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地"的悲剧--哈定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3:53:44
15."公共地"的悲剧--哈定理论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哈定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公共地的悲剧》,提出了著名的"公共地悲剧"理论,即哈定悲剧。

  在《公共的悲剧》里,哈定描述了这样一个具体故事:有一片茂盛的公共草场,政府把这块草地向一群牧民开放,这些牧民可以在草场上自由地放牧他们的牛。随着在公共草地上放牧的牛逐渐增多,公共草地上的牛达到饱和。此时再增加一头牛就可能会使整个草场的牛的单位收益下降,因为这会导致草场供应给每头牛的平均草量下降。但是面对这个情况,每个牧民还是都想再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其增加的收益归这头牛的主人所有,而增加一头牛带来的每头牛因草量不足的损失却分摊到了在这片草场放牧的所有牧民身上。于是,对于每个牧民而言,增加一头牛对他的收益是比较划算的。在情形失控后,每个牧民都会不断增加放牧的牛,最终由于牛群的持续增加使得公共草场被过度放牧而造成退化,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食量,并导致所有的牛因饥饿而死,因此成为一个悲剧。

  一块公用的牧场通常会发生放牧过度,一块公共绿地通常会出现一条小路,公共场所的坐椅通常会被人弄得又脏又破……这是什么现象?这就是公共地悲剧,也称哈定悲剧。哈定悲剧是经济学中的经典问题。这个悲剧其实是生活中很多故事的缩影,而对这个故事的深思将使我们得到很多领悟。这一点,在我国沙漠治理上尤为明显。

  据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2001年新年的第一天,北京市和银川市发生沙尘现象,沙尘像雾一样笼罩在这两个城市的上空。生态警钟再次敲响。

  河北境内的沙漠直逼北京,河北的怀来县离北京只有60公里!专家预测,如不想出有效办法对沙漠进行治理,过不了多长时间,北京将被沙漠掩盖,像消失的楼兰文明。

  土地荒漠化是中国重大的生态问题。中国土地的荒漠化集中在中国的西北部,即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宁夏等省份。来自北面的风沙侵袭着北京,以至于北京的风沙一年比一年大。1999年就发生了两次沙尘暴!

  现在普遍的观点是:荒漠化的原因,是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对土地的利用超过了它的承受能力。在北方,雨水量小,土地上的生态系统脆弱,为了维持人口的过度增长对粮食等的需求,人们对土地的索取呈加速趋势。对土地的"滥垦"、"滥牧"、"滥伐"、"滥采"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在牧区,草原上的牲畜严重超载已成普遍现象,牧区一般超载50%~120%,有的地区达到300%!

  发菜是宁夏"四宝"之一的"黑"宝,宁夏的农民为了多赚钱,大规模地采集发菜,以销往南方,以至于当地政府不得不明令禁止这种行为,并将发菜从宁夏"四宝"中去除。而在甘肃挖甘草已成致富之路,据估计每挖10公斤甘草要破坏5.3公顷~7.3公顷的草地。这与哈定的公共资源悲剧何其相似。

  这个悲剧的产生实际上是由于在多个利益主体的博弈中,每个博弈方都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为目的,最终损害了大家的公有利益,也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这个悲剧故事证明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对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专家指点:对公共资源悲剧的防止有两种办法:一是制度上的,即建立中心化的权力机构,无论这种权力机构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私人对公共地的拥有即处置便是在使用权力,通过对草场的管理,通过对牧民放牧的管理,通过牧牛成本控制数量,最终提高草场的资源效率,最后最大化所有牧民的利益。二是建立起一套价值观来进行道德约束,将道德约束与非中心化的奖惩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