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恒甫:中国怎样成为一流国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8:57:30
2009年04月29日 18:09大洋网【大中小】 【打印】已有评论28条
 
特殊利益集团怎样剥夺百姓财富
叶楚华:谈到制度失衡和官员,地方政府与房地产的问题很突出。根据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2008年对全国9市“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费用”的调查显示,在总费用支出中,流向政府的部分(即土地成本+总税收)所占比例为49.42%。上海的开发项目流向政府的份额最高,达64.5%,北京为48.28%。土地财政让地方政府成为最大受益者。
在经济危机下,外需严重收缩,而中国内需不举,这很大程度上与特殊利益集团通过土地盘剥百姓的财富有关。
曹建海:谁是我国最大的土地供应商?是地方政府。当前的土地市场是政府垄断下的市场,可划分为征地、储备和出让三个环节,其中的巨大利益激励了地方政府为卖而卖的征地行为。
如同商人进货的目的是为了销售,征地的目的是为了出让。而作为土地被征用的一方,农民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了政府剥夺农民利益的巨大剪刀差。据估计,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2003年底,这种剪刀差已累计高达2.5万亿元。
一些人把招标拍卖看成是土地的市场化行为,这是对市场化的重大误解。市场化的前提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即能够从制度上保障对生产要素所有权的自由买卖。可现实的矛盾是,如果地方政府采取最严格的方式拍卖土地,将导致社会财富向政府层面、开发商和拥有多套住房的社会阶层迅速集中,在税收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情况下,将会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居民的生活成本,并诱发地价暴涨、失业增加等宏观经济问题,这是理性的市场经济政府最应当回避的。
中国要寻找下一个“接棒者”
叶楚华:谈得很客观,不像有的地产专家仅仅把矛头引向地产商,避而不谈地方政府。
中国已经日益走向一种大型的开放经济体,在全球视野下,中国应有怎样的定位呢?我认为除了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技术创新和藏富于民之外,还要学习他们的“剥削”精神——把自己的富裕建立在虹吸别国的物质资源和产品的基础之上,这是所有发达国家的共同特征,也是一个国家走向发达国家的必要条件。
第三产业比重高被当做发达国家的标志,例如美国是75.3%、日本是68.1%、韩国是55.1%、法国是72.4%。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上的国际分工的问题,关起门来讲提高某国的第三产业比重是个伪命题,一国不可能在不“剥削”别国的前提下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发达国家之所以富裕,是因为拥有垄断性的、稀缺的、无形的东西去大量交换发展中国家竞争性的低价物质产品。这就像在一国之内,城里人比农民富有,很大原因也在于城里人的产品比农民的产品更具垄断性和稀缺性,而农民只能生产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农产品。
中国要完成向发达国家的转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拥有品牌、技术和服务业优势,二是找到一个提供生产物质形态产品的接棒者。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中国是它们的接棒者。但随着30年的经济迅猛发展,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这两个条件,接下来,在全球经济领域可以开始“有所作为”,寻找下一个接棒者了。
非洲会是一个好的选择。经济危机下,发达国家正在从新兴市场抽离资金,这是中国的机会。一方面,全球矿业将进入新一轮衰退期,使得以出口矿产品为主的非洲国家外汇资金更加紧缺,非洲对外资、外援的需求更迫切,这就为国内企业投资非洲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目前国内部分产业生产加工能力的富余,增加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力和压力,对非投资可大规模转移国内过剩产能。近几年,中国对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的投资增长较快。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存量已超过50亿美元。此外,朝鲜将来如果能够实行开放政策,也将产生数以百万计的上好劳动力。
永远不要关着门做白日梦。不走出去寻找下一家接棒者,我们永远无法成为一流国家。但要注意一点,不能将之归结为新殖民主义,也不能简单地界定为对穷国的剥削,这是双赢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也是通过接发达国家的棒来完成的,今天中国寻找下一个接棒者,是一种经济正义。因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劳动力、物质资源这些竞争性的东西,靠这些不可能要到一个好价钱。
宏观经济学有一个趋同理论,即世界各国的经济最终会趋同。起步阶段的经济体都是依靠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心甘情愿接受别国剥削,等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会丧失这一优势,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但如果它能实现技术和品牌转型,就能保持稳定增长,这时它寻找的下一家具有劳动力优势的经济体开始迅速发展,最终,这种传递性会使得世界经济趋同。当然这种趋同仅仅是趋势,如果受到政治动荡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趋同的环节就会被破坏,有些政治不稳定的国家可能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状态。
曹建海:这个提法的确代表了现代世界分工体系和产业转移的一般趋势。不过,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要再走发达国家一个世纪以前走过的道路,面临着新的困难。例如,在后经济危机时期,世界各国将更加重视本国产业的发展,中国依赖生产高端产品进行国际交换可能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技术标准、资产管理、发行货币等途径,尽管获得了可观的财富收入,但从全球角度看,这本质上是一场以掠夺为主要手段的“零和博弈”,而发达国家也在疯狂的金融游戏中自我毁灭。这些问题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时必须高度重视的。
除了进一步走出去之外,中国要迈向成为世界强国的复兴之路,还需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推进制度改革和创新,赋予人民更多的民主权利,严厉打击各种贪污腐败行为,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二是要着力挤压资产泡沫,发展以国内消费为主的农工商业等实体经济,通过消费增长带动就业、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升级;三是要求政府致力于公共服务的基本功能,把主要精力用于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转移支付,通过推进社会公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叶楚华:总之,中国要成为一流国家,就要有一流的制度、一流的发展战略,要学习一流国家的一流经验。
原载于《同舟共进》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