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刚能当好中国央行的智囊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3:47:24
任志刚能当好中国央行的智囊吗?崔宇

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12月22日的文章,香港金融管理局前总裁任志刚已经被任命为中国央行旗下智库──中国金融学会执行副会长。虽然他表示在中国金融学会的工作只是义务性质,但同时又希望能利用在金管局的工作经验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任志刚9月份卸任前夕,就有传言称中国央行将邀请其担任顾问,看来这并非空穴来风。

中国央行一直对任志刚评价很高,除了因为其在任职香港金管局总裁的16年间维持了香港的金融稳定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因为其在助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相当“配合”。2007年以来,从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到中国财政部在香港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国债,再到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任志刚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但是工作中结下的革命友谊并不是任志刚能当好中国央行智囊的先决条件。一方面,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任志刚狙击国际炒家以保持联系汇率不崩盘的成名作,对中国央行并无太多借鉴意义。因为当时港币是被高估面临贬值压力,而人民币目前面临升值压力,何况人民币还未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另一方面,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香港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作为香港货币当局的掌舵者,任志刚显然难辞其咎。

当然,如果任志刚能把香港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教训传授给中国央行和其它监管部门,或许他可以当一个好智囊。但从其事后的反思来看,并不足以给中国央行足够的教训和警醒。2005年任志刚曾表示,七成按揭上限、低利率、双工资家庭普遍、市民储蓄率高和银行资本充足率高,以及香港按揭证券公司的设立,均有助香港过去在楼市逆转时,保持金融稳定。

任志刚的言外之意似乎是只要严格控制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就可以纵容投机性泡沫的存在。这和忽视泡沫等泡沫破裂后收拾残局的所谓“格林斯潘对策”其实并无二异,共同点都是对泡沫的形成视而不见,而这已经被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证明为一大败笔。更何况,即使保持了金融稳定也不能掩盖楼市泡沫破灭对经济和民众生活带来的巨大伤害。

1998年-2003年,香港经济一直在负增长的泥沼中挣扎,失业率也在7%-8%的高位,20多万人的房屋变成了负资产,有人选择饮恨跳楼,有人选择个人破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歌星钟镇涛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选择了个人破产,也许这时他能深刻体会到“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含义。

对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来说,任志刚所列举的楼市下跌但仍保持金融稳定的理由似乎都还存在,这也是中国政府往往对房地产泡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之一。近几年来,刚性需求是中国房价上涨的最大推力,这不仅让人想起了2006年中国股市将经历“黄金十年”的口号,但最终结果却是“疯狂两年”。

其实,在理论上并没有刚性需求一说,因为需求是很容易波动的,也许每个人都有住大房子的潜在需求,但不一定都买得起形成有效需求,如果中国还没有太多的人睡在马路上,所谓的刚性需求就不存在。确切地说,中国倒是存在刚性投机需求,因为2004年以来,中国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疯狂增长,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再加上投资渠道狭窄,才导致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泡沫。

对于这种显而易见的房地产泡沫,中国政府绝不可以用所谓的刚性需求来迷惑自己,也不能像任志刚所说的只要控制好金融机构的风险就万事大吉了。必须要让其越早破灭越好,否则即使控制好了金融机构的风险也无济于事。因为刚性需求是所有泡沫诞生的理由,但其可能是莫须有的,再加上恐慌很容易传播,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影响也是长期的。

如果任志刚能够把香港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教训向中国央行有效传达,并告诉其在1997年4月-1997年10月,香港房地产最疯狂的时候几乎都是“中小投资者”进场接过最后一棒,或许他就是一个好智囊。

(本文作者崔宇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您可以写信至yu.cui#dowjones.com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