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法国文化部长的“文化特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6:07:01

『关注』法国文化部长的“文化特权”

from 都市客 · 良品杂志 by admin
       即使对法国人来说,那也是令人震惊的一幕:在法国电视一台节目中,文化部长弗雷德里克·密特朗用了十多分钟时间,向几百万观众解释他“绝不是恋童癖”,只是个同性恋,他到泰国旅游时也没有“嫖童妓”,自己还搞得清“40岁拳击手”与儿童的区别……

萨科齐的次要麻烦

      与从政经验丰富的部长们相比,弗雷德里克是一个典型理想主义特征的巴黎文人。他生于1947年,姓氏可谓显赫,他的两位叔叔一个是法国将军,一个是法国前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尽管生在政治豪门,但弗雷德里克钟情于文化领域,11岁就出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法意合拍影片《幸运》(Fortunat)。大学时期他攻读历史和地理,随后进入著名的巴黎政治学院。

      1971年,他成为巴黎奥林匹克电影院的负责人,大力推广美国经典影片、独立电影、埃及影片以及杜拉斯和帕索里尼的电影,一时间该电影院成为巴黎文化界的一个坐标。可惜文化和商业盈利往往只能选择一项,经过15年的经营,大量债务最终迫使他选择了放弃,转向其它领域。很快弗雷德里克又在电视界崭露头角,他的多个电视节目得到法国观众的喜爱,使他真正成为一个全方位的文化名人。

      有意无意间,文化名人弗雷德里克为自己铺好了从政之路。他与来自意大利的模特和歌手卡拉·布吕尼成为好友,在2008年2月布吕尼嫁给总统萨科齐之后,弗雷德里克的好运也来了。2008年6月,弗雷德里克被萨科齐任命为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今年6月,他正式加入菲永总理的政府,就任文化部长。尽管从政经验不足,弗雷德里克仍然干得有模有样。这位经常骑摩托车上班的文化部长,从未隐瞒自己是同性恋,为此还受到法国舆论“为人诚实”的褒奖。

      真正的麻烦源自上月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被捕,弗雷德里克声援波兰斯基,认为波兰斯基32年前强奸13岁少女的旧闻已没有意义。这让人联想到2005年弗雷德里克出版的自传小说《糟糕的生活》,书中记述了他在国外旅行时与“男孩”发生性关系的事。难道是因为他与波兰斯基有相似的“爱好”,才伸出援手?因为书中曾写道:“我已经养成花钱买这些男孩的习惯……这里有如此数量充足、年轻迷人、随传随到的男孩,我没必要再隐藏或克制自己的欲望。”“国民阵线”的网站直接抨击文化部长有“狎童倾向”,要他辞职。

       事实上,早在《糟糕的生活》出版时,弗雷德里克就解释过“男孩”这个字眼,说一般从事卖淫活动的年轻男性都是大学生,并非儿童。遭“国民阵线”攻击后,他解释说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传,而且他只和“年龄相仿的男性”交易。他只说自己错了,但并不是犯罪。

      幸运的是,萨科齐和政府同僚们选择支持他,据传布吕尼又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中右政党参议员卡里奥梅兰说:“她有很大影响力,很明显她为弗雷德里克辩护了,但是这让总统陷入两难境地,因为维护他就要得罪很多支持者。”这不是萨科齐第一次听到“布吕尼干政”的话了。他原来支持为所有移民进行DNA检测的新法案,后来态度转变,据说也是因为布吕尼的“枕边风”。

政坛游戏规则渐变

      某种程度上说,政客弗雷德里克得以留任,仍是受益于法国政坛的游戏规则。他们一直有“公私分明”的传统,即明确区分政治人物的私生活和公众身份。法国人尊重理性、厌恶伪善,这种态度使政客们的桃色新闻得到宽容对待。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性丑闻传出后,法国人漠不关心,认为那“太幼稚”,就是这个原因。媒体也长时期墨守这个游戏规则,例如密特朗总统育有一个私生女的事,是在密特朗总统去世后才被媒体公开的。

      但在如今,法国媒体似乎开始冲破这个约定俗成的界限。影响巨大的八卦无疑属于萨科齐,他与第二任妻子塞西莉亚的离婚风波,与现任妻子布吕尼的闪电爱情,从头到尾都是全法国的谈资,像当年密特朗总统那样的神秘感消失殆尽。萨科齐昔日的爱将达蒂也很醒目,她兄弟的贩毒案,她自己未婚生女,全被曝光。我们不得不说,现在的法国政坛也开始有了娱乐圈的味道。

      法国多党并存、政权时有更替的政治特色,也注定了个人隐私终将成为党争工具。弗雷德里克遭到的攻击,明显属于政客打击对手的方式。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是某种催化剂——法国媒体本来对弗雷德里克的故事没多少兴趣,直到玛丽娜·勒庞在数家网站的视频中朗读《糟糕的生活》片断。说到底,比起前几个时代的政治领袖来,现在这些人顶多算是政客。政客们为各自目的而努力作秀或互相攻击,往往只能掀起一些小风波,随着时间推移,民众就淡忘了。

道德上的危机

      不过在政治斗争的表面下,我们还可看到法国民族文化的特别之处。弗雷德里克得以保住文化部长职位,也要感谢法国对文化艺术界人士一向的宽容,这似乎是他们的某种“文化特权”。1980年,法国著名哲学家路易斯·阿尔都塞勒死了自己的妻子,结果免于坐牢。意大利作家塞萨尔·巴蒂斯蒂当年因在本国“从事恐怖活动”被判有罪,而在巴黎却被奉为文学明星。

      法国电影学教授克里斯汀·维维亚尼说,在法国身为艺术家或知识分子,就意味着某种特权,其中成就突出者甚至认为,由于自己工作的关系,道德上的要求可以放宽。当法国摇滚明星伯特兰·甘达2003年打死女友后,法国政治家雅克·朗极力为甘达辩护,而被判8年监禁的甘达只服了一半刑期,2007年就出狱了。

      在此背景下,就不难理解弗雷德里克对波兰斯基的声援了。弗雷德里克认为,作为法国文化部长,他有责任声援一位艺术家,何况对方也是法国人。而对于其“狎童”的嫌疑,看来多数法国民众表示理解。即便在“国民阵线”内部,他的支持率也有55%。但这种宽容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道德上的污点终归是污点。很多法国民众对如今的国家和社会环境感到失望。无论如何,文化部长弗雷德里克亲身参与的“性旅游”毕竟很不光彩。在法国一项网络调查中,近一半投票者认为,政府应该重申打击各种形式“性旅游”的意愿。

       所以即使弗雷德里克的“性旅游”是在出任部长之前,即使他找的真是“40岁的拳击手”,一些法国民众也会感到愤怒。这是普通民众对道德败坏的所谓“文化人士”的愤怒。他出席法国波尔多一个艺术展时,示威者的抗议牌上清楚地写着:“不要碰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