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不“公”现象严重 代表评说公务用车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6:08:06
公车不“公”现象严重 代表评说公务用车改革
 
时间: 03-10 14:05  作者:朱建军 李亚杰 丛峰  新闻来源:北京晨报
“屁股底下一幢楼”,这是老百姓对公务用车浪费现象的一种比喻。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围绕公务用车改革各抒己见。
公车每年耗用3000亿元
据一份资料显示:截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
,我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每年耗用约3000亿元人民币。
公务车90%在职务消费中,车辆消费占单位行政经费的90%左右。
公务车使用中,公用占1/3、干部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公车不“公”现象日益严重。
公车每万里使用成本高出社会车辆5至10倍。
公务交通费形式不能单一
孙继业委员说,尽管群众对公务车改革的呼声很高,但各地改革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多数都在等待观望,影响改革的进程和步伐。“主要原因在于公车改革影响最大的既得利益群体主要是领导阶层,因此公车改革的阻力也特别大。”李利君委员说,各地根据自身实际确立公务用车社会化、货币化改革方向不失为根本之计。
他说,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改“供给制”为“货币制”,按公务用车需要发放“公务交通费”。但在确立公务用车社会化、货币化改革的方向和原则时,一定要防止改革出现失误与偏差,以及不必要的重复浪费性“试点”。
他认为,“公务交通费”的形式不要强行要求一种模式。例如,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南部地区,车改可采取货币化模式,在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车改可采取“现金+公里票”的半货币化形式,“公里票”在公务用车公司中使用,现金部分可自由支配,用于“打的”。公务交通费的使用可体现“多余按比例归自己,差额自补,总额限制”等鼓励节约的原则。新华社记者 朱建军 李亚杰 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