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能够拉动就业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7 23:15:13

 

这场金融危机所形成的世界格局演变,迫使中国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这在今年的元旦,胡锦涛主席发表的新年贺词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中国将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存在一个较大矛盾:要把节能降耗放在首位,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旦经济从必须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一制约中解放出来,中国告别劳动集约型产业的时代,以向附加值更高的领域转移资源的形式,加速产业升级。

中国经济将处于无就业的增长状态,这种现象可以从数据得到证明:从1991年至2008年,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3%。与此相比,就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0%。这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达到9.3%[1],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最近,中国的劳动集约型产业陷入萎缩,而另一方面,汽车和钢铁等重工业实现了飞跃发展,就是这种征兆的表现。

 

因此,2010年中国将步入不平凡的一年,经济结构调整可能如履薄冰:

一是企业的落后产能将被淘汰。为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二是企业不仅需要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也需要开拓销售渠道,将先进产能的技术用于企业革新改造,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上述两大举措势必会对就业产生这样的影响,一是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就业量,二是企业要突破关键技术,需要劳动者的素质做较大的提高,这也会在短期内减少就业量。

 

由此可见,如果把GDP增长率作为既有条件,那么劳动生产率和创造就业处于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中国的经济将面临这样的一个矛盾:应该优先扩大就业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历史本身在创造未来,但政府在这两个方面需要做出选择,而中国不可能回避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就业岗位需要增加,扩大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这样的两难处境中平衡,将是困扰中国今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究竟应优先哪一方,从理论上讲这是矛盾共同体。只有在劳动力剩余,失业者过多的前提下,即使牺牲劳动生产率,也必须创造就业机会。与此相反,当实现了充分就业时,为了保持高增长率必须维持劳动生产率的高增长率。[2]

问题是,目前中国是否真正接近经济发展的充分就业阶段?因而继续维持高速增长,把政策的重点从创造就业向提高生产率转移,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虽然从长期看,这与中国政府要实现的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的方针也是一致的。

 

但在目前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引发的许多深层问题都开始“浮出水面”。其中,最具广泛和深远影响的,是“劳动-资本”关系问题,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工资的增长。由于一些政府机构在经济增长与劳动者维权不平衡,并由此导致劳动的要素价格在市场上被普遍低估。相应地,劳动要素被普遍地浪费于所谓“劳动密集型”生产过程中。也因此,中国经济结构难以获得“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

如何平衡中国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的矛盾?如何平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造就业的矛盾?市场的作用依然重要。然而,当我们进一步分析我们能期待怎么样的经济复苏,和我们试图塑造什么类型的未来经济时,中国的经济治理和充分就业将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我们既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要增加劳动者的工资;我们既要经济增长转型,又要鼓励企业增加就业。中国解决就业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下的充分就业。

 

今后,劳动力过剩会向新兴产业而不是劳动密集型转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其他产业移动的速度也将放慢,从而使迄今为止的高经济增长率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持,预计就业总体整体的增长将进一步下降。由此可见,中国就业问题将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总之,在新的一年需要新的思维。很显然,世界经济的复苏道路因此将不太可能是一个显著的V形,而更可能是连续不断的W型。

2009年12月23日,胡锦涛主席考察广州职业技能学校,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中国依靠增加物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

2009年12月25日,在全国的就业工作会议上,确立“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作为明年就业工作的主线,一方面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局势。同时提出人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技能劳动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充分就业。



[1]FT中文网2009年12月25日

[2]日本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关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