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顺差的货币银行学理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9:41:18

中国需要顺差的货币银行学理由
作者:antimicro3 提交日期:2009-10-5

中国需要顺差的货币银行学理由
  中国为了获取顺差,不惜污染环境、消耗资源、压低人工、补贴出口,让一般人无法理解。
  但实际上,这是有非常无奈的原因的。
  其根源就是极低的货币地位和国际信誉。
  由于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低下、技术落后、政治稳定性欠佳、货币当局缺乏独立性等因素,人民币的国际信誉极低,无法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必须获得大量的外汇(真正的国际货币),以保障正常的对外贸易需要。
  获得外汇是改革开放以来,强调出口,追求顺差的根本原因。
  然而,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貌似巨额的外汇储备早就超过了正常贸易的需要,当局为何依然保持对顺差的强烈需求呢?
  这其实就是人民币的国内信用问题了。由于中国大政府的本质,政府投资与消费的冲动不可抑制,再加上货币当局缺乏独立性。政府一再通过直接与间接增发货币来解决自身投资与消费的需要。年货币增长率不低于30%。
  在80年代、90年代初,这造成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经济与政治的稳定。朱镕基上台以后,没有权力也没有意愿去限制政府本身的投资与消费冲动,但“发明”了一系列方法,“回收流动性”,暂时遏制通货膨胀。使得中国经济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稳定发展。
  这些方法主要是:通过高额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通过行政命令限制银行贷款比例减少流动性。
  回收流动性的成本并不低,因为银行存款都是有利息的,银行不能转贷就意味着损失。于是政府存款准备金利息、央行票据利息……,最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存贷差,靠剥夺居民、企业利益来补贴银行。
  这就产生两个问题
  1、如何稳定存款人(主要是国内富人和外资)的信心,让他们愿意存款。
  2、央行如何支付巨额存款准备金与央行票据利息。
  前者意味着人民币必须拥有与其发行规模相合适的可靠抵押品。中国的黄金储备有限,无法担当此任。而国家资源因为政治信赖度问题,难以有效承担。唯有外汇,而且必须有相当规模转换为国际资产(如美国国债)的外汇储备,才能给随时准备撤离的外资和本土富翁提供一点信心。
  而获得外汇储备的长期可靠的手段就是贸易顺差,然后强制结汇。
  而后者,央行的收入来源。因为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足,根本就没有再贷款的需要。再贷款的利息收入是指望不上的。央行手里也就只有外汇储备的投资收入了。
  由于人民币不断增发,央行利息支出不断增长。而外汇储备本身就是通过增发人民币收兑进来的,央行所能“赚”的无非是投资收益与回收外汇占款(即为收兑外汇而发行的人民币)支出间微薄的利息差。这点收益,始终难以支付非外汇占款而增发的巨额人民币的回收代价。这一方面,促使央行放弃稳健投资(如美国国债),而进行有风险的投资(如黑石)。另一方面,只有渴望更多的外汇储备,以增加息差收入。
  这两点构成了中国政府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贸易顺差的货币银行学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内需不足等。    简单的说,中国对贸易顺差的需要,是因为人民币应当贬值而未贬值,应当通胀而不通胀造成的。
====================2004年末
  2009年03月13日 benzhuzhu
  我最近开了一个帖子,做博客的回顾。不可避免的翻阅了以前的一些经济数据以及评论文章。今天正好翻阅到了FT中文网2007年7月26日高善文的一篇文章《中国经济,热吗?》。文章提到一个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现象:
  从国际收支情况看,2002年中国贸易顺差占GDP的比例在2.1%左右,此后贸易顺差的规模和占GDP的比例开始下降,这一过程持续到2004年的3季度,其中2003年和2004的1季度还出现了少见的贸易逆差;2005年以来中国的贸易顺差始终在快速增长,这一趋势延续至今,至少还会再持续数个季度的时间。
  为什么2004年末开始贸易顺差出现了一边倒的快速增长呢?如果了解我的人会知道,我对于这轮经济危机的解读之一就是中国外汇制度的怪胎。随着贸易顺差的增加,我国的国力不断上升,根据市场规律,汇率也应该随之上升。虽然这样会减少贸易顺差,但是提高了本国货币的购买力。这样就通过以更低价格进口我们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随着国力的增强,人民币汇率没有及时升值肯定会促进贸易顺差的增长。但是贸易顺差的大幅增长背后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文章中提到伴随上述现象的还有一些其他有趣的现象:
  剔除食品因素后的核心消费物价指数从2003年1季度负0.5%的水平一路上升到2004年4季度1.4%的水平。2005年以来,核心通货膨胀总体上一直稳定下降,趋势延续至今;
  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看,2003年初大约处在2.4%的水平,此后一路上升到2004年10月8.4%的水平,加速态势十分显著;自那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大体上在一路下跌,今年6月份的水平只有2.5%;
  从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看,2003年初的水平在3.2%左右,此后不断加速到2004年10月份14.2%的水平;此后这一价格指数总体上也在下跌,到今年6月份的时候只有3.4%;
  从经济面临的瓶颈约束看,2004年全国许多地区都存在明显的拉闸限电现象,货物压港、铁路运输相当紧张;由于近几年来在电力、运输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大规模投资,2005年以来瓶颈约束明显缓解,实际上今年以来中国发电设备的利用小时仍然在下降过程中,电力供应充足,在港口、铁路、煤炭等领域,经济也未表现出明显的瓶颈约束。
  我对于这轮经济危机还有另一个解读就是中国和美国的投资消费比例不协调。中国过度投资,美国过度消费。从上面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我国的投资从2004年末开始产生效益,缓解了经济发展在电力、运输等方面的瓶颈,压低了工业品的价格。如果稍微深入一点挖掘,就会发现,这些投资大部分都是属于国家把持的行业。翻开资料,原来2003年3月24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正式确定领导班子。2003年4月6日,国资委正式挂牌,开始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履行国资监管“保值增值” 之职,从此国有企业重新开始焕发活力。我贴一些网上搜到的数据,感觉不太能对的上,也不知道怎么统计的,大家凑合看吧。
  据国务院国资委财务决算统计,2004年,全国13.78万户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3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实现利润7525.4亿元,比上年增长52%;实际上交税金10107.2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5997亿元,比上年增长 26.6%;实现利润4879.7亿元,比上年增长61.9%;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8.5%,较上年增加3.5个百分点。
  据财政部企业财务快报统计,2005年,全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15340.7亿元,同比增长19.2%;实现利润9047.2亿元,同比增长 25.1%;实现税金9957.1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中央企业实现利润6413.4亿元,同比增长27.3%;实现税金6862.2亿元,同比增长19.8%。
  据财政部企业财务快报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3.7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实现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19.7%;上缴税金1.2万亿元,同比增长 19.1%。快报显示,2006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2万亿元,同比增长20.5%;实现利润0.77万亿元,同比增长18.1%;上缴税金 0.83万亿元,同比增长19.2%。
  财政部公布的企业财务快报统计显示,2007年国有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实现利润1.62万亿元,同比增长31.6%。其中,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11万亿元,同比增长19.1%;实现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29.2%。地方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实现利润0.5万亿元,同比增长37.4%。来自财政部的消息显示,2007年国有企业已交税金总额为1.5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
  利润增长率远超GDP,税收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由于2003年国企并购重组,2004年利润大增,导致国有企业掌握的财富大幅增加。国企增加的盈利,由于追求增长率的政绩观,基本上都进行了再投资。在银行看来,国企有隐性的政府担保,属于优质项目。因此国企的投资计划更容易获得银行的支持,得到贷款。于是相比一般的中小企业、私人投资,国企的投资效应通过银行提供的杠杆被进一步放大。我以前总是以为我国的投资消费比例不协调是由于政府的税率过重,GDP增长10%,税收增长30%,导致财富大量流入政府手中,投入到大规模基础建设里了。现在才意识到,除了边际税率过重之外,政府的这次国企改革也促进了我国的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

    在央行找到了(1985以前的没有),把去年的贴上来大家看看:  
  备注: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变动额+误差与遗漏=0  

 

quoting:  
  1952年:民间消费占GDP的69%
  1978年:民间消费占GDP的45%
  1992年:民间消费占GDP的42%
  2008年:民间消费占GDP的35.5%  
  1952年:政府消费占GDP的16.5%
  2008年:政府消费占GDP的30%
    楼主能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或反驳一下吗?  
---------------------  
  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还是不对路——恶贯满盈的8000亿出口退税
  中国不光货币政策博大精深,税收政策也是博大精深的,例如今年预计高达8000亿的出口退税
  年初,中国集中上调出口退税,以挽救出口,很多产品出口,几乎是零税率
  已经有人算出今年的出口退税高达8000亿人民币,而其中一半会变相进入外国消费者的腰包!中国产品因此在国外卖得比中国便宜,实在“合情合理”。天量出口退税,实际上是一种“人民币隐形贬值”,增强了外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削弱了本国老百姓的购买力!而且也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今年1-6月,我国出口退税总额3513.93亿元,同比增长21.9%;出口总额达5217亿美元,同比下降21.8%,以目前平均汇率6.83元/美元换算,合35632.11亿元;同期,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11亿元,同比增长15.0%。
  换句话说,天量补贴出口,出口额不但没有上升,而且大幅下降,没有补贴的内需,内需却大幅上升!什么该补贴,什么不该补贴,这么简单的帐算不清楚吗?出口已经完蛋了,别做梦了,出口不会有任何前途的!反之,内需前途光明,为什么不把8000亿用来降低本国的消费税!出口商品转内销,既保就业,又不会产生通胀,而且发展经济,何乐而不为??
  一面说财政紧张,一方面强调促内需,一方面把8000亿元纳税人的钱送给外国人!如果要促内需,为什么不减我的税,却要把我缴纳的税送给外国人?凭什么?
  再说8000亿退税之后,中国产生的贸易顺差,基本上会被中国央行用来购买美国国债!以达到贸易平衡,换句话说,中国补贴外国人购买中国的商品,然后把产生的收益又借给外国人,维持了美国的零利率。
  结果made in china 在美国卖得比中国便宜,拥有大量资金的中国的利率却比债台高筑的美国高!当年的马关条约有现在这种效果吗?
----------------------  
    摘录一篇文章的典型章节:
  CHN(巨大顺差)V.S USA(巨大逆差)
  1.促使当前中国贸易顺差迅猛增长的原因
  一是经济全球化为这一结果提供了基本条件。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当今各国的经济比以往联系得更加紧密,商品和服务越来越更自由地在国与国之间流动,这必然为推动刚刚加入世贸体系的我国贸易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二是我们的供给能力比较强。近三十年来的快速增长,国内投资的较快增长,以及国际分工带来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生产能力已经是大大增强,而且形成了较强的产业链,更重要的是,形成这一生产能力的,正是国际上短缺的或者是不愿意经营的加工贸易,目前占我国出口比重已达60%,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三是国际市场对中国生产的商品需求比较大。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仍是我国目前生产的基本特征,而与我国贸易量最大的欧盟、美国、日本等都是以技术含量较高的经济结构为特征,与我国经济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同时这三个地区和国家经济总量占世界大约75%左右,自然决定了国际市场对我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需求也比较大。   
  四是我国生产成本比较低,决定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根据国际组织数据测算,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3%,亚洲四小龙的5%-6%,亚洲四小虎的50%左右。许多人认为这是我国产品包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我并不这样认为。我国外贸出口的多是两头在外的行业企业,生产销售在外,仅仅加工在中国,没有多少核心技术,跟外国公司谈判没有优势地位可言,加工费当然低的可以。
  五是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比较快,由于经济增长比较快,相应来说盘子就比较大,本来贸易顺差可能没有这么多,但是由于世界经济总量很大,相应也放大了贸易顺差的量。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未来中国保持贸易顺差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
2.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
  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美国国会贸易赤字调查委员会于2000年11月发表了一个关于贸易逆差成因的调查报告。在他们看来,其成因主要在于美国与其它国家不平等的贸易关系,诸如:其他国家非关税壁垒;外国商品对美国的倾销;外国政府对本国公司的补贴;发展中国家较低的工资水平和生产条件以及美国本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消失等。不过,报告更多地是强调外部因素。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主席费尔德斯坦(Feldstein,1993)强调财政赤字对美国贸易逆差的决定作用,提出了著名的“孪生赤字假说”:在巨额财政赤字背景下,货币当局为了防止通货膨胀,不会为财政赤字中小企业融资,因此财政赤字会导致利率升高、外资流入、美元升值,从而产生了贸易逆差。
  这一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很有说服力,小布什上台以来,美国财政赤字又与贸易赤字一样逐年扩大,2003财年达3750亿美元,2004年又猛增至4150亿美元,而2005年预计将达到5210亿美元的最高记录。但是,这难以完全解释美国巨额逆差,因为1989-1992年财政赤字在大幅度扩大,但贸易赤字却在缩小;1993-2000年财政赤字逐年缩小,1998年开始出现“扭亏为盈”,2000年更是出现2370亿美元的高额盈余,但贸易赤字却在逐年扩大。即便考虑“时滞”因素,亦不能完全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巨额逆差。
  也有一些学者强调中国因素在美国当前巨额贸易逆差中的作用,但更多的学者从经济繁荣与旺盛的社会总需求来分析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成因。这一观点亦得到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肯定。
  在宏观经济体系之中,一国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国际收支表现为逆差,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国际收支表现为顺差。故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皆因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总需求过于旺盛。或者说美国贸易逆差问题的症结是总支出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当前,美国总消费约占GDP的82%,而总储蓄率又非常之低,经济系统中内生出强大的进口需求。从美国进口商品的类别来看,美国进口增长的也主要表现为消费品进口的快速增长。2002年消费品的进口比1994年增长了107.3%。从实证研究来看,美国学者斯特芬和克穆一通过对1996-1999年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经济繁荣至少能解释32%的贸易逆差。
  在我们看来,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根源在于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和旺盛的社会总需求,从而巨额贸易逆差伴随经济增长而出现。

作者:我说的不可当真 回复日期:2009-10-06 13:50:25 

 

  LZ只是拿些拗口的所谓理论来哗众取宠,所说的内容驴唇不对马嘴.
  中国现在巨大的贸易顺差是我国现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和负担,具体的说现在全国房价居高不下就是长期贸易顺差的一个恶果.但就好比一个巨大的车轮,尽管意识到贸易顺差的问题,一个巨大的车轮根本是停不下来的,也不能停下了.
  贸易顺差使房价彪升,然而假设没有贸易顺差,而是持平或逆差,那房价是下来了,可房地产商跟银行的贷款就无法归还,最终损失的是银行的利益,而银行的利益就是国家的利益.
  所以我们现在的情况是骑虎难下,顺差即存在问题,又难以和不能纠正.但认识到问题总是好的,政府和许多学者都意识的顺差的问题,很多年前就提倡贸易平衡了,而不是顺差.

新华去年有篇文章: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解析
  2008年05月08日 09:10:52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内部和外部失衡所导致的一个阶段性表现。防止人民币对内贬值速度的加快,有助于抑制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加速。
  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同时对内贬值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升值幅度逐渐加快。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56%,2006年升值3.35%,2007年升值6.9%。到今年的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已经突破7.0的关口,再创汇改以来新高。
  在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同时,国内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也出现了一个较快的上升势头。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4.8%,涨幅高出2006年3.3个百分点,也远超政府确定的全年3%的涨幅。进入2008年以来,受春节和雪灾等因素影响,物价水平上涨趋势被进一步强化,一月份CPI同比上涨7.1%,二月份则同比上涨8.7%,三月份上涨8.3%,一季度CPI上涨8%,上涨势头令人担忧。
  人民币汇率体现的是人民币的对外比价关系,而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和资产价格上涨则是体现了人民币对国内商品和服务以及金融资产的比价关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民币一方面对外升值,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却在国内市场上的购买力日趋下降,出现了所谓的对内贬值呢?应该说,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的并存是我国经济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并存的重要表现,这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    影响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因素
  在理论上,影响汇率的因素可能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相对利率、总供给、总需求、国际收支、外汇储备、财政赤字、投机活动以及市场预期等等。就近段时期人民币对美元的加速升值来说,其主要原因包括国内经济快速增长与美国经济呈现衰退趋势的落差,我国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和巨额外汇储备,以及国内利率水平不断提高和加息预期的强化。
  经济增长是影响汇率变化的根本因素。自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的水平以上,但在汇率改革之前,人民币基本维持了一个固定的汇率,从而积攒了较大的升值压力。汇率一旦放开,人民币对外升值不可避免。2007年我国GDP达到24.9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1.9%,增幅高于2003-2007年年均10.6%的水平。而反观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在进入2007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出现了较大的下滑。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仅增长0.6%,增幅远低于第三季度的4.9%,其他一系列经济数据包括就业、工厂订货、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指数等也显示美国经济正在进一步下滑。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升值速度无疑会不断加快。
  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对汇率的影响。国际收支状况是决定汇率趋势的主导因素。一般情况下,国际收支逆差表明外汇供不应求,将引起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则引起本币升值,外币贬值。我国自1994年以来,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人民币长期积攒的升值压力不容小觑。尽管顺差增速从2007年一季度开始逐渐呈现下降趋势,但全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规模仍然达到2622亿美元,较2006年增加847亿美元。在贸易顺差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外汇储备也在不断增长,到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是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因为外汇占款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又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利率上升与预期强化对汇率的影响。按照一般的逻辑,利率下降,国内资本流出;利率上升,国外资本流入。这种由利差引起的套利活动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种主要方式,资本流动将引起外汇市场供求变化,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进入2007年以来,我国多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而美国、欧洲等国家则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从而导致内外利差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趋势被进一步强化。此外,外汇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判断、市场交易人员心理预期以及交易者自身对市场走势的预测都是影响汇率短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受国内较高物价水平的影响,目前市场普遍预期人民银行将进一步上调利率。在这种预期被不断证实的条件下,加上受资产价格上涨的吸引,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的速度和规模都进一步提高,促使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
致人民币对内贬值的根源
  就人民币对内贬值来说,目前国内物价水平上涨还主要是针对食品而言,这其中存在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比如在2007年消费价格上涨的4.8个百分点中,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为4.0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的影响为0.6个百分点,其它商品与服务的影响为0.2个百分点。在今年二月份CPI高达8.7%的增幅上,拉动其上涨的主要动力仍然是食品价格,食品涨价对CPI增长的贡献达到80%以上。当然,除了结构性问题之外,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和资产价格上涨所造成的人民币对内贬值也有其客观必然性。这其中既有国际因素影响,又有国内经济不均衡的现实原因,如全球流动性过剩、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石油价格高涨、人民币升值、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等。
  首先,我国物价水平近段时期的上涨并不是个别的偶然现象,而是在各国均出现不同程度通货膨胀环境下的自然反应。2007年以来,国际原油、粮食、大豆、食用植物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度攀升,导致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出现通货膨胀。2007年全年美国消费价格上涨4.1%,创下自1990年以来的最大涨幅。欧元区通胀率最近几个月接连攀升,今年一月份通货膨胀率再次创下历史新高,由去年十二月份的3.1%进一步上升至3.2%,是1999年欧元启动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他如俄罗斯、韩国、巴西等国家物价涨幅多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通货膨胀压力显著。在经济全球化和各国经济往来日益加强的背景下,通货膨胀在各国之间传播和转移是一种自然现象。
  其次,原油价格高涨容易引发输入型通货膨胀。近段时期以来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纽约商品交易所四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一度突破110美元关口。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仍决定维持目前的原油产量不变,市场普遍预计国际油价还将进一步上扬。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工业原料,原油价格波动不仅会影响下游所有产业的利润,同时还将带动各种产品价格的波动。原油价格的上涨必然引起与原油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导致国内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直接给交通运输、冶金、渔业、轻工、石化、农业等相关产业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这些产业因油价上升抬高的生产成本如果转嫁给下游企业或最终消费者,必然会提高物价水平,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据测算,油价因素占我国国内整个物价指数(CPI)比重约在5%,如果成品油价格上调10%,将拉动物价上涨0.5个百分点。
  再次,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与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国际收支失衡和外汇储备激增导致货币供应量增长被动加速。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增加,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人民银行被迫通过各种手段回收市场上过多的外汇,但这反过来又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二是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金融理论一般认为本币升值可以降低本国通货膨胀率,但在实践中它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升值的预期以及预期的不断实现导致国际资本快速流入,货币供应量被动增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物价上涨。三是信贷膨胀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2007年末,我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7.8万亿元,同比增长16.4%,增速比2006年高出1.9个百分点,比2007年初增加了3.9万亿元。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扩张的信贷规模变成消费和投资需求,进而推动了价格水平上涨。
应对之策
  总而言之,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内部和外部失衡所导致的一个阶段性表现。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控制物价上涨速度,防止人民币对内贬值速度的加快,这也有助于抑制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加速。鉴于当前物价上涨的结构性原因,一方面要多渠道增加国内市场粮食、猪肉等食品的供应,增加财政对低收入群体和种粮、养猪农民的补贴。通过调整进出口政策,在保证国内正常需求的条件下,适当控制粮食出口总量、增加进口,扩大国内市场供给,提高国内粮食、猪肉等食品的自给率。另一方面要完善市场供需信息发布制度,稳定消费者的通货膨胀预期。建立重要商品供应和储备的预警系统,并将信息及时对外公开发布,消除消费者的恐慌情绪。再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在稳定价格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控制贷款规模、丰富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利率、汇率等价格工具的协调配合实现对物价水平的有效控制。 (王朝阳/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何德旭/湖北经济学院) 作者:benzhuzhu__ 回复日期:2009-10-06 14:26:08 

 

  这篇文章的结尾说的什么控制,扩大,我一看就觉得是用计划的思路考虑问题。控制价格上涨,如何控制呢?就是国家出政策,给补贴吗?扩大生产,本来价格涨了,不用你招呼,大家也知道要多养点儿好挣钱啊。现在因为你补贴了,本来不敢的也开始养了,计划上的更是赶紧多养一些。结果也就很容易想象,本来是通货膨胀,这下就供大于求,通货紧缩了。于是大家再疯狂减产,迎接下一轮的通货膨胀。削峰填谷的计划,反而刺激出了更大幅度的波动。
  根据我的理论,通货膨胀是很难控制的,也是正常的一种市场表现。货币发行量是会对通货膨胀率有影响的,但是即使发行量基本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也是会周期性交替出现的。

作者:白云天际飞 回复日期:2009-10-06 15:42:14 

 

  这么烂的文章怎么上的头条?简单的用货币银行学来解释中国崛起的奇迹,别忘了,我们是靠马克思主义发家的,你用老外的那一套能解释得通吗?西方经济学本身就是千疮百孔的东西,假设无数,没几样靠谱的,同学,学归学,别忘了联系实际,也别忘记了自己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