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和美国总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6:31:38
上海和美国总统 文/闾丘露薇
当年一进复旦,走过相晖堂,师兄师姐们马上自豪地介绍,1984年的时候,前美国总统里根就是在这里进行演讲。虽然这些师兄师姐们也只是听说,但是同为复旦人,站在相晖堂前的草坪上,大家自然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1998年,克林顿访问中国,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了一场townhalmeeting。那一次,我有机会坐在那里旁听,虽然我已经离开复旦校园,但我成为了一名香港记者。那场会议邀请了8位中国人进行讨论,克林顿夫妇的主要角色是提问者,他们很专心的听取这些中国人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中国。
当然对我来说最有新闻价值的,是克林顿阐述了对台“三不”政策,也就是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  “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这是第一次美国总统公开作出这三项承诺。既然是如此的重要,当然不会是脱口而出,选择在上海这样的一个非正式的场合,也看得出克林顿的用心。
而在这8个人当中,最有意思的一位被邀者是被称为“打假英雄”的王海。他之所以和其他的专家学者坐在了一起,被美国大使馆邀请过来,现在回想起来,是因为他的行动,从某种程度上透露出一种公民社会的影子,从维护个人的权利开始,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是大家共同认同的价值观。
克林顿那次在上海还有一个被媒体高调报道的活动,那就是他来到上海的一个网吧,和正在网吧上网的复旦学生胡丹青聊了起来。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是巧遇,但是不管怎样,这位胡丹青没有辜负复旦学生的称号,在被问到,中国是否有不允许大众进入的网站的时候,他这样回答:至少我感兴趣的没有。
这次奥巴马的 townhalmeeting规模要大的多,500名听众,当中有300多名学生。但是说实话,互动的过程并没有出现火花,镜头里面的那些年轻听众个个正襟危坐,完全没有了年轻人应该有的活跃和好奇心。这让我想起了25年前的复旦相晖堂,如果大家有机会看到照片,那个时候的大学生,虽然很土,但是充满了活力。
这些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学校毫不避讳地表示,确实对他们进行了特别的训练,只是很可惜,如此精挑细选,一方面英文口语表达让人失望,另一方面提的问题,抹杀了年轻人的朝气,很不好意思地说一句,还比不上那些和奥巴马对话的美国中学生。当然,可能错怪了他们,因为这些问题可能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这样的场景让我很困惑,因为原本以为,上海会借助这次机会,展现自己自信包容聪慧能干的一面,而现在的刻意,反而暴露了自己的不足。
至于奥巴马的表现,说实话,同样没有让人惊艳的地方。是因为缺乏旗鼓相当的对手?还是因为不希望自己的讲话被别人误读,因此过于地小心?美国人忍不住要把他和克林顿进行比较,正如我同样的会忍不住把这些坐在科技馆内的年轻人和20多年前的那些曾经的年轻人进行比较。大家都会发现,青出于蓝,有的时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作者简介
闾丘露薇 1969年生 上海复旦大学毕业 著名的电视记者,现供职于凤凰卫视。她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唯一的一名华人女记者进行现场报道,而获得中国观众极大关注,被誉为“战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