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8:33:48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澜沧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地处东经99度29分~100度35分、北纬22度01分~23度16分之间。全县总面积8807平方公里,为云南省县级面积第二大县。

目录

·                                 • 地理概况

·                                 • 行政区划

·                                 • 历史沿革

·                                 • 自然气候

·                                 • 旅游概况

[显示全部]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地理概况

 

澜沧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县境与景谷、思茅、勐海、孟连、西盟、沧源、双江7县(市)相邻,西部和西南部有两段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80.563公里。县城勐朗坝,海拔1054米。
澜沧县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五山六水纵横交错,主要山脉有公明、孔明、帕令、芒黎和扎发谷5座,山峰绵延纵横,仅海拔2000米以上山峰就有150多座。最高海拔2516米(新城乡麻栗黑山),最低海拔578米(雅口乡勐矿)。山区、半山区占98.8%。较大的黑河、南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朗河、芒帕河、上允河等,均属澜沧江水系。河谷坝子有上允坝、勐朗坝、勐滨坝、下允坝、回革坝、细允坝等,其中上允坝面积达6.36万亩。

于中国云南省西南部,澜沧江西,毗邻缅甸。1991年底人口45.1万。民族有拉祜、汉、佤、哈尼、彝、傣、布朗、回等,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75%以上。1915年置澜沧县,1953年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区,1955年改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地处横断山区南段,山区半山区占99%。属亚热带雨林气候,年均温18.9℃,年均降水量1643.4毫米。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农产有稻、玉米、小麦、茶叶、菠萝等。矿产有金、银、铅、铁、煤等。特产笋丝、木耳、凤尾扫把、多衣果脯。有公路通往双江、西盟、勐海等地。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行政区划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辖3个镇、17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
勐朗镇、上允镇、糯扎渡镇、
谦六彝族乡、东河乡、大山乡、南岭乡、酒井哈尼族乡、惠民哈尼族乡、东回乡、拉巴乡、竹塘乡、富邦乡、安康佤族乡、文东佤族乡、富东乡、雪林佤族乡、木戛乡、发展河哈尼族乡、糯福乡;勐根农场。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历史沿革

 

1914年置澜沧县,因县有澜沧江而得名。1959年改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2000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辖2个镇、2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6401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勐朗镇45278上允镇45090东朗哈尼族乡20463谦六彝族乡20693新城乡23850东河乡11964大山乡20256南岭乡22888雅口乡20658谦迈乡11993酒井哈尼族乡12740惠民哈尼族乡14614东回乡14635拉巴乡13967竹塘乡34683富邦乡20464安康佤族乡12669文东佤族乡15233富东乡16069雪林佤族乡13782木戛乡17560发展河哈尼族乡14561糯福乡16906

2001年,全县辖2个镇、13个乡、8个民族乡:勐朗镇、上允镇、富邦乡、大山乡、新城乡、拉巴乡、糯扎渡乡、糯福乡、竹塘乡、富东乡、木戛乡、东河乡、南岭乡、东回乡、谦迈乡、酒井哈尼族乡、发展河哈尼族乡、文东佤族乡、雪林佤族乡、惠民哈尼族乡、东朗哈尼族乡、安康佤族乡、谦六彝族乡。

2006年,撤销勐郎镇、东郎哈尼族乡和谦迈乡,设立新的勐朗镇,新设立的勐朗镇管辖原勐朗镇、东朗哈尼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谦迈乡看马山、布老、包麦地3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糯扎渡乡,设立糯扎渡镇,新设立的糯扎渡镇管辖原糯扎渡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谦迈乡竜山、谦迈、落水洞3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原糯扎渡乡政府驻地;撤销新城乡,其行政区域并入谦六彝族乡,谦六彝族乡政府驻地不变。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自然气候

 

澜沧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主要属南亚热带夏湿冬干山地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雨季分明。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其中海拔700米以下的澜沧江、小黑江、黑河等河谷地区为北热带,700~1400米之间的大部分坝子河谷低丘地带为南亚热带,这两个气候带的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4%,气温高,热量足。县城勐朗镇年均气温19.2℃,年降雨量1624.0毫米,年日照2098.0小时。丰厚的热区资源,使澜沧成为盛产稻谷、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和甘蔗、茶叶、水果、咖啡、橡胶、烤烟等热区作物的沃土,适宜甘蔗、茶叶、橡胶、咖啡、南药、水果等经济作物生长。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澜沧江以西,是典型的山区县。全县总人口454975人,总面积8807平方公里。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明代,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境为孟连长官司(清代改为宣抚司)辖境。清代,又先后封委了大雅口土都司、芒海土守备、大山土守备、贤官募乃土把总、圈糯土千总以及上下勐允土把总军几个土司,县境成了各土司分治的局面。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正式核准于谦糯设镇边直隶厅,隶云南省迤南道。民国2年(1913年),镇边直隶厅改为镇边县,民国4年(1915年)又改名为澜沧县。清末至民国初年,县境虽已有行政设置,但由于地处边疆,土司统治根深蒂固,基层仍控制在土司手里,政府办理政务均需依靠各土司。土司制度对稳定边疆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土司的残酷统治,也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民国年间推行区、乡、闾、邻制后,鉴于县内情况特殊,仍任用各地土司担任区、乡、闾、邻长。此后,随着国民党政权组织的不断完备和地主经济的发展,土司制度逐步趋于消亡。1949年2月,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武装解放了澜沧全境,并于4月成立澜沧专员公署。同年12月,撤销专员公署,仍恢复澜沧县。1950年6月,正式成立澜沧县人民政府。1953年4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改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隶属云南省思茅地区。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农业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农业经济历来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其中主要又是种植粮食作物。改革开放后,经过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茶、蔗、水果等经济作物,并使之成为商品基地。现全县已有茶园10万余亩,甘蔗14万亩,茶、蔗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林业 、畜牧养殖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而改变了结构单一的状况,使农业经济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拟开发的还有烤烟、咖啡、亚热带水果等产业。工业主要有采煤、水泥、制茶、制糖、食品加工、林产品加工等行业。80年代以前,县内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小,80年代以后,工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旅游概况

 

富东乡邦崴村千年古茶树1991年,在境内富东乡邦崴村海拔一千九百公尺的高山上发现傲视全球的邦崴过渡型古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茶树王。澜沧邦崴古茶树,证明了思茅先民具有古老的种茶历史。此树的树干地径180厘米,离地40厘米处的树干直径156厘米,树高12米,树冠幅度7.8米,树冠挺拔,枝叶茂密,生机盎然。经鉴定,树龄在900~1000年左右,被学术界普遍誉为茶树原产地的活化石,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棵具有过渡型特征的古茶树,也就是既保留部分野生特征,又新增了部分人工种植的特征,介于野生到人工栽培品种之间,由此确认了思茅是茶叶原产地的历史地位。

惠民乡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距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城70余公里,东面与西双版纳的勐海县相连。据芒景缅寺木塔石碑记载,这里的茶树种植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696年,距今1200多年,后来经过几个朝代的连片开垦种植,至今已达一万多亩的规模。在这些古茶树上还生长着一些据说只有在几百年树龄的古茶树上会生长的螃蟹脚——一种寄生在茶树上的草本植物,据研究,螃蟹脚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的药用价值,常饮可防血管硬化。
  
糯福乡基督教堂清宣统二年(1910年)美国基督教浸信会缅甸景栋教会派牧师到孟连东乃等地传教。民国5年(1916年),派撒腊比布到澜沧传教。民国9年(1920年),美国牧师主持糯福教务,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修建教堂。糯福教堂为澜沧、双江、沧源、耿马等地的基督教会总部。为便于传教,永伟业用拉丁字母为拉祜族创造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了拉祜文字。糯福教堂总面积506.6平方米,融合西洋与当地民族建筑形式,设计别致,风格奇异。198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竹塘(募乃)仙人洞位于竹塘乡募乃街子前、佛双公路边半山腰上。仙人洞洞口开阔,洞内象一间装饰精美、宽敞明亮、富丽堂皇的大厅。四壁缀满了各式各样的钟乳石。洞的侧方有一条狭窄黑暗的通道,只能单人躬身行走。越往里走越黑,手电无光,只有点着火把才能照亮。一直往里走可通山前面的悬岩上。在洞口,俯首可观募乃全景。晴天,白云弥漫于山间,在阳光渲染下,五光十色,观有仙境之感。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推荐景点

 

募乃“仙人洞”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位于竹塘区募乃街子前、佛双公路边的半山腰上。“仙人洞”洞口开阔,洞内象一间装饰精美、宽敞明亮、富丽堂皇的大厅。四壁缀满了各式各样的钟乳石,有似象牙的,有似龙、飞禽走兽的,也有似芭蕉、竹子和一串串翠绿欲滴的葡萄的。特别是有的钟乳自顶部垂直而下,与地面上突起的白笋石仅一掌之隔,犹如一棵雕刻精美的玉柱。洞的侧方有一条狭窄黑暗的通道,只能单人躬身行走。越往前走越黑。手电无光,只有点着火把才能照亮。一直往里走可通山前面的悬岩上。在洞口,俯首可观募乃全景。晴天,白云弥漫于山间,在阳光渲染下,五光十色,确有仙境之感。凡是到募乃的人,都要亲临其境,欣赏一番“仙人洞”的风光。

温泉  

位于县城勐朗坝,解放后已建成环境幽美、宽敞舒适、设备较好的浴室。其温度达56℃,含有硫磺等矿物元素,有较高的疗养价值。每当假日或工作之余,前往沐浴者络绎不绝。

响水河瀑布  

位于雅口区响水河乡。河水从数十丈高的石岩上冲下,气势磅礴,声震四方,十公里以外也能听到,因而有"响水河"之称。
竹塘、拉巴和东回等区境内,多属喀斯特(石灰岩)地貌类形。在这些地方,清泉、溶洞、暗河、石林星罗棋布,石峰突兀,千姿百态,有的象雄狮、骏马,有的如宝塔、利剑,有的似战舰,马鬃,断岩脚下,清溪侧畔,丛丛翠竹茂盛挺拔,株株垂柳婀娜飘袅。
此外,还有雅口区澜沧江边的虎跳石,糯福的景迈茶山、竹塘区的天生桥,及勐朗坝的勐朗水库等,也是澜沧县较好的风景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拉祜族地区的古文化遗址没有记载。据1983年至1985年文物普查,拉祜族聚居区澜沧县境内发现新石器采集点30处,均系表土层中出现,有打制和打磨兼制的梯形石斧、靴形石斧、石刀、石锄、石环等,标本153件。(《思茅地区文化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三佛祖佛房遗址  

位于西盟县城勐坎水库南西700米佛殿山。佛房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属大乘佛教朝拜地,亦是清代拉祜族头人和佤族头目誓盟处,占地2500平方米。佛房为四合院式土木结构草房,正房为大殿,面积240平方米。殿后有佛塔,用鹅卵状块石垒成三台,成凸字形,面积16平方米,高5米,殿前有四座花台,用石头分二层砌成。今遗址尚存佛塔、花台及残留围墙。现为西盟佤族自治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糯福教堂  

位于澜沧县糯福乡政府西北300米小山上。系美国浸信会基督教堂,建于民国11年(1922年)。该教堂为拉祜族干栏式围廊建筑,内部装修为欧美教堂风格。总建筑面积为506.6平方米,平面布局呈纵向双十字形相连之木构架,平挂瓦屋面,内有礼拜堂、拉祜文教室、牧师休息室。基督教传教士活动至1949年解放时终止。现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长炮  

清代拉祜族起义时使用的兵器,亦作拉祜族年节鸣放的礼炮。澜沧县共收藏15件,大小不等,铁铸、立式、圆筒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状,炮身箍以多道铁环,底部为方形铁座。最大的通长2.22米,外口直径6.5厘米,内空直径3.3厘米。最小的通长1.21米,外口直径2.8厘米,内空直径1.2厘米。
明末清初以来盛行佛教的拉祜族地区,迄今或多或少地珍藏着传教宝物、法器和僧人用具。其中以南栅佛寺(今澜沧县境内)的传世宝物为甚。今藏有厄莎佛祖亲制印玺一枚,印质为檀梨木,上刻有“福禄宝印”四个汉文篆字;有大铜钹一对;铸铁礼炮三门;古磨一盘;铁三角一个;黑宝石二枚;白玉一块;金属质宝谷壳一枚。还有佛祖树(柏树)和佛祖茶等,对研究清代拉祜族地区的佛教传播史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