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宏:胡元倓:叩头校长昂首拒官(中国青年报 2006-8-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7:48:48
胡元倓:叩头校长昂首拒官
2006-08-16
本报记者 林天宏
胡元倓(1872~1940)字子靖,号耐庵,长沙湘潭人,近代教育家。
如果没有胡元倓,也许黄兴早成了清廷刀下之鬼,不会再是后来的民国首任陆军总长。
1904年,长沙私立明德中学体育教员黄兴,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制造炸弹,不慎事泄。清廷大肆搜捕之时,校长胡元倓寻到负责人,说:“黄兴做的事我都知道。如果你想升官,抓我就好,我的血可以染红你的顶子。”这位负责人倒也豪爽:“此狗官谁愿意做?此刻看该如何掩护他们。”黄兴终在胡的掩护下逃往日本,筹建同盟会,遂有7年之后的辛亥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
胡元倓曾对黄兴说:“公倡革命,乃流血之举,险而易;我办学校,乃磨血之举,稳而难。君取其易,我就其难。”
于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便多了这一章浓墨重彩:小小一所明德中学,自胡元倓1903年创办至今,已培养出1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英才辈出,灿若星河,任弼时、周小舟、周谷城、章士钊、谭延、陈果夫、欧阳予倩、吴祖光、苏曼殊等,皆为明德毕业生。
而胡元倓也确实磨尽一生心血。办私立学校,最困难便是经费筹措。据明德校史载,办学前26年,胡元倓在家过年只两次,在外过年竟然有24次,其中“南京三年,上海两年,苏州一年,杭州一年,旅途两年,一在江轮之上,一在火车之上”。
胡元倓筹款募捐办法极多,极有韧性。有吝啬富商一见其上门,就设法从后门溜走。因其排行第九,不忿者又称其“胡九叫化”,时人还编排了顺口溜“人生大不幸,遇见胡子靖”嘲笑之。
有一次,这个“叫化子”到北京求见国务总理熊希龄“乞款”。连去三次,熊希龄均避而不见。胡元倓便把被褥铺盖搬到熊希龄官邸的传达室里睡下,声言绝食。这才“乞”得熊希龄自掏腰包赠金环一对,他拿去换了数百块大洋。
明德中学要办“全国最大之理化实验室”,资金缺口达万余元。胡元倓找到时任上海道台的湖南同乡袁树勋。袁一口回绝,胡元倓情急之下,不顾厅内有客在,腰杆一挺,双膝下跪,磕起响头来。碍于客面,袁树勋口头答应捐款一万元,不料胡元倓“拔地而起”,凑上前说:“我要现款。”袁大骇,立刻兑现。
胡元倓任校长38年,周旋于官绅豪富之间,为明德中学筹款数十万元,修建校舍二十余座,其中便有当时“全国中等学校之冠”的四层教学大楼“乐诚堂”。而胡的住所却只是校门口传达室旁的三间矮房。家中无佣人,一切炊灶洗扫,都由夫人动手。平日吃素,有客来时,便添荷包蛋一碟。
明德开办之时,胡元倓聘刘佐揖、陆鸿逵等国学大师担任主讲,又请来黄兴、张继、陈天华、周震鳞等革命人士,为学生宣讲民主自由思想。其时,外语教师奇缺,为挽留一名日语教师,胡元倓竟当众跪在这个比自己小13岁的年轻教师面前,苦苦哀求。
胡元倓曾自言以表心迹:“吾为校长,以筹措经费、伺候学生、敦请教员为要务。虽九死吾犹未悔矣!”而民国初年,黄兴曾推荐胡元倓任教育总长,胡却敬谢不就;此后,军阀谭延恺“督湘”,又邀其任教育司长,胡也“掩耳即走”。
当时,无论师生家长,无不以入明德中学为荣。明德诸生也成为长沙街头一景,“俱着一身青色制服,衣领上用白线绣‘明德’二字,扣上风纪扣,青色鸭舌帽上有书卷交叉的帽徽,挺胸行走,极有精神,时人誉为‘明德公子’”。1934年,民国南京教育部评出十佳中学,明德排名第一。消息传来,胡元倓喜不自禁,嘱咐妻子:“今晚就餐,加一个荷包蛋。”
1940年,在前往重庆筹款途中,胡元倓中风脑溢血,同年逝世。七年后,灵柩由重庆运回,厚葬于岳麓山。沿途所到之处,学校师生均自发停课,夹道目送。有顽皮学生伸头探望,该校老师斥道:“还不毕恭毕敬地站在那里!这灵柩里是你老师的老师,校长的校长!”
今年8月初,长沙一场暴雨,将岳麓山洗刷一新,绿色草木之中,汉白玉雕成的胡元倓墓依旧显眼。由墓回望,山脚下隐约可见明德中学乐诚堂一角。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将这座建筑的内部木结构烧得干干净净,重建之后,只有外表还是旧时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