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18:51
諾貝爾經濟學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2009年8月12日)
請協助添加來自可靠來源的引用以改善這篇條目。
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諾貝爾獎
  • 物理學獎
  • 化學獎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文學獎
  • 和平獎

  • 瑞典銀行經濟學獎

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一般通稱諾貝爾經濟學獎瑞典銀行經濟學獎[1]。此獎項並不屬於諾貝爾遺囑中所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而是由瑞典國家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其評選標準與其它獎項是相同的,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選,1969年(該銀行的300周年慶典)第一次頒獎,由挪威人朗納·弗里施和荷蘭人簡·丁伯根共同獲得。

[編輯] 爭議

雖然經濟學獎在1969年設立之後,成功整合進入了諾貝爾獎的評選體系裡,但實際上根據諾貝爾獎的正式官方立場,經濟學獎並不是諾貝爾獎。[2]諾貝爾後人對於瑞典國家銀行的作法,也多所批評,認為這是經濟學者企圖提昇地位和聲譽的手段[1][3],其侄孫Peter Nobel更稱有關獎項是佔諾貝爾之名的布穀鳥

[編輯] 獲獎者

1969年 • 1970年—1979年 • 1980年—1989年 • 1990年—1999年 • 2000年—2009年


[編輯] 1969年

年份 獲獎者 獲獎原因 1969年 朗納·弗里施(挪威)
簡·丁伯根(荷蘭) 他們建立了動態模型來分析經濟過程,前者是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人之一,後者是全綜合性宏觀經濟模型的首創者。

[編輯] 1970年—1979年

年份 獲獎者 獲獎原因 1970年 保羅·薩繆爾森(美) 他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經濟學的全部領域 1971年 西蒙·庫茲涅茨(美籍俄裔) 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係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2年 約翰·希克斯(英)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美) 他們深入研究了經濟均衡理論和福利理論 1973年 華西里·列昂惕夫(蘇聯) 發展了投入產出方法,該方法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問題中得到運用 1974年 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奧地利)
貢納爾·默達爾(瑞典) 他們深入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並深入分析了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互相依賴 1975年 列昂尼德·坎托羅維奇(蘇)
特亞林·科普曼斯(美) 前者在1939年創立了享譽全球的線形規劃要點,後者將數理統計學成功運用於經濟計量學他們對資源最優分配理論做出了貢獻 1976年 米爾頓·弗里德曼(美) 創立了貨幣主義理論,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說 1977年 貝蒂爾·奧林(瑞典)
詹姆斯·愛德華·米德(英) 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作了開創性研究 1978年 赫伯特·西蒙(美) 對於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進行了研究,這一有關決策程序的基本理論被公認為關於公司企業實際決策的創見解 1979年 威廉·阿瑟·劉易斯(英裔美籍) 在發展經濟學方面頗有建樹,提出了二元經濟模型和進出口交換比價模型 西奧多·舒爾茨(美) 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研究,深入研究了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應特別考慮的問題

[編輯] 1980年—1989年

年份 獲獎者 獲獎原因 1980年 勞倫斯·羅·克萊因(美) 以經濟學說為基礎,根據現實經濟中實有數據所作的經驗性估計,建立起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 1981年 詹姆士·托賓(美) 闡述和發展了凱恩斯的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宏觀模型在金融市場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2年 喬治·斯蒂格勒(美) 在工業結構、市場的作用和公共經濟法規的作用與影響方面,做出了創造性重大貢獻 1983年 羅拉爾·德布魯(美) 概括了帕累托最優理論,創立了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年 理察·約翰·斯通(英) 國民經濟統計之父,在國民帳戶體系的發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極大地改進了經濟實證分析的基礎 1985年 弗蘭科·莫迪利安尼(義大利) 第一個提出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設這一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986年 詹姆斯·麥基爾·布坎南(美) 將政治決策的分析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使經濟分析擴大和應用到社會—政治法規的選擇 1987年 羅伯特·索洛(美) 對增長理論做出貢獻提出長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 1988年 莫里斯·阿萊斯(法) 他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一般均衡理論重新做了系統闡述 1989年 特里夫·哈維默(挪威) 建立了現代計量經濟學的基礎性指導原則

[編輯] 1990年—1999年

年份 獲獎者 獲獎原因 1990年 默頓·米勒(美)
哈里·馬科維茨(美)
威廉·夏普(美) 他們在金融經濟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1991年 羅納德·科斯(英) 揭示並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 1992年 蓋瑞·貝克(美) 將微觀經濟學的理論擴展到對於人類行為的分析上,包括非市場經濟行為 1993年 道格拉斯·諾斯(美)
羅伯特·福格爾(美) 前者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後者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 1994年 約翰·福布斯·納什(美)
約翰·海薩尼(美)
萊因哈德·澤爾騰(德) 這三位數學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1995年 小羅伯特·盧卡斯(美) 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1996年 莫理斯(英)
威廉·維克瑞(美) 前者在信息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 後者在信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7年 羅伯特·默頓(美)
邁倫·斯科爾斯(美) 前者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廣後者給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然而得獎次年其以得獎理論經營的長期資產管理基金(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LTCM)亦因其公式失效而破產告終[4]。 1998年 阿馬蒂亞·森(印度) 對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等 1999年 羅伯特·門德爾(加拿大) 他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所做的分析使他獲得這一殊榮

[編輯] 2000年—2009年

年份 獲獎者 獲獎原因 2000年 詹姆斯·赫克曼(美)
丹尼爾·麥克法登(美) 在微觀計量經濟學領域,他們發展了廣泛應用於個體和家庭行為實證分析的理論和方法 2001年 喬治·阿克洛夫(美)
麥可·斯彭斯(美)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美) 為不對稱信息市場的一般理論奠定了基石他們的理論迅速得到了應用,從傳統的農業市場到現代的金融市場他們的貢獻來自於現代信息經濟學的核心部分 2002年 丹尼爾·卡內曼(美) 把心理學分析法與經濟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為創立一個新的經濟學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 弗農·史密斯 開創了一系列實驗法,為通過實驗室實驗進行可靠的經濟學研究確定了標準 2003年 克萊夫·格蘭傑(英)
羅伯特·恩格爾(美) 用「隨著時間變化的易變性」和「共同趨勢」兩種新方法分析經濟時間數列,從而給經濟學研究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影響 2004年 芬恩·基德蘭德(挪威)
愛德華·普雷斯科特 有關宏觀經濟政策的「時間一致性難題」和商業周期的影響因素 2005年 托馬斯·克羅姆比·謝林(美)
羅伯特·約翰·奧曼(以色列) 通過博弈論分析促進了對衝突與合作的理解 2006年 埃德蒙·費爾普斯(美) 在宏觀經濟跨期決策權衡領域所取得的研究成就 2007年 里奧尼德·赫維克茲(美)
埃克里·馬斯金(美)
羅傑·梅爾森(美) 為機制設計理論奠定了基本 2008年 保羅·克魯格曼(美) 對經濟活動的貿易模式和區域的分析 2009年 埃莉諾·奧斯特姆(美)和奧利弗·E.威廉士(美) 經濟治理,尤其是對普通民眾作出的貢獻和經濟治理分析,尤其是企業邊際領域方面的貢獻。[5]

[編輯] 註釋參考

  1. ^ 1.0 1.1 (中文)諾貝爾曾侄孫:經濟學獎是大騙局.於2009年10月14日查閱.
  2. ^ (英文)"The Prize in Economics is not a Nobel Prize.".Qualified Nominators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於2009年10月14日查閱.
  3. ^ (英文)The Local.Nobel descendant slams Economics prize.於2009年10月14日查閱.
  4. ^ http://en.wikipedia.org/wiki/Myron_Scholes#Investment_activity
  5. ^ (英文)First woman wins economics Nobel[諾貝爾經濟學獎誕生首位女性獲獎者],BBC,2009年10月12日. 

[編輯] 外部連結

  • 諾貝爾經濟學獎官方網站
顯示▼隱藏▲   諾貝爾獎 得主列表 (女性得主) · 按國家 · 按學校 物理學 (得主)  · 化學 (得主)  · 生理學或醫學 (得主)  · 文學 (得主) · 和平 (得主) 瑞典銀行經濟學獎 (得主)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8%AF%BA%E8%B4%9D%E5%B0%94%E7%BB%8F%E6%B5%8E%E5%AD%A6%E5%A5%96"3個分類: 社會科學獎項 | 經濟學 | 諾貝爾獎1個隱藏分類: 自2009年8月缺少來源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