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第二十二章 中国完全能够养活自己(第一节 布朗先后两次提出一个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0 22:55:14
页 码
[第 1 页]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布朗公开质疑中国的吃饭问题,并预言中国粮食产量将逐年下降并发生粮食危机。2008年,布朗虽然认为中国已基本成为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但仍对中国能否养活自己持有疑义。
中国能不能养活自己?中国政府在12年前发表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科学缜密地作出了书面回应;12年后,对布朗重提中国能否养活自己的问题,中国用50000万吨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再次给出了不容置疑的答案。
要用多维视角看待中国吃饭问题。既要看到农业资源供给与粮食需求的矛盾,又要看到粮食生产的发展和潜力;既要看到物质技术条件的作用,又要看到中国特色制度和政策的优势;既要看到农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又要看到已经具有的坚实基础和条件。应该相信,中国完全能够长远稳定解决吃饭问题。
中国能不能养活自己?应从多维视角来分析和判断,既要看到面临的农业资源与粮食需求的矛盾,又要看到粮食生产的潜力;既要看到物质技术基础的作用,又要看到制度和政策的优势;既要看到农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又要看到已经具有的坚实基础和条件。总之,中国具有粮食增产的潜力和途径,中国具有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优势和政策优势,中国具有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现实基础。可以告诉世界:中国完全能够养活自己。
本文发表于博锐|boraid|
第一节 布朗先后两次提出一个问题
莱斯特·布朗,美国生态经济学家,曾创办世界观察研究所,现为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布朗经常关注和研究世界的吃饭问题,他的有关学术论文和著作涉及到一些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粮食安全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布朗先后两次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
2211994年布朗提出的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健全,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三农”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但是由于当时农业遭受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出现波动,加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粮食需求增加,农产品供给紧张,引发了物价上涨。与此同时,世界上出现了质疑中国能否养活自己的声音。
1994年9月,布朗在《世界观察》杂志(1994年第9-10期)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后来又出版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他在文章和这本书中说:“中国人口每年增长1400万人,收入也在迅速增加。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使得粮食需求急剧增长。因为收入增加后,低收入的人会首先将金钱用于将其饮食从供给70%卡路里的大米淀粉等主食转向肉类、牛奶和禽蛋。越来越富裕的消费者需要更多的肉类食品,而这些肉类食品是通过粮食转化而来的。中国大部分地区是贫瘠的荒地,没有像美国大平原那样广阔的牧场,畜产品需求的增加直接导致对粮食需求的额外增加。在粮食需求急剧增长的同时,中国的粮食生产却不能同步增加。随着人口和工业经济的同时增长,工厂、住房、道路、公路以及农作物种植都在争夺宝贵的土地资源,结果是当中国最需扩大农田面积时,农田面积却在缩小。”
布朗认为,“中国正以极危险的速度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他还说:“如果将中国广大的剩余劳动力中的1亿人转移到工业部门,假设每个工厂能有100名雇员,就需建100万个工厂,再加上仓库和道路等一些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必将牺牲大量农田。尽管可以通过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来增加粮食单产,但由于化肥用量已接近报酬的递减点,单产提高的潜力十分有限。日益严重的缺水状况也影响着粮食产量的增长前景。此外,还取决于某些环境趋势——包括土壤侵蚀、灌溉系统的漏水和盐碱化、空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尽管目前还没有直接计算空气污染和酸雨造成了多大程度的粮食减产,但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粮食生产因此而遭受的损失是巨大的。”
布朗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将来是否有支付能力大量进口粮食。答案是肯定的。二是若中国大量进口粮食,是否有哪个或哪几个国家能够足额提供。考虑到上述的诸多因素,布朗的答案是否定的,即“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有潜力能够提供如此多的粮食。1980年以来,世界粮食每年出口平均约2亿吨,其中接近一半来自美国,而美国也承受着农田损失和灌溉用水转为非农业利用之苦。预计今后40年,美国人口将增加9500万(包括自然增长和移民),美国可供出口的剩余粮食不会增加得太多。”
布朗由此得出了六点结论: 即“第一,中国粮食产量将逐年下降。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很有可能至少下降1/5(或每年下降05%),即那时产量只有263亿吨。这相当于中国1973年的粮食总产量。第二,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按人均年消费400千克计算,到2030年,中国粮食消费需求将达到641亿吨,粮食赤字将达到378亿吨,粮食消费中有59%依赖于进口,自给率只有41%。第三,中国的经济繁荣将使世界进入粮食短缺时代。实现了持续的快速工业化的中国将有足够的外汇进口所需要的谷物,但是国际市场上不会有这么多的谷物供中国进口,因此以1990年为分界线,世界粮食市场将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 第四,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将加剧世界贫困。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将导致世界粮价大幅上升,致使第三世界的低收入国家和低收入人口无力购买必需的口粮,因此中国的粮食进口将剥夺这些国家和人口的食品权利,加剧世界的贫困。第五,中国的粮食危机将引发全球生态危机。中国的粮食缺口将通过国际贸易产生全球性影响,中国的人口对中国的土地的压力将转变为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压力。第六,中国的粮食危机将引起世界性的经济崩溃。粮食短缺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冲击将超过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机。粮价上涨还将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崩溃。”
粮食安全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全球无论哪个国家,都把本国和别国的吃饭问题看得既敏感又重要,布朗在《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对中国粮食安全作出主观推断,引起一些国家、新闻媒体和经济学家的极大关注。随之,有一些国家、国际相关组织和媒体认为,布朗的结论缺乏科学和事实依据,缺乏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客观全面的分析和判断。也有一些媒体节外生枝,不顾事实地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大肆炒作。
2222008年布朗重提老问题
2008年6月,布朗又再次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说,谁来养活中国目前仍是个问题,他的观点没有改变。但布朗这次重提老问题时认为,由于中国采取了许多行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已成为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
布朗说:“在《谁来养活中国》出版之后的这段时间里,我已经注意到,中国政府为提高谷物的产量采取了许多行动,例如:提供给农民的谷物价格补贴提高了40%;为农民提供的农业贷款增加了1倍;对农业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投入。这么做的结果是,中国成为基本上可以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虽然偶尔会有少量进口,有时候还会出口一些谷物,但基本上可以说是自给自足的。但是,中国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粮食供给紧张的问题。”
布朗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中国在粮食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
即“第一,中国大豆自给能力下降。2008年,中国将消费掉4900万吨大豆,其中进口大豆将达3400万吨,占大豆总消费量的70%。在10~12年前,中国的大豆是可以自给自足的;现在中国却变成了排世界第二位的大豆进口大国。日本以进口大豆5000万吨排在第一。中国本是大豆的原产地,大约5000年前,中原地区的农民就已经开始种植大豆了,后来大豆由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 第二,中国地下水位迅速下降。现在中国的农业用水主要取自深层地下水,这些水被称为“化石地下水”,也就是说是不可再生的,用完了就没了。中国地下水的水位近些年在迅速下降,这使得提高谷物产量的效果不可持续。中国生产的一大部分谷物都是以过度使用地下水换来的。在印度,15%的谷物都是用过度抽取的井水浇灌的。总有一天这些井会干涸,这也就意味着,175亿印度人是靠过度抽取的地下水来养活的。估计中国在这方面的情况比印度略好一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须进行选择,是继续过度抽取地下水,还是开始进口粮食。中国政府选择的是前者,但这不能维持很长时间”。
虽然布朗再次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由于人们看到了中国的强农惠农政策和加强耕地淡水资源保护的政策措施,以及农业和粮食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就,看到了中国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明显进展,看到了中国农业和农村发生的历史性巨大变化,因此并没有像1994年那样,引起太多的关注和炒作。
页 码
[第 1 页]
第二节 重读《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
中国的粮食状况如何?中国的粮食生产潜力有多大?中国能不能养活自己?中国将如何发展粮食生产?这些问题始终是中国政府高度关注和重视解决的问题。早在1996年10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就粮食安全问题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就中国粮食问题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回应。
22312年前写在书面上的回应
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后,在全球引起了舆论炒作。由于有的国家和媒体借题发挥,曲解中国的农业发展政策,歪曲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以此散布中国威胁论,造成很不好的影响。针对这些不顾事实的炒作,为了客观地说明中国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中国政府于12年前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
《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开宗名义,全面总结了中国粮食生产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大量的事实告诉世界:新中国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并力争到20世纪末期,基本解决65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年均递增31%。”、“中国发展粮食生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且为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饥饿与贫困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概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发展的三个阶段,科学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成功地解决人民吃饭问题的基本经验:“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千方百计争取粮食总量稳定增长;改革农村生产关系,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扩大粮食的市场调节范围,合理调整粮食价格,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增加农业投入,保护生态环境;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综合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本文发表于博锐|boraid|
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中,中国政府对未来粮食消费需求作出预测和判断。白皮书指出:“未来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要走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与农业资源状况相适应的路子,建立科学、适度的消费模式。中国政府将通过引导消费,既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又挖掘非粮食食物生产潜力,避免粮食需求超过供给能力过快增长。”、“1984年以来,中国人均占有粮食相对稳定,但由于动物性食品增加较多,人民的营养水平明显改善,平均每人每天供给的热量达到2727大卡,蛋白质和脂肪分别达到70克和52克,高于同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国家,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按照《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和城乡居民的饮食习惯,今后中国人民的食物构成将是中热量、高蛋白、低脂肪的模式,在保留传统膳食结构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动物性食品数量,提高食物质量。由于食物构成的变化,直接食用的口粮将继续减少,饲料粮将逐渐增加。这样,通过坚持不懈地发展粮食生产,到2030年中国人口出现高峰值时,人均占有粮食400千克左右,其中口粮200多千克,其余转化为动物性食品,就可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营养改善的要求。”、“根据上述消费模式的发展趋势以及人口增长规模,未来几十年中国粮食需求量为:2000年人口接近13亿人,按人均占有385千克计算,总需求量达到5亿吨;2010年人口接近14亿人,按人均占有390千克计算,总需求量达到55亿吨;2030年人口达到16亿人峰值,按人均占有400千克计算,总需求量达到64亿吨左右。”
对上述消费模式并满足对农产品消费的需求,《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通过深入分析指出:“实现上述消费模式是有可能的。这是因为:第一,虽然中国人均占有粮食不可能增加很多,但发展食物多样化生产的前景广阔,随着肉类、禽蛋、水产品、水果、蔬菜等供给量的继续增加,对口粮消费的替代作用将进一步增大。第二,通过推进养殖业科技进步,提高饲料报酬率,提高食草型畜禽和水产品等节粮产品的比重,可以减缓对商品饲料粮的过快需求。第三,中国目前处在一个食物消费低增长时期。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看,食物消费达到一定水平后将趋于稳定。中国作为低收入国家,达到目前城市的食物消费水平已具有超前性,这是由于家庭投资渠道单一,购买力相对集中在食物消费领域所致。今后随着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人民增加的收入将较多地用在住和行等方面,食物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将逐步下降,食物消费的增长将会低于收入的增长。”
《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指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中国解决粮食供需问题的基本方针。中国将努力促进国内粮食增产,在正常情况下,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净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量的5%。”《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指出:“中国通过增加国内粮食生产,保持粮食供需平衡的决心是坚定的,有信心领导全国人民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中国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实现这个目标的艰巨性:第一,中国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耕地和水资源不足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在这样的资源条件下,要创造出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必须花大力气。第二,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手段落后,抗灾能力差,需要坚持不懈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第三,中国农户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容易造成粮食生产的波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生产的调控。第四,中国正处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资源分配上还存在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倾向,需要继续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采取有效的支持措施。总之,中国政府将正视困难,在经济布局和工作指导上,继续严格执行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推动农业经济体制和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还指出:“中国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需平衡问题,并不排除利用国际资源作为必要补充,但这只起品种、丰歉调剂和区域平衡的作用。”
22412年后写在田野里的答案
从《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发布,至今已12年过去了。这12年,是中国30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农业发展的辉煌成就再次回答了一些人的疑问。
中国农村改革发展30年取得的成就,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取得的成绩,是世人有目共睹的。近些年来,中国的农业是加快发展的农业,中国的田野是丰收的田野。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几年持续增产;夏粮增产,秋粮也增产;粮食主产区增产,粮食平衡区和主销区也增产;主要粮食作物增产,其他经济作物也增产。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实行强农惠农政策,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取得的丰硕成果。这是中国亿万农民在田野里写出的生动答案。
(一) 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1996~2007年的12年间,中国共生产粮食527350万吨。粮食生产虽有波动,但仍保持在50000万吨水平。2007年粮食产量再登50000万吨阶段性水平。2008年粮食获得大丰收,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的51230万吨水平。
(二) 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实现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由供给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用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人口的奇迹。
(三) 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近些年来,虽然中国人口逐年增加和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增加,但由于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连续几年获得丰收,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自1980年至今,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在300~400千克之间浮动,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人均248千克的最低安全标准。
(四) “菜篮子”生产加快发展,“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裕。1996~2007年,中国肉类产量由4584万吨增加到6866万吨,增长了50%;水产品产量由3288万吨增加到4748万吨,增长44%。中国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五) 粮食储备充裕,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近些年来,虽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粮食消费逐年增长,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求仍保持基本平衡。全国粮食储备充裕,粮食自给率近10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六) 中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重大成绩。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中国是世界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全国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7年的1479万人,低收入人口也从2000年的6213万人减少到2007年的2841万人。
(七) 中国是谷物净出口国。近些年来,粮食贸易正常发展,除大豆以外,谷物进口量减少,出口量增加。中国谷物类粮食自1999年以来的9年中,只有2004年存在净进口,其他年份我国谷物贸易均是顺差,自给率超过100%。2007年,中国谷物净出口8354万吨,比上年增长23倍。2008年一季度,净出口谷物505万吨。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面对全球此起彼伏的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我们深为中国取得的“三农”工作成就而感到骄傲,深为亿万农民作出的巨大贡献而感到自豪。中国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发展,中国的发展没有影响世界粮食安全,中国稳定的解决了吃饭问题,中国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反贫困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中国正在满怀信心地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放眼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粮食自给的方针,不断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不懈努力。中国能够继续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解决好未来自己的吃饭问题。同时,并将继续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第三节 用多维视角看中国吃饭问题
从多维视角观察认识问题,才能对问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对问题的本质和发展作出准确的判断。看待中国的吃饭问题,也要从多维视角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既要看到农业资源供给与粮食需求的矛盾,又要看到粮食生产发展的潜力;既要看到物质技术条件的作用,又要看到制度和政策的优势;既要看到农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又要看到已经具有的有力基础和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中国人民现实生活水平再次证明:中国有信心有能力长远稳定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尽管未来国家粮食安全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也面临一些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能够养活自己,生活水平会随着综合国力增强逐年提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但不会影响和威胁世界粮食安全,而且还会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225视角一:看中国粮食增产的潜力和途径
中国人口多,耕地少,淡水资源紧缺,是基本国情。立足现有资源,挖掘现有资源潜力,严格保护和节约农业资源,长远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是坚定不移的方针和政策。从现有农业资源和有关情况看,中国粮食发展同样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本文发表于博锐|boraid|
(一)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潜力。目前,中国同一类型地区粮食单产水平相差悬殊,高的每公顷7500~15000千克,低的只有3000~5000千克。这说明通过提高单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有潜力的。在播种面积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只要2011~2030年年均递增07%,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粮食总产量目标。这样的速度与1949~2007年58年间年均递增26%相比,是比较低的。即使考虑到土地报酬率递减的因素,也是有条件实现的。目前,中国12178万公顷耕地中,有2/3为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很大。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可以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总产。
(二)加强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后备区建设有潜力。中国现有粮食主产区13个省区,省际间存在着发展差距。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一部分粮食产量。同时,中国正在加强粮食后备区建设,粮食后备区的增产能力有较大潜力。目前,国家已批准吉林“增产100亿斤粮食工程”。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提出,要在2012年使全省粮食总产登上5000万吨新台阶,粮食商品量达到4000万吨。同时,河南、安徽、江西等省都已提出建设粮食后备区的规划。中国已制定《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已作出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部署。通过加强粮食主产区和后备区建设,必将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长远稳定解决粮食安全奠定基础。
(三)依靠科技进步有潜力。目前,农业科技在中国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约为48%,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在70%以上。中国正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努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力争逐步缩小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差距,到2015年使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到63%,到2030年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中国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巨大动力。
(四)利用非粮食食物资源有潜力。中国水域、草原、山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据统计,全国1747万公顷内陆水域中,可供养殖的水面675万公顷,目前利用率仅为851%;可供养鱼的稻田670万公顷,利用率仅为231%;海水可养殖面积1330万公顷,利用率仅为10%。通过努力提高现有水域的生产能力,可保持水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现有草地面积39亿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32亿公顷,居世界第三位,若进一步提高草原畜牧业集约化水平,就能增加大量的畜产品。中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0%,具有发展木本食物的良好条件,增加木本食物的前景也十分广阔。中国南方地区一些山区适宜油茶种植,现已有油茶面积300多万公顷,年产茶油20多万吨。加快发展油茶,努力提高油茶单产,可为解决食用油开辟重要途径。
(五)严格保护和节约农业资源有潜力。当前中国粮食生产确实面临着耕地和淡水资源的制约,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制约程度还要加大。但是,中国已经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加强耕地资源管理。1997~2007年,全国非农建设年均占用耕地2071万公顷,比1991~1996年年均占用2937万公顷,降低了30%,城镇和园区等各类建设大量圈占耕地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同时,也加大了水资源的保护力度,采取节水措施,改善水资源管理。这些措施必将进一步有力保护中国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开展全社会节约粮食有潜力。据专家测算,中国粮食在种、收、运、储、销和加工、消费等环节的损失率至少为10%,年总损失量在5000万吨以上。如果将各环节的损失降至合理范围,每年至少可节约粮食2000万吨左右。
226视角二:看中国粮食安全的制度和政策优势
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政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不同国情的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有着不同的制度和政策。中国从基本国情出发,制定和实行中国特色的制度和政策。因此,看中国的粮食安全,更要着眼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政策优势。
中国特色的制度和政策,为加快农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保证作用。这一点,也是中国能够创造以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世界20%左右人口奇迹的重要保障。看中国的吃饭问题,一定要看到这一点。
(一) 中国具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好农业这件大事;始终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不断加强农业的战略地位;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全社会大力支持,形成全党重视、政策扶持、各界支持的“三农”工作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现代农业要办好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7件大事。
(二) 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三农”工作理念和思路不断创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中国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命题。所有这些,指引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为做好“三农”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三) 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完善,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中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代表了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成为中国农村政策的基石。国家制定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为稳定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所有这些,极大地保护和激发着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 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地位、维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益、维护农村和谐已成为农业和农村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取向。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制定出台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实行了“四取消、四补贴”政策。农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扶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和农村政策的统筹性、反哺性、普惠性明显增强,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