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季羡林先生挽联:过于自得 问题多多 令人失望-搜狐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4:24:55
新闻中心 > 综合

评季羡林先生挽联:过于自得 问题多多 令人失望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14日15:27我来说两句(2)复制链接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一副过于自得的挽联

  8月5日的“中华读书报”,刊登了北京大学学报主编龙协涛《我为季羡林先生撰挽联》的文章。专门写文章介绍自己所撰的一副对联,详谈创作过程及作品的佳妙,十分罕见。若非高度满意,大概是不会这样做的。从文章看,龙先生对这副挽联的满意确实非同寻常。据文章介绍,季老逝世后,在朋友“应拿出自己的才华创作一副高水平的挽联”的鼓励和期许下,龙先生经过许多天酝酿苦思,某日突来灵感,下笔时如有“神助”。后又与朋友对挽联的命意反复切磋,对平仄对仗数次推敲,终成妙作。他自称这副挽联“是难得的佳构,读起来抑扬顿挫,余韵无穷”,“明白晓畅中优雅精致,朴素平实里透巧思韵味”。我想,无论古今,对自己的联语或诗文感觉如此之好,评价如此之高,大概可以叹为观止了。在经过几千字长长的铺垫后,龙先生隆重推出了自己的挽联:

  文望起齐鲁通华梵通中西通古今至道有道心育英才光北大;

  德誉贻天地辞大师辞泰斗辞国宝大名无名性存淡泊归未名。

  同旧体诗词一样,撰写对联要求有相当的古代文学修养和功底。记得马斗全先生曾在文章中感叹,时下所见挽联大多平平甚至庸劣,所以他对难得看到的佳作颇加揄扬。说实话,在读此联前,我被所做的渲染铺垫吊足了胃口,怀着极大的兴趣和很高的期望值想要来欣赏学习,佳作难得啊。然而,当我细细读完,不禁大失所望!

  先说内容。命意是决定挽联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如果说此联的上联在命意上还有可取的话,下联则大有问题。季老辞“三顶桂冠”固然是有德之举,但不宜评价太高,更不宜称之为“贻天地”的大德。奉送三顶桂冠虽然是好意,但尺寸未免不合。季老郑重地脱下,并诚恳地说明理由,均是肺腑之言。这与其说是谦虚,毋宁说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炒作成风,各种他赠和自赠的高帽子满天飞的当下,这种清醒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难能可贵的,值得尊敬的。但将之拔高为贻留天地的“大德”,显然并不妥当。道理很简单:拒绝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一个人的本分,故不值得过度赞扬。我想,季老一定有比拒戴高帽更可赞誉的品德,惜乎此联所赞不是地方。可谓隔靴搔痒,赞而无益。此外,从语意上说,“德誉”二字用法不妥。“德誉”这个有些生硬的词,含义应该是个人品德所得到的赞誉、称誉,是指外界的评价。能够贻留后世(大而言之贻留天地人间)的,是个人的品德或德行,而不是对品德或德行的评价,此意甚明。所以,这里的“德誉”改为“德行”才对头。

  再说形式,同样问题多多。首先是对仗。对联对联,对仗是最起码的要求。而在这副挽联中,“失对”的情况极为严重。“华梵”与“大师”,“中西”与“泰斗”,“古今”与“国宝”,“英才”与“淡泊”,我想只要稍具常识,是否对仗应该是一目了然的。至于“北大”与“未名”,严格说来也不对仗,至少称不上工整。不过相对于以上离谱之极的失对,也就不去细究了。其次是平仄。对于对联来说,平仄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衡量对联水平高下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这副挽联的平仄,也让人看了摇头。上下联不必全部平仄相对,但关键之处应基本做到;诗歌格律中也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推敲这副挽联的平仄,我认为多数关键字均不合平仄要求:“望”与“誉”、“鲁”与“地”同仄,“通”与“辞”(三处)、“梵”与“师”、“光”与“归”则同平。此联有如此多的平仄不谐,作者居然自称读起来“抑扬顿挫,余韵无穷”,简直不知让人说什么好。

  吟诗作对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和基本功,撰一副中规中矩的对联对他们而言不是难事。而对于缺乏这种训练和功底、使用白话文的今人来说,是不易操弄的,这可以理解。因此,对于有此雅好者,不应苛求。但我们也应该明白,对联是有较为严格的规矩的,是需要相当的知识、修养和功底的,撰成一副上佳的对联是极不容易的。如果对这些认识不足,缺乏自知之明,初入门甚至尚未入门却误以为已登堂入室,精擅此道,就容易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以致贻笑大方。当然,关于对联我也只是知道皮毛而已,以上批评如有不当乃至谬误之处,还望行家指正。

  (王立嘉)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我来说两句(2)复制链接责任编辑:陈天晗
  • 测测你2010年的运势如何 会让你变丑的东西
  • 测:你能否留住此生真爱 你一生有那种运气
我的天职是搜索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 09-10-30·好友吴文清公祭 陈水扁送挽联吴淑珍上香悼念
  • 09-09-09·吉林辽源原教育局长在世获赠花圈 挽联用词激烈(图
  • 09-08-12·龙协涛:我为季羡林先生撰挽联
  • 09-07-27·陈菊给同名者送挽联 盖高雄市长印章
  • 09-07-26·魏明伦:悼国学大师挽联平仄混乱 就是标语(图)
  • 09-07-20·季羡林之子季承讲述父子恩怨:曾13年不相见(图)
  • 09-07-13·季羡林先生哀悼现场侧记:风范影响几代中国人
  • 09-07-12·北大布置灵堂 众多群众排队吊唁季羡林(图)
  • 09-05-10·相声名家李文华辞世享年82岁 姜昆写挽联(组图)
  • 09-02-03·妻子为亡夫索赔未果 过年在单位大门贴挽联(图)
更多关于 挽联 季羡林 的新闻>>

相关推荐

  • 挽联的最新图片
  • 成都对联
  • 季羡林的最新图片
  • 挽联对联的消息
  • 四川对联
  • 季羡林是谁
  • 季羡林谈人生
  • 季羡林散文
  • 成功 季羡林
  • 季羡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