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中国经济腾飞的新起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06:26:42
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之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意义,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考察:
一是短期。即它直接提高了中国10年的GDP 增长速度及相关影响,这方面有“前七后三”的经典性说法;
二是中期。即它是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体现,同时又是中国迈入现代化大国的起点或标志;
三是长期。即前100年,中国与世界其它国家主要是冲突与磨合;后100年,中国与世界其它国家主要是促进与融合。
本文重点讨论中期问题。
一、奥运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展现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8年举办奥运,中间正好是30年的时间。我们可以简要的把它分为三个时期: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年初小平南巡讲话。这段时期重点是进行第一产业的改革开放。
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1984年,我国第一产业发展迅猛。如农作物种植业的产值由1072亿元增加到2195 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1%,是1952-1978年平均增长率的2.4倍。但其之后,由于土地产出和消费需求增长的刚性制约,以及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身的内在局限,因此1985-1992年我国第一产业开始低速增长。如农作物种植业同期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
因此,受比较利益的驱动,大量优秀劳动力开始逐渐流向城市和乡镇企业,并带来相关经济的迅速发展。
2、1992年初小平南巡讲话——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段时期重点是进行第二产业的改革开放。
由于八十年代末期第二产业的供应紧缺、以及相应的抢购风潮等,因此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迅速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并在短期内迅速实现了第二产业供应的大幅度增长。
1997年上半年,国内贸易部统计监测的600种主要第二产业产品,在我国市场上首次全部处于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状况,也即没有供不应求产品的存在。
因此,1997年可以作为我国第二产业经济的分水岭。1997年后,我国第二产业的产品供应,是在供过于求的大环境下运行,这迫使企业逐步走上了集约化经营的轨道——采用新技术、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努力扩大出口等。
3、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举办奥运会。这段时期重点是进行第三产业的改革开放。
在我国的各项入世承诺中,最关键性的难题或考验,无疑是第三产业的对外开放。因为降低关税、减少和消除非关税壁垒等,在我国已经拥有稳健的第一产业、强大的第二产业的情况下,与世界各国进行更加便利的贸易往来,无疑对我国是更加有利的。
事实上,我国降低关税等的实际行为——进度和幅度,也确实明显快于入世的书面承诺。因此,由于国内外行业的巨大差距,第三产业能否经受得住入世的冲击,这始终是国人关注的焦点。
按照入世的承诺,2001-2008年正好包括入世的前两个时期:2001-2004年,是过渡时期;2005-2008年,是后过渡时期。它们对第三产业的不同领域,如银行、保险、旅游、电信等,有不同的开放要求,如入资比例的逐步扩大、业务由中心城市逐步向大中小城市扩展等。
也即到2008年,我国将基本确立第三产业对外全面开放的整体框架。
事态的发展表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入世开放进展顺利,同时也预示着在稳健政策条件下的良好远景。
因此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是我国经过30年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进行了较为彻底改革开放后的成果与展示。
中国融入了世界,世界接纳了中国!
因此,虽然1993年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的失败,表面上看有“人权”和“舞弊”问题的存在,但实际上,其核心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没有成熟或到位!
二、奥运的意义:缩短交易距离
要深刻阐述奥运之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和重大意义,我们就有必要创设一个新的经济概念——交易距离。
我们知道,经济学中有一个核心的概念,叫“交易成本”。有流派认为,人类的所有经济行为变化,包括组织形式、管理方法、交易手段、行为选择等等变化,其核心要义都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这应该算是可以成立的一种说法!
交易距离可以成为交易成本的姊妹概念。它阐述的是,两方要达成经济交易,所需要跨越的有形和无形的虚拟距离。如地理距离、双方熟悉程度、文化的差异、政策的限制等等。
交易距离越大,交易成本就越高;不同交易双方之间的交易距离是不同的!
从简单模型上看,完全陌生的双方要达成经济交易,需要跨越的距离包括:听说、接触、了解、策划、商谈、执行等等。
大多数情况下,基本交易距离是不可逆的,即缩短了就不会再延长;其极限趋势是交易距离为零。如欧共体目前在各国之间,阶段性的形成了统一货币;我国也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等。
奥运会是人类和平时期最盛大的一项活动。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有200个代表团的1.1万名运动员参加,1.2万名媒体记者一线报道,国内外游客人数100多万人,40亿人观看和收听了比赛情况等等。在16天的比赛期间,悉尼成为全球的瞩目焦点!
因此,奥运是全面缩短一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包括政府、组织、团体、企业、居民等的分别交易距离的绝佳方式!
借助奥运实现经济总体腾飞的经典例子,有日本和韩国。
1964年日本举办奥运,使国民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1988年韩国举办奥运,重新沟通东西方的联系,国内骚乱平息,并催生了一批世界性的优秀企业。
对于日本、韩国的现代化崛起,目前其国内外都公认,奥运会居功至伟!因为奥运会之后,对世界各国来说,日本不再遥远,韩国也不再遥远!从此后,经济的交易距离大大缩短,交易成本也大大降低!
当然,奥运仅仅是提供了崛起的外在条件,是否能够真正崛起,还要看该国是否具备必要的内在条件。如举办19届奥运会的墨西哥,其奥运对经济的拉动就效果一般。
对于奥运之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来说,目前大多数人可能是认为,重要意义在于“前七后三”合计的十年;也有许多人强调奥运之与中国的长期意义,但概念比较模糊等。交易距离的提出,可能就使我们能够、简单清楚明了的看到,奥运之与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
奥运,极大的缩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方、各组织、各企业、各居民之间分别的交易距离,从而有助于中国庞大生产资源持续的和更高效率的重新组合配置;基本交易距离不可逆,它的长期趋势是逐渐缩短;交易距离具有必然的时间先后的承继性等。
因此,奥运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长期和重要的意义!它在“前七后三”的十年里,发挥着高效催化剂的作用,大大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分别交易距离;在以后各年份里,将承继交易距离缩短后的优势,并继续着历史的步伐!
“奥运是宣言书,奥运是宣传队,奥运是播种机!”
三、奥运是中国迈入现代化大国的标志或起点
按照世界银行的基本划分,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的国家,为低收入组;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国家,为中下收入组;人均GDP在3000-10000美元的国家,为中上收入组;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上的国家,为高收入组。其中低收入组和中下收入组为发展中国家;中上收入组及部分高收入组为中等发达国家;大多数高收入组为发达国家等。
据此我们认为,奥运之后,我国已经完全能够挺身进入现代化大国的行列。我们的依据是:
1、我国的人均GDP基本接近了3000美元
其一,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底我国的人均GDP为1750美元;在2006-2008年的三年里,假设我国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等于2000-2005年的年均增长水平——8.8%,那么届时我国的人均GDP就将达到2250美元。
其二,在以后的两年半里,如果人民币升值10%,那么我国的人均GDP就将达到2500美元。
近一年来,人民币约升值4%。我国持续、巨额的外贸顺差以及外资流入,使人民币在今后几年里,较大幅度的升值成为必然。
其三,如果再考虑购买力平价,一般认为,人民币价值仍应当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高估。这样,基本就可以在3000美元左右考虑。
我国的人均GDP中,包含着世界性的工业基地。强大的制造能力,必然孕育着强大的研发能力。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我国的人均GDP,无疑是有着更大的含金量。
2、两极分化严重,我国经济有着先进地区的拉动
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巨大,既有原始落后的第一产业,也有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的第三产业。
从地区上看,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地区有:上海6450美元,北京5560美元,天津4400美元,浙江3420美元,江苏3060美元。人均不足1000美元的地区有:贵州650美元,甘肃930美元,云南980美元。
在这种格局下,用平均人均GDP来考察一国的经济水平,可能就会有很大的偏差,因为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具有很大的示范效应、辐射效应或拉动效应。
发达地区通过引进或输出的方式,重新组合着落后地区的生产资源,从而跃进式的提升着落后地区生产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共同带来着更多的效益。
因此在存在极大地区差异的情况下,要准确评估一国的经济能力或水平,发达地区无疑是应该拥有更大的权重。
3、大国效应使我国拥有无与伦比的后发优势
2005年,世界各国GDP总量排名前五位的国家是:美国12.46万亿美元,日本4.51万亿美元,德国2.78万亿美元,中国2.23万亿美元,英国2.19万亿美元。
对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按3.5%的增长情况估算,对中国按9%估算,那么五个国家GDP年增加额分别是:美国4400亿美元,日本1580亿美元,德国970亿美元,中国2000亿美元,英国770亿美元。
也即目前我国GDP的年增量,已经达到美国的45%,是日本的1.3倍、德国的2.1倍,英国的2.6倍。因此从增量上看,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经达到仅次于美国的程度。而将日本、德国和英国等明显或远远的甩在了后面。而且,如果保持这种经济增长速度,同期人民币升值30%,那么只要十年的时间,中国的GDP增量就可等于并从此后超过美国,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量影响最大的国家!
在世界银行排名的约30个发达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总人口只有两千万以下,其中许多国家只有几百万甚至几十万人,远不及我国的一个省或直辖市。因此这些国家与我国相比,只有人均GDP数量或局部行业的优势;而在总体科研和应用上,我国的优势应该说是十分明显的。
大国效应目前经常被用来解释我国外贸出口持续高额增长的原因。即在相同资源禀赋的情况下,大国拥有扩大生产规模、从而降低成本的优势。但实际上,它还拥有更强力的吸收发达国家最先进技术、管理、人才及资本的优势,因为发达国家想以此输出,来更牢固、更永久和更高效益的占领大国市场。
人均GDP三、四万美元的发达国家,与人均GDP二、三千美元的国家,两者经济的不断融合,我们可以想见,这对后者的经济增长,将会产生多么大的持久的拉动作用——后发优势!
日本在1964年举办奥运会时,人均GDP为1000美元;韩国在1988年举办奥运会时,人均GDP为7000美元。目前大多数人,是将两国的现代化起步,定位于奥运会的举办。
人均GDP数量的多少是一个问题,但关键是,它们已经具备了起飞的内外在条件。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我国现代化大国的起点或标志,定位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因为从纯经济的角度上看,在此前后的几年里,我们可能都很难再找到一个更合适的标点;况且,在一个持续高速增长的主升浪中,阶段性的划分标点,前后几年都是很正常的、很学术流派的,关键是找到更优化的方案!而对中国来说,百年一遇的奥运举办,无疑是正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选择。因为它既是一个外在的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内在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