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小组研讨课评课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5:29:57
高中语文第二小组研讨课
评课 稿
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 林艳
观摩了孙宫娟老师的《雨霖铃》、张冰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和张玉慧老师的《再别康桥》这三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这三节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看: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孙宫娟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张冰老师的激情创境,孙宫娟老师的美图美语创境,张玉慧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看:三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看: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看: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冰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孙宫娟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从问题设计看: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三节课不难看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张冰老师的“在和平年代马丁·路德·金为何有如此梦想?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气势的段落谈感受”、孙宫娟老师的“作者是抓住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张玉慧老师的“任选自己喜欢的诗节,谈谈你从中读出的爱、自由与美?”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看: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看: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孙宫娟老师设计的连缀意象成美文、绘制情景再现图、根据自己的离别感受创作《雨霖铃》等环节,张冰老师设计的结合自己的理想谈梦想等环节,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张玉慧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看: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张冰、孙宫娟老师渐行渐深的问题预设,张玉慧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孙宫娟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进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张冰老师的课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意调控气氛,使课堂氛围再轻松一些,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3、张玉慧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4、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三、一点思索。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进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