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的表扬与自我表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4:29:19
关于中国经济的表扬与自我表扬崔宇

鉴于2009年中国经济奇迹般地复苏,新年伊始,对中国经济的表扬声音骤然增多,这其中有表扬也有自我表扬。

最近,《华尔街日报》的一篇博客文章在盘点2009年金融危机的赢家时,将中国列在了第一位,认为“就在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先后熄火之际,中国经济却一路高歌走过了这场大萧条”。《 MarketWatch》日前也有篇文章表示“中国政府大开放贷闸门以及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经济的举措,使中国经济迅速回到了正常增长的轨道”,并认为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理应获得赞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Fogel)在《外交政策》杂志(Foreign Policy)上也作出了令中国窃喜的言论,他预测到2040年中国GDP将达到123万亿美元,这一规模相当于全球GDP的40%;届时中国将远超过美国14%的份额,压倒性地居于全球第一位。福格尔还预测,204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8.5万美元,达到欧盟的2倍以上,虽然仍不及美国,但将超过日本。

另外,随着中国去年底修正了2008年GDP数据,国内外媒体也纷纷预测,中国GDP将于今明两年超过日本,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另据《华尔街日报》1月6日报道,2009年中国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商品出口大国,这是2007年中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之后,对德国的又一次超越。

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答卷”》的评论文章,(文章署名为“任仲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尽管去年底温家宝总理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答卷“还得靠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最终靠人民的评价”,但这篇文章似乎洋溢着浓重的“自我表扬”和盖棺论定的语气,对社会主义中国在迎战金融危机中的“国家能力”赞不绝口,并认为“几百年来,中国从未抵达这样的位置”。

总的来看,在表扬和自我表扬声中,既有对2009年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赞许,也有对未来中国经济将持续增长的信心,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快速增长,的确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奇迹,但不可否认,中国经济的重投资轻消费和重国有轻民营等结构性矛盾,在金融危机期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对于外人的表扬大可一笑而过,但急不可耐且洋洋洒洒的自我表扬或许有点背弃“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传家宝,也有点背弃了中国“隔代修史”的传统。

回顾2009年,中国为经济所谓的“V型”反弹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这一代价未来可能会以恶性通货膨胀、狂飙的房地产泡沫,和经济二次探底的方式呈现。中国经济正处在进退两难的关口:如果继续保持目前天量的信贷规模,而且继续集中在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那么不仅会导致房地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加速,还会由于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冷热不均,导致中国经济在未来两三年内面临二次探底;如果现在就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则会在短期内面临二次探底。

目前中国政府似乎选择了前者,这也符合所谓的“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逻辑,但如果中国政府不能改变财政支出结构和信贷结构,再加上人口红利的枯竭、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贸易保护主义的长期化和金融危机过程中“国富民穷”的加剧,则未来两三年经济下行的压力将非常大。现在还不是弹冠相庆的时候,也不是大大称赞“国家能力”的时候,中国经济的最大威胁恰恰是“国家能力”太强大了。

当然,要承认2009年中国政府也在努力地“调结构”。从产业结构来看,2009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异军突起,这似乎意味着结构调整出现了曙光,但一方面,是第三产业中的基础设施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在异军突起,行业冷热不均的情况还在加剧;另一方面,这种结构调整或许只是金融危机期间短暂性或过渡性的,因为在收入不振和消费不振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很难有根本性调整。产业结构失衡只是表面现象,根本的是高投资和低消费之间的失衡,是国富和民穷之间的失衡,后两种失衡在2009年并没有根本性改观,反而有加剧的趋势,而且刺激消费的扶持性政策也只是短暂性或过渡性的。

面对问题重重的中国经济,尽管批评是相对容易的,也有可能是投机取巧的,就像经济学家张五常说过的“可以在一个星期内写一本厚厚的批评中国的书”,但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都不应该沾沾自喜,特别是不应该做一些深刻的“自我表扬”,要尽量做一只客观理性的“乌鸦”,而不是“报喜鸟”。


(本文作者崔宇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您可以写信至yu.cui#dowjones.com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