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不得不佩服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3:25:41
杜聿明:不得不佩服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1)
--兼说说粟裕、林彪与杜聿明
张雄文
网上早年有个四处粘贴的帖子:《从与杜聿明交手的过程看林彪粟裕》,结论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林不如粟”。该文最见某些削足适履文人翻云覆雨,说转死人,打扮历史“小姑娘”的真功夫。
粟裕官阶远低曾官拜“储君”,位极人臣的林彪,宣传级别本不能比,又是最早遭整肃最迟被平反的高级将领,还遇上这等“如椽大笔”的文人,他自然只好由人说长道短,发出诸如“六十年代编写华东战史,因1958年对我进行‘批判’,有的人便因人及事,对我所指挥的战役横加指责,作了许多不符合事实的评论和记载”(注释1)一类的感慨了。
众所周知,杜聿明先后与东北林彪、华东粟裕这两位中共南北线的主要军事统帅交手,一胜一败。胜则追亡逐北,一跃千里,打得当年的“红军之鹰”无招架之力,甚至“准备主动放弃哈尔滨打游击”(林彪1946年6月1日致中共中央电);败则数十万国军精锐狼奔豕突,全军覆没,只得剃须化装,落荒而逃,却最终走不出铁网,成为粟裕的阶下囚。
这自然当讳莫如深,人家就只谈交手过程。似乎过程本十分精彩,只是结局有点意外。
如果不是近日《解放军报》刊载粟裕老部下、原海军上海基地副司令员苏荣的回忆文章,我本毫无兴趣理睬这等贬粟文字,但苏荣前辈的这个回忆,令我一时兴起,想说说粟裕、林彪与杜聿明的话题。
毋庸讳言,粟、林、杜都是一时人杰,在国共争夺天下之际,各以军事奇才深受双方最高统帅的倚重。
杜聿明,字光亭,1904年11月生于陕西著名的美人窝米脂,大林彪、粟裕3岁,是大名鼎鼎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先生(毛泽东曾热情洋溢表彰过)的表弟。
因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力荐,20岁的他与老乡关麟征等人考入黄埔军校,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又是书法大家的于老先生曾亲笔赠送他一副墨宝:“安危天下重,博大圣人心”,表达了对这位年青人的殷殷期待之情。
如果说胡宗南是他的黄埔同学里升官最快的人(曾是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军长、第一个兵团总指挥、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那么杜聿明则是国军系统黄埔学生中最会打仗的人。
1939年12月,杜聿明率赫赫有名的机械化新军第五军(后成为粟裕、刘伯承的劲敌、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取得“昆仑关大捷”,打败侵华日军有“钢军”之称的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一时举国欢腾,振奋了国人抗日的决心。
1942年初,杜聿明担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卫立煌、罗卓英),率部开赴缅甸抗日战场,转战1500余公里,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给英缅盟军以有力支援。
1945年10月,杜聿明被蒋介石委任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协助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开始与林彪争夺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
林彪虽与杜聿明是黄埔先后同学,同为方面军级的大将,但在各自最高统帅面前的际遇有些差别。前者是毛泽东的第一嫡系爱将,号称除了“副统帅”外,从未做过副职,一直就任方面军最高指挥职务。
他的地位与作用与国军的陈诚颇为相似。两人都是军中晚辈,资历不是很老,但都受到最高统帅的格外信任。林彪屡屡被毛泽东超级擢拔,用来架空总司令朱德,从而替毛泽东打理嫡系的中央红军(115师、第四野战军),最后成为唯一的副统帅,准备接班;陈诚则被蒋介石超级擢拔,用以架空仅次于自己的黄埔首领何应钦,从而掌控中央系部队,最后也成为国民党唯一的副总裁,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两人的命运也相似,均未能以“太子”岗位接上班)
杜聿明则不同,往往只担纲放方面军副职,但负实际指挥之责。
他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其实是东北行辕主任(或代主任)熊式辉、陈诚、卫立煌的副手,后期还专赴东北,就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辽热边区司令,解救出近5万国军残部。
1948年11月,杜聿明又被蒋介石派往淮海战场“救火”,就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成为“资历与威望极高”的“猪”将军刘峙的副手(这是某些人屡屡语重心长告诫的部队“资历和威望”的一个典型),依然担负实际指挥之责。
这一点,他与粟裕有相似之处。
粟裕解放战争期间,长期以陈毅的副手身份出现(尽管陈长期不在华野总部),但一直担负的是司令员军事指挥之责。
1945年11月,杜聿明抵达秦皇岛,与师弟林彪的东北争夺战打响。
他指挥先期到达的两个军13军、52军向榆锦进攻,不久总攻山海关。
此时,早一步抢占了东北的林彪,所部东北民主联军已发展为总兵力27万人,敌寡我众。但囿于从过去指挥万余人的115师,突然指挥数十万人马,大兵团作战一时不大适应,竟被杜聿明连克山海关、四平、本溪、长春。到1946年6月,迫使林彪“千里大撤退”,一直退过松花江。
林彪发给毛泽东,要求“主动放弃哈尔滨打游击”的电报便由此而来。
所幸“天不灭曹”,或者叫“吉人天相”,因“关内狼烟四起”,“蒋介石捉襟见肘,顿显兵力不足,原拟调往东北的军队被关内战场死死拖住了,东北民主联军获得了极为宝贵的4个月的休养生息时间(注释2)。”林彪也重获新生。
杜聿明兵力不足,主动停下攻势,未能“宜将剩勇追穷寇”,遂至功败垂成。曾亲临东北指挥的国民政府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对此也深感遗憾。
他的儿子白先勇写了《养虎遗患--父亲的憾恨》一文,回忆说,"在台湾,我至少听过父亲三次跟我提到四平之战,提到他曾向蒋提出希望能继续留下来督战或者直接指挥战斗,不回南京,但蒋就是不同意,催他回去当国防部长。父亲每次说到这件事就气得顿脚。”(注释3)
此后,林彪在东北的兵力一直优于杜聿明,是全国唯一一个中共一方兵力占优势的战区。1946年7月,林彪的东北野战军面对的国民党军是5个军(缺4个师)(粟裕的华野面对的国民党军是24个军(缺一个师));1947年4月,林彪面对的国民党军是7个军(缺1个师)(粟裕面对的国民党军是33个军)。
因此,东北民主联军(东野)有了传唱一时的顺口溜:“国民党,兵力少,南北满,来回跑(注释4)
但即便如此,杜聿明依然能保持主动攻势,且损失少于林彪。1947年5月至6月的四平之战,他更是再次大出风头。不仅其部将陈明仁以少击多,保住了四平,而且杜聿明率军前往解围时,迫使林彪再次撤退。
直到杜聿明因病于1947年7月8日离开东北,由总参谋长陈诚接替其军事指挥之责后,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才逐渐不可收拾,国民党内舆论喊出了“杀陈诚以谢天下”的激愤之语。
辽沈战役尾期的1948年10月27日,蒋介石再次起用杜聿明,令其赶赴东北,布置东北国军残部撤退。杜聿明面对林彪的百万大军,以弱势兵力两次运用声东击西的谋略,成功地解救出营口与葫芦岛国民党军5万余人(其中部分国军被转运淮海战场)。
杜聿明从东北成功撤退,旋即被蒋介石派往淮海战场。
此前不久,从未与关内中共部队交过手的杜聿明,对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说:“东北共军将近百万,即将入关,它的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及战力远远超过关内共军(注释5)。”
他大概将傅作义当面的对手聂荣臻部看作了整个关内中共部队的特点。
淮海战场上,杜聿明遇到了平生强劲的对手--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
拥有30万精锐部队的他,攻不成,守不住,再也不能顺利施展故计。到1948年11月奉命撤出徐州时,他也搞了个不少声东击西的妙计,曾得意地对部下邱清泉等人说:“预料这次迅速决定撤退的行动是成功的。……兵贵神速,这次撤退的行动正钻在他们大战后的间隙中,达成预定的任务,以退为守,以救出黄维兵团为目的。”(注释6)
但他没有逃出粟裕的“算计”,被只有东北野战军一半兵力的华东野战军铁通似地包围在风雪陈官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再无当年抗日战场、东北战场的名将风采。
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带亲随10余人,冒充华东野战军士兵押送俘虏,企图乘乱逃出去,不幸被华野四纵的后方人员识破而遭活捉。
杜聿明认为自己忝列“战犯”,必死无疑,因此情绪低落,几番寻死觅活,准备“不成功便成仁”,“壮烈殉国”。
他被押到纵队司令部,与司令员陶勇、政委郭化若见面后,由司令部参谋苏荣专门负责看管。
苏荣与杜聿明“套近乎”,从他的同学陈赓谈起,逐渐打消了他自杀的念头。
苏荣回忆说:杜聿明说他这次失败得这样惨,没有想到。
当苏荣提到粟裕,指出杜聿明之所以失败,除了其他因素外,还有一条致命的原因,就是碰到了粟裕时,杜聿明说:“我对粟裕早有耳闻,也研究过,只是没有交过手。这次交手后我们败得很惨,不得不佩服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苏荣:《我是如何感化说服杜聿明的》,《解放军报》,2009年6月6日。)
他还说,“粟裕指挥灵活,有远见。粟裕的战略战术我非常敬佩,不管在什么时候,总是他领先一步,抢先在我们前面,等到我们想到的时候已来不及并已经被包围了,这次突围也是这样的。”(同上)
这是杜聿明对粟裕的“煮酒论英雄”,与当初对傅作义的那番谈话已不可同日而语。
粟裕后来也谈到了杜聿明,认为他只能在有利条件下打仗,因此在印缅以及东北战场出风头。他说:“杜聿明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只能在有利条件下打仗,不能在不利条件下打仗。他在印缅作战时,有美国的供应,出过风头。在东北时,有火车、轮船、飞机源源供应。但这次被我们包围在永城地区,突不出,守不住,被我们全部歼灭(注释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