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宝原理奥义解《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多识仁波切 著) - 智慧明灯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6 22:20:04

             世界三大体系中藏传佛教具有与众不同的两大特点;

         ⒈比较完整地接受了佛陀的教义。虽然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但他并不轻视和排挤小乘佛教。正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说:“一切教乘并行不悖,一切佛言均属教诲。”三乘佛法都是应机教化的方便法门,没有一样无价值,没有一样不重要,所以藏传佛教坚持大小乘并重,显密双修,既外修声闻戒(小乘戒),内修菩萨行(大乘行),密修二次第(无上密二次第)。藏传佛教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坚持佛教教义的完整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年个重原则上,即:闻思修并重;戒行与正见并重;显法与密法并重;修福与修慧并重;度众和自度并重等等。

        ⒉藏传佛教吸收了佛陀教义的精华。“天上有日月,地上有两宝。”“地上两宝”指的就是佛法中的两大精华→密法和性空正见。

         有些人攻击密法是“左道旁门”.“邪法”.这是一种极端无知的表现。密法是佛教的精华.宝中之宝,是解脱成佛的最高法门。站在显教菩萨乘理论中的最高顶点上,才会认识到:要破除最细分所知障,彻底证悟无上菩提,必须依靠金刚乘这个佛陀在显法中从未透露的玄机妙理,故宗喀巴大师说:“金刚乘比佛更稀有珍贵。”

         日本人空海大师也曾说:“整个佛教的终极妙理在于密教。”英国佛教学者约翰·布洛菲尔德说:“我把金刚乘视为人类思想发展最绚丽的花朵之一。”藏传佛教具有无比珍贵的无上密法,是它最大的骄傲。

         智慧正见是佛教的灵魂,但由于正见不属于世俗感知经验的范围,使用符号语言和抽象概念性思维在理解上有相当大的难度。因而,佛教内部在真谛性空的理解上就产生了分别派.经论派.唯识派.中观派等四个哲学层次。其中,中观处于正见的最高层次,月称所代表的驳论派中观见是中观的最高层次。有鉴于此,阿底峡尊者说:“除了月称门,别无成佛法。”藏传佛教属清一色的中观派。前弘期以自证派中观见为主,后弘期驳论派中关见占了主导地位。在甚深驳论中观见理论的阐发成就方面,宗喀巴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连第八世嘎玛巴大师和宁玛派中流砥柱居米旁巴也赞扬宗喀巴是“所空百代宗师”。现在有些对哲学和佛法一窍不通的外行诬蔑宗喀巴是“诡辩论者”,这并不奇怪,藏族有一句谚语说:“在牛的眼中,再美的鲜花也只是一把草。”

         根据以上特点,说藏传佛教包容了佛教的一切精华,并非夸大其词。

  二、藏传佛教代表佛法理论的高峰

         佛教产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多年中,一代又一代成千上万的佛教学者,对显密经典教义,进行了接力赛跑般前仆后继的研究总结工作,到今天已达到了非常高深精细的程度。藏传佛教全面继承了印度显密佛法的学统,并将印度佛学研究的高峰作为自己的起点,不断努力攀登,继续向前发展。在11世纪中叶,阿底峡尊者就赞扬说:“佛教在蕃地的发展,已超过了佛教的故乡→印度。”从11世纪俄大译师在桑普寺建立辩经学院,设立学位制以来,噶当、萨珈、格鲁等诸大教派在各地建立了上千座辩经学院,把寺院办成了培养各类人才的十明学院,培养了多如繁星的佛教学者,把佛教显密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写出了浩如烟海的显密学术著作,以五彩缤纷的思想研究成果的花朵,增添了佛教思想文化乐园庄严瑰丽的景色,从理论上发现了显密相互依赖,“无显不入道,无密不成佛”的深刻内在的关系。以金刚乘殊胜方便法门,结合“一刹那经过无量劫”的相对论,可以把三个无量劫的福慧双修进程缩短到一世或数世的理论,充分显示了佛教理论高峰的无限风光。现代海内外的许多人,因学统传承断代,重新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在原始经典上进行盲人摸象式的摸索研究时,有掾能够遇到藏传佛教这样高的起点,一把握佛法精髓,免走几千年弯路,实在是一种非凡的福分。

      三、把握主线,总揽全局

             从交叉从横的千万条线中,能找出几条总揽全局的主线,是学习和研究的最佳方法。但佛法的理论知识体系大得无边无际,除了对佛法的了解如同佛陀一般的圣人,无人能完全精通。整个佛教史上对佛法能够总揽全局,在理论上进行高度概括的也只有龙树、无著、阿低峡、宗喀巴等数人而已。龙树将甚深般若义进行了理论概括,分为“二谛”;弥勒、无著将三乘境、行、果归结为“八品”;阿底峡将三藏、八万四千法门归结为“三士菩提道”;宗喀巴又把“三士道”的千万法门归结为“佛法三根本”和“智慧二法”。这每一步的概括都标志着思想认识上的深化。

            大乘佛法有总揽全局的两条主线,一条是以大悲心为根本的方便法门,一条是以性空见为主题的智慧法门。这两个互为前提、相依不离的主要法宝合成“悲智双运”。佛门中的慈悲和智慧的关系是“水分”和植物“种子”的关系,没有慈悲的“水分”,超世间智慧就像干枯的“种子”一样不会发芽;同样,若没有智慧的翅膀,慈悲的天鹅也只能匍匐在地上,不能飞向万里晴空。没有智慧不能解脱,没有慈悲爱心也不能成佛。因此,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最大特点是慈悲和智慧的高度统一。

      四、形势、问题和对策

             因种种原因,近年来海内外掀起了一股藏传佛教热,而且有的地方热的有点反常。藏传佛教界志士仁人,对这种形势所产生的忧虑大于欣慰。因为佛教是一种高层次信仰,佛教的传播发展需要适当的文化和社会道德等良好的环境。佛门中真正具备传法资格的人,不会出山出寺,进行卖法活动;不会走街串巷,扮演“卖膏药”、耍猴戏的角色。当前那些热衷于传法灌顶、走街串巷的人,大多数并不具备传法灌顶资格,其中有很多是打着佛家的旗号,进行诈骗活动的江湖骗子。莲花生大师曾预言:“坏戒败类当法师,街头聚众传密法,预示佛法将灭亡。”这种打着佛教旗号,传播邪法、伪法等破坏佛教的行为,使佛教遭受的损失,远远超过那些公开的灭法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为爱护众生,维护正法,佛门从防变的角度出发,宣传介绍真正的佛法和佛教经典教义,揭露打着佛教旗号的形形色色的骗术假法。本书系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广大藏传佛教爱好者介绍一些正规的真正的佛教理论和佛学知识。一位藏传佛教大师曾经说过:“在低素质的人群中,撒谎比说真话更有人听,耍猴戏比讲真理更吃香。”很多人听惯了假法,看惯了邪说,容易以假当真,以邪当正。本书系既没有满足人们好奇心的神气奥妙的鼓吹渲染,也没有石破天惊的吹嘘夸张,只有平平常常的人,说平平常常的道理,因此,未必能满足那些以神秘眼光看待藏传佛教的人的要求,但对那些不是出于一时的好奇心,而想实实在在学习和研究一些藏传佛教的人,也许可以起到一些启迪心灵的作用。          愿智慧之光永照人间! →多识·洛桑图丹琼排 (2002年3月18日于兰州)

 

     第一节                                                       佛法的总概念

            “佛”这个名称的含义是“醒悟者” ,既从虚妄颠倒意识的梦中觉醒,完全彻底地悟出一切事物的终极真理者。  但这只是“佛”这个名称的含义。

             作为佛的定义还需要补充这样一句话:“无我.无私.以无比慈爱的怜悯心和大智慧.利乐众生为己任者为佛。”

            “醒悟”是自身的解脱,以慈悲和智慧度脱众生是“度众功德”。“自度度众”才是佛的完整的含义。

            “佛法”是十方三世一切佛陀的共同道路和超凡成佛的方法。经典学说之类的文字性佛法是施教佛法,化度众生的主要工具。

             佛法的内容,总的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特殊戒学.特殊定学.特殊慧学。

             印度教等其他宗教也有各自的戒.定.慧,但佛家的戒.定.慧和其他世间宗教的戒.定.慧有着性质完全不同的质的区别,故加“特殊”二字。汉传佛经译作“增上”,但没有“特殊”确切.易懂。

            “戒学”是佛门戒恶行善的行为准则和法规,包括大.小.密三乘戒学。

            “定学”也称心学.禅学,是控制意念.定动止散.澄清浑浊.显现真境的修持法,包括世间禅和超世禅。

            “慧学”是开发智力,明察事理,去惑见真,完成自度度众智慧功能的培养锻炼,包括世间智.超世智.为众服务智三种。

             戒.定.慧三学的中心是慧学。智慧为解脱之门,定学是调服心性.激发真智的必要手段,戒学抑制烦恼.防止堕落.培养善德,为入定生慧奠定基础。三学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阐述三学的佛经称为三藏,即经.律.论三藏。概括.解释.论证三学的理论为五论,既因明论.现观庄严论.中观论.俱舍论.律论。密学分四续部。

                                                                佛法具备以下几种主要特征:

一,知识性 

             佛法重视知识,是名符其实的人类文明知识的宝库。它吸收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有用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力量,并将扩大知识面.增长知识.增加智慧看做是成佛和利众的必要条件。它也一直以最开放的态度,吸收着新的知识。

            《因明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一刻不停地发展变化,只有发展变化中的“新知”才是正确的知识。

              人们对知识利众的作用不会持异议,但对知识对成佛所起的作用未必能认识明确,因此在这里还需要多说几句。

              佛的最大特点是“遍知一切的大智慧”,这也称佛的智慧法身。佛法是对彻底的因果论者,认为有其果,必有其因,同因同果,无一例外。

              聪明智慧是学习知识开发智力的结果,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见道的开悟和佛地的遍知智慧,都是无数世学习知识.修炼智慧的结果。

              因此,弥勒在《大乘经庄严论》中说:“若不精通五学,大菩萨也成不了遍知者。”

             五学包括:

                            声韵学;(既语言学,包括词汇学.修辞学.语言文学)。

                            因明学;(逻辑学和认识论)

                            工艺学;(包括音乐.美术.歌舞.体育.武术.土木建筑工程.五金冶炼.器皿制造等工艺知识)。

                            医学;     

                            内学;   (既戒.定.慧三学)

              萨迦班智达说:“不学若能成遍知,因果之说怎可信。”

              这对那些轻视经教的“盲人禅”和未闻佛法自称“开悟”的假佛徒,是一记有力的耳光。

              佛法中的知识不仅内容广泛,涉及面宽,而且知识的精确度和可靠性也相当高。

              比如早在二千五百年以前,佛说《华严经》中就阐述了被誉为现代物理学革命性成果的原子结构学说和相对论学说;

              时轮天文对就大行星的轨道和运用时速的计算结果完全和现在科学一致;

              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和三界生命的学说为探索飞碟和外星球生命等科学之谜丰富了思路;

              佛的“物质的性能不可思仪”之说和被许许多多俱生的、修成的人类特异功能所证实,从而开辟了人体科学新领域。

              因此,梁启超先生说“佛教是科学的宗教”。

              这话确有一定的道理,但“科学”二字包括不了佛法的无比丰富的内容和特性。

      佛法的知识分两类:

              一类是世间经验范围内的知识;

              一类是非世间经验范围内的知识。

              前一类知识中的一部分可以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证明,但有许多东西的性质和作用永远无法用科学的标准衡量,如文化习俗、思想感情、艺术创造、美学价值等等。

              例如,不能认为艺术中的虚构和夸张不合乎科学的标准而加以否定,科学不是区别好坏对错的惟一标准。因此,不能以不合乎科学理由否定宗教的价值。

              佛法中的超世间经验范围的知识,不是世间经验可认识的对象,像眼睛看不见声音、耳朵听不到颜色一样,无法以科学方法衡量,也不必以目前有限的技术成过和手段限制认识的扩展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