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国际收支的政策深意-《财经》杂志-《财经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1:59:54

平衡国际收支的政策深意

本文见《财经》杂志 2009年第26期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21日  共有 1 条点评

 

对外经济政策的部分根本转变,已无可回避,这也是中国从一个较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向一个中等发达的经济大国转变的开始
张宁/文

 

  评论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制定了新的政策方向。其中多数政策,基本延续了近些年的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声明第五条,“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中的后半句,其实从根本上改变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对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格局都会产生深远影响。事实上,中国正逐渐从引进外资为主的国家,转而成为资本输出为主的国家,同时也将从净出口、贸易顺差国,变成进出口贸易趋于平衡的国家。

  中国改革之初,百废待兴,无论从财力、物力、技术和国内市场容量等都非常匮乏。对外经济政策上自然以出口创汇为主要方向。经过了3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同时是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中国过多的外汇意味着其他国家过高的负债;同时,中国过大的顺差,则以其他国家同等规模的逆差为对等。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负债国与逆差国不堪重负,产生贸易伙伴进入对立甚至困难状态,中国也将外汇储备安全性风险、出口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

  我们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得很远。即使开始出现预警信号也很难让中国全面掉头。2005年开始至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前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就是这种深层矛盾被迫释放的一个结果。

  然而人民币被动升值政策,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国际贸易和收支不平衡状况。而国内舆论出于保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倾向,也使消除不平衡变得举步维艰。其结果是中国超过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次贷危机后面临巨大风险。而全球性的进口需求消失,令中国出口产业萎缩,中国人不得不为出口产业的萎缩共同埋单。

  但时至今日,以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分量,继续执行贸易顺差的政策,已经越来越不可能。所以中国在本轮金融危机冲击稳定下来后,中央决策层需要采取调结构、拉内需和平衡国际收支等结构性调整政策。 

  “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中国重要的政策思路出现,意味着中国将鼓励大量对外投资并消除贸易顺差的重要转变。但这一政策前半部分“推动出口稳定增长”的表述,则意味着收支平衡的同时出口总量还是要增加,那么相应地,进口增长必须比出口要快得多,才能平衡国际收支,否则只有出口增长,国际收支无法平衡,贸易摩擦会越来越多。

  在当前国内外的大环境下,要做到继续出口稳定增长与收支平衡谈何容易,要达到这一长远目标,应从几方面起步。

  首先要放弃出口长期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规划,让出口逐步转变为一般性增长的领域。同时要鼓励进口较快增长,除了原有的能源与原材料进口,中国一直希望的高科技产品和技术进口,将有很大潜力,国外消费品的大幅度增长恐怕也难以避免。

  其次,引进外资将不再像过去那样压倒一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资本输出国。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已经开始,未来将会从速度和规模上明显加大,符合市场规律的组合投资重要性也将加大。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人民币汇率的作用。要想最终达到国际收支平衡,不能指望维持现有的汇率水平,无论我们是否喜欢,人民币将在未来几年基本保持升值趋势。中国经济增速多年超出美欧,人民币适当升值会有助于全球经济的平衡。

  尤其是欧美为救助经济而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更加导致经济恢复正常增长的中国本币升值的必要性。否则,人民币也将像美元一样失去国际信用。只要欧美经济在2010年缓慢复苏,美元、欧元逐步进入加息通道,人民币重新开始升值,应该不是太远的事。

  基于上述分析,“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预示着未来中国经济政策可能的变化。作为中国经济调结构的一个核心,对外经济政策的根本转变,已无可回避。

  相信随着明年相关政策的出台,本币逐步升值、减少进口门槛、减缓出口退税、拓宽海外投资等配套措施都将亮相。中国将从被动应付危机向主动出击转变。

  然而人民币被动升值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国际贸易和收支不平衡状况。同时国内舆论出于保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倾向,使得消灭不平衡变得举步维艰。其结果也就造成了次债危机后,中国超过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面临巨大风险。而全球性的进口需求消失,令中国出口产业萎缩,中国人不得不为出口产业的沉没和面临贬值的外汇共同埋单。■

  作者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华宁投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