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始祖摩诃迦叶尊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5:38:38

始祖摩诃迦叶尊者(此云大饮光。古仙人身光隐蔽余光。遂以为姓。此尊者是其后裔。身亦光明。饮蔽余光。佛弟子中。有十力迦叶三迦叶等。于此同姓中最长故。标大字以简之)名毕钵罗(此菩提树名。父母祷树神而生故。从树立名)罗阅只国人(此云王舍城。即摩伽陀国中城名)父迦毗罗(此云头面金色。盖是古者金光仙人之后)世称大富长者。十六大国无以为邻。千倍胜瓶沙王(即频婆裟罗王。此云颜色端正)王有金犁千具。畏胜于王。减一耕犁。但用九百九十九双牛金犁。有六十库金粟。库容三百四十斛。昔毗婆尸佛入灭之后(此云胜观)塔像金色少处阙坏时有贫女。丐得金珠欲补像面。时迦叶为锻金师。既为补治。因共立誓愿。我二人常为夫妇。身真金色恒受胜乐。以是因缘。九十一劫生天人中最后得生第七梵天(初禅大梵。居六欲上。正当第七)时摩伽陀国(此云不害)有婆罗门。巨富无量而无子息。舍侧有一树神。常往乞子。历年无应。嗔忿曰。今更七日奉祀。若复无验必当烧树。树神愁怖即诣梵天。梵王天眼见一梵天临当命终劝其往生。满足十月生一男儿身真金色。光明赫奕照四十里。身具三十相(文句。应是阙白豪肉髻二相)相师占云。此儿宿福必当出家。年至十五欲为聘妻。儿语父母。能为我得紫金色女。我当纳之。父母即召诸婆罗门。铸一金女。舆行村落高声唱言。若有女人见金神者。后出嫁时必得好婿。女闻悉出。唯一女躯体金色。独不肯出。诸女强将共见金神。婆罗门见即为聘得。夫妇二人了无欲意。各住一房父母知已。毁除一房令其同室。迦叶语曰。我若眠时汝当经行。汝若眠息我当经行。夫妇节操。深厌世间启求出家。即舍家事深入山林。心念口言。诸佛如来出家修道。我今亦当随佛出家。即著坏色纳衣自剃须[髟/火]。空中天神而告之曰。释迦如来今与千二百五十阿罗汉。在王舍城竹园中住。迦叶闻语即趣竹园。佛往逆之。至跋耆聚落。值佛奉上宝衣。佛即授以粪扫大衣。初闻增上戒定慧即得无漏。时已百二十岁。其妇相续亦得阿罗汉果。迦叶受乞食法行十二头陀。至老不舍。常曰我受佛衣。师想塔想。未曾头枕。况以覆卧。如此大衣大进我行。佛语之曰。汝年老根弊。可舍乞食及受长衣。迦叶答曰。我当尽寿行兰若行(此云寂静处。十二头陀行之一)佛言善哉。若迦叶行头陀行在世者。我法久住。迦叶头陀既久。[髟/火]长衣弊。来诣佛所。诸比丘皆起慢心。佛分半座令坐。迦叶不肯。佛即广赞迦叶功德。与我不异。何故不坐。诸比丘闻为之心惊。佛复为说本因。昔有文竭陀(辅行云即顶生王也)。高才绝伦。天帝钦其德。遣千马车造阙迎之。天帝出候命王同坐。共相娱乐送王还宫。昔迦叶以生死座命吾同坐。吾今成佛以正法座报其往勋。迦叶共佛坐。时天人咸谓佛师。即起呜佛足云。佛是我师。我是弟子(云云)毗耶离城有长者维摩诘。方便示疾饶益众生。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叶白言。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贫里行乞。维摩诘来谓我言。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盘。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时我闻说是语。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诣彼问疾(维摩经)世尊。于法华会上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时舍利弗于此法说领解。世尊授记。未来作佛号曰华光。复告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遂说长者大宅欻然火起。长者方便诱谕诸子。以羊鹿牛三车玩好之具。引之令出。然后等赐高广大白牛车。如来亦复如是。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时大迦叶等四大声闻于此领解。遂说穷子之譬。谓如穷子舍父逃逝。五十余年。后虽遇会志意下劣。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过是已后心相体信。结会父子正领家业。自言我等昔来但乐小法。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今我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于是世尊复告迦叶。说药草喻述成其解。而语之曰。汝于未来当得成佛名曰光明(法华经○此通付法)佛告诸比丘。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迦叶。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涅盘经○此别付法○阿难问经。我入涅盘大迦叶当与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无异)时大迦叶与五百弟子在耆阇崛山。去拘尸城五十由旬。迦叶于正受中心惊身颤。从定中出见地大动。即知如来已入涅盘。即将弟子往拘尸城。至佛棺所。如来大悲。为迦叶故棺自然开。显出真金紫磨坚固色身。迦叶哀哽。即以香水灌洗。千毡缠身。棺门即闭。迦叶说偈。如来复现双足千辐轮相出于棺外。迦叶礼赞金刚双足还自入棺。从心胸中火涌棺外。渐渐荼毗。经于七日。香楼乃尽(涅盘后分○迦叶与弟子向拘尸城。路见梵志手执曼陀罗华。谓曰。世尊涅盘已经七日。一切人天大设供养。吾从彼问得斯华来。出赴涅盘经)
佛荼毗已始经七日。迦叶告五百阿罗汉。令诣十方集诸罗汉。得八亿八千。尽集双树间听受法言(菩萨处胎经)至中夏安居初十五日。迦叶共千罗汉。在王舍城。结集三藏。阇王日给千人饭食。足满一夏(智论)迦叶弘持正法至二十年(当周懿王八年壬辰)以法藏付嘱阿难。先礼四塔(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盘四处。各建七宝塔)次礼八塔(八国王所建舍利塔)次入龙宫礼佛髭塔。次升天上礼佛牙塔。去辞阇王。适值王寝。即往鸡足山(其山三峰如仰鸡足即灵鹫山)。取草敷座而发三愿。一愿此身及所持衣钵俱不坏。待至慈氏下生。二愿入灭尽定已。三峰合一。三愿阿难阇王若至。愿山暂开。时阇王梦屋梁折。王觉已悲叹。即往鸡足山见迦叶全身俨然在定。王发声哀哭。积诸香木欲阇维之。阿难为言。迦叶以定住身以待弥勒。不可得烧。王供养已还归本国。山合如故。至慈氏三会之后。有无量憍慢众生将登此山。慈氏弹指山峰即开。迦叶以所持衣授与慈氏。致辞礼敬毕。涌身虚空示诸神变。化火焚身乃入寂灭(付法藏经○梅溪集。荆公谓佛慧泉禅师曰。世尊拈花出自何典。泉云藏经所不载。公曰顷在翰苑。偶见大梵王问佛决疑经三卷。有云。梵王在灵山会上。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分付迦叶)

 

http://www.verycd.com/groups/JingDian/1691.topic

登录注册 | 首页 | 乐园 | 淘宝店 | 社区 | 电驴 | 网页游戏 | 网址大全

  • 资源
  • 文件
搜索高级搜索发布资源
升级提示: 你的Flash版本过低,不支持使用复制选中的链接功能

立即下载升级Flash

VeryCD / 社区 / 佛学经典 / 精华

资源管理小组
  • 电影:电影资源事务区
  • 剧集:剧集资源事务区
  •             欧美 港台 大陆
  •             日剧 韩剧
  • 音乐:音乐资源事务区
  •             华语 欧美 日韩
  •             MV 演唱会
  •             原声 古典
  •             新世纪 其它音乐
  • 游戏:游戏资源事务区
  •             PC光盘版 PC硬盘版
  •             电视游戏 掌机游戏
  •             网络游戏 游戏周边
  • 动漫:动漫资源事务区
  • 综艺:综艺资源事务区
  •             综艺娱乐节目
  •             艺人视频合集
  •             体育节目 晚会典礼
  •             新闻综合节目
  •             科教节目 纪录片
  • 软件:软件资源事务区
  • 资料:资料资源事务区
  •             电子图书

相关主题

佛学故事 佛母摩耶夫人 佛学故事 莲华色尼 佛学故事 佛的姨母 佛学故事 鸯掘摩罗 佛学故事 圣妃耶输陀罗 佛学故事 室利笈多 佛学故事 赖吒和罗 佛学经典 长寿王的故事 佛学故事 法与姑娘 佛学故事 贫生童子
您可能感兴趣

音乐综合讨论区

软件综合讨论区

资料综合讨论区

软件爱好者之家

资源事务所

NHK纪录片同好会

VeryCD百科

操作系统爱好者

资源求档

微软爱好者

绿色免费软件之家

资源发布教学区

电子图书资源管理组

升级小组
我最近访问过的小组

佛学经典
登录

主题: 佛学故事 摩诃迦叶

 浏览:224 次  相关分类:

团升 (组长) 2006/4/8 顶楼 举报

摩诃迦叶

(一)

44卷4月号的《海潮音》,载有仁俊法师与印顺法师关于迦叶尊者的赞述及附言,这两篇文字,对于我们都有很大的启发,故也都是值得再读三读的作品。

不过,我虽是晚辈,但却希望说出我对这一个问题的意见,以资就正。我以为仁俊法师的出发点是从圣教的实践上著眼的,而且以为迦叶尊者的行谊,颇足今世比丘作为榜样,因为今人多半流于浮俗、不著实了,这一点,乃是极为可取的。至于印公法师,乃是「从历史的检讨上」著眼的。「认为」迦叶尊者所领导的「五百结集是部分的;初期小乘佛教的隆盛,只是畸形的发达。」并且敢说:「摩诃迦叶的结集法藏,除时间匆促与少数人的意见外,还有把持的嫌疑。」印公法师的这一指评,也是非常精辟的。正如孟子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读小乘经律,也有这样的感触,但我不敢说出口来,即使古来的许多大德们,也不敢说出口来,因为这样一来,如果没有足够的气魄,那简直会使整个经教发生动摇的!


迦叶尊者家庭背景的富裕是没有问题的,他对于女人的厌恶也是与生俱来的。他的父亲是摩羯陀国尼拘律城的首富,因为老而无子,所以求神送子,神即禀告帝释天主,天主即命一个即将命终的天子去受生。天子却说:「我有宿愿,于世尊处,专修净行,恐生于彼,为我障碍。」天主便安慰他说:「汝勿忧虑,我当助汝,于一切时,令无放逸。」正因得到天主之助,所以虽然与贤妙女结婚十二年,仍能「不互相触」,一等到他的父母亡故之后,「遂舍所有产业,告知其妻,自行出家。」(以上见根本说一切有部□刍尼毗奈耶卷一)

迦叶尊者,即是富豪子弟,又有副聪明绝顶的头脑,他在童年,即从明师学习各种技艺典籍,一经耳目,即能永志不忘,从小就能「威仪进止,无不明察」,「及四吠陀,悉皆明了。」

正因他有这样好的资质与背景,出家之后,便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重视,尤其印度的宗教风气,主张苦行者很盛,以他一个出身于富豪之家的子弟,而能过他苦行的生活,对一般群众的号召力,也就不言可知了。不唯当时的印度,即使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个地区,苦行者的号召力,总是相当大的,因为他能过一般人不能忍受的生活,所以会引起一般人的好奇而渐至恭敬。何况迦叶尊者又是一位具有大威德与大智慧的人呢!

由于迦叶尊者的号召力大,群众多,维护佛法之心也很恳切,所以佛陀对他极为器重。即使他倔强的个性,有时连佛陀的话,他都不肯接受,佛陀也只好原谅他,因为迦叶尊者虽还带有少许外道(苦行)的气质,但他对于佛法的实践,是非常沈稳的,不但对于当时的群众们,有著强大的号召力,即使对于未来的佛教,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最要紧的是他虽然主张苦行,但他是有大智慧的,他是深明佛陀教义的,他不是一个盲修瞎练的人,所以佛陀对他也特别优遇,「佛从无始以来未曾呵责,以其德行深厚,无有过咎;又欲令于佛灭后,维持大法,纵使若有小缺,不以致责,欲令后世众生,深心尊重故。」(萨婆多昆尼毗婆娑卷四)以这段文字看来,可知迦叶尊者,虽无过咎,但也不无小缺之处。他的个性──习气,使他很独断,很固执,嗔心很大,凡是他所喜欢的事,即使佛陀也劝他不转(比如苦行),凡是他所不高兴的事物,及至最后,仍然坚持到底(比如讨厌女人,反对女人出家──为这桩事,阿难尊者受的气最多,凡有比丘尼讽刺化,他就怪阿难不该为女人请求出家,到佛灭之后,还为女人出家而宣说了十项不利于佛教的事──见毗尼母经卷三)。

但从生活上说,迦叶尊者是无瑕可指的,所以佛也常常赞叹他:「头陀、严整、少欲、知足、乐出离。」每遇到无有惭愧的比丘们,佛陀也常示以迦叶尊者的生活行为作榜样。如以末法时代的比丘而言,完全学习迦叶尊者的苦行,而不学习迦叶尊者的严整、少欲、知足、乐出离者固然不对,但是,严整、少欲、知足、乐出离者,正是今日的比丘们所缺少的,倘若做到严整、少欲、知足、乐出离者,即使不标榜苦行,他的生活也不会奢侈的了。

正由于迦叶尊者的行谊可风,佛灭之后,空中诸天,也有如此的相告赞叹迦叶尊者:「大仙当知,天众增减,阿修罗灭,世尊正法,必当久住,此大声闻,道邻于佛。」(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9)

迦叶尊者的性格,固执倔强,是事实,一个有个性的人之不能与所有人的意见一致,也是意料中事;佛陀晚年时代的佛教僧团的意见争执,也是事实,倘若邀请了所有佛的大弟子来参加第一次的结集,在结集会中必有很多的争执,所以迦叶尊者之不请迦旃延、富楼那、须菩提等参加第一次结集的原因之一,或即在此。同时,迦叶尊者对于继佛而护正法的主张,也有一套腹案的,何况佛陀对于迦叶尊者的倚重,也是事实。

(二)六群比丘

在比丘戒中,大部分是因六群比丘的威仪失检,佛陀才为比丘们制定戒律。若以俗眼来看,他们是罪魁;若以教制的建立来说,他们又是功臣。

初学佛的人,初初打开律本,具到六群比丘的犯戒罪行,都会觉得佛世的比丘,也不过如此,致对六群比丘生起轻慢之心。其实,佛陀虽因六群比丘的行为而制戒,六群比丘却是从不犯戒的。戒律未制之先,他们漫不经心地乱来,戒律一旦制定之后,制一条他们便遵守一条。所以六群比丘只是促使佛陀为僧团乃至为后世的僧团制戒,他们本身绝不犯戒。

我们知道,一个在舞台上成功的小丑,他虽作贱了自己,而使大家取笑,实际上
小丑的人格是很完美的,小丑所表演的那些动作,之所以能够博得广大观众的欢笑者,因为他所表演的动作,正是观众们自己所有的动作,只是受了虚伪的心理控制,虽然如此,也不承认。一旦有人把各自的秘密,巧妙地揭穿了,所以发出了会心的笑声。事实上,小丑本人的生活,则又未必像他当众表演时那样的可笑。所以我们又知道,小丑人格之美,即是美在能把人类的弱点,归诸于一己,而来使人取笑。试问,那些发笑的观众们是什么呢?岂不太傻,岂不太没有同情心了?当然,看戏的目的,端在娱乐──乃是愚弄他们自己的娱乐而已。佛教的六群比丘,也就是这样的人物,他们宁愿将不好的名誉,拉在自己身上,并使永世的佛弟子们,知道他们是坏比丘;但他们却不忍心佛教没有戒律,因为没有戒律作为僧团生活的依准,佛教便不能永久住世。有了戒律,即使佛陀入灭了,佛的弟子们,乃至永世的弟子们,也不会感到群龙无首;如能事事均依戒规而行,岂不等同佛陀在世时一样了吗?

因此,我们后世的佛弟子们,不唯应当敬仰大迦叶与舍利弗、目犍连等的大阿罗汉,我们也应敬仰六群比丘,因为他们在佛陀座下,所担任的角色,虽有正反不同,他们的救世悲心,却是一样的。同时,我们在律中还可看出一个最足吾人歌颂的事实,那就是,往往由于六群比丘的颠三倒四,触恼了他人,他人见佛诉理之后,总是得到一番宝贵的安慰与开示,而每能够因此得法眼净。由此看来,六群比丘之触恼他人,岂不即是以逆行来接引众生吗?

所谓六群比丘,乃是六个比丘所结成的一个小集团,他们本来都是豪门贵族出家的,他们的生活,经常在一起,群出群入,互相影响,他们个个都是通达三藏,精谙五明,世出世法,百艺巧术,无所不晓。所以他们在当时的僧团中,乃是极为活跃的人物,内为法门的栋梁,外作佛教的大护。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是「哑羊僧」(愚痴无知的比丘),他们每到一处说法,听者无不皈信,每对一人说法,听者无不喜悦。所以他们在家的信徒很多,他们的出家弟子,传说每人也各有九个。

六群六丘的善巧方便,在当时的僧团之中是很少有的,他们六人的团结心很强,只是六人之中的一人有事,其余五人则无不全力协助,所以他们凡要做事,那是无事不举的,而且也几乎是无事不能的。他们的身材都很魁伟,气力之大,也胜于常人。他们在路上拾到了大批羊毛,每人一担,解开之后,竟然堆积如山;正因如此,佛才制戒,比丘非不得已时不得担物,担物亦不可超过三由旬(约一日的路程)。又有一次,有六十个裸形外道,围打他们六个比丘,首先任由外道痛打一顿,然后以六人之力而反击六十个外道,并将外道打得落花流水;因此,佛又制定比丘不得打外道。他们都是出身于贵族世家,故对武艺,也有超常的功夫,有一次,波斯匿王带兵出征边界的叛乱,正在阅兵整队出发之际,六群比丘走去看热闹,因见军队不理想,见到不理想的战象、战马、战车与步兵,即用手挽象、举马、捣车、扼兵,一一掷之一边,并且一一予以批评,弄得军队七零八落;于是,佛利比丘不得观看军阵,也不得观看游军象马势力。

 

又有一次,迦留陀夷经过一所教学射箭的学校,那个教师是有名的箭手,迦留陀夷竟在其学生的面前,使他难堪,迦留陀夷拿起弓箭,天空正好飞过一只鸟,他便射箭封住鸟的去路,而又不伤鸟的身体,逼得那鸟向上直飞,他便一箭射中,箭从肛门入,又从口中出,这种射技,看得那所射箭学校的全体师生,目瞪口呆;于是,佛又制定比丘不得故断畜生之命。他们对于歌唱舞蹈与乐器的演奏本领,也是第一流的。有一次,六群比丘在一个园中的池内洗浴,他们偶以揩擦身体的砖块,边擦身,边敲击,竟然发出美妙的音乐来了,园外的人听了以为是天乐,所以很多的人群聚拥入园中,才知不过是六群比丘在洗澡;因此,佛制定比丘不得于浴时以任何东西揩擦。

 

又有一次,有个戏班子演唱佛陀的事迹,信佛的人都去欣赏,并让他们赚了很多钱,又演唱六群比丘的事迹,外道以及不信佛的都去欣赏,也让他们赚了很多钱。因为这是出六群比丘的洋相,六群比丘很不高兴,他们六人,便化妆起来,拿著乐器以及做戏的各种道具,到那个戏班的对面,也作精彩的节目演出,正因六群比丘的音乐及演唱技艺高人一等,故其锣鼓初响,便已万人空巷地前来欣赏了,因此,使那戏班的观众,跑得精光,使他们坐吃山空;于是,佛又制定比丘不得歌舞倡伎。

因此,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中说:「此六众□刍(即比丘),并多奇巧,所有技艺,无不善知。」又在卷四中说:「圣者六众,善闲音乐,至于歌舞,尤胜余人。」

六群比丘对于教化的本领,也是令人敬佩的。他们若要教化谁,那便没有不受化的道理。有一次,他们为了争一口气,不让大众批评他们不为佛教出力,他们便公推阐陀去劝化一个从未信佛也根本不可能信佛的长者,那个长者根本不愿见到佛教的出家人,佛教的出家人也根本进不了他的门;但却接受了阐陀的感化,并为阐陀独资建了一座很大的寺院。至于跋难陀,如若对人说到布施法时,能使听者自割身肉相施。

再说,六群比丘的□力和威力也是很大的,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六中说:「六群法尔,若怀忿怒,至王门时,王殿遂动。」

但是,六群比丘无不遵崇佛的教法,并也无不遵守佛的教诫。比如有一次,跋难陀以旧衣和外道换了一件贵价衣,外道回去被外道的同道识出,而要求跋难陀重行换回,跋难陀不允,外道求佛帮助,佛遣阿难尊者令跋难陀将外道之衣还归外道,跋难陀便说:「敬奉佛教,岂敢有违。」(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22)

六群比丘的名字是:难陀、跋难陀、迦留陀夷、阐陀、马师、满宿。现在介绍他们的事略如下:

一、难陀,又叫三文达多,性情多贪多嗔,但其善解算数、阴阳、变运、说法及论议等。据说死后生天。

二、跋难陀,又叫优波难陀,性喜贪求,当他舍报时,他的遗产总值,达四十万两金,根本百一羯磨卷十说:「所有资具,价值三亿金钱。」其才能虽也与难陀相等,但在六群之中,除了迦留陀夷,他是最活跃的一个,他也是一个外道的克星,他教化外道而又苦迫外道。佛却教他不得如此。据说死后也是生天的。

三、迦留陀夷,本是国王的大臣,又毗奈耶卷三注云:「迦留陀夷黑光也,阿难徒弟也。」当世尊出家以后,净饭王派他去劝说,并希望他能将世尊迎还王宫;可是当他见了世尊,听佛说法之后,他竟也发心出家了。他的智慧很高,尤其对于在家妇女的劝化,特别有办法。但他的生性贪欲,除了根本淫戒之外,僧残以下的淫戒,差不多都是因他而制的。正因他好色多欲,故亦因了女人而证果,并也因了女人而横死。有一次,他到人间行化,走到一个婆罗门的家里,为婆罗门的女儿看上了。他虽多欲,但他绝不破戒,所以没有答应婆罗门女的要求,于是他的大祸临头了,婆罗门女,反向她的父亲诬告他对她非礼之后,他便遭受了一顿毒打。并且押送到国王面前,被国王诃责了一番。他在受到这一击之后,便到舍利弗尊者之前,痛述遭遇,终于在舍利弗尊者的教诫之下,发勇猛心,而证阿罗汉果。证果之后,他又发心要度千家证入圣果;终于度到第一千家时,他便被人打死了,并且将他的尸体,埋在粪坑里。那是因为那家的一个女人与外人私通,而被迦留陀夷撞见了,唯恐他会张扬出去,所以把他活活打死了。他虽证到了四果,但此乃系往昔的业报,正像目犍连尊者一样,虽称神通第一,仍不免死于外道之手。

四、阐陀,他又叫车匿,他就是随从释迦太子夜间偷出城外的那个人,据萨婆多论所说,他是世尊异母所生的弟弟。他的性情多痴多嗔,直到佛入灭之时,还有人请示如何与他相处的问题,佛的指示是在必要时以默摈来对付他。但于佛陀灭度之后,他在阿难尊者处,证得了阿罗汉果。

五、马师。

六、满宿。马师与满宿两人,一是舍利弗的弟子,一是目犍连的弟子。毗奈耶卷二注云:「此二人佛从弟也」。卷三注则谓「六人皆从弟。」喜欢音乐、舞蹈、游戏,以及种植花草等事,生性多嗔多痴。均为执杖外道所杀,死后生于龙中。但是佛陀为他两人授记,他们已种独觉菩提,当来之世,必定能成独觉。

六群比丘到了晚年,自从迦留陀夷尊者证了阿罗汉果以后,他们不再有六个人了,马师与满宿死了,阐陀也「往□闪毗国静缘而住」了,所剩下的,只有难陀与跋难陀,二人相依而住,并且也很老迈了。

最后,我们看六群比丘的后果:两人生天,两人证四果,两人将成独觉,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是下堕的,可知他们的生活形态,只是大权示现,而非恶性比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