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不动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4:35:11
□王天义
中国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不仅率先实现经济复苏,而且成为世界抗御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快速发展,而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又得益于选择了一条正确的改革道路,这就是邓小平开辟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
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是现代中国的必然选择。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计划经济,二是市场经济。但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必须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经济发展模式。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以前人们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邓小平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向世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而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市场经济不仅是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市场经济,才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也才能抗御和化解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各种风险。实践证明,中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就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发明,是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选择。
经济危机产生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市场与政府之间的不协调。本世纪以来,美国建立在对别国经济增长基础上的消费扩张,使得美国实体经济持续减弱,虚拟经济(包括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品)过度膨胀,严重脱离实体经济,最终爆发危机。加之,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解除对金融机构的管制,使得疯狂的投机家、不负责任的评级机构相勾结,创造出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并将风险转移到投资银行、商业银行、资本市场,进而转嫁给社会公众和世界各国。可以说,这次金融危机是新自由主义在全世界泛滥和美国放松金融监管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危机否定的不是市场经济而是市场经济的完全的自由化。
危机是一场灾难,它带来世界经济普遍衰退;危机又是一次机遇,它促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深入反思原有发展模式的弊端,寻求改革创新。中国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面临着经济短期刺激和长期稳定发展的双重任务,出路在于通过深化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走出一条短期和中长期兼顾、标本兼治的新路子。应对危机的当务之急是保增长。但保增长不是一般的恢复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增长,而是努力实现在调结构、扩内需基础上的稳定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深化投资领域改革,进一步完善投资体制和投资政策,实现社会投资与政府投资的双重拉动;这就要求加快推进资源领域改革,尽快建立反映稀缺程度、供求状况和环境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对危机的根本之策是扩内需。但扩内需不是一般的强调扩大投资而忽视消费,而是要把根本点放在扩大国内居民消费上。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化就业分配领域的改革,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劳动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关系,形成以国内居民消费为基础的长期发展支撑。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但宏观调控并不要求政府对经济一味的行政干预。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有赖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约束政府自身利益,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
30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奇迹”靠市场化改革创造,今后中国的现代化靠深化市场化改革争取。只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我们就能在危机中把握发展的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