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 中国的软实力与世界工厂的国际名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1:33:56
中国正在举国培植“中国品牌”。中国虽然被称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但迄今为止都没有叫得响的自主品牌。
为了更好地培育和扶植“中国品牌”,商务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品牌万里行”话动。该活动历时四个多月,在国内行程1.4万公里,以展览和研讨会等形式展示中国自己的品牌。国内的行程包括“东部开放品牌行”、“中部崛起品牌行”、“西部开发品牌行”和“东北振兴品牌行”等四个主题。此外,“中国品牌海外行”还前往欧洲和香港展示中国品牌。“品牌万里行”活动在国内的四个行程,也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走过的四个阶段。
“中部崛起品牌行”从7月20日开始。在中部地区的湖北、陕西、江西等6个省举行了与品牌相关的探讨会和座谈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和国民的品牌意识。对于国民来说,增强中国品牌的质量可以促进国内的消费。对于企业来说,提高品牌意识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助于企业的产品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有路就有中国车”
中国政府意识到,要生产出享誉全球的“中国品牌”就必须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强化产业的竞争力。在2010年之前,中国政府要将中国品牌产品在总出口额中的比例提高到20%以上,并争取打出十个左右的中国国际名牌,挤进世界五百大知名品牌。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四大GDP大国和第三大贸易大国。虽然国内拥有170万个企业品牌,但在全球百大名牌中,竟然没有中国的一席之地。
照这样发展下去,中国这块大市场可能很快就会被其他国家的企业瓜分,作为国家战略积极推进的中国企业的海外事业也可能受到重创。这种焦躁感和危机感让创造“中国名牌”成为中国的夙愿。
中国热衷创造“中国品牌”在汽车产业就可见一斑。“有路就有中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现代化的一个宏伟目标。中国正在朝着这个目标昂首阔步地迈进。目前,中国是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2005年总产量为570万辆,其中轿车393万辆)。中国也仿佛成为了各国汽车的“大秀场”,各式各样的车在中国都能见到。
但是,目前中国生产的汽车几乎都是与外资企业合作生产的“国外品牌车”,这离“有路就有中国车”还有一定的距离。虽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限制,但外资汽车企业仍然削尖了脑袋往中国市场里挤,以便在这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中分一杯羹。
不光汽车产业如此,现在中国的啤酒产业和零售业中的外资比例也在不断壮大。像可口可乐在碳酸饮料中稳占半壁江山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的“国产品牌”虽然也不少,但大多数都被合资企业的“外国名牌”兆去了风头。
海外推广“中国品牌”
“市场换技术”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大的原动力。中国以开放市场为代价,从外资企业那里获得先进的技术、就业岗位、税费和外汇。2004年,城市地区在外资企业就业的劳动者比例已经达到了10%,外资企业的缴税金额也占到了总税收额的20%。通过外资企业获得外汇更是成为中国获取外汇的重要途径。
然而,纵观整个汽车产业,虽然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获利不断上涨,但中国建立合资企业已有二十余年,却始终没能创造出一个在世界上叫得响的“中国名牌车”。可以说,通过引进外资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方法,并没有像中国政府期望的那样开花结果。
再看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尽管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占全世界的6%,但其中85%都依托“海外品牌”。
现在,中国不仅要吸收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确立中国自主的技术和知识产权。现在,把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自主创新”活动说成是发展“中国品牌”战略的象征也并不为过。
“中国品牌海外行”今年以法国、德国、意大利为活动重点,以在香港举行的“中国品牌国际论坛”作为压轴大戏。在这期间,中国就中国品牌的海外认知度和中国企业成功的经验和秘诀进行了介绍,在国内外树立了品牌意识。
中国将中国企业在国外开展事业作为一个国家战略积极推进,但在“中国品牌”的海外推广上,却明显滞后了一步。目前,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中国市场上,虽然外资企业的“国外品牌”仍然占据主流,但在外资比例较小的小型车领域,国产品牌“奇瑞”和“吉利”都逐渐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自主品牌,渐渐为消费者所认可,销量也节节攀升。
奇瑞轿车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2%,达到了14万辆。销售量在中国国内位居第四。吉利轿车的销售量也冲进了前十,位居第九。不仅如此,中国的国产汽车企业还积极地参加国外的各种车展。实际上,中国的国产品牌汽车已经开始出口,在当地进行组装加工的中国企业开始慢慢出现。最近,中国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着力扶持国产汽车品牌,增加国产品牌在海外的知名度。
实施品牌收购战略
除了政府的积极参与以外,中国企业的品牌战略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那就是通过收购和合并获得“海外名牌”。与其含辛茹苦地从小培植一个国际品牌,倒不如买一个现成的名牌方便。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05年中国知名电脑企业联想公司收购美国IBM公司的个人电脑业务,获得“Think Pad”个人电脑品牌的事例。这种可以用小蛇吞大象来形容的大型收购现象,现在还不多见。
但是,南京汽车、沈阳机床集团也先后收购了英国和德国的企业和业务部门,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外国的老牌商标,从而打开市场。
现在在国外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约有一万家。其中,活跃的民营企业活动显得尤为醒目。以福建省为例,2005年他们有52家民营企业在海外开展了业务,数量占到了全省有海外业务企业的80%。
此外,中国企业在国外开展的业务也是五花八门。上海海欣集团收购了美国的家用缝纫机企业,广东美的集团收购了日本大型电机公司的微波炉业务部门,并将他们的业务和设备全部移到了中国。由于民营企业大都是中小型企业,他们的产品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他们的海外业务和海外企业收购合并等活动能够顺利开展,那无疑将为中国树立“民营品牌”敝出巨大的贡献。
另一方面,中国的大型企业不但在海外业务上下了很大功夫,同时也在抵抗外资一波又一波的攻势,稳固、维持和发展“国产品牌”,加强与多国企业之间的合作,借用或者是获得海外名牌商标上做足了文章。
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四百家有中国业务。这些外国企业在中国的竞争也是如火如荼。中国国内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大型企业“品牌战略”的一个主战场。
强调注重“软实力”
无论是购买或借用“国外品牌”还是扶植自己的“国产品牌”,这些品牌最终能否被世界所认知和认可,是中国品牌能否享誉世界的关键所在。
在这一点上,中国非常强调和看重“软实力”。所谓软实力,一般来讲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政策和制度等具有该国特色的、能够吸引别人的一种魅力。
具体地说,语言动漫、设计、饮食、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等都属于“软实力”的范畴。总的来说,中国对软实力的认知越充分,对软实力的重视程度越高,中国的产品和服务就越能够被全世界所需要。品牌可以说是集软实力之大成,是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至此,中国尚未充分发挥他们的软实力。世界目前所认可的软实力,还是以欧美国家为中心。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技术、品质和中国的软实力等“中国品牌”的评价,将成为经济不断崛起的中国能否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站稳脚跟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