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太:谁真正读懂了毛泽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1:11:13

宇太:谁真正读懂了毛泽东

         记得有个网友说,除了毛泽东,我们就不能创造出新智慧了吗?  

 

我要说的是,新智慧是不能凭空产生的,象盖楼一样,没有稳固楼基的建筑物是危险的,中国这个建筑物,楼基是什么呢?毛泽东主义。只有毛泽东主义这个楼基稳定了,牢固了,然后才可以建筑,可以古典式,可以欧美式,也可以中西式,但,你必须在楼基上建。所以,要做好中国的事情,必须先读懂毛泽东。  

 

你读懂毛泽东了吗? 

 

90后,80后,70后,,有多少人认真读了毛泽东?又有多少人读懂了毛泽东呢?中国的未来们,毛泽东在你们多数人的头脑里,很可能只是个抽象的概念,苍白无力的概念。读不懂毛泽东,就不可能被他的超强人格魅力所吸引,就不可能对他有沉厚真挚的感情,就不可能高度自觉地捍卫毛泽东主义,执行毛泽东主义。没有这个基础,又怎么可能不走板的稳健发展毛泽东主义呢?  

 

那么,60后,50后,40后,乃至30后,就一定读懂了毛泽东吗?也不尽然。别的不说,只说知识分子阶层,就有人没有读懂。我听过大学专职教授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结果令我失望,死板、教条、本本、枯燥,不可能激发或引起大学生们的兴趣。毛泽东是个魅力无穷的活灵活现的人物,被讲成了死人,只会让学生死记所谓要点,又怎么会有兴趣呢?所以到场的寥寥无几,也就在意料之中了。问题出在哪里?难道没水平麽?不是的。是因为只读书不读人,只读文字不读心。倘若你读了毛泽东这个人,读了他的心,就是傻瓜也会被他迷住。所以,我在大学继续受聘时,不管是名牌大学、一般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在选择胜任课程栏目里,最先选定的课程,已不是我的所谓专业中文类,而是《马哲》、《毛概》、《邓论》。我自信能讲好它们。教学的迷人处,不在教材,而在教授。我不要教材,同样会把《毛概》讲好,你们信不信?所以我坚持认为,大学生们厌学,不是学生们不好,纯属老师们无能。老师们的无能集中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都习惯于奴役学生,都习惯于驾驭学生,都习惯于愚昧学生,直至把学生逼成就 范于 老师,就范于考试,就范于“过关”,就范于顺利拿到“文凭”的肉体机器。这里面,老师们集中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没把学生当人看,没有“爱人”,缺乏人道主义。上课不决定于你爱不爱听,而决定于我爱不爱讲,只管自己人权,不顾学生人权,这就是自私,这就是人权等级制,毛泽东当学生时,就反对这一套,你看毛泽东给工人们讲课,给战士们讲课,既让他们懂了道理,还让他们咧着嘴笑。  

 

讲什么课都有个融入思想的问题。别人讲“公共关系学”,举什么例子呢?通过美丽的 公关 小姐如何把谈判对象搞晕、搞定,通过作秀怎样把不过关的商品推出去。我也讲过“公共关系学”,我举什么例子呢?毛泽东跟斯诺怎么谈话,跟老蒋怎么谈判,跟战士怎么聊天,跟斯大林怎么吃饭。想想看,给学生的公关意识影响,一样麽?我以为,时时处处都可以传播毛泽东的好东西。我的学生,对毛泽东,肯定感受的比同龄人多些。你们到我这里来的同学,是不是因为我,对毛泽东加深了了解?我的课有人爱听,不是仅仅把厚教材讲成薄教材,能提练出几个考试要点,而是因为我有大量思想,融入了宇太思想。我的魅力也不仅在于口才,而在于我思想瀑布的飞旋与回声,哗哗的,我不信你不愿意接受。  

 

好像扯远了,再回来。  

 

即便是老革命,乃至毛泽东的同事,是不是就一定读懂了毛泽东呢?我看也未必。毛泽东选了好几个接班人,按次序是,刘少奇、邓小平、林彪、王洪文、华国锋。为什麽从来就不选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呢?我不说,你要读毛泽东,就得琢磨。那么,毛泽东为什麽选择或者培养那些人做接班人呢?我还不说,你要读毛泽东,也得琢磨。还有,这些接班人就一定读懂了毛泽东麽?恐怕也未必。  

 

中国文官中,我看刘少奇是有眼光的,他在毛泽东和老蒋谈判主持工作时期,预见到国共必一决雌雄,就秘密往东北输送干部。他在革命时期,认准了毛泽东是个打天下的英雄,便倡导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及时树起毛这面旗帜。但建国后便少提毛思想了。现在的联产承包,实际上就是刘少奇的那一套。当年刘少奇搞“三自一包、三合一少”,就是这个意思。这算读懂了毛泽东吗?  

 

邓小平肯定是个人才,用毛泽东的话说,他“能文能武,人才难得。”但他在毛泽东去世后不久,就搞“设计”、弄“改革”、涂“特色”,这算读懂了毛泽东吗?  

 

现代中国官场上的林彪,是个值得研究的政客标本。  

 

林彪讲过,“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还说,过去凡是正确的,都是因为听了毛主席的话,出现了错误,恰恰是因为没有很好落实毛主席的话。大家想一想,这话有没有道理呢?  

 

林彪自尊心很强,出兵朝鲜时装病,是因为他胜算把握不大,怕丢人现眼,埋没了一世英明。他内向、瘦弱、有城府、好算计,虽其貌不扬少言寡语却又有吞天纳地之志,颇有韩信之风。  

 

林彪是毛主席看中的,一手提起来的。林彪对毛泽东是佩服的,他说毛泽东是天才,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才出现一个,说出的话一句顶一万句,虽然是吹捧的话,过头的话,但我以为里边还是潜含着对毛泽东服气的成份。但是,林彪明显文化营养不足,不然,就不会把一种思想一种主义简单化庸俗化。但不可否认,文革中普及毛思想,林彪是有功的。  

 

“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这是林彪从人生体验中悟出的道理,文革中正是因大说特说假话才使人感觉他与毛最近、最忠,不仅成为毛的“亲密战友”,而且是建国以来第一个法定接班人。这个现象很值人深思的。  

 

想想看,林彪说的那些话,哪一个上司能不愿意听呢?  

 

林彪算计人,特别是算计与他相关的人,尤其是毛泽东,可以说比算计打仗还要动心思。毛泽东一句话,林彪可能琢磨半宿,他的心是精细的。他不一定认真读毛泽东的书,但他一定是认真读了毛泽东这个人的,认真读了毛泽东的心的。但他读的方法不对,是为了应对毛泽东,所以也就容易读偏。  

 

我以为,林彪读毛军事是大体读得懂的,他的仗打得好,绝不是从黄埔军校蒋校长那里学的,而是毛泽东用实战教给他的。林彪打仗很聪明,赔本的买卖不干,若论勇,不及彭德怀;若论巧,则有过之无不及。我国那么多的将帅,能入林彪眼的,只有栗裕,因为栗裕是打胜仗的专业户。林彪功劳很大,从松花江边一直打到海南诸岛,没有辽沈战役的率先胜利做基础,全国胜利不容易。所以,林彪骨子里看不起其他元帅是可能的,但他却十分佩服粟裕,还请教过粟裕。最近电视剧《红日》就有两个突破:一个是把张灵甫做了主角,再一个就是把粟裕做了我军最高指挥层的主角,很使我欣慰,因为符合事实。粟裕是最能读懂毛军事思想的人。我在十多年前就讲过,除了毛泽东,仗打的最好的是粟裕。中国武官中我最看重粟裕,他基本上没打过败仗。他是唯一起于卒伍的将帅,是战功显赫的将军。看到他,就想起汉将军李广。林彪和栗裕一样,喜欢找地图,战前地图看烂了,烂熟于心了,心里才有谱。  

 

王洪文读了多少毛的书?更不要说读懂了。他,远不如张春桥、姚文元。他是不大读书的,不习惯意识形态的,喜欢行动不喜欢动脑子的,好打猎,好钓鱼,就是沉不下心来,好好品读毛泽东,毛泽东是高看了他的,以为他是上海造反派总司令,“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吸收为新鲜血液,能给中共政权带来希望。但王洪文并不具备超级人才的素质,虽然在“四人帮”里排名第一,却只能当个跑腿儿的。  

 

华国锋读懂毛泽东了吗?我看他也没有完全读懂,但他对毛泽东是忠诚的,可以说,这个人不缺忠诚,不缺厚道,特别是不缺对毛泽东的崇拜,但缺的是能力和才华。他搞“两个凡是”,他出毛选第五卷,他搞“抓纲治国”,对不对?我以为,毛刚去世,这样搞一下,是可以的,至于以后怎么搞,我判断, 华老 先生是没谱的。因为他本不是超一流人才,做个省委书记可以,开创这个国家,他量级不够。  

 

文革时出了个硬性极左派理论家,张春桥,曾发表一个重要文献,《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公然声称,要在全国彻底打掉资产阶级的“土围子”。这篇文献符合不符合毛泽东思想呢?我看比较符合。张春桥做了“阶下囚”,不评论他。但可以肯定,他既不是华国锋,也不是邓小平。  

 

张春桥读懂了毛泽东麽?我不愿意做决断。  

 

在邓小平第一次复出时,周恩来是总理,邓小平是第一副总理,张春桥是第二副总理。  

 

在文化革命后期,毛已老,周已病,林已死,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实际上是邓小平和张春桥。我一直认为,邓小平复出后的真正对手是张春桥。也可以说,张春桥是文革派的代表,邓小平是改革派的代表。文革和改革的最本质区别是什么呢?文革革的是官,改革改的是民;文革触及的是灵魂,改革瓜分的是利益;文革是为社会主义更牢,改革是为资本主义开道。  

 

到底他俩谁读懂了毛泽东?谁发展并创新了毛泽东主义?是个问题。  

 

我们不妨举出两个人最具代表性的言论加以咀嚼。  

 

张春桥主张: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难道社会主义只能长草,只有资本主义才能长苗麽?怎见得社会主义就不能长苗,资本主义就不能长草?长草还是长苗,就只决定于主义麽?就算是如此,又如何鉴定草和苗的真正价值呢?这句话,可不可以换成,“宁要纯洁无暇的丑女,不要艾滋病毒的美女”呢?倘若可以这样换,那还是有些道理的。  

 

邓小平主张: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难道社会主义只能生产“贫穷”吗?怎见得资本主义就一定不“贫穷”呢?“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富有就是社会主义喽?美国倒是富有,但他不是社会主义呀?是不是说,要想富有,就得改变主义呢?不改变主义,就只能“贫穷”呢?要想变“贫穷”为富有,就应该引入“市场经济”,以便尽快甩掉“贫穷”,是这样的吧?这就有个问题,是让个别人尽快变“贫穷”为富有呢?还是让所有人都变“贫穷”为富有呢?如果不可能同时都变“贫穷”为富有,那么究竟应该让谁“先富起来”才合理呢?倘若先使“一部分人富起来”,那么这“部分”里有没有普通“工农兵”呢?倘若“先富带动后富”,以求最终“共同富裕”,那么,“共同富裕”有没有个时间表呢?如果世世代代不能达到“共同富裕”,岂不就苦煞后富的人民了麽?搞市场当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可以搞,但是,“是市场多一点儿,还是计划多一点儿”,谁说了算呢?是根据谁的利益需要说了算呢?很多问题,都带有设问题为X的意思。  

 

最重要的,中国国情到底最适合搞什么样的主义?我以为,毛泽东的回答是,必须搞社会主义,不能搞资本主义。不但不能搞资本主义,还要铲除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但我要说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并不是不搞改革开放,也不是不接纳一国两制,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收各种营养,统统“娶”进来,而不是“嫁”出去。在绝对主权国家的基础上,紧贴国家民众实际,有计划、有组织、有安排、有部署地推进社会主义,直至走向最高阶段。然后再向整个世界扩散,直至将地球人类变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赤色世界。  

 

我以为,毛泽东主义当是治国的基础理论,不奠定这个基础不行。即便是打算如此,都不读毛泽东也不行。都读,读不懂还不行。  

 

中国人读毛泽东,不仅需要量,更需要质。否则,中国会出问题,而且是大问题。你们想一想,这个世界不搞毛泽东主义,都向美国的经济危机看齐,行不行?我看不行,死路。要杀出迷魂阵,就得找准活门,活门在哪里?在中国,在毛泽东主义。严格说来,读不懂毛泽东的人,就不配领导中国,也不能引导世界。  

 

谁,真正读懂了毛泽东?  

/文章来源于毛泽东网,原文出处:http://www.imaozedong.com/post/1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