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太光:当前电视剧中的历史叙述与表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27:59
鲁太光讲座综述:当前电视剧中的历史叙述与表演
作者:任钊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 148    更新时间:2009-11-19         荐  ★★★ 【字体:小大】
http://www.wyzxsx.com
(本网讯 通讯员任钊)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前进,人民的物质生活正在飞速的提高。而人们的精神生活,看起来也似乎在飞速的提高,电视节目看起来更丰富了、电影看起来更多样化了。但似乎我们并没有从这些日益丰富的文艺中得到乐趣,这究竟是审美疲劳?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呢?11月15号的下午,鲁太光老师就来到了乌有之乡,和我们共同探讨了这个话题。
鲁太光:《小说选刊》杂志社编辑,北大中文系研究生。著名青年评论家。
讲座伊始,鲁太光老师就以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来定位了这次讲座的分析对象。鲁老师认为当代文学虽然笔法更细腻、文字更多样,但以《推拿》为代表的当代文学,普遍的隐喻了一个实事:盲人摸象的实事。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学失去了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能力!可以说当代小说的创作基本没有整体感,过于细节化。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性”文学:张贤亮时期尚且具有一些整体观,原因是那个时期的“性”文学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内容。其主旨就是为了反对有历史有革命性的十七年文学!但到了80年代,以女性主义写作为代表的潮流就逐渐迈向了消费主义的道路。而90年代木子美下半身写作,成纯粹为了炒作,以至于后来性文学充斥了大多数杂志,许多作家开始为写性而写性。由此,我们的当代文学进入了阴沟,丧失了系统的历史观、整体观。
在纯以细节吸引低俗读者的性文学的挤压下,也只有秦腔、红海洋、无土时代等少数小说硕果仅存。比如无土时代就写了城市化的进程对土地的掠夺。鲁老师认为:我们的生活其实充满艺术、每天都在变。比如动物园附近的商贩,便在城管的打压下形成了警戒组织,开始利用对讲机互相提醒,其实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文艺作品素材。
但如果说我们的小说仅仅是丧失了整体观的话,我们的电影就可以说是连故事都不会讲了!中国的大片几乎一出场就成了笑料。《黄金甲》、《馒头血案》、《夜宴》都是一样。之前的获奖片《英雄》似乎要讲述些国家统一与个人英雄之间的矛盾与心路,但逻辑上也似乎非常牵强。在这个角度上来说其实《红高粱》、《苹果》这种作品似乎也差不多。
之后,鲁老师就以文艺的历史和现实分析了我国当代文艺为什么缺乏整体观、缺乏认可的根源。
我们的小说、电影从建国以来,其实是有一个整体的历史观的。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十七年文学大多都是具备整体的历史观和世界观的。比如《创业史》,就非常有意味,它不但隐喻了新中国建立前的那个丛林社会、隐喻了人与人之间那种狂乱的竞争关系,更表达了新中国建立后人心里那种重获新生、如沐天光的感觉。是具有很强的历史观的、人生观的。
鲁老师认为,其实文艺是和我们的生活分不开的。80年代以来,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我们的生活转向了,而我们的文艺也就自然转向了。
首先,就是我们一直在学欧美,故我们的文艺就不再以中国现实、中国气质、中国精神为蓝本了,反而以欧美对中国的想象为蓝本了。很明显的就是我们的影视往往去争取世界大奖,似乎争不到世界大奖就不是好电影,就见不得人了!事实上欧美人对中国的印象只是虚幻的、想象的。那当我们以此为蓝本的话,就不再是真实的,不再贴近生活了。
那么我们的文学呢?新时期文学可以说是十七年文学的典型对立面,这里面有太多的政治因素,我们可以姑且不谈。那先锋文学呢,依然是以西方想象为蓝本的。鲁老师曾经有个前辈,自言在国内写不出作品,但在其足迹曾遍及意大利教堂、韩国的海景房......企图寻找灵感后,依然没有半点收获。鲁老师认为所谓的灵感、艺术的灵感,其实还是不连贯的、虚幻的,如果没有现实的涌动,灵感永远不能成为源泉。
所以我们当代的小说没有整体观、影视作品更加不堪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文艺没有以中国现实、中国气质、中国精神为蓝本,反而以欧美对中国的想象为蓝本!
不过鲁老师也认为,这几年,电视连续剧似乎出现了复兴:《潜伏》、《沧海》就是典型的代表。
事实上中国的电视剧与欧美的并不同。在欧美,电视剧是一种较为低档的文艺。而中国的演员要获得认可,大多要在电视剧中出镜。为什么电视剧在中国更有生命力呢?重要的就是它是具有大众性的文艺,是以中国现实、中国气质、中国精神为蓝本的。尤其是《潜伏》、《沧海》,里面饱含着历史感,看这种电视剧简直是在历史的天空中翱翔。在这些片子里革命出现了、革命历史出现了、信仰出现了、信念出现了!
当年革命初生,也是很美的事物。《红旗谱》中描写的把革命绣在衣服上,向心爱的对象表达爱意的情节,至今还历历在目。而今天我们在经历了80年代的小生活和90年代的“满清王朝”之后,也已经20多年没看到革命了,这一再见也当满是新鲜感、美好感和浪漫感。
事实上改革开放的30年,肯定会取得一些成绩,毕竟革命的前30年靠的是劳动人民的理想主义、劳动人民的血气。但血气理想用了30年,人民似乎也有了些审美疲劳,我们也理应让人民将养一番。不过改革的30年却是靠欲望,这似乎也是值得去反思的。目前也涌现出了很多反思改革的文学,像薛书的小说《摩天轮》就反思了那些社会精英的颓废和无聊的生活。
而现在的作家也在反对十七年文学,目前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也都对革命有一种抵触、排斥的情绪。纵然是很好的作家也一样,鲁太光的老师就曾试图阻止他在论文中论述革命话题。但电视剧作为大众文艺则不一样,它会很快的反映大众的情绪。现在连一些出租车司机也在反思是否应该过渡批判和丑化革命年代。描写革命年代的电视剧,也当然就会更受欢迎。
但鲁老师认为,目前的革命影视潮流也是有个过程的:由90年代打着革命写小生活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到流氓化革命者的《亮剑》都是一类打着红旗反红旗的片子。但在《士兵突击》里似乎就有了些转机,虽然“不抛弃”确实有做奴才的成分,但《士兵突击》也着实反映了农家孩子的生活。而观众似乎也一同许三多一起,在很多极具历史使命感的场景下受到了教育、拔出了小农意识的草、长出了集体意识的苗。其正面的东西就比《亮》、《激》多多了。而这《潜伏》则显得更加明确,在腐败时代、危机时代坚定的革命信仰充斥着这部片子,这部片子理应获得如潮好评!
所以正如《潜伏》里面所言,我们当今也是需要信仰的,毕竟历史一直活在我们身边!
而《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前半部分也重提了革命的理想和热情,理应肯定多于批评,里面描写了早期共产党人的青春和理想。
但《红海洋》则更加令人兴奋,是足以让人称奇一本著作。这本小说在2002年横空出世,立足鲜红眺望深蓝。以深蓝的笔墨,写下了海军建军史的鲜红历史,忆苦思甜具有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
鲁老师认为,尽管在现在的时代里,鲜红色的笔墨依然略显突兀,但像《红海洋》、《潜伏》这种略带蓝色的笔墨描出的红色画卷,必将引领一个新的、充满激情的时代拉开序幕!
随后,鲁老师也回答了很多在场热心听众的问题,本次讲座最后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