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24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2:05:53
第24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净宗法师2006年9月30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昙鸾大师释六字名义:实相身、为物身】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请放掌
善导大师有解释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本来所具足的含义,就是:“愿行具足”、“信行一体”,“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边,他也有相应的说明,这一段文也很好,我们也来学习一下:
他是说阿弥陀佛的光明可以破众生一切无明、满众生一切志愿,这是阿弥陀佛如来光明智相。然后,问到说:为什么有的人称名,可是不能破无明、满愿呢?就说:这是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
他就解释什么样是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
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又有三种不相应: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
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
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
昙鸾大师解释,分为两种情况来说明,这两种情况就是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就是与六字名号本身的意思不相应)。第一个说是不知“二身”,哪二身呢?一身就是叫做“实相身”、一个叫“为物身”。
“实相身”:“实”就是真实的实;“相”就是相状的相,“身”就是身体的身。
“为物身”:“为”是为你、为我的为;“物”是物质的物,“物”在佛教当中是指众生的意思。
“为物身”就是指“为众生而成的佛”。
“实相身”是指证悟究竟、圆满实相这个佛。
他说六字名号有这两种含义:
一个就是指祂是圆满的实相,这叫“实相身”。
第二是指六字名号是为我们众生而成就的,这个叫“为物身”。
这两个名词是昙鸾大师所描述的。他也是在解释《无量寿经》的第十八愿的后面两句话,所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正觉”就是指“实相身”,阿弥陀佛的无上正等正觉,圆证实相,所以称为“实相身”;这个实相身,阿弥陀佛成正觉,不仅仅是为了祂自己成正觉,他是为了我们的往生,为了十方众生的往生而成为正觉,所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正觉就是“为物身”。
讲“为物身”和“实相身”,是指六字名号具有这两方面:一方面是佛自己圆证的圆满实相;另一方面是为了众生而成的佛。
像我们众生,我们自己也具足佛性功德,但是,我们性地里虽然具足这样的功德,不能自己开发,不能自己显现出来。如果以念佛法门来说,一定要有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为了众生这样的往生利益来引导我们。
昙鸾大师在这里说:如果不知道如来是实相身、为物身,这样虽然念佛,与名义不相应。就说:我们很多人念佛,比如说:我们虽然称念六字名号,心中觉得“这样往生有把握吗?”或者说“我应该清净心念佛更有把握往生,如果有妄想杂念,可能不能往生”,像这样种种的想法,都不知道六字名号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实相身,《心经》里边有三句话来解释、来说明,说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实相理体的本身,即不生也不灭;“不垢不净”,还有“不增不减”,《心经》大家都很熟悉。“不垢不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不能染污它,“垢”就是染污;“不净”,也不能让它更加的清净。像一个物品,我们能染污它,就能让它更清净;能够令它更清净,就能够染污它,这是世间的东西。可是,真如实相的本身,我们不能令它更加的染污,也不能让它更加的清净。
这个就是说:我们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本身,不论我们念的心怎样的清净(就说我们的心妄想杂念比较少),但是也不能使得这六字名号更加的清净,不能够让它更加清净;就是我们自己有妄想杂念,有染污,但是也不能染污六字名号本身。所以,它不受我们的限制,就是不论你凡夫的心是清净还是垢染,对六字名号本身救度众生的功能,没有影响。
下面就说“不增不减”:既不能增加──六字名号好像“我念得清净了,我就更能往生,增加了一份把握性”,不是的;也不是说“我心没有清净,还是凡夫,所以就减少了六字名号的功德,往生不确定,减少了一份把握”,也不是这样。祂既然是实相的话,本来是“绝诸对待”,不是相对性的,那无论你是怎样的一个众生,只要你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都会圆满地、究竟地救度。所以,这个就是“实相身”。
“为物身”是为了我们众生而成佛。善导大师的解释和这个也是一致的:“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个就是“实相身”,显示阿弥陀佛圆满实相是究竟圆满;底下说:“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个就是“为物身”,祂的光明是为了摄取我们念佛的人,往生极乐世界。祖师解释都是一致的。
善导大师解释的这六个字:“南无是归命,阿弥陀佛即是其行”,六字名号本来是阿弥陀佛圆满成就的正觉,是“实相身”;同时,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拥有阿弥陀佛因地的愿和因地的行,愿行具足,这个就是“为物”,为了我们这样的众生。

【昙鸾大师释三种不相应:信心不淳、不一、不相续】
昙鸾大师下面又说三种不相应。前面是“二身”:实相身、为物身。下面说“三信”,三种信心:
又有三种不相应: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
信心不淳厚,“若存若亡”,“存”就是存在;“亡”就是好像没有,似有似无的,叫“若存若亡”。你说不信,似乎信;你说信,又似乎不信。
二者、信心不一,
“不一”就是不一致,就是前后不一致。
无决定故。
或信或不信,不决定。
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
信心不能相续、贯彻。
这三种状况就是“不如实修行”;反过来讲:如果信心淳厚、信心决定、信心相续、信心是一而不二,这样就叫“如实修行相应”。
总之,我们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信顺不疑,就叫“如实修行相应”;如果怀有疑惑心,先信后不信,这个都叫“不如实修行相应”。

【法然上人释“上本愿”:弥陀第一、自身第二】
法然上人在解释“若存若亡”的时候,他举了几个比喻。他说:“存”就是上本愿,“亡”就是下本愿。我们说“乘阿弥陀佛本愿去往生”,上了本愿就能往生,下了本愿就不能往生了。
他举了几个例子,什么样叫下本愿呢?说:“我修持好,我的心清净,我在行善积德,像我这样子念佛,应该可以往生。”“作如此想者,是名下本愿”,如果这样的想,就没有上本愿,下来了。你看我们很多人都这样想,“我修持好,我行善积德,我有发道心,所以这样子念佛,才能往生”。
另一种下本愿呢?说:“我修持不好,我道心不坚、不勇猛,像我这样子的人,再怎样念佛,恐怕也不能往生。”如果抱这样的想法,就下了本愿。
反过来讲,应该怎么样思维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状况,应该怎么想呢?“我虽然有道心,但是,这样的道心不能救我,虽道心勇猛,但能救我的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像这样的道心,生生世世都发过,因为我们生生世世都遇过佛法,都有这样的因缘,总有过去世、生生世世超过今生的道心的,用功、勇猛,如果道心能救我们,早就得救了,不会轮回到今天了。所以,不以道心为贵(不以我们自己这个心,好像很清净、很善,不以这一点为第一,不以这个为贵),唯以阿弥陀佛名号为尊贵”。“知道心不能救我,唯念弥陀名号”。这就是把阿弥陀佛摆在第一,其它东西都摆在第二。
反过来讲,他就是倒过来了,认为说:“我虽然念佛,如果说没有道心,道心不坚固,或者说我没有诵经、没有智慧、没有精进勇猛,我凡夫没有做到某种程度,即使念佛也不能往生。”这样的话,就是阿弥陀佛摆第二了,自己的修持摆第一了,以自己为第一、弥陀为第二,就下了本愿了。
所以,法然上人反过来说:“虽然我修持差,虽然我烦恼重,虽然有妄想,以我本人的罪业,本来就是三界轮转,念念妄想,是肯定要堕落的。不过,阿弥陀佛有超世悲愿,有不可思议的大愿力。即使如此,以我这样的根机,念佛必定往生。”这样的想法就上了本愿。
如果我们不了解本愿救度的道理,没有祖师详细为我们开解,几乎大家都会错误地把阿弥陀佛摆在第二位、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这个叫做骄慢,“虽然阿弥陀佛救我,但是如果不这样这样……不这样,我还是不能往生的;虽然阿弥陀佛救度我,可是我烦恼重、妄想多等等等等,还是不能往生”,这些想法都是不正确的。

【第十一讲:诸佛作证,称名必生】
下面这一讲我们来说明:“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就是十方恒沙诸佛,来为我们作证明,说:“造罪凡夫,称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往往遇到一些莲友,互相之间也在打听,或者也想在师父那边得到一句肯定的话。其实这个,印光大师早就说过了,说什么呢?说是自己内心对阿弥陀佛信愿不够,所以在人家的下巴下面找活路。这个通通是没有信心的表现。
“哎呀,你看,我这样能往生吗?”
“哎?你看,我这样能往生吗?”
当然,不是说大家讨论法义不好,就说他内心里边,希望某一个具体的人来肯定他。
其实,这一点应该建立在阿弥陀佛的誓愿基础之上,应该建立在诸佛的诚实言之上。不是在凡夫的语言当中,你去问,蒙人家的点头。我们不需要人家来为我们证明,我们有诸佛在为我们证明说:以我们这样的身份,念佛肯定可以往生。
这一段文是出自善导大师的《观念法门》。
《观念法门》有五种增上缘,说念佛的人得到五种增上缘的利益。其中这个是第四“证生增上缘”。证明的“证”;“生”是往生的生;“增上缘”这三个字大家明白。
第四“证生增上缘”,善导大师先提出问题:
说:阿弥陀佛救度一切众生,不知道到底谁保证,何人保证一定往生?
第二个问题说:不知道保证往生的这种人是哪种人?何种类型的人?
然后就引用经文来证明说:“十方诸佛为我等作保证,能往生。”哪种人能往生呢?“是一切造罪凡夫,称念弥陀名号,必定往生!”
因为在我们心里边,虽然说“一切众生”、“十方众生”,但是,大家都觉得说:是其中那个精进修持的、上根利智的,甚至是那个圣人。如果抱这样的想法,就把自己遗漏在外边了。所以,善导大师引用经文来说明。在《善导大师全集》的三百六十页:
又如《弥陀经》云:
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
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
说诚实言:
若佛在世,若佛灭后,
一切造罪凡夫,
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上尽百年,
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命欲终时,
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如上六方等佛舒舌,
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
若不依此证得生者,
六方诸佛舒舌,
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
自然坏烂。
“六方恒河沙诸佛舒舌”这一段文,了解《阿弥陀经》的、会背诵《阿弥陀经》的都知道,说:
如我今者,
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
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
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对。东方诸佛就这样讲了。这一段我们每天上早晚殿就读过了,这一段什么意思呢?善导大师在这里解释,他就略起来说:
“六方各有恒河沙数等诸佛”:东、西、南、北、上、下这六方,各各都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恒河沙”已经解释过了,大的数字,无量无边),这些佛都舒舌遍覆三千世界。经上讲了:“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底下说诚实言。

【证诚的内容:造罪凡夫称名必生】
说什么呢?善导大师就加了这一段,说:
“若佛在世,若佛灭后”:这个经文里是没有的。经文里面说什么呢?“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经文是这样的。这一段是十方诸佛来出广长舌相,证明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一部《阿弥陀经》。“汝等众生”就是我们,“五浊恶世的造罪众生,你应当相信”,“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赞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什么样不可思议功德?就是“闻说阿弥陀佛,一日……七日称念弥陀名号;临命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命终之时,心不颠倒”──是来证明这一段话。
所以,善导大师就把这两段经文揉在一块。十方诸佛说诚实言,“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证明什么样的人呢?不管是佛在世的时代(就是正法时代),还是佛灭度以后(像我们现在大圣释迦牟尼佛灭度了),说“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通通包括在内──既然是凡夫,都是造罪凡夫了,“一切造罪凡夫”。
“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虽然以前造罪,不知道佛法,不害怕因果轮回,不了解地狱的苦恼,不欣慕极乐净土;现在知道了,回转过来,“我不愿意这么糊里糊涂地去六道轮回了,我要求生净土了”,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这个时间的解释,就是解释《阿弥陀经》里边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五、六、七日”。这个“若一日”到“若七日”,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一辈子的念佛,不限于一天、七天。古代的文法,包括翻译,不能够全举,在梵文当中,经常是讲到七就算了,如果以现在的标点符号来表示,后面有省略号,“若八日、若九日、若十日……”,一直点点点点点,到什么时候呢?到临命终时。“若”是或者的意思,是不确定的意思。如果说我们遇到这个念佛法门,我们当下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到了明天一口气不来,我们往生了,这个叫“若一日”──你是遇到这个法门才一天;如果过了两天,我们寿命终了,往生了,这叫“若二日”;如果过了两年,我们才往生,那我们叫“若二年”;或者是“若七年”、“若七十年”,总之,这后面是指时间不确定,遇到念佛法门的人寿命各有长短。总之,是念佛到什么时候呢?如同《阿弥陀经》所讲的(在这一段时间都是“一心不乱”地念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一直到“其人临命终时”,经文下面说的很清楚,直到临命终时,贯彻下去。所以,善导大师解释为“相续念佛”。
《阿弥陀经》只讲到“若一日”到“若七日”,善导大师解释为:
“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七日”、“一日”出来了。然后说:
“十声”:一天不足,只念十声,或者:
“三声”:或者:
“一声等”。
“若一日……若七日”,就和《无量寿经》里边的“乃至十念”是一个意思。《无量寿经》里边的“乃至十念”,也是从一声、十声,然后到一辈子的念佛。所以,这两部经都是一致的。
其他人解释《阿弥陀经》,好像我看还没有这么解释的。有的时候就把这“一天”、“七天”当作一个固定的时段,说:如果一天……像《弥陀要解》里边就说:一天达到一心不乱;或者下等根机的人,七天达到一心不乱;或者七天达不到,就三个七天,七个七天……当作一种修持的功夫来修持的话,有这么解释的。
善导大师解释的:是一辈子都一心不乱。从现在开始,一切造罪凡夫都做得到的,“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关于“一心不乱”四个字,这里没有解释。为什么呢?你只要是这样一辈子念佛不改变,这个就是“一心”了,没有二心,在心里面不动摇、不怀疑、不动乱。
“命欲终时”:现在大命将终,还没有终,经文讲“临命终时”。
“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现在快临终的时候,“佛”,阿弥陀佛;“圣众”就是观音、势至、诸大菩萨;不请自来,自动的,“自”是自然而然,自然地就来接引我们,也是自动地来接引我们,也是阿弥陀佛亲自来迎接我们,所以说:“佛与圣众,自来迎接。”你不用害怕、担心说:“哎呀,万一不来怎么办?”自然就会来。因为这个是感应道交的道理,阿弥陀佛本来就发了“临终接引愿”,所以,我们“临命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阿弥陀经》的“往生正因”这一段文,就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一段经文,就是十方诸佛所称赞的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
《阿弥陀经》里面所讲的不可思议功德体现在哪里呢?就体现在说: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你只要这样相续念佛,上尽一百年,下到七天、一天、十声、三声、一声等,通通往生!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这个就是“不可思议功德”。
我们读经文,如果光是这样读的话,跟我们自己不打交道,“哦,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就过去了。
这里就是善导大师跟我们讲得很清楚:
“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我们既然是凡夫,就通身都是业力、满身都是罪业。所以,这六方佛舒出广长舌相,决定地为我们凡夫来作证明:只要念佛,一切罪障自然消灭,得生净土。

【广长舌相:代表不会欺骗人】
“诸佛舒舌”,佛有广长舌相,是代表什么呢?代表祂是诚实语,不会欺骗人。
如果说一个人,你是不是讲话骗人,我们的相也能反映出来。据讲:如果一个人你三生(三辈子)不讲妄语欺骗人的话,你的舌头伸出来就可以勾着自己的鼻尖。回去大家拿镜子照一照,使劲勾勾看,“我上辈子有没有骗过人?”(不要使劲太大了,使劲大,舌头勾断了还没有勾着,就麻烦了)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印度的时候,他就降服外道,外道认为说“佛讲的道理真实不真实啊?”就来想问难。佛就不用多讲话,就把祂的广长舌相就伸出来,就盖住了整个面部──缩回去,在口腔里面放着,软软薄薄的,伸出来把眉际、发际、面孔都盖住了。这就代表这个人是决定真实语,不会讲假话的。当然,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的佛。这里讲的“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不光是盖住面门,“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个还能有假呀?决定不假。所以,这个叫“广长舌相”,是来证明不会虚假的。

【若不得生,诸佛之舌自然坏烂】
“若不以此证得生者”:十方诸佛既然出了广长舌相,说:一切造罪凡夫,这样念佛,上尽百年,下到七日、一日、十声、一声,一定往生。结果我们呢?造罪凡夫称念弥陀名号不能往生的话(这是一个反显),如果说我们不能够依据十方诸佛的证诚得以往生净土,那这样十方诸佛的舌头就靠不住了,说:
“六方佛舒舌,一出口之后,终不还入口”:这个舌头伸出来就缩不回去了。为什么呢?“六方诸佛你讲了欺骗的话,欺骗了十方众生,那么,你这个广长舌相就不应该存在,你就是欺骗众生,那这个舌头伸出来,就回不去”。
“自然坏烂”:就坏了,就烂了。
大家说有这回事儿吗?
如果我们心中认为说:“造罪凡夫,只是这样念佛,不能往生。”你如果抱有这样的见解,等于我们让十方诸佛的舌头都烂了,不是吗?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说:“哎!造罪凡夫,称念名号,决定往生。”你说:“我罪业重,我念佛不能往生。”这个不是反面显示说十方诸佛讲话就欺骗了?如果我们讲的是真的,那么十方诸佛的广长舌相就是假的,那么,十方诸佛的广长舌相就不能成立,十方诸佛的舌头就要坏、就要烂。
所以,我们自己在这里随便讲一句话,觉得好像“我还在谦虚”,其实这句话如果上纲上线的话,你等于是在破坏十方诸佛的广长舌,等于是拿一把刀把十方诸佛的舌头割破了、割烂了,是不是这个道理?
大家不敢讲,说:“哎呀,我以前都这么讲过啊!”
这个是以佛语为证。佛是真语者、实语者,是彻底了悟诸法实相,所以,决定不会有欺骗。

【粉身碎骨,报谢佛恩】
底下善导大师又讲:
敬白一切往生人等:
善导大师对我们很恭敬,对我们讲话,前面加一个敬语,敬白一切愿往生的人。
若闻此语,
即应悲声雨泪,
连劫累劫,
粉身碎骨,报谢佛恩。
听说这样的话,听说十方诸佛如此恳切地出广长舌相,来劝导我们决定往生,如果我们不能往生的话,十方诸佛宁愿祂的舌头烂掉、坏掉。听到这样的话,我们应该很感动、很感激。
“悲声雨泪”:感到哽咽,“哎呀,如此啊!”眼泪像下雨一样流下来。应该:
“连劫累劫”:不是一生、二生,也不是一劫,是多劫,都应该粉身碎骨、报谢佛恩。
十方诸佛对我们的恩德实在重大!因为我们凡夫疑心特别的深重,六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来劝导我们。一佛劝化,诸佛都来护持,让我们起决定的信心。
所以,我们今天能够来到这个般若寺讲堂,来听善导大师这样殊胜的教法,来听闻十方诸佛证诚护念的金口诚言,是经过了十方诸佛非常大的恩德,护持、加护、忆念,我们的善根才慢慢地觉醒,慢慢地成熟,才有今天这一天。所以,遇到净土法门不相信、怀疑,甚至诽谤,可以讲很自然。非常自然,凡夫嘛!
那我们居然能够信顺,不管信得深还是信得浅,能够到这里来听闻,这个不是一、二、三、四、五佛种诸善根,不是蒙一、二、三、四、五佛的加持护念,是蒙受六方恒河沙数诸佛来劝导我们。所以,我们听到说:“哎呀,是啊!真的能往生啊!”
十方诸佛对我们的恩德大不大?
(“大!”)
真的非常大的恩德。
所以,祖师在这里讲:“若闻此语,即应悲声雨泪,连劫累劫”──
“粉身碎骨,报谢佛恩”:我们累劫以来,我们的身体都是造罪、造业去流转,都作无价值、无意义、堕落的事情,如果能为佛法粉身碎骨──这个是说我们有这样的心愿,其实我们自己也做不到这一点,谁能粉身碎骨?稍微辛苦一点、稍微受一点委屈、稍微受一点打击,心里就受不了啦,甚至就要放弃了。

【诸佛称心,岂敢疑惮】
由来称本心,
岂敢更有毛发惮之心。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我们想的就是往生,我们怕的就是不能往生。那问了很多人,人家都说“你这样不能往生”──你问错对象了,你问到十方诸佛,就问对了。如果问十方诸佛,马上为你出广长舌相,说:“哎,造罪凡夫,释迦牟尼佛虽然灭度二千五百年,但是,你决定往生!”这样就是满了我们的心愿了。有十方诸佛来为我们证明,称我们的本心。所以:
“岂敢”:哪敢有一丝一毫、有一根头发丝那么大的一点点疑惑呢?“我就不敢怀疑了,十方诸佛讲的话,正称我的心怀本愿”。所以,感恩于十方诸佛为我等证明。
不然的话,我们就被那些别解、别行、异学、异见的人,不学净土法门的、按照通途法门的教理来给我们讲的,越讲我们越害怕,越讲我们越觉得往生渺茫,没有希望。
而现在十方诸佛,老婆心切,出广长舌相为我们证明。

【以凡摄圣】
这是善导大师这一段。这一段的下面,善导大师还有几句话,说:
又白诸行人等:
一切罪恶凡夫,
尚蒙罪灭,证摄得生。
何况圣人愿生,
而不得去也?
这个造罪的凡夫,尚且称念弥陀名号、罪灭可以往生到阿弥陀佛净土,何况圣人呢?圣人当然更可以往生了。
善导大师用这一句话是显明:阿弥陀佛的救度,首先是指造罪的凡夫。造罪的凡夫能够得救,圣人更不在话下。是显示所救度的一切众生,以“若佛在世,若佛灭后”的一切造罪凡夫,为首先要救度的对象,“以凡摄圣”:凡夫得生,那圣人决定可以往生。

【《法事赞》东方诸佛证诚赞偈】
《法事赞》当中的几段文跟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遍。是善导大师以赞偈的方式来解释六方诸佛的证诚。《法事赞》分成〈前行分〉、〈转经分〉和后面的〈后行分〉),〈转经分〉就把《阿弥陀经》分成十七段,每一段引用经文之后,善导大师再写一首偈子──一首,或者二首,或者多首,通过这个偈语来解释这段经文。在解释东方诸佛证诚的时候,有这么一段偈语说:
释迦如来常赞叹,东方恒沙等觉尊,
大悲同化心无二,一佛施功多亦然。
为断凡夫疑见执,皆舒舌相覆三千。
共证七日称名号,又表释迦言说真。
终时正意念弥陀,见佛慈光来照身。
乘此弥陀本愿力,一念之间入宝堂。
宝堂庄严无限极,化佛圣众坐思量。
心性明于百千日,悲智双行法尔常。
我今既到无为处,普愿含灵归此方。
这样读大家听起来喜悦不喜悦?
(“喜悦。”)
如果大家看到文字,明白了就更高兴。
善导大师的用词很好懂,下面我再一句一句地说明。
“释迦如来常赞叹”:“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是表达这个含义。常赞叹谁呢?
“东方恒沙等觉尊”:东方有恒河沙数无上正等正觉的世尊。
“大悲同化心无二”:释迦佛也好、东方恒河沙的诸佛也好,都是同样的大悲心。什么样的大悲心呢?都是来讲说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法门──念佛必然往生的法门,都是同样的大悲愿,叫“大悲同化”,以此法门来化度众生,“大悲同化心无二”,没有第二个心。
“一佛施功多亦然”:比如说在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为教化主。那么,释迦牟尼佛,祂来教化叫“一佛施功”;东方恒河沙数诸佛都来证明赞叹,说:“释迦牟尼佛言说真实,决定不虚!造罪凡夫称念名号必定往生。我等诸佛齐来证明。”所以,“一佛施功多亦然”;如果在他方净土,释迦佛也要出广长舌相去证明。所以,佛佛都同一地,“大悲同化心无二”,共同宣扬本愿门。
“为断凡夫疑见执,皆舒舌相覆三千”:为什么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世界呢?是为了断除我们凡夫的疑惑、邪见、不信顺、执著、执碍,叫“为断凡夫疑见执”。我们就是怀疑心特别重,本来释尊一尊佛讲的,我们就应当信顺不二了,结果我们疑心特别重。所以,东方恒河沙等诸佛都排着队,一个一个来给我们重说一遍。所以,这一部《阿弥陀经》可以讲是重重无尽,不光是释迦牟尼佛讲了一遍,这一部《阿弥陀经》里面有东方恒河沙等诸佛,各个都讲一遍,说:“你要相信啊!”须弥光佛刚说完,须弥相佛又出来说:“哎呀,张居士,你要相信啊!”须弥相佛说完之后,下面一尊佛又跟着出来了,说:“哎,你要相信啊!”都给我们说一遍。东方恒河沙等诸佛排队,说完了,南方恒河沙等诸佛又出来说。我们不要让这些诸佛太劳累了,“哎,我听懂了,明白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觉得各位,我们首先到阿弥陀佛那里去顶个礼,对不对?“低头一拜得无生”,头往下一瞌头,哎呀!获得无生法忍了,“阿弥陀佛,感念您老人家的本愿救度恩德!”哎呀,这时候心中一念起来:十方诸佛对我都有这种证诚劝化的恩德。“阿弥陀佛,稍微请个假,我现在再到十方诸佛那里去顶礼、感恩”。阿弥陀佛点头微笑:“然也!”这个时候,我们乘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刹那之间分身百万亿,遍东、西、南、北、上、下恒河沙诸佛土,那个时候你去拜,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光佛、须弥相佛……,你再去给祂好好礼拜,好好感恩。你去了之后,阿閦鞞佛宝手一舒过来,给你摩顶授记,说:“来啦!我当初证诚,果然来也,善男子!”哎呀,佛手一摸我们头顶,马上全身开无边之悟,得百千万种陀罗尼,开无量无边三昧门。哎呀!十方诸佛我们刹那之间都礼拜完了。又回头向阿弥陀佛禀报:“阿弥陀佛,已拜见十方诸佛了。”真的不可思议啊!好啊!所以,不要在这个地方老是徘徊,要念佛!

【口诵、身诵】
总是有人要问诵经跟念佛,说:“师父啊,你看这个《阿弥陀经》要不要诵?”让我就是半天说不出话来。
“师父,你看这个《阿弥陀经》能不能诵?”我就更说不出话来了。《阿弥陀经》是佛讲的,净土宗的正依经典,还不能诵啊?
“那师父你看我要不要诵?”
我说:“我看你,就不好看;我看我自己只要念佛就够了。”
昨天也说过了,诵经有口诵、有身诵。口诵就是口上念这一部经;身诵就是我们身体力行,以我们身体的行为来落实这一部经典。这部经典,阿弥陀佛、十方诸佛都说:“你要老实念佛,一向专念。”我就“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看到这个人的样子,就知道:你看!三部经全部诵完了。

【广钦老和尚“总诵”的故事】
我又想起我们台湾近代有一位大德,叫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大家知道吗?挺有名的,禅定很深,有神通的。他不识字,往那儿一坐,来的人他都知道你什么根机、什么想法,三言二语就打发你了。大学教授、博士,都对他佩服得很。这样,他在寺院里边来往的人非常多。
弟子们就讲:“老和尚啊,最近来的人太多了,道场不清净,大家修学有妨碍。”
老和尚说:“我有办法,让他们就不来了。”
“那你怎么有办法,人家要来,你能让不来吗?”
老和尚说:“看我的。”
好了,又到节假日了,这个博士、官员、社会名流,都来拜见老和尚。老和尚就往那里一坐,坐在一个藤椅上面,跟我们在座很多莲友差不多,怎么差不多呢?在那里……头歪着,舌头伸出来,口水挂下来。
人家来问──人家慕名而来(说:“广钦老和尚乃得道高僧也”),一看,“啊?就这样叫得道高僧啊?”喊他,他好像眼睛半睁不睁的,讲话前言不搭后语。这样大家都传开了,说:“哎呀,那个老和尚假的,不是得道高僧。我们去看他,什么禅定深厚?口水流多长。”这样大家彼此一传,都不来了。
老和尚就笑了,“嗯!我有办法呀!凡夫众生就看假的,我让他不来就不来。”所以老和尚,他确实不一样。
讲这一段,当然是触景而发,底下还有一段。老和尚一生有很多,他的言语、行为往往出其不意。所以,弟子跟他多少年,都摸不准。
他临终之前,也来了一招:“我要往生了,要回归净土了。”
弟子们着急了:“老和尚要回归净土,哎!怎么办?”
“怎么办?诵经!”
“诵哪一部经?”
“诵哪一部经啊……通通诵!”
弟子一看,又麻烦了,老和尚发话了,各尽其能(他的徒弟也多),有的就分工了:“你诵《心经》,你诵《金刚经》,我诵《法华经》……”都摆出来了,“总诵”嘛!老和尚(原话)说“总诵”,“你通通诵!”
《心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忙得一团糟,《大藏经》都搬出来。
结果,老和尚一个人坐在那个地方,“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他一个人在那里念佛。念完说:“无来无去没有事。”嗯,往生了。
老和尚一旦往生之后,弟子们恍然大悟:“哦!原来总诵,就是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有老和尚一个人在总诵,他临死的时候,还给大家来一个教育:“你们都不懂啊!总诵,这所有的经典一起诵,怎么诵?你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叫总诵。”

【广略门:广,三藏十二部;略,南无阿弥陀佛】
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善导和尚的赞词:
佛法有“广略门”,就是天亲菩萨说的“广略相入”。比如说:以天台的教观来讲,千讲万讲不离实相,多少文字的诠释,都不能离开实相;以禅宗来讲,总不离自性。所以,广起来可以讲,包含一切法,一切语言文字、一切大藏经典;那么略起来呢?就是性,见性,见性成佛,或者说实相。
如果以我们净土门来讲,“广”,展开的话,一切三藏十二部;“略”,收起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出广长舌相的三个作用】
“共证七日称名号,又表释迦言说真”: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有三个作用:第一个是为了断我们凡夫的疑惑、邪见、执著;第二个,祂来为我们证明说:“你一日、七日称念弥陀名号,必定往生”,叫“共证七日称名号”;然后又来说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真实不虚,我等诸佛都来证明”,所以,“又表释迦言说真”。只要你“七日称名号”,效果如何呢?

【身心踊跃去往生】
“终时正意念弥陀,见佛慈光来照身”:就是命终的时候,“正意”就是正念不失,念阿弥陀佛。这一句是在解释《阿弥陀经》里边讲的“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我们只要平时专修念佛,“若一日……若七日”,上尽一百年,临命终的时候,佛自然现前。佛现前加持,自然命终的时候,心中正意正念,念阿弥陀佛,就见到佛的慈悲光明来摄受我们,“见佛慈光来照身”,这个在《观经》的九品往生当中都有详细的描写。
这个人念佛了,现在临终了,晕晕忽忽之间,本来正要痛苦了,哎!阿弥陀佛来了!阿弥陀佛一来,精神大振,哎呀!马上身心喜悦,所有的业障当下排除,所有什么过去世、今生今世,所有的业缘被佛光所消除,身心踊跃。佛就端了一朵莲花来,往往或者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两位菩萨捧了一朵莲花。这个人就身心踊跃(喜悦),就登上莲花台。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宝手就往下一垂,手中就敷放出无量的光明,光明“嚓-”照在他的头上(就照在我们的头上,不是他),然后这个人见到佛的光明照耀,非常喜悦,随着佛之后,手一弹,微授宝手,手一招,莲花“嚓-”就登上来,在佛的宝手之上,刹那之间,回归西方极乐世界。然后莲花池里边,“花诞宝池”。在《观经》九品里边都有很详细的描写。
所以,我们死的时候,不是什么糊里糊涂、迷迷糊糊……每一个往生的人,根据《观经》九品来讲,他都是很欢喜、很快乐到极乐世界去的,很踊跃、很欢喜。
“乘此弥陀本愿力,一念之间入宝堂”:善导大师解释《阿弥陀经》,也是站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救度的立场,我们之所以能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乘阿弥陀佛本愿力,“七日称名”,一念之间往生报土。

【往生之后】
到了极乐世界怎么样呢?就进了七宝堂了:
“宝堂庄严无限极”:昨天晚上还有师父讲,说:“哎呀,我在这个世间没有大庙子住,连一个小茅蓬都没有,只有一个小地方。”你现在这里看到了,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有非常广大庄严的宝堂在等待你。
“化佛圣众坐思量”:极乐世界,诸大菩萨众端坐。
“心性明于百千日,悲智双行法尔常”:我们一旦到达极乐世界,我们就当下开悟,善导大师是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心性”,“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到什么程度呢?“心性明于百千日”,比一百个太阳、比一千个太阳还要明亮。这就说明我们悟得很彻底,明心见性彻底了。
“悲智双行法尔常”:一旦到达极乐世界,就具有了诸佛菩萨的大悲大智,悲智双运,法尔自然,常度众生。不需要我们自己有为造作,“如何这样用功……”等等,不需要──“悲智双行法尔常”。
“我今既到无为处”:极乐世界是无为涅槃的境界,“我今天既然到了”,怎么样?
“普愿含灵归此方”:回想到娑婆世界,还有他方国土一切众生,都希望他们也来到这个世界。
好!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24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22讲: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23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二)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1讲: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40讲: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特色、三经要点(一)下篇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3讲: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41课:三经要点(二)、答疑(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3讲:难行与易行──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5讲:难行与易行──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6讲:难行与易行──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7讲:难行与易行──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8讲:难行与易行──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9讲:难行与易行──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10讲:难行与易行──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1讲:难行与易行──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2讲: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41课:三经要点(二 2《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2讲: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5课:难行与易行──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二)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4讲:难行与易行──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 净宗法师——为什么学习善导大师思想(一) 弘一大师《净土法门》 净宗法师——为什么学习善导大师思想(一)--十方众生,佛要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