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文化空间 呵护想象之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2:46:07
拓展文化空间 呵护想象之源 复旦大学教授  汪涌豪
    
    “静安区委、区政府提出“国际静安与人文素养”的选题立意很高。“国际静安”的定位要求静安未来的发展必须超越一城一区的地域限制,具备与全球化时代城市发展整体走向的相关性;突出“人文素养”则表明必须进一步凸显文化在实现上述相关性目标中所应有的基础地位。”
    
    不久前,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课题组发表了《2009年度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报告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环境友好”和“政府效率”等五个一级指标考察城市发展。但是,尽管它放弃了以人均GDP来衡量发展的片面作法,但仅将文化列在“社会进步”一栏中,并从“教育卫生文化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这一角度去检视其落实程度,并不足以凸显文化的重要地位,也未能充分体现将文化视为社会发展主轴这个当今世界的潮流。应该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发布的专题报告《我们的创造力和多样性》中已经提出,文化政策是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静安制定的《国际静安指标体系》把文化作为与“国际购物”、“国际商务”和“共建共享”并列的核心指标单独列出,并从打造“上海国际文化的主流地区”角度,提出了为期五年的工作计划。其中以区内创意产业区、威海路文化传媒街和现代戏剧谷为三大支柱,通过推动创意产业锻造区域文化性格,尤见一种大视野和大格局。众所周知,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都市经济,但更离不开具有创新内核的都市文化的支持。试以打造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为例,光有资本与技术就行了吗?显然不行。因为不仅品牌的创意、设计和制作需要文化,如何发布与展示甚至更需要文化。说到底,创意产业本来就高度依赖资本、技术与文化的结合。
    
    静安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不久前,在静安召开的主题论坛上,英国麦金托什公司商务总监莱特波迪说过一句话,“如果没有伦敦西区,伦敦就光剩下银行家了”。伦敦西区几乎聚集了这个城市最富创意的精神元素,从莎士比亚剧院到英国广播公司(BBC)。他的意思显然是光有物质和资本,伦敦的发展就可能是片面的,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地位和气象。
    
    这里,我想就此再作一点展开。我们要特别指出,全球化时代的市场经济本质上说是一种理性经济、知识经济。与过去无主体的“自然经济”不同,这种经济对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要求,因此更仰赖文化的投入与创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东西方许多学者都认为,市场经济不应该仅仅有经济,全球化也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它有更重要的文化维度需要关注。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也因此在《全球化与道德重建》一书中说,全球化不仅仅是社会话题和政治话题,“还是一个思想话题”。
    
    基于这样的基本事实,我认为在具体实施时,将上述静安的口号理解为“人文素养与国际静安”或许更好,因为要实现“国际静安”,首先依靠的是每个静安人的“人文素养”。随着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积极推进,现在各个区都很注意做好文化建设这篇文章,千方百计突出自身的文化区位优势。这种盘点家底的工作固然要做,但如何在保有本地区固有文化的同时,放眼由“静安文化”的总结转向“文化静安”的营造,让文化不仅仅是诸多工作的一个分支,而真正成为一切思考的主词、一个城区的灵魂是目前非常切重的工作。
    
    建议静安人在进一步拓展文化空间这一点上再多下一点功夫,这里的文化空间既指物理空间,更指向精神空间。就前者说,今天许多城区面上的表达太过繁密了,纷杂丛出的店招和广告,制作精粗不等的街头小品和雕塑,一些节庆中随时添出的标牌和横幅……这些表达让人都来不及接纳。试想,有多少好东西经得起这样密集的堆垒,更何况有些还未必好。上海本来就局促和拥挤,所以上海人素来向往敞亮和大气。可现在我们很缺敞亮和大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创造城市文明的人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这种品质。如何在城区外在的符号表达已足够喧腾的时候,为其增添一份内在的安详;在城市物质空间日渐密丽的同时,为其多增加一份精神的余裕,并最终成就人诗意的栖居,很能看出一个现代化城区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它一定不光有物质或资本的输入,它最内在的本质应该是给与,给与人全方位的关怀。譬如,它街头的花坛不应挤占人散步的空间,它闪烁的霓虹也不应掩夺天心自然的月辉。
    
    一个现代化城区应该满足人身心双重的需要。改革开放到今天,人们的精神追求日渐丰富多元,静安区是社会化程度和文化层次双高的地区,如何提供更好更丰富的精神产品,如何在保护区域居民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同时保护其文化利益,就有一个不断拓宽文化的精神空间的问题。有鉴于当下许多时候,社会的贫乏往往体现为文化享有的贫乏,社会的边缘与弱势往往体现为文化的边缘与弱势,我们需要合理把握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关系,经典文化和各种新出文化包括网络文化的关系,着力解决“大众化”与“化大众”的矛盾。只要不是没落、因袭和保守的,不是顽固地执守过时社会规范的,不是反映陈旧落后社会诉求的,相反而能为先进生产力支持,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就是值得扶持和提倡的文化。放眼人类社会的历史,每当生产力发展、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表达这种变革的声音往往首先来自文化领域,而能反映这种变革的文化,又往往最具创新性成为这种变革的先导。所以,在组织文化项目,落实与考核其实际成效时,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拓展文化的精神空间,关注它们是否真的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真的有益于市民的精神充实和人性的成长。总之,要把重点放在市民整体境界的提升和精神格局的扩大。
    
    为此,要大力培育先进的文化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判体系,完善学习取用外来文化的体制与机制。在此基础上,建成足以养护城区文化的标识体系,以检验文化政策的合理性,文化实践的有效性,文化事件的影响度。至于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文化产业化后的利益分配,文化市场中政府的介入等问题,也要善加研究。而要做好这一切,除了主事者和参与者的投入与热情外,是否具备丰富的文化想象力非常重要。有时候,贫乏不但是供给的不足,更多体现为想象力的匮乏。当然,这里的想象力不是指拘泥于具体的一事一物的那种想象力,而是指在文化发展的整体大局上,有没有大的设想与创新的想象。为了鼓励和养护这种想象力,需要调动各种资源作长程的规划,尤其不能急功近利,拿文化来应景凑趣。其中,多倾听文化人的意见,鼓励和扶植各种新的文化实验,尤其重要。
    
    静安已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设施和产出机制,又有良性运行的文化交流平台,如果再注意涵养和鼓励这种想象力,必能突破地方狭隘,让这个繁华的中心城区,衍生出跃于物质之上的内聚力和吸纳力。如此,不单单靠物质与资本的硬实力,而能扩大文化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它就一定会让人油然而生一种近悦远来的精神上的归属感。这是“国际静安”要具备更大的竞争力和辐射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