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 演讲 毛泽东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5:29:41

910
丁小平讲演——毛泽东军事思想
首先我们来谈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现在已经出版的有关毛泽东军事思想方面的论著虽然已有百本之多,但都未能说到点子上。他们都只是非常片面的、把散见于其军事思想中的观点和方法当作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本身。比如说,很多人就认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就是敌进我退,敌住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些是不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呢?你说是似乎也有道理,其实这些在《孙子兵法》中都能找得到:如十则围之、伍则攻之游击战的十六字决并不是毛泽东独有的,朱德在井岗山时期也曾总结出这一经验。将这些东西当作毛泽东军事思想本身,是片面的甚至不正确的看法。
我打算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如下概括,争取做到言之有物又比较周密。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第一个特点:他把政治和军事始终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加以研究。毛泽东所有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行为都始终和政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绝不是孤立和静止的对待他们。而这一切恰是毛泽东和他的学生之外的军事家最常犯的错误。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第二个特点:毛泽东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将辩证法全面、深刻、自为(注意自为自发的区别)引入军事领域的大军事家;而且,他还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阴阳五行的学说——这是尤为重要的。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不能代替中国的阴阳五行思想的。
除了阴阳(矛盾)之外,毛泽东受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启发,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根有据的、解决了以弱胜强的问题——这是兵法中最大的难点。在我们的常用语中,有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这样的说法,《孙子兵法》中也有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这样经验性的论述;意思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军事势力,如果总是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卖弄,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得势但迟早会被消灭。而毛泽东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告诉你,作为的势力,至少可以保持不败;假使策略使用得当,甚至有战胜敌的可能——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又一大创建。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第三个特点:尚未明晰的军事力学。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第四个特点:他对传统军事思想进行系统提炼,为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架构了一道桥梁——应用军事学。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第五个特点:独特的建军思想。
接下来我们就从以上这几个方面论述毛泽东军事思想。首先大家请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假使短时间内,我们和美国在朝鲜半岛上再打一次抗美援朝战争,我们是不是依然能够胜利?第二:大家知道,林彪是共产党内首屈一指的名将,那么将他和国民党内的名将,如白崇禧、杜聿明相比,是不是就一定占了上风?
第一个问题,我敢说,假使现在、或者短期内,我们和美国再次爆发一场战争的话,我们是必败无疑的。我们现在的军事战略是什么呢?首先——裁军二十万。因为我们的高层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说、现代战争,已经不是靠人多人少的了;毛泽东那套什么游击战啊,都过时了;一个集束炸弹,就能把高家庄的土八路全炸死了——我们在伊拉克战争里是看到集束炸弹的威力了,能够炸出一个四层楼深的坑,这哪是什么高传宝之流可以抵挡的?这些观点我都不愿意多提,实在是愚蠢。说句玩笑话,他集束炸弹可以炸四层楼那么深,我们的地道也可以挖到八层楼那么深嘛——战术是可以变的,人是活的!
由于这些荒唐的观点,我们国防的指导思想就变成了精兵精武器再加上精兵精武器本身无所谓对错,真正的致命点在于主次是否颠倒。现代战争是用钱堆积出来的,且不说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回到几十年前,英阿的马岛战争,阿根廷发射了两枚飞鱼导弹,一枚飞鱼导弹价值千万美元;导弹击中了英国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十亿美元瞬间化为乌有——现代战争怎么不是烧钱的游戏?
上述这种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相反的思想是非常错误的。这种观点就是第五次反围剿中王明博古他们的观点,毛泽东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他讽刺这种观点是和龙王爷比宝。大家可以想一想,你比武器精良程度比得过美国?你比军费开支比得过美国?你比士兵科技素质你比得过美国?美国士兵中博士硕士是真正的成群结队。
如上是第一个必败的理由。其二,我们现在的解放军战士,也和当年的美国兵差不多。还有多少依然被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武装着?
其三,政治如此这般腐败,人民们还会继续站在腐败分子的立场上吗?以前在研究清史的时候,有一个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你说八国联军几千人,怎么就把中国这么一个地域辽阔历史辉煌的国家给打下来了呢?后来我明白了,是因为人心丧尽哪!王伟的飞机被撞下来的时候,有些人一听见这个消息就在那里捶胸顿足;你以为他是为了王伟这样一个优秀的中华儿女的死难而难过吗?他捶胸顿足的其实是:这下糟了!去美国的签证又要拖延了!你想想,这样的民族打仗能获胜吗?
回到我刚才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我们知道林彪是一个很有水平的军事家,但是即使是这样,在辽沈战役的问题上,他和毛泽东依然产生了严重分歧,毛泽东的认识,比他要深得多。辽沈战役胜利,林彪又一次受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教育。平津战役之后,在战线南推进到衡阳的时候,他在与白崇禧得纯战术较量上出了纰漏,使得丁盛的一三五师陷入白崇禧三个兵团围成的口袋里。当时,一向沉稳的林彪也没主意了,他自言自语的说:有没有可能让一三五师找个缝隙退出来?应————有吧?假使局势掉转,是共产党的三个兵团围住了国民党的一个师,那国民党的部队早就投降了。可是,丁盛这一支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部队,拼死奋战,横冲直撞,哪硬往哪里打,把白崇禧打懵了,小诸葛反而怀疑共军有诈,于是撤退,这下乱了阵脚,大好局面毁于一旦——这样的胜利,并不是什么军事指挥家的本事,而是毛泽东用政治武装军队的成就。
反观林彪和杜聿明:杜聿明麾下廖耀湘率领的新六军,清一色的中学毕业生,清一色美式装备,全部由美国人训练。那时候的中学毕业生相当于现在的博士,你能想象一个全由博士组成的部队吗?林彪和廖耀湘一接触,林彪顶不住了;但是转过一个年头,冬天过去之后,国民党的军队却开始忙于防守、变得自顾不暇了。过了一个冬天,林彪还是林彪、杜聿明也还是杜聿明;原因是在这个冬天里,罗荣桓在东北充分开展土改、发动群众、鼓励参军参战。一个冬天共产党的部队就从五十三万发展到了一百零八万,而国民党的部队依然是五十八万,强弱优势立刻改写。是什么东西主导了辽沈战役的胜利?是政治。
如上两个问题,让我们认识到政治在军事中的重要性,政治是军事之魂。
政治军事统一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第一个特点。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句名言,有道理,但不深刻。毛泽东深知,任何战争较量到最终一定是政治的较量,战争服务于政治,政治反过来作为战争的力量之源。好的政治会有效地支撑战争中己方的军事力量,而受到政治支撑的军事力量反过来又会巩固自己的政治。革命的胜利就是这种相互支撑,良性发展的过程。
毛主席说:政治是统帅,是灵魂,又说: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绝不允许枪指挥党,还有把党的组织建到连上等等……而多数军事家并不真懂这些道理,因此,在实践中总是割裂军事与政治。从而,无法使己方的军事力量达到相对最大化,甚至在较量中失败。
政治思想的空前高度,政治工作与军事的紧密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和他的人民战胜敌人的锐利武器,丢掉这个武器是愚蠢的。蒋介石糊涂一辈子,他只知道和毛泽东比部队、比武器、比钱;而毛泽东从来不和蒋介石比这些,他说,我要和蒋介石打的是哲学。这个哲学是什么呢?就是政治。真正大的军事无不是政治的集中表现。政治和军事始终是一盘棋,正因为毛泽东了解这一点,使得他所带领的军队始终保持着正义性,使得他所代表的力量始终顺应着历史的潮流。蒋介石在与毛泽东比科技、比武器、比文化、比钱等等方面都胜利了,可较量得结果却是一败涂地,因为蒋介石不真懂政治。注意,我们并不讨厌好武器、好科技、进步文化和大笔的钱——只是既丢掉了好的政治,又在科技武器、文化、金钱追不上别人的做法实在叫愚蠢。
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整个世界,即使截止到今日,也是无任何军事家和大人物所能比拟的,更没有任何大人物在所谓的新时期发展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对毛泽东思想,只有它的敌人诋毁它;即使是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都没有说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建军思想、国防思想是错误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没有过时,在整个阶级社会都不会过时,从井冈山到打日本鬼子,再到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再到珍宝岛……武器、科技等一直在发展,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建军思想、国防思想一直在战胜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对手。今天,科技和武器等仍在进步,并且只是量变而没有根本质变的进步,为什么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建军思想及国际思想就过了时了呢?
现在,我们先看一个战例。
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主要发生在五圣山前沿的两个小山头——537.7高地和597.9高地,这两个小山头加起来的面积是3.7平方公里,其中正面宽2.5公里。就在这样小的范围内,美方投入了6万兵力,中方投入了4万兵力,这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兵力密度之最。就在这样小的范围内,美方动用飞机3000架次,坦克170辆,在两个小山头上共倾泻炮弹190万发,飞机炸弹5000枚,平均每平方米着弹76发,创造了大面积着弹密度的世界之最。
43天的战斗中,我军共打退敌人排以上进攻900余次,与敌进行大规模争夺战29次。我军伤亡11529人,歼敌25498人,击落击伤敌机300架,击毁敌坦克40辆,大口径火炮61门。
这次战役的残酷程度是战争史上罕见的。两高地自表面纵深3的花岗岩被炸成粉末。以15134团为例,他们最后一次把丢失的阵地从敌人手中夺回,竟是团长刘占元带领全团仅剩的几个炊事员、通讯员和参谋完成的。这次战役,15军有相当一部分连队基本拼光,黄继光同志就是在这次战役中英勇牺牲的。其中有几千牺牲的战士连一小块遗骸都找不到,而相对幸运的抗道中的战士也艰苦无比……
这场战役说明了什么呢?
第一:如果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武装,指战员绝不会如此英勇奋战,甚至可能谋求投降。
第二:即使拥有绝对优势的武器和兵力,面对将政治和军事高度结合的军事力量,也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第三:克拉克和范佛里特及其基层军官在指挥上未犯任何常规错误;但是他们犯了一个致命的非常规错误——那就是对将政治和军事高度结合(即被毛泽东军事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们的英勇、顽强、机智的程度完完全全估计错了。
第四:武器相对弱的一方,并不一定要付出更大的牺牲,只要建军和国防指导思想对头,照样克敌制胜。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以中美两国当时的军事实力对比来看,如果丢掉政治和军事高度结合这一法宝,我军必败无疑——在这种对比无实质性变化的今天,仍然如此。
孙武在他的兵法《计篇》中写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生,与之死,而不畏危。这里所说的就是政治。离开了政治,士兵就不可能不畏危。不仅如此,离开了政治,士兵将丧失超强的机智、团结、纪律、节俭……这一切的丧失,将使军力在微观上成倍降低;而在宏观上,丢掉了政治和军事的高度结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丢掉了根本目的,是南其辕却北其辙。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第二个特点是将唯物辩证法和中国古典辩证法系统地运用于军事实践。这是军事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毛泽东把辩证法的思想全面引入军事,他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全部的军事问题。他不相信有一成不变的敌人、一成不变的盟友,一切事物无不以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果没有转移,中国革命恐怕早已夭折。延安时期没有和张、杨的合作行吗?事变后没有国共合作行吗?而在当时,持形而上学观点的干部和战士就曾反对这种转折
抗战初期,由于畏惧日本帝国主义,举国上下亡国论盛行;可经过平型关台儿庄战役后,举国上下又盲目乐观,速胜论又鹊起……总之,当时那个历史条件下,科学的抗战策略问题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本问题。毛泽东创造性的利用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科学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些集中的表现在他的《论持久战》中。
首先:他把中国人民和日本的军事主义看成是矛盾的双方,然后,研究矛盾双方的此消彼长。他说敌退步、我进步,敌小国、我大国,敌寡助、我多助,由于这些原因,决定了敌方作为矛盾的一方不可能在短期克服作为矛盾另一方的我方;而我方作为矛盾一方实力不断增长,敌方作为矛盾一方实力不断衰弱。于是,根据对立统一规律,抗日战争是持久的;而且,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
量变质变规律告诉人们:相对稳态的事物,其变化首先表现为量变,量变积累超越的时候,发生质变,此时,旧事物被否定,新事物产生,并由这个质变引发新的量变。在量变的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扩张。在敌退步、我进步,敌小国、我大国,敌寡助、我多助的量变中,量变引发部分质变,即抗日战争表现为三个阶段——进攻、相持、反攻,这三阶段中的每一个都有自己阶段性的质。当这种量变跨越时,发生根本性质变——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中国人民抗战彻底胜利。
这篇光辉文献简直是上帝在给抗日战争规定历史命运,这是辩证法的胜利!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里程碑!当时,文章传到国统区后,国民党军政要员无不赞叹。蒋介石自叹不如,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更是叹服有嘉,他对蒋介石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拉时间
更令人惊叹的是:毛泽东虽然没有用理论形式明晰,但在军事实践中已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从而,首次解决了以弱胜强的问题。
五行的相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相克思想暗含极其深刻的道理,即:世界上没有只克它而不被克的事物,也没有只生它而不被它生的事物。正是因为五行的相生相克世界才能以运动变化的形式存在。因此,世界上没有只具备战胜敌人的优点而不具备被敌人所战胜的弱点的军事力量和军事要素(如:地形、武器等等)。正因为如此,我们说,现代化的军事力量也有它可以被战胜的弱点;非现代军事力量也有他可以胜敌的优点。将这种思想用最通俗的比方表述的话,那就是——如果说美国有能力养一只老虎,而中国的国力只能够养一只狼,或总重量与一只狼相同的一百万只蚊子,那么,中国应该养蚊子而并不是去养狼。虎的优点是可以杀死兔子,弱点是会被很多只蚊子杀死;相反,蚊子的优点是集合群体力量可以杀死老虎,但是它害怕蝙蝠。狼和老虎的优缺点相似,能力却不是老虎的对手,狼虎相争,狼必败无疑。
如果一个比美国弱的国家,采取一个和美国相当的军事战略,丢掉自己行之有效的东西,而去搞什么所谓的科技强军,形而上学地高谈阔论所谓裁军多少多少万,所谓兵在精不在多,那是愚蠢之极的!是要给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这样的弱国在科技、武器、金钱、士兵文化等方面全比不过美国,按照美国人制定的规则玩游戏,实力较弱的狼一定会给美国这只老虎吃下去。
游击队对付国民党和日本人的正规军不是有如蚊子对付老虎吗?阵地战对阵地战的第五次反围剿不是好比狼对抗老虎吗?抗战时期的人民战争不是百万只蚊子齐心合力咬一只老虎吗?这只嚣张之极的恶虎不是最终被蚊子所杀死了么?
毛主席说: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武器,而是人。人是最可宝贵的。这里所说的人,不是歪理邪说领导下的人,而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的人。修正主义分子是不懂这些的。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第三个特点是尚未明晰的军事力学。
一切军事较量无不是力量的较量,因此,军事较量的核心问题就是力的生成和巧用问题。真正的军事力学的诞生,无疑是军事学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所谓力的生成顾名思义可知,而巧用则有以下几层含义:一、分力方向的调整;二、力的借用;三、对力的作用过程的把握,即的问题。
而我所说的未明晰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未把零散的观点系统话;其二是未明确提出军事力学这一概念。
毛泽东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开宗明义的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的一切革命斗争成就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真正的敌人。这段论述的力学意义在于识别诸分力的方向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利用与我力方向相同和相近的分力,最大限度的减少阻(敌)力。
毛泽东一再强调的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主要表现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思想建设表现为主义建设和道德情操的提高;这一切解决的是力的发生和发展问题;组织建设是通过内部机制的巩固完成力量的增长;而作风建设是解决构成合力的诸分力作用方向与合力方向的自觉一致的问题,使合力的量相对最大化。武装斗争是实现力的作用过程,克服反力,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统一战线就是将外部诸力为我所用,最大限度的避免为敌所用。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篇光辉著作中,讲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等等问题。这篇文章的军事力学意义在于探讨了动力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在《国家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对军事原则是这样概括的:
一, 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二, 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农乡,后取大城市。
三,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
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四,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
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击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以求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五,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五把握之仗,每仗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
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六, 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
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七, 力求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同时,注意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
和城市。
八, 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
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待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九, 以俘虏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量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
主要在前线。
十, 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不
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这十大军事原则中的第一、第二和第八条的基本思想是若先打强敌则弱敌亦
强,若先打弱敌则强敌亦弱,从而各个击破。从军事力学角度看,这是设计阻力的作用过程、利用动力克服之。第三条告诉人们不要将动力消耗和分散在伪目标上,而要全力去克服阻力。第四条讲的是调节动力作用态,以实现孙子所说的其势险,其节短,这是军事力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第五条和第六条分别讲避免自己的力处于分散态和不给敌人分散态的力以集中的机会。第七条讲的是运动中敌人产生分散态的机会多,反之则少。第九条讲的是取敌之利来加强自己的动力,即孙子所谓地因粮于敌。第十条讲的是利用两战役之隙这种特殊机会,恢复和发展自己的动力,并且不给敌人恢复阻力的机会。
从人类的起义(革命)史中,似乎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经验,那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起义(革命)成功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这个时代,如果革命者在军事理论方面不能高于旧的统治阶级,则革命成功的概率是极低的。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毛泽东军事思想,其状况会是不堪设想的。军事力学就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吧。
先从秋收起义说起。秋收起义的队伍在付出重大牺牲后,终于到达井冈山。可此时井冈山是有主人的,那就是王佐和袁文才领导的农军——当时外界称之曰匪。这支队伍的武器与毛泽东的军队相当,熟悉地形,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而初来乍到的红军在井冈山地区尚没有这样的基础。当时,有人主张消灭王佐和袁文才的队伍,而毛泽东则持相反观点,他说:总之,王佐和袁文才的队伍是无产阶级的队伍。最后,经过多方努力,包括毛泽东与王佐的亲属——贺子珍结婚,最后红军收编了这支队伍,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动力。完成了王-袁这一的方向调整。从历史上看,如果当时红军向的队伍进攻,不要讲红军消灭不了这个有群众基础的游击队,而且,还有可能在白军乘机进攻中全军覆没。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又和原来的敌人——地主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其本质是改变了力的方向;划分革命方向相反的分力为与革命方向暂时相一致的分力。这也是辩证法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典范之一。
在天津北京解放之后,林彪率百万大军南下,有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力。但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想尽办法,策动国民党将领起义。当时,陈明仁的力量不大,南下大军消灭他非常容易,林彪本人也想趁此机会报四平的一剑之仇。毛泽东没有满足林彪的愿望,实现了陈明仁的起义,避免了军队的损失,反倒壮大了革命的力量。而为了促使白崇禧起义,几乎到了收买的地步。毛泽东主席说:白健生喜欢军队,他现在只有二十五万军队,过来后,可以把三十五万军队交给他管。当然,后来白崇禧拒绝弃暗投明,那就只有消灭他了。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第四个特点是他对传统的军事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提高,从而为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架起了一道桥梁——形成了他的应用军事理论。这项工作的成就是空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