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致歉信让我们反思“政治洁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7:54:09

  燕赵晚报日前发表文章,题为:总理致歉信让我们反思“政治洁癖”,作者:吴龙贵。全文如下:

 

  10月12日,温家宝总理致新华社总编室的更正信,全文如下:新华社总编室:贵社昨天播发我的《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一文,其中岩石学的分类,应为沉积岩、岩浆岩(也可称为火成岩)、变质岩。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以歉意。(今日本报A3版)

  众所周知,温总理以“亲民”著称,其谦卑的姿态,其儒雅的形象,时时散发出一种特有的人格魅力。譬如在地震中劳碌奔波的身影,与中学生一起上学的标准坐姿,甚至一张自己撑伞的照片,都会引发公众持续的热议,这实际是民众在找机会向温总理表达敬仰之情。

  就事论事,就这封致歉信的本意而言,公众未免有些阐释过度。总理地质学专业出身,对于岩石学分类的常识性问题犯错,我们不应该从一国之总理,而应该从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来解读,这实在是一种很自然很本能的补救措施。有道是“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都重”,在知识面前,没有身份之分,只有真假之别。总理发出这封致歉信,并不是为了获取民众的掌声,而只是为了纠正一个错误。错了就是错了,总理的致歉,广大读者也受得起,刻意拔高到政治的高度,倒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不妨对总理的致歉信做一番发散性的思考:公众为何对这封普通的致歉信做如此不普通的反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致歉我们看的太少太少。不说高级官员了,就是一个小小的县委书记受到一点形象上的质疑,都动不动跨省追捕,擅用司法公器,许多基层官员“老虎屁股摸不得”更是一种常态,不要说犯了一个知识性错误,就是出现重大的决策错误,也多是执意而为,上瞒下欺,甚至是屏蔽舆论,堵塞民议。在这样的巨大反差下,人们怎能不为总理的致歉信而动容?因为很多时候,“知错就改”的常识已经异化成“知错就盖”。

  不会道歉,还会演化为一种“政治洁癖”,这更多地体现在行政作风和为官之道上。记得王岐山副总理在任北京市市长的时候就说过,“要允许官员说错话”,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去年也曾表达过相似的观点,要让领导讲真话不讲套话,讲实话不讲空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就须允许他讲错话。可是看看现实,官员们或者是出于太注重自身形象的考虑,或者是已经习惯了程式化的话语方式,还是空话套话多,实话和有个性的话少。

  人不是机器,谁能不犯错?总理用一封致歉信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获得了更多的信任和掌声。可见,总理纠正的不只是一个地质学知识。不知道,读懂这封信的人究竟有多少?

www.stn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