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时报》 不要让笑话延续到秋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9:10:46
今年夏天最好笑的事是“七一五声明”?这个流言错了。最好笑的,反倒是蓝绿统独各方拿个“亲绿”膏药,往人家头上一贴,然后自己气得蹦蹦跳地把这群联署人当稻草人般地痛打一顿。
“七一五”之后台湾社会氛围的改变,已说明了这个声明的确发生的效应,只是对于最终结局,没有人敢铁口直断。“七一五”声明的发起与联署人,不会天真无知到不了解自己的作为是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集体行动。社会由个体组成的,自不可能完全弥补个体能力与见识的限制,而自称为全知全能。如果一项集体行动,胆敢以先知者的姿态,向大众承诺“奶与蜜之地”,这样的社会实践极可能就是另一个神棍或政客的温床。
一群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因为自知局限而审慎乐观地面对社会,却被刺上“帮派”的记码。错了,不是帮派个性,是他们知道在多元的台湾社会中,没有个人或团体可以独揽民间社会的发言权与主导权。在这样谦卑态度下,尊重其它集体行动,何涉帮派?
面对掌握国家机器者的滥权,民间社会应该发声、行动。不过,民间社会不是想当然尔团结一致。社会内部的歧异需要求取共识,但共识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也很难在一个时效紧迫的政治诉求中完成。这群自许“民间立场”的公民,是否高傲到拒绝与政治对话?对话绝非密室沟通,声明本身就是一种对话,“七一五”的发起联署人,很乐于看到之后执政党内引发的省思,只是执政党最终的态度,并未符合社会的预期。参与联署人,也很期待在野反对政治力量用行动与论述来对话──当“七一五”声明发表、成了一个社会议题与行动后,这样的对话,就不只局限于政治势力与少数发起人,而是政治与社会的对话。
“转型正义”扯太远了吗?它和贪腐何关?难道民主就只是台湾认同的专利?
必须承认,“转型正义”不是在一两篇宣言中可以清楚解释。会提出这个问题,是了解到台湾社会内部许多怨妒疑忌不能消除,甚至导致对一个是非清楚的议题也以各种动机论来揣测,无法达成共识。“转型正义”不是某群特定阶级、族群对另一群人的政治斗争,而是社会内部的和解过程。更清楚地是,陈水扁目前已缺乏推动转型正义的正当性,所以“七一五”声明提出这个议题,就是要让“转型正义”工程的主导权由民间取得,不能流于政治菁英动员群众的口号。
民主当然不是“台湾认同者”的专利。台湾社会内部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歧异是事实,不同个人或群体都可以去努力用民主丰富他们的认同。台湾认同与最近受到争议的“本土”一词,是社会成员共同持续建构的,非某些人可以单独定义的。我们只能说,“七一五”声明发起联署人,不会安心于一个封闭、排外、无视于世界变化发展的台湾认同。只是,我们很清楚,自己的世界观、知识与价值,是过去几十年来在台湾这个土地与社会逐渐形成的。
今年夏天要结束前,当施明德、Kimbo、陈耀昌等人在二二八公园发起倒扁运动。“七一五”与施明德等人着力的层次有所不同,后者直接诉求“倒扁”,前者更关注长远民主建构与公民社会发展。施明德的运动能否成功?很多人审慎乐观以对──审慎是因为了解到包括李登辉、陈水扁与民进党内派系,都有其政治利益考虑,这些力量的效应如何?谁也无法全知地预言;乐观的是,这个行动会刺激社会持续思考、实践长期以来民主先进推动的价值理念,这对台湾的政治与社会都有正面的作用。社会各界应珍重施明德等人的努力与贡献,不要把他们无限放大,也不要见猎心喜地以为又发现另一个稻草人,等着在他们现实政治诉求未能完全实现时,再嘲讽他们一顿。
让我们把眼光与心思放在整个台湾的政治与社会更健全、壮大的建构工作。从“七一五”到施明德,都只是迈向这条路的一步──但每一步都有不同层面的影响力。不要再让嘲讽、戴帽子延续成了今年秋天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