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卫立煌按兵不动拖死几十万国军精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1:44:27

辽沈战役:卫立煌按兵不动拖死几十万国军精锐?

发布时间:2009-10-12 来源:军事论坛_新浪网 类型:军事动态1955年3月17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登了一条醒目的消息:"前国民党高级将领卫立煌已在十五日返回人民祖国。"卫立煌和夫人韩权华自香港抵达广州时,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副书记林李明和统战部部长饶彰风等前往迎接。卫氏随即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呼吁在台军政友人"及早醒悟,对于有助于解放台湾者,在有形无形中,各自乘机量力而为"。(卫立煌:《告台湾袍泽朋友书》,1955年3月15日,《新华月报》1955年第4号)

    卫立煌1897年生于安徽合肥,出身行伍,是蒋介石中央军中最善于用兵的将领之一,曾因"围剿"红军时首先率部进入苏区中心金寨有功,得到褒奖,蒋介石专门将金寨及其周边地区划为一县,命名为"立煌县"。史迪威在其回忆录中称他是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美国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也称他为"常胜将军",这种殊荣,在国民党军人中实属罕见。解放战争时期,卫立煌统领蒋介石嫡系几十万大军在东北战场上与解放军作战,因而被中共列为国民党战争要犯。全国解放前夕,卫立煌逃往香港,但回归祖国后却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相继接见,并出任新中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6 年,毛泽东在他的重要著作《论十大关系》中还专门提到:"像卫立煌、翁文灏这样的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我们应当是继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纵观卫立煌的人生历程,如果说,与卫立煌同任新中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傅作义是因为和平解放北平立下了大功,那么卫立煌的主要贡献则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上。

    抗战期间,卫立煌率部转战山西、滇西等地,立下显赫战功,但是蒋介石对卫立煌在山西作战时与八路军的密切关系有所觉察,所以抗战胜利后借口让他出国考察,解除了他的兵权。

    1947年春,在巴黎的卫立煌收到蒋介石催其回国的急电。卫知道回国后就要参加内战,便设法通过留法左派学生领袖汪德昭向中共中央发了一封电报,大意是:"为了尽快结束中国内战,我愿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力求与中共合作;因个人环境关系,希望绝对保守秘密。"(严如平:《民国著名人物传》,第647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1948年初,卫立煌一回国,旋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行辕副主任兼东北"剿总"总司令,总揽东北党军政大权。这时,蒋介石正举棋不定,他考虑过放弃东北,保留实力,确保华北和华中,但又顾虑这样做会使局面一败而不可收拾,因而未敢贸然决策。他希望借重卫立煌的军事才能和威望,挽回东北战场的颓势。然而蒋介石根本没有料到,卫立煌已不是原来的卫立煌了。他在抗战中曾保证以后再也不打共产党,甚至曾秘密提出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考虑到抗战大局和国共两党的关系,当时中共中央婉转地告诉卫立煌,到哪里都能为人民做事,不一定非要加入共产党。

    卫立煌到东北后,即集中兵力,固守要点。不管各地守军如何告急,不管蒋介石如何一再电令其派兵解围,他总是把主力集中于沈阳、锦州、长春附近,拒不出战。同时他加紧网罗旧属,收揽人心,开展部队的训练整顿,修筑工事。这些貌似积极的备战姿态,颇能掩人耳目。他常对周围的人说:" 共军目前的战法是围城打援,我们绝不能轻举妄动,上其圈套,只有蓄聚力量,固守沈阳,以待时局的变化。"(彭杰如:《卫立煌到东北》,《辽沈战役亲历记》,第47-48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与此同时,卫密电汪德昭回国担任他的秘书处长,以便和解放军取得直接联系。(严如平:《民国著名人物传》,第649页)

    蒋介石见战事吃紧,卫立煌又按兵不动,就急令卫打通沈锦线,将主力撤至锦州,阻止解放军入关,必要时可放弃吉林、长春,甚至将东北全部兵力退守华北。但卫立煌以解放军已占领锦州沈阳间的要隘沟帮子、国民党驻沈部队须经相当时期的整补方能投入战斗为由,拒绝了蒋的命令。

    1948年5月初,蒋介石再次电令卫立煌打通沈锦线。他决心将主力撤到锦州,成立机动兵团以随时准备行动。但卫根本不同意,阳奉阴违使事情不了了之。(杜聿明:《辽沈战役概况》,《辽沈战役亲历记》第12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