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特稿:血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0:27:47

冰点特稿:血船

2009-11-04 09:31:53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跟贴 384 条 手机看新闻

在汉水流经的郧县县城上下游河段,就有了这3条在特定的时间被人称为“血船”的船。在固定的时间,它们载着一批相对固定的特殊乘客,往返于起点与终点。其他数千名供血浆者,则通过血浆站专门购置的班车或是其他方式,往返于城乡之间。


8月11日,“班船”载着进城的农民


8月18日,船上的乘客大多是到血浆站的


血浆站的血源接待室前多是女人

这是一条长约5米、定员35人的白色客船,终点是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县城,起点则是县城上游约30公里处的孙家湾。在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水上,它已整整航行了十年,村民称其为“班船”。

不过,当周文芬和邻居刘开连等人坐上船时,有人会习惯称这条船为“血船”。

“你们是不是去搞那个的?”总会有乘客问她们同样的问题。

这些乘客,大都是方圆几十里地的乡亲,尽管在背后,他们会直言“卖血浆”三个字,但面对面时,都会以“搞那个的”代之。

的确,这两个农村女人都是“搞那个的”。她们的目的地,是郧县单采血浆站。在那里,她们每次被采走600cc的血浆,然后能拿到160元的“营养费”和8元的路费。种地之外,这几乎是她们唯一的赚钱办法。

在卫生部发布的《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里,“供血浆者”是她们的标准称谓。目前,郧县单采血浆站的固定供血浆者有6387名,他们大多是像周和刘这样的山区农民。血浆站成立10多年来,已经有近两万人“奉献了自己宝贵的血浆”。

在6387人中,约有200人是坐“血船”来的。当船下的江水奔流到武汉时,曾在周文芬他们身上流动的血浆,也会被一辆从武汉过来的运血车拉回去。每个月,这些血浆的重量在3吨左右。

“想钱嘛,不去怎么办?”

这3吨血浆,大约5000袋,一袋一袋从郧县各个角落汇集而来。

其中一袋就来自46岁的刘开连。这个家住杨家沟村的农民知道,那个比“家里盐袋子还要大”的塑料袋,能够装满“一斤二两”的血浆。

大约5年前,这袋血浆为刘开连换回了83元钱。那是她第一次献血浆。她种完麦子的第二天,趁着黎明前的夜色,赶到孙家湾码头上了“血船”。

往返10元钱的路费,船老板老谢依照惯例,只收了她4元钱。这样,从城里回家时,刘开连带回了79元,这相当于半亩薄地一季的收成。

2007年冬天,53岁的周文芬也加入了这个队伍。那时候,一袋血浆已经可以换回120元营养费和8元路费。

周家原本不缺钱。不过那年夏天,三岁半的孙子被查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症。两年下来,医药费花了近十万元。为给孩子治病,丈夫老高卖掉了家里的挖沙船,儿子小高卖掉了在县城开的摩托车修理店。周文芬在家种地,偶尔靠“抽血”,拿回家100多块钱。

8月18日,刘开连和周文芬再次前往血浆站。鸡叫过两遍,周文芬就起床了。

这是凌晨4点半,船6点才开,不过从这里到孙家湾,需要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再睡一会儿,就赶不上船了。”她一脸疲倦地嘟囔道。

同伴刘开连和桂芳已在屋外等着,对这些女人来说,错过了船,就意味着将少挣164块钱。

3个女人打着两把手电筒,光束在空荡荡的山谷里摇晃,显得格外微弱。天空飘着零星细雨,并且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这不算最糟糕的时候。遇上冬天,天亮得晚,手电筒里的电不够用了,她们只能随便捡点茅草或枯树枝,做个简易的火把爬下山。

“日他个妈,老子上次的血算白抽了”

“日他个妈,老子上次的血算白抽了。”刚开始爬屋后的山,刘开连便开始抱怨。她最近患了直肠炎,需要输液一周。她算了一下账,抽一次血的钱,还抵不上这笔药钱。

这天本该输最后一瓶,但刘开连决定第二天再输。因为刚好赶上周二,根据血浆站的安排,该是她去抽血的日子,一旦错过,会给以后的日子带来“不少麻烦”。

按照《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规定,两次采集血浆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4天。这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向血浆站,站里不得不为这些人排好时间表。

刘开连村子里的人,被安排在周二。每隔一周的周二、周三和周四,老谢船上的乘客大都是直奔血浆站。也是在这6天里,这条船被人称作“血船”,而在县城下游河段,还有一条类似的船。

这个县长期以来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源头库区。早些年,江两岸村庄里的男人们,大多在船上挑沙,靠力气挣钱,女人们在家操持家务和放牛养猪。

只是每年夏天,当洪水频发时,几乎都会发生船翻人亡的事件。女人们在山上放牛时,偶尔会看见浮尸从河面静静漂流而下,这也是她们最为自己的男人担心的时刻。

在1998年前后,这种担心没有了。城里的人们发明了挖沙机,沙船上不再需要这些男人的力气。随之而来的是,钱却越来越难挣了。

十堰市扶贫办前主任曹芳明在一篇题为《当前农村致贫因素的调查与思考》的文章中提到,直到2004年,十堰市的县市人均GDP只有3829元,这个数字还不到城区同一指标的1/7。与此同时,年人均纯收入在668元以下的有38.16万人,占全国绝对贫困人口的1.5%。

也是在1998年,时任郧县卫生局副局长的李光成领头,建立了郧县单采血浆站。当时,他在郧县城关镇卫生院租了3间平房,买了6台采浆机,找了4个人工作。供血的营养费由物价局规定,每次80元。

根据郧县单采血浆站站长李光成的最新计算,血站的采血量从最早的每年1万袋上升到现在的大约6万袋,血浆站仅仅每年发给献浆员的补贴费就达1000万元。“按照人均2500元计算,就是个400人的企业,这在郧县也是很少见的。”他说。

于是,村里越来越多的男人女人们想到了血浆站。“想钱嘛,不去怎么办?”周文芬泪水涟涟地说。在自家的粮仓上,放着孙子骑着童车的照片,她一抬头就能看见。

“扎着怕痛,不扎又不得过日子。”

不过这晚,周文芬并没有休息好。睡前从天津打来的一个电话,让她辗转反侧到凌晨3点。睡意目蒙目龙中,她听见笼里的公鸡叫了头遍。

那是儿媳妇打来的电话。医院说,孙子若要住院,得先交8万块钱。为了给他治病,小高带着妻儿到了天津,一边打工一边求医。

儿女们本不让她去“抽血”,因为“现在挣这点钱,以后不知道要花多少钱”。但周文芬还在坚持。她一直把写着“血液可以再生,献血浆有益健康”、“一人献浆,全家受益”等宣传口号的献浆卡和身份证放在一起,“怕丢了就抽不成了”。

不过,劝阻归劝阻,每次抽完血,儿子还是会骑摩托车来接她吃饭,然后再送她到码头坐船回家。儿子常常发现,母亲的“眼泡子都肿了”。

周文芬忧心的不是自己的疼痛和浮肿,而是时间。两年后,她就55岁了。按照规定,女性超过这个年龄就不能供血浆了,她得抓紧时间,尤其今年春节后,营养费上涨,一袋血浆可以换回168元。

脚下的山路,这些年已少有人走,多为荒草掩没。她们好几次差点儿摔倒,幸亏一把抓住路边的枝条。但随即会“啊”地叫出来,因为抓住的是野刺。

这些对于经常起早贪黑的农村女人来说,都不算什么。她们最怕的,是经过农田时遇上蛇,再就是在“抽血”时晕过去。

周文芬的血管并不好找,每次“抽血”都要扎三四次才能成功。这常常痛得她直冒汗,“衣服都湿透了”。去年冬天,在抽血过程中,她浑身颤抖,幸亏刘开连及时端过来一杯糖开水,这才让她缓过劲来。

而刘开连第一次看到那个“像是给牛打针的针一样粗”的针头扎进自己胳膊时,她当场晕了过去。后来,针一扎进胳膊,她就把头扭向另一边。

这事儿她至今不愿被人提及。虽然被旁人说成“卖血”,但她更愿意说自己是去“抽血”,其他供血浆者也大都如此。

在一个小山坡附近,刘开连停下脚步。“我们去年就在那儿狠狠摔了一跤。”她说。

去年的一个雪天,她、周文芬和村里另一个女人手拉手下山,结果三个人一起滚出去好远。后来再遇到下雪天,她们会在前一天晚上就去孙家湾的亲戚家住,这样方便坐船。

而高从芬则“没这个福分”,她住在离孙家湾更远的郑家河村。从2000年开始,她和丈夫老董就出门卖血。到了那天,他们得一早把猪喂饱,再把牛拴在山上。

同时,去抽血也需要在人前遮遮掩掩。“去之前也怕人说。可考虑到缺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先抽了再说。”这个51岁的中年妇女无奈地说。

那时,儿子刚上高中,家里的房子也摇摇欲坠。她跟老董到血浆站时,发现院子里都是排队的人。一直等到半夜,他们才轮上。

看着“那针跟给猪打针的针一样粗”,高从芬还没开始抽,就觉得有点发晕。

大约半小时后,从她身体里抽出来的血浆,被放在一个小推车里,推到另一个房间。而还有些发晕的高从芬,起身去发放营养费的窗口,签名领到83元钱。

她身体的不适感也随之消失,因为“钱拿到手了,就只顾着高兴了”。而丈夫老董则抱怨采血的机器太不懂得体恤人:“日他个妈,那个机器准得很,一斤二两的袋子,差眼泪个儿那么大一滴都不行,非要给你抽够才行。”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波 杨芳文) 【已有384位网友发表了看法,点击查看。】 复制网址 | 邮件转发

关于 献血 血浆

  • 广州启用新季节献血时间 2009/11/04
  • 北大学子校园踊跃献血 2009/11/04
  • 北京血库不足正常值一半 卫生部门呼吁市民踊跃驰援 2009/11/03
  • 献血者邮票颁发 2009/11/03
  • 北京血库告急 血液中心将发短信"求血" 2009/11/03
  • 没有相关论坛帖
跟贴区

跟贴读取中...

发贴区 已有384条跟贴(点击查看) ldn8862345 发言 | 修改昵称 | 我的灌水记录 | 退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如何使用跟贴 
修改昵称
盖楼回复 ldn8862345发言 | 退出
复制收藏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返回深度首页 .endContent .summary {font-size:12px; color:#727171; line-height:21px;}.ui_focus {background:url(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css09/endpage_focus_titlebg.jpg) left top repeat-x; margin:6px 4px 4px 0;}.ui_focus .tit {background:url(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css09/endpage_focus_h4bg.gif) 6px 6px no-repeat; padding-left:24px; font-size:14px; font-weight:bold; color:#fff;}.tit_block {background:#E0E0E0; padding:6px; overflow:hidden; _zoom:1;}.tit_block h4 {font-size:14px; font-weight:bold; line-height:25px;}.main_content {background:#EFEFEF; padding:0 9px; margin-bottom:4px; line-height:0;}.main_content img {float:left; margin:9px 9px 6px 0;}.main_content p {line-height:21px; text-indent:2em;margin:0; padding:9px 0;}.content_focus {margin:0 4px 0 0;}

深度推荐

“艾滋女”讽刺剧

《南都周刊》

一次中国互联网的“愚人节”狂欢,数以万计的网民被“艾滋女”幕后推手忽悠得团团转。最终,一场关乎“道德沦丧”的悲剧成了一部“黑喜剧”。[详细]

十八年,微软学会反盗版

《时代周报》

进入中国18年,微软反盗版之路已由坷坎步入平坦。如何在尊重游戏规则、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垄断,跨越数字鸿沟,促进自身创新实力,仍需对话协商。[详细]

重庆黑老大黎强发家史

《新民周刊》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在下属面前,他是体恤的老板;在媒体面前,他是为人谦和、敢于仗义执言的民营企业家——另一个版本是涉黑的黎强,强势又匪气十足,是暴力开道的“路霸”、黑白难分的经济巨头。[详细]

天安门团结柱是去是留?

《中国新闻网》

团结柱极有可能成为天安门广场上的又一永久性建筑。此前,天安门广场上的永久性建筑只有开国前夕奠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1977年落成的毛主席纪念堂。一名多次参与天安门规划的专家称,“天安门广场是一个政治的广场,在这里修建任何建筑,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意义。”[详细]

上海:脱的不是睡衣,是自由?

《中国新闻网》

“穿睡衣睡裤不能出门”。这是2010年上海召开世博会之前,该市政府对居民的要求。而这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一方面,穿睡衣确实不符合国际礼仪,但有声音也认为,如果政府连睡衣都管,社会的自由度就会降低[详细]

上海交通执法大队“钩子”迷局

《南都周刊》

钩子现象再次浮出水面, 一时,关于“钓鱼”行动非法、危及道德底线、危及政府公信力的声讨,再次风起云涌。上海,这个世博倒计时中的城市,在钩子迷局中,正经受着一场关于执法文明形象的考验。[详细]

3.59亿中国彩王躲猫猫

《新民周刊》

离奇的中奖方式与天文数字般的奖金引发了如潮的质疑,是难以置信还是确实不可信?河南省福彩中心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对消除公众疑虑并不奏效,要求公开巨奖得主身份的呼声此起彼伏。[详细]

呼和浩特越狱重刑犯被俘记

《中国青年报》

陈青华乘车看见迎面开来的农用三轮车里有四五个人。通常农用车内只有两个座位,陈青华判断这极有可能就是被劫持的农用车。他命令司机朝农用车撞了过去。农用车被掀翻在路基下面,有3名逃犯从车里爬出分3个方向逃跑,民警上前制服了没来得及跑出的那名逃犯。[详细]

广东小镇的洋垃圾服装集散地

《人民网》

碣石镇的洋垃圾服装产业之所以能蓬勃生长,一方面当地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群体,另一方面在这些黑恶势力背后,似乎还有保护伞。[详细]

别墅群里的“钉子户”

《中国青年报》

在部分法律界人士看来,张剑杀人犯罪但未抵命,是我国新时期拆迁纠纷中出现的首例判决。该案向社会释放出积极信号,可成为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私权的典型案例。 但住宅防卫权是否无限,在法律界仍存在争议。[详细]

重庆黑帮女大佬:老子打的就是警察!

《中国青年报》

重庆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文强的弟媳谢才萍,作为“黑帮女大佬”长期被文强庇护:“他就是天,他就是法,还有什么可怕的?”[详细]

中朝边境山区里的“特权”校车

《中国青年报》

收费站从来不收他的“过路费”,见到这辆明黄色的中巴车远远开来,工作人员就会自动升起护栏;很少有车子会挡他的路,大部分会选择减速避让;有时候,眼尖的老张还会看到,那辆迎面而来的车子里,陌生的司机正举起手来和他致意。[详细]

网易首页-新闻-体育-亚运-娱乐-财经-汽车-科技-数码-手机-女人-博客-房产-家居-健康-旅游-视频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