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温旭:灾区群众和灾后重建最需要什么(东南快报 2006-8-2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0:36:48
灾区群众和灾后重建最需要什么
2006-08-29 01:03:56  □ 本报记者 黄温旭

8月10日,建国以来最强大的台风“桑美”正面登陆以后,给福建的宁德福鼎等地造成严重损失。当前,福建省各级特别是灾区干部群众正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有序、全力地推进灾后重建各项工作。但近日来,极少数媒体、个别记者连续在报刊、网络上刊发一些关于“台风报道一线采访手记”及评论,以所谓的“真话”给灾区干部群众感情、灾后重建工作都带来了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许多灾区干部群众说,这种不负责任的报道和言论虽然是极个别的,但危害和影响不可低估。
“桑美”台风的破坏力基本上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相近,这是一次不可抗力的天灾。灾区群众和灾后重建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雪上加霜”。
“桑美”是50年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是我国台风强度重新分级后登陆的第一个超强台风,是我国气象部门第一次进入一级气象应急响应状态的台风--8月10日17时25分,“桑美”从太平洋面纵深处呼啸而来,横扫福建宁德等地。
“桑美”是世所罕见的台风。它与台风“玛莉亚”以及热带风暴“宝霞”在西太平洋面接踵生成,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诡谲多变,集聚了多元的杀伤力;它登陆时适逢天文大潮,风、雨、潮“三碰头”又为其助威长势。撞入福建的“桑美”,最大风速75.8米/秒,接近登陆美国新奥尔良的“卡特里娜”飓风,风力竟强达17级以上!
今年5月以来,已经承受了“珍珠”、“格美”、“碧利斯”台风、强热带风暴和连续四次暴雨洪水灾害之痛的福建,再遭重创。“桑美”登陆之后,福鼎受灾最为严重,全市7万多口渔排网箱全部在瞬间被摧毁,当地注册登记的2600多艘渔船沉没了600多艘,500多处水利工程被洪水无情冲毁,七成以上的村级道路都被破坏,八万多间房屋倒塌,一些村庄几乎被全部推倒,灾情损失统计超过30亿元。
在不可抗拒的严重自然灾害面前,灾区人民最急切盼望的是能及时了解灾情,受到抚慰,得到帮助。新闻媒体肩负重任。灾后许多媒体迅速行动,奔赴灾区一线,为灾区人民送去了宝贵的精神支持。而极少数媒体的记者却一味地用貌似客观的“一线采访手记”等方式,取代全面、客观、公正的灾情报道,这种以偏概全的采编、过度刻意的渲染,究竟是给灾区人民雪中送炭还是雪上加霜?
福建省各级始终坚持在防灾的时候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救灾的时候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这个时候需要的是鼓劲、稳定,而不是无端的猜疑、质疑。
面对来势汹汹的“桑美”,福建省各级严格按照预案,加强领导,超前部署,科学防御,把做好防灾抗灾和抢险救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在第一时间内,全面防御“桑美”。省直各部门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加强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不放松、不麻痹,努力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在台风登陆前的8月10日8时,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指示,武警某部官兵200人,携带冲锋舟12艘、车辆16辆,奔赴宁德市;省武警总队出动官兵215人,车辆19辆,冲锋舟12艘,分成3个队,分别奔赴福鼎市、霞浦县,加强当地的防灾抗灾力量。
作为台风可能正面登陆的宁德市,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细化各类预案,特别是细化乡村一级群众安全转移方案,扎实做好人员安全转移工作。福鼎市派出大批干部下到基层,确保每村都有两名以上包村干部驻村。在海上,通知所有出海船只回港避风,全面撤离各类船只和渔排上的养殖人员,截至9日12时,全省各类出海渔船、商船、工程船等35627艘船只全部回港避风。至9日20时,海上船只和渔排上的26.5万人转移上岸。在陆上,沿海城区和乡村重点组织实施了大范围拉网式的安全大排查,确保沿海低洼地、民工聚居地、城区平房、危房、新建居民房、临时建筑等危险区域的人员全部转移。至10日12时,全省共转移危险区域人员62万余人,力争将人员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
福鼎市突出落实船只和人员转移工作,先后接纳各地避风船只12000多艘,全市2727艘船只按时回港,7万口网箱、渔排上的7283人全部提前撤离。全市100多处地质灾害点的1223户5320人也在台风登陆前全部撤离。市直机关组织了10支、500多人的抢险队伍,各乡镇、村组织了43支5483人的应急抢险小组。驻福鼎海军、海警、边防、消防、公安、武装部,也派出200多名官兵和干警,分赴各乡镇协助开展防灾抗灾工作。
灾情发生后,宁德市各级公安机关共接受群众报警求助18395起,安全疏散、转移群众139835人,排除险情440处,救助受困群众2044人,疏导受困车辆136辆,营救遇险台胞8名。灾后交警部门将全部警力调到一线路面,保证了灾后交通井然有序。
国家民政部启动自然灾害四级响应机制,会同国家有关部门派出联合工作组,农业部也派出工作组,赶赴宁德灾区,指导开展救灾工作。省政府救灾工作组赶赴福鼎灾区指导救灾。灾区党政军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加快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
灾情发生后,海上大搜救全面展开。10日晚,福鼎市立即迅速组织和发动当地干部群众,对沙埕港海域进行全面搜救。省防汛指挥部和宁德市委、市政府协调武警某部、宁德武警支队、驻福鼎部队、边防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官兵、宁德市有关县市技术人员和车辆等,协助开展海上搜救工作。
12日上午,宁德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再次部署海上搜救工作,宁德市海事、海洋渔业、交通、民政、公安、信访等部门共同配合,加大力度开展搜寻和打捞工作。福鼎市主要领导现场指挥搜救工作。
12日20时,福鼎市委、市政府再次召开专题会议,并成立三个工作组,组织300多人的搜救队伍,出动船只17艘,加大海上搜救力度。
13日,宁德市又专门成立沙埕海上搜救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组织市直相关部门协助福鼎市加快搜寻失踪人员、打捞尸体和沉船。
14日,驻闽海军派出4艘舰艇,省防汛指挥部紧急调运4艘冲锋舟,投入海上搜救工作。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抢修迅速、基本恢复。12日晚灾区恢复正常供水;14日,一度全面瘫痪的福鼎电网基本修复,所有乡镇所在地均已恢复供电;14日宁德全市除7个偏远建制村外,全面恢复电信通讯;目前,国道、省道等专养公路已基本畅通,宁德县乡公路主要线路已恢复通车。
福建省灾情,牵动着各方的殷殷关切之心。灾情发生后,江苏、广东、四川、海南、宁夏等省区党委、政府,纷纷致电福建省委、省政府,向福建省受灾地区人民表示慰问。江苏省委、省政府还捐赠人民币300万元支持福建省灾区建设。省政府向灾区拨出省长总预备费2400万元用于紧急救灾,国务院下拨的各种救灾资金也陆续到达。省政府还紧急调运帐篷2000顶、棉被3000床、大米50吨、饼干6000箱、方便面18000箱、矿泉水13000箱和一批塑料薄膜送往灾区。各地紧急向灾区调运粮食420吨、棉被6000床、衣物5万件。宁德市和福鼎市、柘荣县等地也紧急向乡镇下拨1266万元应急救灾款。
灾后重建工作,千头万绪、千辛万苦,桩桩件件,无一不牵涉民生民本。在这种党委、政府任重如山,灾区群众焦虑似火的紧要关头,新闻媒体理应着眼于民生,着力于民本,通过自己的公正报道,协助当地党委、政府稳定灾区群众的情绪,稳定灾区的社会治安,使受灾群众早日得到妥善安置,使灾区早日恢复生机。但个别记者,在灾后10余天,仍耿耿于文字上转圈圈,忙于质疑,而不关心实质性救灾行动,这是一个有责任心的新闻记者,在如此重大的灾情面前,在群众遭受如此惨重的损失之际,所应有的心态和胸怀吗?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灾区新闻报道的首要职责,需要新闻记者和灾区干部群众一起鼓舞抗灾士气,凝聚重建合力,探求防灾规律,而不是片面的煽情、不负责任的误导和不必要的干扰。
据宁德市新闻办反映,“桑美”登陆后,部分媒体记者过于集中到灾区采访,一些记者甚至发表不负责任的报道和言论等,给灾区稳定和救灾工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引起一些基层干部和受灾群众强烈不满。
福鼎市沙埕镇干部群众反映,台风过后,共有32批162名媒体记者到福鼎沙埕镇采访,特别是个别媒体派大量记者,在灾区重复采访,给正常的抗灾救灾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影响了受灾群众的情绪。采访中,有的记者比较客观、深入,既采访当地党委、政府有关部门,也深入受灾地区,既找党员干部,也找受灾群众,既找驻军部队,也找抢修人员,作了比较客观、真实、全面的报道。但也有部分记者不够深入、客观,不与当地防汛指挥部和党委政府有关部门接触,不找镇村干部,只找受灾群众而且是心有“怨气”的群众,仅凭主观臆断就对灾情和受灾地区群众心态作出片面“估计”和“判断”,造成比较恶劣的影响。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有些记者边采访边发表不负责的语言,激化受灾群众与党委、政府之间的矛盾。沙埕镇南镇村是这次受灾较重的地区之一。据该村干部反映,有些记者到当地采访,全部是私下采访村民,没有找政府和村干部,有的甚至发布煽动性语言,造成部分受灾村民情绪激动,矛头对准政府和村干部,把各级干部连续多日的辛苦工作给抵消了,激化了群众情绪,增加了灾后工作的难度。
一些受灾群众知道了有关福鼎“死亡人数在千人以上”等不实情况反映后表示不满,说,“虽然这次台风中死了许多人,但没有记者‘估计’的那么多。而且主要是因为台风风力超强、破坏力极大造成的,我这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大的风。现在忙救灾都忙不过来,这些记者不来帮忙反而添乱,真不知是怎么想的。”
福建及邻省同受“桑美”之害,在抗御天灾方面同样都有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记者的采访报道如果能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有利于福建的救灾重建工作,有利于凝聚灾区干部群众人心,有利于灾区安定稳定,肯定会受到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和感谢,但事实证明,事与愿违。因此,人们有必要问一句,在灾区人民痛定思痛的时候,这些记者究竟做了什么,到底想干什么?
http://www.dnkb.com.cn/news/20060829/010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