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的门道(十篇) 王鼎钧(美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5:03:06
第 一 颗 金 丹
当我不过是一个“大孩子”的时候我就到社会上做事。那时候,我什么也不懂。有一天,我的上司给我上了一课。对我而言,那是人生的第一课。
“课程”的内容是这样的:上司命我代表他跟一位访客接谈。客人辞出以后,我去报告谈话的大意。上司漫不经心地听着,突然提出一串我从未想过的问题:
“依你的看法,这位客人的知识水准如何?”我茫茫然表示不知道。
“他的人格修养呢?”我不知道。
“他的经济状况呢?”我不知道。
“他是一个有自信心的人吗?”我不知道。
最后,我的上司问:“他为什么要来见我?他的目的何在?我是说,除了他已经说明的来意之外,还有没有保留?他临走的时候有没有露出失望的神色?”我都不知道。我怎么会知道!
我的上司和颜悦色地说:“你应该知道。你要赶快由无知变为有知。因为你是一个人,活在社会上与别人相处,必须设法了解你的同类,才能了解怎样生活。”
大概我露出为难的样子,上司觉察了,他说:“你将来想做隐士吗?那么你也得了解山中的草木鸟兽。比较起来,了解异类更难。”
自 知 之 明
那部片子上演的时候真是轰动一时,人人都嚷着非看不可,但是又叹一口气说票实在难买。不过我发现买票很容易,窗口的队伍并不很长。这是因为预料自己买不到票的人太多,这些人的先见之明,反而限制了自己,把机会让给了别人。
从前有一个女学生,模样好,性情好,学问也好。多少男同学想追她,却鼓不起勇气来。“人家的条件那么好,咱们怎么追得上呢!”后来这个几乎是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嫁给了一个非常平凡的男人,教人惋惜不已。原来那些男孩子度德量力,对她裹足不前,别人这才乘虚而入,夺走了她的寂寞芳心。这些人的“自知之明”岂非毫不自知?
在这里,所谓“先见之明’、“自知之明”无非是一种悲观的估计。悲观的估计看起来好像是一种周密的思考,其实是作茧自缚。“山穷水尽疑无路”,“疑”字用得最好;其实路就在脚下,只要走下去,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约翰逊说:“没有希望,就没有奋斗。”没有奋斗,何来成功?所以“有着从好的一方看事物的习惯,价值每年千镑。”其实何止千镑!金钱根本无法衡量!
画 地 自 限
二十年前,有两个人同时学习英文,经常跟我谈起心得和甘苦。其中一人,我们姑且称他作某甲,跟我说:“英文太美了,我就像走进一座禁园里,每走一步,就看见一些灿烂的颜色,每走一步,就闻见一些芬芳的香味。”另外一位(我们姑且称他某乙)则不然,他每次见了我都要抱怨英文是如何地不合理,如何号称拼音文字而拼法却极其紊乱,一个A长音就有十四种拼法,学习的人仍然要死记字形,这样的拼音文字岂不是有名无实?二十年过去了,某甲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翻译人才,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大有贡献。而某乙仍在批评英文不合理,所持的理由仍然是A长音有十四种拼法。
不肯读书的人,总可以找到理由推卸自己的责任。从前有一个人坚决不肯读《诗经》,理由是没有人能证明《诗三百》是孔夫子亲手删定的,所以不值得一读。他又坚决不肯读《书经》,理由是《书经》的真伪还成问题,读它做什么?读书的人一开始就要和书对抗,如何能读出滋味来?再说,睁开眼睛只看见对方的缺点,而看不见对方的优点,自己当然很难进步!
人 才 幼 稚 病
一人若在团体中扞格难入,不合而去,必有人安慰他:“你是人才。”
“人才”有了理论根据和舆情支持,更坚定了“高尚其事”的信念、“落落寡合”的态度。择人而用者有了失败的经验,必定特别注意人的脾气性情,首先取其服从随和。世人常批评居上位者喜用“奴才”,这种情势的造成,“人才”本身也要负很大的责任。
我们置身于有组织的现代社会,每一组织都有“权源”,每一人才都要在“权源”之下觅得一个位置始能一展所长。而这个“位置”要通过服从、随和的态度与全局调和。否则,人才也就只有“怀才不遇”、“抑郁以终”。如果谁用二分法咬定只有“奴才”才肯服从随和,那么理想的“人才”要具有“奴性”。他的工作态度与“奴才”没有多大的分别,只是动机和成效不同;人才是为了公众的利益,奴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人才是为了发挥职位的功能,奴才是为了保全禄位;人才建功立业,奴才营私舞弊。但是两者都不肯轻易言去,都费尽心思使上级信任、部下服从、同事合作。
从前有一位“人才”,很受东主礼遇,每日三餐都独享几样好菜。尽管他滴酒不饮,餐桌上照例摆好酒壶酒杯,天天如此,从无例外。有一天,他发现餐桌上没有酒,认为主人忘了备酒意味着对他的敬意减退,立即辞职。人才真的是这个样子吗?
天 生 我 材
有一个教育家办了一座实验学校,定下与众不同的校规:凡是每科都及格的学生一律勒令转学。理由是:这样的学生太正常,也太平凡,可以到一般学校去读书。
对于一部分功课不及格的学生,这位教育家充满兴趣。他要研究的是:这些学生的国文为什么不及格?数学为什么不及格?是教材的问题吗?教法的问题吗?教育制度的问题吗?
有一个学生任何功课都不及格,赢得教育家最大的注意。这个学生的才能可能是现行学校课程无法启发的,是现在的教育制度无法造就的。这学生可能有非常之才,有待用非常的方法来发掘锻炼。
社会好比—座学校,每一种行业好比是一门功课。有人干哪一行都合适,也有人干来干去总觉得格格不入。如果你有这种遭遇,且莫自暴自弃,可能这是你的过错,也可能不是。很可能,你还没有找到合脚的鞋子;也可能,鞋店里所有的鞋子都不合脚,你得自己另外定做一双。
所以,有生命力的人总是不停地试验,不停地奋斗,不停地适应也不停地创造。世上本来只有“三十六行”,由于有才能的人另辟蹊径,后来有“三百六十行”了。现在,是“三千六百行”了。
从十万到十亿
有一个年轻人从商专毕业,行将步入社会,他父亲问他有什么计划,他说:“我想做生意,但是害怕赔钱。”
他的父亲取出十万块钱交给他,对他说:
“你拿这笔钱去试试你的才能和运气。也许你会再赚十万回来,也许你会把这十万赔光。赔了又有什么关系?你本来没有这笔钱,你还是跟原来一样。
“如果你的才能和机会都够好,这十万元在你手中会变成五百万或者五千万。你知道吧,有一个规模很大的商号叫做‘一元堂’,是三个人合伙创办的,当初这三人经商失败,只剩下一块钱,他们利用这一块钱另起炉灶,从头做起,成为富商。
“如果你的机运不幸起了变化,在贸迁致富之后忽又破产,存款提尽,大楼易主,货物拍卖……商场也有不测的风云。万一如此那也没什么关系,你本来没有钱,你仍然和原来一样。
“想想看,你将来最坏的情况不过和现在相同而已。有什么好怕的?”
这位年轻朋友听了上面一席话,把多日以来紧锁的双眉放开,挺胸昂首开始他的事业。现在,他是两家公司的总经理了,资产十亿。
小 张 的 遭 遇
小张在某机关做事,主管某项业务,许多人有求于他,争着和他做朋友,周末下了班,纷纷邀他去打牌消遣。大家约定在牌桌上暗中让他几手,每次总是他赢钱,大家还要恭维他,说他牌打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