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现中国奇迹 印度给经济特区热降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3:27:50
日前印度国内关于是否继续建设经济特区吸引投资的问题出现分歧,执政的联合进步联盟主席、国大党主席索妮亚•甘地亲自出面警告,要放慢经济特区发展步伐,加强对特区占地的审批。   大家都来建特区
《国际先驱导报》报道,今年2月,印度国会通过了《经济特区法》。为了吸引投资,《经济特区法》规定,特区内所有手续可以通过一个窗口全部办齐,不必要像以前那样到各部门来回奔波、耗时耗力;针对特区面积过小的问题,该法规定特区不得小于1000英亩;该法还规定了相当力度的税收减免优惠,区内企业第一个五年内免交全部所得税、第二个五年减免50%所得税、第三个五年免除再投资收益税收;该法要求地方政府对于特区的各项基础设施积极予以配套建设;对于特区征用土地具体用途的规定也非常宽松,只要求土地的四分之一用于加工业,其它部分可用于任何目的。
这项政策一出,立即受到了印度企业及地方政府的热烈欢迎。几乎各邦政府都开始筹划本邦内的经济特区,中央政府原定的全国特区总数不超过150个的限制,很快就引发了各邦的不满。中央难以在各邦之间做到公平分配,不久即宣布取消此限制。印度各地迅速掀起了圈地、开工、建特区的热潮,连新德里市郊都变成了大型的建筑工地。
目前经印政府批准的特区已达160个,待批的还有225个。
特区为谁而“特”
然而,不到半年时间,“经济特区热”就引来了各界的质疑声,很多专家要求暂缓甚至停建经济特区,最终连作为党派负责人的索妮亚•甘地也出面干预。
在《经济特区法》提出和通过之初,各界对它并没有太多非议,甚至不约而同地对其寄予的厚望,期待它能够重现在中国的奇迹,拉动印度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快速增长,为印度崛起、赶超中国打开阿里巴巴之门。
但当经济特区在各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尤其大批土地被廉价地出售、出租给国内外知名企业,印度商工部又力主取消特区总数限制后,质疑、反对之声越来越高。有专家诘问:经济特区政策,为谁而“特”?它到底是经济增长的创举,还是土地掠夺的盛宴?
关于土地的问题,作为执政联盟成员的印共马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们要求政府重新审视特区征地政策,设置最高占地标准。他们认为,当地的土地使用要求太过宽松,只要求四分之一用于加工业,而其他土地可用于任何目的。这就造成很多企业以创办所谓特区为名,实际上从事住宅、购物中心、宾馆等商业房地产开发,既降低了土地获取成本,也逃避了税收。
同时,土地价格及补偿也是当前争议的焦点。在中国,特区开发由政府主导,而在印度则主要由私有企业或者国有公司来运作,地方政府往往乐于“协助”这些开发商以“合理的”价格来“取得”土地。很多农民失去了祖辈相传的存身之本——宝贵的土地,却根本不可能获得足够的补偿,包括在印共马执政的西孟加拉邦都由此引发了多群众示威抗议事件。加尔各答媒体为此还特地提醒拟前来投资的江苏海外集团对于征地要慎之又慎。
企业别有所图
关于经济特区的税收优惠问题,印中央政府各部门及专家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印度商工部声称,未来五年内特区建设将会为政府带来至少0.44万亿卢比(1美元约合45卢比)的税收收入,吸引至少5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创造150万个工作岗位。
与此针锋相对的是财政部的观点。它的测算是,特区政策在未来五年内,将会造成直接税收、关税等税收流失共计1.75万亿卢比。这一观点得到了印度计划委员会的支持,印度国家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所的测算也认为,未来五年内特区政策将造成至少0.97万亿卢比的税收流失。在其年度报告中,印度储备银行还称,现行特区政策“有可能导致资源从不发达区域的撤离,从而形成发展的不平衡”,长期看对于财政收入也存在负面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兰简(RaghuramRajan)也对印政府的特区政策表示怀疑。兰简认为,这种政策会刺激企业将现有的生产能力转移至所谓经济特区中以享受各种优惠,从而造成国家的损失。因为根据现行政策,任何人只要获得政府批文,都可以在一小片土地上盖几座房子,自称建成“经济特区”了。这么小小的空间里的企业除了税收优惠外,别无所图。
据专家分析,随着明年地方选举的重头戏——北方邦选举的临近,国大党将会更加谨慎处理敏感的农民问题。2004年选举中,安德拉邦首席部长奈都就因忽视农民问题,尽管信息产业成就突出却依然惨败,连累了印人党,国大党也因此上台。索妮亚一直非常强调对于广大农民利益的维护和农村选票的看重,所以,近期内国大党联合政府必将收紧经济特区政策,避免征地酿成更多社会问题,影响地方选举乃至未来大选的大局。
背景新闻:印度“经济特区”走了样
国际先驱导报新德里特约记者伊洛报道  印度很早就有经济特区,1965年,印度在古吉拉特邦的根德拉建起了第一个出口加工区,1972年又在孟买成立了圣克鲁斯电子产品出口加工区,后又陆续在各邦建起各类出口加工区,如今都改称为经济特区。但这些所谓特区从未吸引来真正大规模的外来投资,远未取得像象中国深圳、珠海等特区那样的成功,也没有得到政府真正的重视。
自上世纪90年代拉奥政府启动经济改革政策以来,加大经济特区发展力度就一直是印各界极力呼吁的政策选择。2004年,国大党政府上台,拉奥政府的财长、经济学家曼莫汉•辛格当选总理,经济特区成为其政策中一个响亮的主题词,终于在其执政2周年来临之际,出台了《经济特区法》。
为什么印政府如此重视经济特区建设以致于要立法予以推进?印度商工部长卡马尔•纳特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回答:第一,印度是个非常年轻的国家,2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60%,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压力巨大,未来只有工业、制造业才能成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的火车头;第二,各国经验表明,经济特区政策是吸引投资、促进工业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对于经济特区的前景,作为该项政策的主要鼓吹者纳特毫不讳言对其持有的高度期望。他公开讲,印度制造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远低于马来西亚的28%,更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如果能够通过建设经济特区,把中国制造业产能的十分之一吸引到印度来,每年新增的就业机会就将数以百万计、产值则以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