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讓孩子讀經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6:30:36
為什麼要讓孩子讀經典~~黃志平
如果說中國的教育不行,為什麼中國留學生的孩子在美國學校都那麼出人頭地?
如果說中國的教育很棒,為什麼中國的科技落後?

如果說美國的教育很好,為什麼中國留學生的孩子一回到中國就無法跟班?

如果說美國的教育不好,為什麼美國是公認的科技強國?

……

然後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

第一, 科技發達的國家,教育一定發達!

第二, 教育落後的國家,科技一定落後!

我們應該怎麼來評論我們的國家呢?

我認為,鑒於中國教育的具體狀況,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要判斷一個真正的勝利者,只能是在終點,而不是在起點!也就是說,在肯定中國的中學生每年都能擊敗眾多對手而獲得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的各種個人獎和集體獎的同時,也應該看到這些獎盃或金牌下的陰影。

                                         ――摘自《素質教育在美國》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而教育是關鍵,社會上形形色色的教育方式數不勝數,往往讓我們無所適從。如果我們東嘗一下、西試一番,如果我們沒選對教育的方法(方式),我們就在迷茫中浪費孩子的大好時光,因此我們不得不慎而又慎。

  祇有終身學習,才是21世紀唯一有效的通行證(――聯合國:《學習――內在的財富》)。

  因此,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提高孩子的終生學習能力!

  那教育的關鍵是什麼呢?就是要培養孩子內心一種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善於學習,喜歡學習!

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教育改革家魏書生

  如果在孩子可塑性就強的時候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那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錯過這個時期後悔就來不及了!

  腦科學的研究証明:正常人一生出來,大腦就有1000億個腦細胞或稱神經元,牠們彼此孤立,就象一根光禿禿的樹幹,當受到週圍環境的大量信息刺激時,每根神經元發育成許多樹枝狀的樹突,互相聯結。對正常人而言,每根腦神經元可生出幾千根樹突。當給大腦以最優質、最複雜的信息時,每根神經元最多可生出兩萬多根樹突,這時,其智力就會超出常人。這些樹突通過“突觸”接通,就會形成複雜的神經網絡,網絡越複雜,大腦的功能就越好,人的智力就越高,學習高深的知識就會很容易、處理複雜問題時就會很輕鬆;突觸的形成,主要靠感官經驗的刺激。

  在3-4歲以前是大腦發育最敏感的時期,大腦的突觸數目甚至可達到成年人的兩倍,一直到7-8歲,腦發育才基本定型,其細胞構建和神經纖維的聯繫大致(80%)接近成年人,到了11-13歲以後,大腦神經網絡開始調整,只保留受外界信息刺激頻繁的、聯繫緊密的那些突觸。因此,要使孩子變得聰明,關鍵是要在孩子大腦發育的敏感期讓孩子反複的接觸最優質的信息。

  大量實驗証明:讓兒童反複誦讀優美的經典作品是使大腦神經元得到最優質、最複雜刺激的最佳選擇。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教學科目一般分為:科學類的科目(如數學、物理、化學等)和人文類的科目(如語文、英語、美術、音樂等)。科學類科目與人文類科目的學習方法:

  科學類的科目要按部就班、懂了才教、教了能用,前後是緊密聯繫的,如果前面的沒學好,要學後面的就難上加難;而人文類的科目要按照這些科目本身的規律來教,不能簡單的“懂了才教”,而主要是靠耳濡目染和環境的熏陶。
  兒童首先發展的是語言能力,然後才是邏輯、綜合分析能力。語文能力提高了,邏輯綜合分析能力自然就提上去了。要確保孩子各個方向的均衡發展,語文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那語文能力如何培養呢?我們先來瞭解一下什麼是語文?簡單的說,語文=語+文。“語”就是語言,語言是可以在生活當中自然而然學會的,不需要專門的培訓,如果我們還專門讓孩子整年學習這些生活的語言,豈不在浪費孩子最寶貴的時間?“文”是指具有“高度的、精確的、簡練的、優美的”的語言,是文化的語言、文章的語言。孩子學了高度的表達,自然會低度的表達。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學“文”,而不僅僅是“語”。學會了“文”,自然就會“語”!

  最快捷學“文”的方法就是讀流傳千古的經典之作,這些經典之作以其“簡練、精確、優美”而流傳於世,那麼讀這些經典著作對孩子有什麼幫助呢?

  自然識字:對于讀經典的孩子而言,識字是自然而然的過程,具體的教育法如下:拿著書跟孩子一起讀,對於5歲以下的孩子,由于這個階段大多數的孩子認字不多,並且還不會拼音,剛開始時可以滑讀法(讀的時候一行一行滑過去讀),當孩子熟讀或會背誦時,因為孩子已經會認識其中的一些字,這時就可以用指讀法(一個字一個字指著讀過去),反複用此法,孩子就會對號入座(用已經認識的字,繼而來認未認識的字),不用多久,文章裡面的字就都會認,而且會把這些字應用在其他地方。大多數孩子會在認字的過程當中,祇要稍加引導,孩子自己就會學拼音,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有了初步的學習能力!識字越多越早,就能更早地學習表達“複雜”的書本,在閱讀中開發智力。我們發現很多上小學二三年級的孩子還在讀思維層次很低3-4歲幼兒的書本!主要就是識字不多的原因,這就浪費了孩子腦力發展的最佳時光!

  閱讀及寫作:識字是閱讀的基礎,當孩子認了很多字,實際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自學能力,我們只需引導孩子多讀多看有益的書就行了,一旦孩子自己喜歡讀書、自己喜歡學習,那我們要做的就很簡單:鼓勵孩子多看課外書,用豐富的信息來刺激孩子的大腦,孩子的智力就在大量信息的刺激下得到了開發!大腦神經網絡的發展,除了靠直接經驗的刺激以外,更要靠間接經驗的刺激,因為個人的接觸面、生活面畢竟很有限。我們是以其直接經驗所累積的體驗為基礎,去吸收更大更廣泛的間接經驗,也就是旁人的經驗,以建構複雜的大腦。而接受間接經驗的最好途徑便是閱讀,尤其閱讀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經典之作!要孩子寫出優秀的作文,就需要大量的閱讀作為基礎,以實際經驗為基礎,以間接經驗為後盾,祇要胸有萬
書,自然下筆如有神!
  成績:成績的好壞,往往不是取決於學習的努力程度(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會玩的孩子,其成績往往也很好),而是取決於他的理解能力的高低。上面已說過,要提昇孩子的理解能力,中文經典教育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我們從頭再看一下:讀中文經典可以讓孩子自然識字(這是基礎);識字可以促使閱讀能力的發展(這是前提);多讀好書可以拓展孩子的視野、取別人的精華為其所用(汲取大量的間接經驗),書讀多了,很自然地,知識面就廣,知識面一廣,理解能力、邏輯分析能力自然就強,孩子喜歡異想天開,書讀多了,還可以激起他的創新創造能力。由此,孩子在各種信息的刺激下,理解能力、邏輯能力、想象力得到了提昇,這個時候孩子讀教科書還會難嗎?還用擔心考試成績不好嗎?

  一個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單單有高智商(IQ)還遠遠不夠,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博士指出:真正成功幸福的人,其成才因素中,情商(EQ)佔80%,智商(IQ)僅佔20%。“情商”大致可以概括為五方面內容:情緒控制力;自我認識能力,即對自己的感知力;自我激勵、自我發展的能力;認知他人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有關研究數據表明,智商和技能,兩者的作用加起來,還不如情商的作用大,而且位置越高,情商的作用就越大。在企業高層領導中,情商的作用差不多達到85%。故良好的性情是一個人成功的保障,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又云:幼兒養性、童蒙養正!我們能不能在童蒙時期就培養好孩子的良好品性是關係到孩子將來能否成功、是否幸福最關鍵的要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俗話說:整天跟偉人在一起,你想不偉大都難!由此可見:跟三姑六婆在一起,你想不成為三姑六婆都難!

  人格的塑造,習慣的養成都奠定在人生的最初幾年。經典著作以其寬闊的胸懷陶冶孩子的心性!

  這些經典著作的用處無所不至:

  溫家寶總理在就職演說上就用到《大學》的“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來回答記者提出的經濟問題。在2003年12月10日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中,在說到國際關係時,用了《論語》的“和而不同”來闡述中國的立場,當他和布什站在一起時,我們可以感覺得到:一個強大的中國總理風采,而身為美國總統的布什去不免相形見絀!

  國父孫中山先生也說:《大學》乃是中國政治哲學,其為最有系統之學,無論國外任何政治哲學家都未見到,都未說出,為中國獨有之寶貝。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楊振寧在《回憶我的父親》一書提到:當我在科學研究處於逆境的時候,總是可以從《孟子》得到啟發。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中國外交學院演講時說:粒子的觀念起源就是陽和陰。連續性觀念的起源是公元前六百年道家創始人老子,他認為最基本的東西是永遠摸索不清的。對一個外交官來說,這種觀念是非常有用的。

  被譽為日本的愛因斯坦的湯川秀樹(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在《旅人》自述一書說:我五六歲時就開始誦讀中國經典……第一部分是四書,是從《大學》開始的。我最早讀的一本書就是《大學》。《論語》和《孟子》,也是啟蒙讀物。

  著名企業家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說:我最喜歡的三本書是:《老子》、《論語》、《孫子兵法》。因為他善用這些經典來管理、經營企業,因此,海爾現在成為中國最成功的企業之一!

  至於文學造詣深厚的人,無不是從經典中獲益良多!如毛澤東、魯訊、胡適之、冰心、沈從文、老舍、金庸、餘秋雨、蔡志忠……等等,數不勝數。

  由此可見,經典可以用來安邦治國、可以用來搞科學研究、可以用來管理企業……,經典教育內容包涵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等方面,如果那麼多好東西不教給孩子,而讓孩子以後從最低的起點開始摸索,真可謂本未倒置,豈不很可惜!

  課程改革的方向:以前文言文的比例不足10%,現在提高到40%(按最新的大綱),如果教育部不清楚經典教育的好處,又怎麼會逐年增加文言文的比重呢?

  孩子現在不讀經典,將來也得讀!那怕是為了考試、為了升學,孩子也不得不讀!不同的是,越小的孩子讀這些經典是很輕鬆、很快樂、很自然的,在無壓力、無分別心(孩子沒有難易之分)的情況下就把經典背會了!如果等到為了應付考試再來背這些經典的話,由于小時候很少或是根本就沒接觸過,學這些東西就會學得很痛苦,而且考完就忘……

好的教育內容也要有好的教育方法!我們應順應孩子腦神經的發展規律,順應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在學習中玩!不能作到這一點,施教者會很辛苦,受教育者(孩子)也會很痛苦,效果自然就不會好!最高明的教育方法是:孩子沒有感到是在受教育,而效果已自然達成了,而這正是兒童的學習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