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Zone - 我blog故我在--为什么国外做blog能收到大把的钱,中国却不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30:46
为什么国外做blog能收到大把的钱,中国却不行?
这次是我的一个亲身经历, 由于我打算重开英文blog, 所以这几天开始寻找一个合适的blog提供商。 本来觉得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没想到直到现在还没有着落。
我的要求其实很简单:
1、英文站点,在北美; 原因很简单,英文blog主要给英文读者看, 一定要一个专业的快速的, 否则我直接在uuzone blog上写英文得了;
2、支持trackback, 我写英文blog圈子内的基本都是专业人士,因此trackback很有必要。 没有trackback在我看来有些不能接受;
3、要hosting服务。 虽然我有资源也有能力安装blog软件,但我实在懒得这么去做。
评估了几个站点:
1、typepad.com  显然很好,收费的,但是typepad在中国被封了,需要代理才能访问。 虽然我的英文读者不被GFW左右,但我还是希望我的blog谁都能看。
2、wordpress.com, 非常棒,还免费的, 可惜也被封了, 同上,无法使用。
3、blogger.com, 过去印象一直不错, google的服务, 过去也被封了,但最近似乎解禁了。 然而用下来让我很失望!  有好多东西,看上去不错, 不仔细去体验根本无法知道好坏。
4、beta.blogger.com, 有人看到我对blogger.com失望的文章后建议我去最新的版本看看, 仍然失望,虽然改进了, 但改进的是一些template相关的细节, 而我要得trackback仍然没有。
5、vox.com, vox其实是6 apart的Social network产品, 功能很棒。 然而, 给我的感觉就是太不专业了, 那里更加像个玩的地方,roll了好多东西:照片, video, 别人的文章... 但一个严肃的blog这里绝对是气氛不对头...
6、myspace.com 想也没想, 这里完全不专业, 不适合我写blog
7、friendster blog, 其实friendster blog就是typepad的, 不过有两点不爽, 一是由各讨厌的banner, 而且很大很难看。 另外一个也是觉得friendster的氛围好像不适合。
...
结果令人失望...我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我觉得合适的blog所在地! 当然其中一个原因是GFW, 要不然我可能就在wordpress安家了。否则至少还可以每月花些钱在typepad.
经历了这些问题,我开始反思一个问题:据说6 apart在美国靠typad的收益甚丰(具体如何,10月去拜访他们争取能获得一些答案),为什么国外做blog能收到大把的钱,中国却不行?
从我自己寻找blog的案例来看, 我有这些感触:
*  目前的服务, 尤其是免费服务, 从表面上来看选择很多, 但从成熟用户的角度来看,选择其实很少。 比如blog, 我算是个成熟用户了, 我觉得选择的确很少, 除了blogger, MT/typepad, wordpress, 别的基本不会多考虑。 看起来免费的英文bsp至少有几十个, 但真正可以考虑的屈指可数;
* 不深入了解一个服务, 就不知道一个服务的好坏。 这是从blogger.com的使用经验来体会到的,很多东西看上去很美, 一些东西简直是理所当然的, 但实际上深入你才发现很多新的问题, 或者最初没考虑到的问题;
* 不对比几个服务就难以体验到某个服务的优劣。  不离开一个服务,碰上一个烂服务, 还真不知道原来的好处,所谓失去才知道珍惜。 我第一个blog就是用的MT,  后来总以MT为标准, 就发现这个不好, 那个也不好,其实当年用MT的时候一肚子意见。  所以一个服务提供商做好细节的功能还是非常能锁定用户的, 有些时候,哪怕用户跑了, 说不定会来会更加忠诚 -- 因为他们终于见识到了糟糕的东西什么样子!
* 社区氛围、文化气氛对选择服务也很重要。为什么vox那么强大, friendster就是typepad我仍然不考虑?就是因为其氛围不符合我的要求。 不过其实这就说明了: 你很难拿一个东西来取悦所有人, 做blog如果按照某些领域进行细分, 也许能更吸引人。
* 所谓专业用户很难伺候! 就是我这种啦, 挑三拣四,货比三家,最终肯掏钱的概率却不高。 相反非专业的用户如果能从细微处照顾好,可以形成很忠实的用户群体。
说了半天, 没回答“为什么国外做blog能收到大把的钱,中国却不行”的问题, 我的理解如下:
* 美国70%的人上网, 几乎全民都上了, 因此各行各业, 男女老少都玩, 专业人士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已.
我们呢? CNNIC说我们有1亿网民, 那么其实还不到国民的10%, 所以我们的blogger, 专业人士的比例就要大很多.
* 美国的用户相对我们更加成熟, 因此只有很精致的东西才能生存, 所以服务商会在可用性上大做文章来留住用户.
我们呢? 用户还不是那么成熟, 炒作是最佳吸引人气的方式, 因此大多数会更喜欢做表面文章, 而下功夫做好服务的反而是凤毛麟角.
* 美国的互联网服务竞争无疑比我们更激烈, 正是激烈的竞争才更大程度上刺激了服务的发展和完善, 而他们的服务也逐渐趋向于市场细分, 没有人想通吃, 都想好好做好自己的一块客户.
我们呢? 我们还在互联网的军阀割据时代, 人人想搞成个门户, 什么东西都喜欢堆在一起. 这并不说明什么不好, 美国人10年前也是如此, 只是出于一个不同发展时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