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存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7:00:30
最后的存货
心理健康   2009-06-25 09:12   阅读3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小小
现代科学成长于近代哲学的基础上。科学每前进一步,就从哲学那里翻箱倒柜,看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拿出来实证一番。这样几百年下来,哲学箱子里的存货越来越少。现在去翻翻,还有哪些“压箱底儿”的哲学概念尚未进入实证?尚未被科学家剖分出来?
“能动性”大概要算一个。这个概念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关。“我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事情的进程”?恐怕谁也不会不关心这个问题吧?但由于缺乏心理学的知识,哲学家对于能动性的讨论总是辩不出所以然来。
首先,哲学家从一开始就没分清,他们到底要研究哪部分心理活动的能动性?没有心理学知识的人,往往把心理当成“囫囵个”的整体,哲学家也是如此。通过一些哲学著作我们知道,他们所说的能动性主要是指两部分心理活动而言,一是抽象逻辑思维。这部分心理活动体现为计划、方案、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传递出去,并指导行动。二是意志的能动性,即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意志促使人“挺过来”。
然而,形象思维没有能动性吗?一个画家,一个雕刻家,一个导演在创作前,脑子里都是画面、形象,是这些画面指导他们创作作品。音乐家的脑子里想象的是声音。感性认识没有能动性吗?一个厨师想知道菜炒的火候如何,他不需要,也不能去思考、计划,他要做的只是尝一尝。
哲学家号称理性,所以极少有哲学家关注情绪。结果他们就说不清,为什么两个对眼前情况具有同样认识的人,一个能积极行动,一个却懒懒散散。甚至,那些敢打敢拼的人往往没那么高的认识,没那么多的文化。哲学家不知道情绪才是行动的能量。
当然,哲学家也和绝大部分人一样,把行为当成思想的附属物,认为脑子里怎么想,身体就能怎么做,根本没考查行为的独立性。谈到行为只是一带而过。
由于没搞清心理活动有多个侧面,哲学家根本不知道把“能动性”这顶桂冠戴在哪一个心理活动的头上。
其次,哲学家在谈论能动性时,只是谈它的有或无。人的活动要么是自觉的,要么是不自觉的。然而,从精神病人疯狂的举动,到科学家理性的研究工作之间,存在着一个长长的等级系列,没有什么彻底的理性或者完全的不自觉。美国政府算是高度有计划的吧?结果把金融整危机了。通用汽车那么庞大,那么悠久的公司,能够缺乏自觉意识?现在已经破产了。世界上运作最规范,最自觉的体育俱乐部,没有一个不输球。
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自觉或不自觉。大到政府,小到个人,聪明到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愚昧到文盲,谁也不可能在行动前掌握全部有关信息,大家都要在迷雾中摸索着前进的。
究竟应该研究谁的能动性呢?只有意志才是一切能动性之源。这里不妨回想我们老祖宗的人生理想,儒家将它确定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里面有个隐形主语——我!“我修身”、“我齐家”、“我治国”、“我平天下”。“我”就是意志。通过意志,我们先把握自己的心理和身体(修身),然后运用已受控制的身心,从小到大渐次影响周围的环境。
于是,能动性便应该分成两步来研究。先要研究“意志的能动性”,即意志对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控制,它是个体内部的能动性。接着再研究“个体的能动性”,即个体通过行动改变周围的具体物质,进而改变环境。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总想一步就跨出去,但最后往往要在说不清、道不明之后又退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