升上去。但是老龄化到什么程度,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只要我们的政策符合客观实际,将生育率控制在合理水平,老龄化就可以保持在社会经济能够承受的限度之内。关键在于生育率和出生率的下降不要过于急速,更不是生育率和出生率越低越好,要掌握好下降的度。

www.stnn.cc

  三是只生一个会不会带来劳动力供给短缺问题?控制人口增长,将来是否会发生劳动力供给短缺?“世界有两类人口问题:一是人口和劳动力过剩,发展中国家大多属于这类人口问题;另一类是人口和劳动力短缺,发达国家多数是这样的问题。我们属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属于人口和劳动力过剩性质,因而要控制人口增长。”田雪原如是说。但是同老龄化问题类似,只要将生育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就可以避免将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出现。不仅如此,在出生率长期持续下降过程中,还会出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代”,即老少被抚养人口所占比例低,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例高,社会负担较轻的有利时期,亦即“人口盈利”或“人口红利”,是中国加快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四是只生一个会不会带来“四二一”家庭结构问题?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独生子女结婚后也只生一个孩子,某些家庭可能出现四个老人、两个成年人、一个孩子的“四二一”结构。然而就整个社会来讲,“四二一”结构是不会发生的。首先,人口年龄组别死亡分布告诉我们,从20多岁结婚和生育开始,四个人都活到老年是不可能的,某些家庭可能,全社会不可能;其次,二和一必需是两代人都是独生子女结婚和生育,而我们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政策上是一代人,双方都是独生子女者结婚可生育两个孩子。

  “只生一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田雪原说,提倡生育一个孩子不是最好的办法,而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为了尽快将人口增长率降下来,一定历史时期采取的生育政策。它既非永久之计,两代人以上都生育一个孩子,就会发生年龄结构难以承受的老龄化、劳动力供给等问题;也非权宜之计,时间很短,三年五载是难以收到成效的。当时的指导思想,主要是有效降低一代人的生育率,因此主要是20世纪内的事情。这一指导思想在田雪原起草给中央书记处的《报告》中,得到充分的体现。1980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两个月后写入新修改的《宪法》,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1984年提出生育政策调整,各地普遍实行了农村独女户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

 

  2003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在继续控制人口总量的同时,对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

  田雪原在回顾这段历史之后,提出,现在的人口政策,应该向“大人口”方向发展,大人口是指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素质的提高,包括教育素质、健康素质、文明素质的提高;结构的调整,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和地区分布结构等的调整,使之趋于合理化。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大人口”更应谋求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将人口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来源:星岛环球网    编辑:王志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