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4:51:24

开化不仅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而且生态旅游资源也极其丰富,境内现有各种风景旅游景点158处,人文旅游景观70多个。

其突出的特点:自然景观成块性好,旅游资源相对集中。位于县城北部的钱江源省级风景名胜区,有莲花塘、三省界碑千亩黄山奇松等旅游景点及人文景观40余处,是探源、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位于县城西北部的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有旅游景点及人文景观20余处。

目录

·                                 • 概述

·                                 • 地理位置

·                                 • 游在开化

·                                 • 娱在开化

·                                 • 购在开化

[显示全部]

开化县-概述

 

 开化位于浙江省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地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是连接浙西、南和赣东北的要冲、浙江的“西大门”、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建县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即公元981年,距今有1025年历史。县域面积2236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建制镇9个)、449个行政村,总人口34万。开化生态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开化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宜人。境内多山,县域版图的85%为山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林总面积28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4%,位居全国前列,是天然的“氧吧”,全县地表水水质达一类水标准,被国家环保总局划定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并于2002年3月命名为全国生态示范区。2004年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 2000年初,开化县确立并实施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构筑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五大框架,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加快。2000年以来,全县GDP翻了一番,财政收入增长了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50%;经济发展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生态立县”战略实施成效

  
开化杜仲茶

明显:生态工业特色鲜明。编制完成有机硅单晶硅、新型密胺塑料、木糖醇等九大工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成立12个重点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依托经济开发区、有机硅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电子产业基地、绝缘材料科技特色产业基地,以元通硅业、合成材料、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万向硅峰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新建了一批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中心,实施了一批废料回收利用和清洁生产试点工程,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有机硅、单晶硅两大产业被列入全省拟培育的全国制造中心和衢州市“四中心十基地”建设。五年内,工业经济对财政贡献率净增了62%,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比提高了46%。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5.9%,其中两硅产业总产值增长47%;工业销售产值增长25%,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8.75%,实现利润增长111.94%。生态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突出生态、山水特色,坚持走“山水园林城市”之路,完成10个片区旧城改造,岙滩新区建设初成规模,南湖中心区建设稳步推进,开化商贸城、开化大酒店等相继投入使用,新建成的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由1平方公里拓展到8平方公里。加快城华(城关镇、华埠镇)对接、中心镇(中心村)、康庄工程等建设,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五年内,全县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至8.04平方公里,城乡面貌不断改善,打响了“钱江源头、生态名城” 品牌。生态农业不断壮大。新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一批特色品牌、一批绿色基地,完善了农业信息技术综合服务体系,“开化龙顶”名茶、“菇老爷”食用菌等产业继续加快发展,我县已成为全国绿茶和出口眉茶的重要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金针菇生产基地。全县绿色生态农业比重已超过90%,被列入全省首批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特别是名茶产业,六年内年产量翻了两番、年销售额翻了三番, 2005年实现茶叶总产量9421吨,产值3亿元。“开化龙顶”名茶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茶”,被评为浙江省名茶重点县。生态旅游日益兴旺。以休闲养生 、回归自然为重点 ,依托钱江源头、生态开化优势,加快推进钱江源古田山南华山、霞山古民居、圣坛沟、休闲生态坞等景点联网建设,带动旅游业提档升级。实施了钱江源农居特色园、中国根雕博览园等12个旅游文化项目,强化特色文化的支撑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五年内,生态旅游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接待国内外游客数、实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都在30%以上,旅游业已逐步成为我县生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生态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制定实施《开化县特色文化发展规划》,构建了以茶文化、根雕文化、江源文化、举重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八大文化板块为主、颇具生态特色的文化建设新体系。近年来,钱江源头文化、三省边界文化和革命老区文化进一步丰富发展,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对经济的支撑力日益明显,特色文化先进县建设稳步推进,“钱江源头、生态开化”特色逐步凸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加强。按照“统一规划、严格保护、综合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思路,关闭有污染的企业160多家,建立生态公益林135多万亩,把“一江清水送出开化”。目前,全年出境水水质接近一类水标准。每亿元GDP综合能耗年均下降7.87%,排放的废水、二氧化硫等废气废物下降13%,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夯实。始终注重加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层基础性工作,积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县社会治安总体保持稳定。五年来,全县未发生重特大事故。同时,全县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

 
开化根雕

疗制度的推行,有效缓解山区农民“看病难”、“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工作经验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2004年10月份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上,我县作为全国3个县级典型之一在大会上作经验介绍。到去年年底全县有 24.73万农民参保、参保率达82.1%,累计11155人次大病的医疗费得到报销,累计享受合作医疗费用补偿1450余万元。又探索建立了统筹金委托农村信用社代扣缴费新机制,并对已参保但未发生医药费报销的20多万农民进行了一次免费健康体检。通过生态立县战略的实施,全县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开化人民现在形象地用“五个一”来描述家乡。即:一片青山绿水(森林覆盖率达80.4%,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接近一类水标准);一茶飘香四海(“开化龙顶”名茶先后40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博览会、名茶评比会金奖,批量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向德、法、意、俄、美等WTO成员国申请注册“开化龙顶”国际商标,申请注册了原产地理标志,被命名为“中国龙顶名茶之乡”和“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一硅飞向蓝天(单晶硅产量居全国第一,并广泛应用于神舟号系列宇宙飞船等航天航空领域);一刀雕出乾坤(开化是中国根雕艺术之乡,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根雕大师和国内规模最大、工艺最高的根雕企业);一举享誉世界(占旭刚成为世界蝉联奥运会举重冠军第一人,开化被命名为全国举重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十一五期间,开化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全局,全面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两大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特色城镇,弘扬特色文化,开展特色工作,营造特色环境,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生态县,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开化县-地理位置

 

开化是钱塘江源头,县域总面积2236.6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9.2%。其东连淳安千岛湖,接杭州市旅游西进各旅游景区和旅游市场;南融衢州市旅游大格局,接江、浙、沪、闽、赣等省众多旅游景区和旅游市场;西依江西三清山,接赣、湘、鄂等省众多旅游景区和旅游市场;北临安徽黄山,接皖、江、沪等省市众多旅游景区和旅游市场;是浙、赣、皖旅游"金三角",华东旅游网络的重要结点。

开化不仅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而且生态旅游资源也极其丰富,境内现有各种风景旅游景点158处,人文旅游景观70多个。其突出的特点:自然景观成块性好,旅游资源相对集中。位于县城北部的钱江源省级风景名胜区,有莲花塘、三省界碑千亩黄山奇松等旅游景点及人文景观40余处,是探源、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位于县城西北部的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有旅游景点及人文景观20余处;集诸多的国家级保护动植物,是科考、探险的好处。县城所在地芹江风景区,现有醉根生态园、灵峙、南湖等等旅游景点及人文景观30多处;位于县西南部的南华山,与三清山遥相呼应,自然、人文景观遍布,发展前景广阔;贯穿于全县的百里绿色长廊,是一道春暖花开,秋风红叶的风景线。"四区一线中心"是开化旅游的特色。人工湖泊辉映山水,为景点景观增添神韵。分布在景区周围的人工湖有齐溪水库、茅岗水库、碧家河水库、大溪垄水库、龙潭水库、王山水库等。人文景物神、圣、奇、谜,文化内涵丰富渊远。有新石器时代的双溪口古文化遗址、塘坞犀牛化石遗址、下界首青瓷窑址、龙坦窑址、宋村十八洞、西岩洞、徐家村溶洞、凤凰洞、西来岩古庙、胡氏节孝坊、姜氏宗祠、马金古街、霞山钟楼及明清古民居、壕岭关、爱敬堂、包山书院、大宗伯祠堂等;有宗教圣地锡赉庵、乔木庵、凌云寺灵山寺天童寺、西阳寺、铁佛寺、华严古刹、文昌阁等;有革命遗址库坑中心县委旧址、浙皖特委旧址、华埠"七菲?亭、花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何田烈士纪念碑、霞山烈士纪念碑、石柱烈

 
开化地图

士纪念碑、芳林烈士墓等;还有众多的民间传奇、名人轶事和民间艺术,如:富楼村、水湖村、解元岭、凤凰山、天子坟、莲花尖、马金扛灯、苏庄草龙、对门板灯、江景房、徐五婆、程俱、张道洽等。名优特产资源丰富,旅游商品独厚。奇山秀水育精品,开化可供开发的旅游产品众多,目前已经开发的工艺品、绿色食品、木竹制品等旅游产品有50余种。开化龙顶茶、根雕是开化旅游商品开发的奇葩,开化交通便捷,通讯发达,共有公路52条(段),通车里程总长620.59公里,205国道、17省道穿境而过,直达黄山、千岛湖、三清山及周边县(市、区)。全县26个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开化山河壮丽,景色迷人、人文荟萃,古迹众多,物产丰富,风情独特。

开化是全县生态示范县、中国龙顶名茶之乡、中国金针菇之乡、中国根雕艺术之乡、全国高水平举重人才培育基地、奥运举重冠军占旭刚的故乡。

开化积极实施"生态立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疏通东西南北四大旅游通道,着力培育"六区一线一中心 "生态旅游网络,让人们享受真山水,回归大自然处。

开化县-游在开化

 

钱江源风景区:由水湖、枫楼、莲花溪、钱江源大峡谷、莲花塘、卓马坑六大景区组成。
钱江源大峡谷:景区主题特色:戏溪、观瀑、赏景。
霞山古民居:是个拥有4千多人口,现存古民居360幢,古街老巷阡陌纵横的大村落。
南华山生态旅游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华山以自然生态为特色,以游山玩水为特长,是生态旅游的绝好去处。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珍稀动植物繁多,是保存生物物种的天然基因库。
中国根雕博览园:该园由五百罗汉园、古树名木园、盆景园、根雕博物馆、徐谷青根艺美术精品陈列馆、工艺品展销厅等组成。
圣潭沟风景区:景区内“瀑布满山川、云雾四处飘”素有“人间、仙境、天堂”之美称,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休闲区组成。
灵山禅寺:新建大殿由山门、天皇殿、大殿组成,接待宾馆正在建设中。
优惠政策:记者免票,军人、团队、残疾人给予8折优惠。对老人、学生给予5折优惠。对旅游专列,专机的团队游客给予6折。

开化县-娱在开化

 



1、民俗文化:
开化县主要民俗文化有:苏庄草龙、长虹布龙、音坑板凳龙、霞山高跷竹马、杨林睦剧等。

2、景区或固定接待团队娱乐活动介绍:
景区娱乐:钱江源有个歌舞厅。
霞山古民居逢年过节举办高跷竹马活动。

3、推荐娱乐场所(地址、电话、规模)
(1)、舞厅、卡拉OK厅:
流金岁月:集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是县城最大的休闲娱乐场所,设有棋牌、桑拿、足浴、KTV包厢等娱乐项目,
花山歌舞厅
泡泡龙娱乐城:集卡拉OK、茶吧、网吧、棋牌室、足浴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娱乐城。

(2)酒吧(茶吧):
南湖岛茶楼:位于江滨路南路8号,四周环水的湖心亭。一壶春茶楼。

(3)洗脚城:
楼上楼足浴:岙滩广场旁。。
在水一方桑那洗浴中心:县城桃溪路商贸城对面。

(4)桑拿:
各大星级饭店均有桑拿

开化县-购在开化

 



土特产

(1)开化龙顶茶:选用高山良种树生长健壮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鲜叶原料经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具有外形紧挺直秀,银绿披毫,内质香高持久,鲜醇甘爽,杏绿清澈,匀齐成朵的独特风格,更具有干色绿,汤水清绿,叶底鲜绿的"三绿"特征,是形美质优的绿色佳茗。

(2)古田山矿泉水:取于古田山海拔1000余米自然保护区,为无农田、无人居住的茂密原始次生林,无任何污染,水质清纯甘洌。

(3)钱江源豆腐干:以高山优质春大豆为原料。采用钱江源头水,运用传统工艺与现代化技术精制而成,色鲜味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无公害。是理想的绿色保健食品,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尚好礼品。 >

(4)野葛粉:含高淀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还含有黄酮戊葛根素、葛根素木粮甙、大豆黄酮、大豆黄酮甙、花生酸等十几种营养成份及等十三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氨基酸,在国际上享有回归大自然的绿色食品之称,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醒酒、延年益寿等功效。老少妇幼皆宜,也是病人、产妇恢复健康的上等保健食品和馈赠亲友之佳品。

开化县-食在开化

 

 
开化青蛳

 
何田清水鱼

 
金溪石斑鱼


何田清水鱼是开化的十大名菜之一。只是因为它所在的环境是外面不具有的。要选项用源头活水里生长的,份量适中的(500---1200KG)草鱼。其实做法也很简单。和做鱼头豆付没有什么区别。就是还要放一点开化土产的紫苏。(先在炒锅放200g的猪油,烧执。再把鱼放在煎到两面黄。再放适量的黄酒,加入足够量的开水。放紫苏10g左右。大火烧开,再用小火慢慢的滚,等到汤呈白色了,再放盐和味精。调好味后就可以起锅了。虽然简单,但它却有一方风味。可以一嚐。

开化青蛳:取清澈水溪中无污染的青蛳300克,剪尾,加配料,热锅爆炒而成。味微苦,鲜美无比。

金溪石斑鱼:选用生长在钱江源头溪流中的新鲜石斑鱼400克,配以紫苏、红椒、姜蒜等红烧而成。

 
马金豆腐干

 
苏庄炊粉肉

 
十八洞腊肉


马金豆腐干:以高山优质大豆为原料,用传统工艺加配料精制而成,既可作冷盘,又可青红椒酱爆炒。

苏庄炊粉肉:以鲜肉、糯米粉、茶油配酒姜蒜辣一气蒸熟,酥脆鲜嫩,色香味美。

十八洞腊肉:用取白腊肉500克加配料汤瓶在温火炖制。

 
钱江源土鸡煲

 
古田山干菜

 
南华山珍煲


钱江源土鸡煲:取农家土鸡一只加配料,用汤瓶搁在白炭火上炖制。

古田山干菜:取高山野生蕨菜干蒸发后加咸肉、辣椒等配料炒制。

南华山珍煲:取各种野山珍加配料,慢火炖制。

传统小吃有:汽糕、米果玉米饼萝卜丝饼、龙顶南瓜果、米羹等。

开化县-行在开化

 


 
县城至各主要景点的行程:
县城至钱江源景区(点)45 公里。
县城至钱江源大峡谷景区(点)55  公里。
县城至中国根雕博览园景区(点)1  公里。
县城至南华山风景区景区(点)38  公里。
县城至霞山古民居景区(点)15   公里。
县城至古田山自然保护区  56   公里。
 
主要景区(点)的公交车:

 线路

 上车地点

 首班时间

 末班时间

 车辆类型

票价 

 环城1路

三岔路口 

6:00

 18:00

中巴 

1元 

 环城2路

三岔路口 

6:00

 18:00

中巴 

1元 

 304路

 县城—华埠

6:00

18:00

中巴 

4元 

 305路

县城—华埠 

6:00

18:00

中巴 

4元 

 306路

 县城—马金

6:00

18:00

中巴 

4元 


开化至各主要景点行程

上海至开化有565公里        杭州至开化有353公里     黄山至开化有116
苏州至开化有521公里        金华至开化有191公里     东阳至开化有266
上饶至开化有135公里        婺源至开化有105公里     义乌至开化有248
温州至开化有447公里        衢州至开化有91公里
 

开化县-特色工业

 

近年来,开化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 “生态立县、特色兴县”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效益提升和经济转型,初步走出了一条特色生态工业之路,工业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217 家,规模以上企业80家,超亿元企业6家,3亿元以上企业2家。工业总产值48.78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12.3%;工业增加值12.67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20.8%,比“十五”年均增速快了4.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7.58亿元,年均增长31.9%;利税总额3.59 亿元,年均增长53.5%;利润总额2.35亿元,年均增长80.8%。今年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58亿元,同比增长34%;主营业务收入15.21亿元,增长31%;利税总额1.96亿元,增长39.3%;利润总额1.32亿元,增长59%。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考评得分292.53分,连续22个月居全市各县(市、区)首位。可以说,我们抓特色工业尝到了甜头,增强了信心。近三年在一、二、三产发展都在提速的前提下,二产比例以年均近三个点的速度提高,这从本质上决定了开化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从2002年全国2348个县排名854位,快速上升到2006年排名498位。

开化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主动调整经济结构。按照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我们通过政策引导与服务推动,全县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模式转型不断加快。首先,近些年我们加强对落后产业、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整治力度,先后关停和和淘汰了造纸厂3家、小化工14家、小电镀3家、土法炼12家、硫磺矿23家、水泥厂8家(水泥生产线10条、年生产能力150万吨)、小石灰窑11家、煤矿2家等180家企业,直接经济损失13.4亿元,利税2.67亿元。引进和扶持了一批以单晶硅有机硅、糖醇项目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项目,企业调整的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以万向硅峰为龙头的单晶硅产业、以合成材料和元通硅业为龙头的有机硅产业、以华康药业为龙头的糖醇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2003年至2005年,全县工业用电量连续负增长,但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年均增长达到30%、利税年均增长25%。其次,始终立足钱江源头生态保护,严守生态环保底线,把好项目的选址、审批、验收三个环节,近三年来,共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生态功能区要求的项目60多个。第三,突出抓好节能降耗工作,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鼓励和引导企业技术改造,挖掘内部节能潜力。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保持较低水平,达到0.52吨标煤。全县共有10家企业通过省清洁生产审核试点,3家企业通过省级绿色企业验收。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清华化工公司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综合治理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采用压缩冷凝技术,回收草甘磷及二甲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甲烷用于有机硅生产,投资1亿元的白炭黑项目,就是利用有机硅单体的副产物生产下游产品。全县共有10家有机硅企业成功利用有机硅单体废料开发有机硅下游产品,这既有效利用了资源,节约了生产成本,又避免了环境污染。

二、着力特色产业培育。近些年来,开化县委、县政府坚持从开化的实际出发,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特色兴县”的县域发展战略,致力做大做强做优做长,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重点培植了“两硅两药”、新型密胺塑料、电光源、绿色食品加工等一批特色工业产业。目前,我县有机硅单体年产量全国第二;工业硅粉年产量全国第一;糖醇产品年产量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单晶硅和有机硅被列入全省拟培育的26个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之一。现有“两硅”企业36家,其中硅电子16家,有机硅20家。 “两硅”产业这些年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去年主营业务收入12.93亿元,利税总额2.69亿元,利润总额1.95亿元,分别增长51.7%、61.1%和62.9%,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县两硅规模企业达到1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6亿元、利税总额1.3亿元、利润1亿元,分别增长29%、29.1%和44.3%,占全县规模企业的比重达到47.7%、66.2%和76.1%。最近,我县正在着手修订新一轮两硅产业发展规划,县委县政府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快硅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意见》,聚全县之力朝打造“全国硅材料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努力。

三是聚力工业平台建设。以县生态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进空间集聚、产业集聚发展。通过近几年投入建设,初步形成以青联为主,独山、茶场片区为辅的空间布局,华埠有机硅产业基地、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马金、池淮等重点乡镇工业功能区着手规划。一个以工业园区、硅电子基地和华埠工业功能区为载体,集聚集群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今年上半年,落户县工业园区企业达到42家,其中已投产34家,实现工业产值7.8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56亿元、利税总额8430万元,增长42%、47%和59%。

四、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积极鼓励支持县内企业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先后完成“甲基氯硅烷单体开发与应用”、“直径6—8英寸硅单晶抛光片”等多个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其中,代表有机硅生产技术水平的关键指标——二甲选择性达到89%,为国内之最,接近世界最好水平。全县共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万向硅峰、合成材料、华康药业、万安塑料、创亿光电),其中国家级1家(万向硅峰);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家。重视品牌创新,推动优势企业争创省级以上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万向硅峰生产的“601”牌单晶棒片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华康药业的“万春”牌木糖醇被评为省级著名商标,创亿光电设备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五、优化服务环境。推行工业项目决策咨询服务机制,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全程服务。如,成立两硅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政策制定、规划实施等工作,协调解决项目落地、企业融资、要素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县领导联系特色产业制度,对企业技改、产品研发、品牌争创,实行重奖。成立企业家协会,组建硅电子行业协会,构建资源共享平台,规范行业秩序,实现良性发展。

开化县-特色农业

 

 

 

 


钱江源头水,开化龙顶茶。中国名茶——开化龙顶产于浙江省西部的开化县。

开化县地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钱塘江源头,中国绿茶“金三角”地区,她的周围为我国传统的绿茶产区,东北邻遂绿茶区,北靠屯绿茶区,西接婺绿茶区。2000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龙顶名茶之乡”。

开化龙顶茶具有香高味醇、久冲耐泡的特点,更具有非同寻常的“干茶色绿,汤水清绿,叶底鲜绿”的“三绿”特征,“从来佳茗似佳人”,是绵延不断的大山森林,奔腾不息的源头活水,驱之不散的高山云雾,共同孕育了“开化龙顶”。

一、生长环境优越。

茶树有喜温喜湿喜漫射光喜酸性土壤,怕炎热怕寒冷怕干燥的特殊要求,开化的自然条件尤其适宜茶树的生长,著名作家、茶人王旭峰说过:“开化茶好,因了陆羽‘阳崖阴林’之境。”

开化县年平均气温16.3℃,降水量居浙江省第二;雨量充沛,总云量位居浙江省第二;云雾是浙江省最多的,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因此开化龙顶茶有非同寻常的自然品质。

县域四周峰峦环列,天目山脉的三条支脉分布在县境内的四周,形成了全县四周高、中间低的地貌。再加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以中低山为主,东部为低山区,中部自北往南由低山向丘陵过渡,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漫射光和小气候环境。

境内山高林茂,素有中国“亚马逊雨林”之称,森林覆盖率达80.4%,居浙江省及至全国各县前列。有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可谓沃野丰美,林木葱茏,空气清晰,自然环境没有污染。其中孕育的开化龙顶茶具有特殊的香型,上品开化龙顶茶有兰香,一般的也有板栗香,可以说这又是非同寻常的一大特色,她是山林的精灵,大自然的馈赠。

二、自然品质独特。

开化龙顶茶属针型名优绿茶。其主要成份有氨基酸、芳香物质、矿物质咖啡碱多酚类儿茶素微量元素等对人体有益的有效成份500多种。其主要品质特征有:

1、外形:紧直挺秀,银绿披毫;

2、香气:馥郁持久,分别是兰花香、板栗香。尤以兰花香为上品;

3、滋味:鲜醇爽口,回味甘甜;

4、汤色:杏绿、清澈、明亮;

5、叶底:肥嫩、匀齐、成朵。

她不仅仅有饮用价值,而且还有药用价值、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假使有这份雅兴,不妨拿只长玻璃杯,温杯、置茶、冲泡……只见茶在杯中宕荡起伏,缓缓舒展,茶叶成形后忽而如过江之鲫直插杯底,忽而轻歌曼舞徐徐飘落。静心屏息细闻,一股清香悠然而出扑鼻而来,袅袅不绝。渐渐地,杯底就长满了朵朵新芽,翘首含苞玉立,犹如佳人成群隐隐燕语,又似群峰叠翠栩栩如生。整个就是一杯绿中即景。著名演员陈述曾拍案道:“海底森林!”

开化龙顶茶自1985年被评为全国名茶以来,至今开化龙顶茶共获得省、部级名茶证书、奖状和金杯有46个。1992年荣获首届中国农博会金奖。1997年在第三届中国农博会被认定为名牌产品。从1998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开始,连续四次蝉联“国际名茶”金奖。在韩国举办的国际名茶评比会上获金奖;在日本举办的国际名茶评比会获得了“日本大赏”。在“浙江十大名茶”评选中,以总得分第一名列总得分榜首。

三、历史渊源流长。

有记载的在明朝已列为贡品,据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县志记载“茶出金村者,品不在天池下”,“进贡芽茶四斤”。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茶叶开始出口。”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县志记载,芽茶进贡时“黄绢袋袱旗号篓”限时进贡。

在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开化龙顶茶的生产历史曾有过空白。解放后,在大力挖掘传统名茶的号召下,1959年4月科技人员登上海拔1193米高的大龙山顶,此山顶部有口水潭,称“龙潭”,常年流水不断,久旱不竭。在其间采制的名茶在当年日本青年茶叶代表团抵达杭州时参与会评,结果其香气滋味均超过日本“蒸青玉露”。1961年后名茶生产又遭夭折。1979年,再赴“龙潭”恢复试制,于1981年全面投产。

四、产业发展迅猛。

开化龙顶茶经近40余年的发展,如今已壮大成为该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首先,名茶采制技术日臻成熟,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其次,产量突飞猛进。从1979年恢复试制,到1981年正式投产,特别是近几年产量发展迅速,目前茶叶产业增加值约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1/6。再次,市场进一步拓展。在全国31个省(市)12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260家销售“窗口”,从1998年起批量出口欧盟,并建立了12家连锁店。

五、管理制度规范。

为加强管理,成立了开化龙顶名茶协会,负责品牌、商标、质量和包装物管理。实行统一品牌、商标、质量、包装管理;实施了国内第一个名茶系列省级地方标准;制订实施了《包装物管理办法》;在美、德、法、英、意、俄等17个《马德里条约》成员国和香港、台湾地区申请注册了国际商标;注册了原产地理标记。

六、实施名茶名牌战略。

从1997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将名茶产业作为“生态立县”战略的主导产业来抓,提出了实施名茶名牌战略。为了实施好这个战略,历届县领导都亲赴上海、杭州等地举办宣传促销活动,至今已坚持了七年。

七、实施“放心茶”工程。

大力实施了以创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和大力发展有机茶为载体的“放心茶”工程,建立了卫生质量预警预检体系,制订实施了《开化县有机茶、无公害茶叶“十五”发展规划》,已建立无公害茶园7万亩,到“十五”期末将建立无公害高标准茶园10万亩,年产无公害“放心”名茶1500吨。目前,开化县已被列入全国无公害茶叶基地示范先进县,开化龙顶茶已被认定为全国无公害绿色食品。

开化县-特色城镇

 

做好山水文章  彰显生态特色

 

 



全力打造浙皖赣三省边界山水园林城市

开化县位于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东北连淳安县,西南与江西省婺源县玉山县德兴县毗邻,北与安徽省休宁县交界,东南接常山县,是浙西连接赣东北、皖南的交通要道,古有“歙饶屏障”之称。2005年乡镇区划调整后,全县设9镇9乡共18个乡镇,有8个居委会和449个行政村,总人口34.28万。开化属中低山地区,县域总面积2236平方公里,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低山占土地面积的62%,坡度小于6度的平原和缓丘仅占11%,以林业用地为主。境内森林覆盖率79.6%,位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开化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城市规划建设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立足开化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发展,理清了开化城市发展的思路,确立了建设“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浙皖赣三省边界山水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启动并深入实施“城华对接”发展战略,落实“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工作要求,致力于做好山水文章,彰显生态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目前初步形成了以穿城而过的芹江为带的带型组团式城市,县城建成区面积8.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4.95万人,城市化率32.9%。

一、坚持特色建城,打造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浙皖赣三省边界山水园林城市

特色是城市的魅力之所在。在城市规划上,坚持从开化实际出发,不盲目求洋贪大,但求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借山用水、显山露水,不断丰富城市内涵,塑造更加鲜明的城市个性风貌。在城市建设中,根据城市各区块的功能和特点,积极地开展城市设计,把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精心塑造有开化特色的城市形象。

(一)在城市规划上求特色。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三驾马车。城市规划是龙头,没有规划就没有健康有序的建设和管理。随着开化“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的实施和区域发展环境的变化、城华对接一体化发展和行政区划调整对县域城镇体系的新要求,经市政府批准,2004年我县正式启动新一轮《开化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编工作。通过建立工作班子、落实编制单位,收集、整理、分析基础资料,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编制总体规划方案,并组织省内外专家多次进行评审论证和反复讨论修改,规划于近期通过了市政府的批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特色建城的思路,确立了开化建设特色城市的目标:即建设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浙皖赣三省交界山水园林城市。下一步,我县将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目标,深化细化规划,制定完善方案,精心组织实施,有序推进开化特色城市建设。

(二)在城市建设上求特色。我县的自然山水条件在周边城市中独树一帜,东面的凤凰山、金钱山,北面的钟山,城中的花山,形成城市背景和理想的生活空间,九曲芹江如飘洒玉带穿城而过,芹江两岸,青山环绕,城中西渠缓缓流淌。为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将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力求做好、做足山水文章,借山用水、显山露水,充分突显山水、生态特色,使芹江、西渠与金钱山、凤凰山、钟山、花山有机结合,营造一种亲山、近水的城市意象,塑造更加鲜明的城市个性风貌。

一是做大新城区。今后几年,我们将以规划引领城市发展与建设,全面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华对接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南拓北接,拓展城市空间,拉大城市框架。以工业园区、硅电子基地和华埠工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科学布点,全面建设十公里“产业走廊”。以森林博览园为节点,统一规划,大力开发有特色、有创意的旅游项目,高品位建设芹江两岸十公里“旅游长廊”。进一步加强城市细部设计,体现特色,显现个性,具体落实到对每一幢单体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处绿化的设计,以至每一个点、面、线、色的设计。近期,将进一步加快开中迁建工程建设进度,抓紧启动岙滩新区205道以南地块、岙滩新村建设、华埠江东新区、华民新区开发等项目的开发建设,形成开发气势,进

一步拉大城市框架。

二是做优旧城区。旧城区凝固着开化城市发展的历史,最能体现开化城市的历史风貌。旧城区改造关键在于从实际出发,制定改造提升计划,逐步改造不适应地段,完善各类功能性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严格按照《开化县城区改造规划》,积极探索和完善旧城改造机制,尽快启动城北农贸市场片区、城明池片区、电影院片区等地段的拆迁改造,逐步改造西渠,促进西渠和芹江相融。与此同时,将结合城市规划的实施和新区建设的推进,按照“统筹考虑,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思路,制定好今后一个时期城中村改造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实施城中村改造,着力抓好城市入口破旧建筑的拆迁改造,有计划地实施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的立面改造,提升城市品位。

 三是做精工业园区。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工业园区是开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的思路是既要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大平台,又要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形象。要按照现代化新城区的标准和要求,想方设法克服各类要素制约,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事关工业园区发展和城市品位的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内商贸、居住和亮化、绿化等配套工程,提升整体形象,完善各类功能,使生活在园区内的居民享受到各种便利的服务。

(三)在城市管理上求特色。坚持“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把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当前正开展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着力在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切实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继续深化城区卫生保洁“管扫分离”的运作模式,实行“一把扫帚扫到底”制度。在改善城市硬件设施、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城乡联动”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城市管理合力。进一步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强化文明教育,提高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加大规划监督执法力度,建立完善强有力的规划监督和处罚制度,对违反规划和标准的立即纠正,树立规划的权威性。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职能划分,明确规划建设、城管大队、交通、交警等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责,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城市管理作用,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开化城市品位和对外美誉度。

(四)在城市文化上求特色。城市文化是城市活的灵魂。我县在突显山水园林城市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城市建设与文化内涵的互动发展,按照“生态为本、绿色为基、文化为魂”的理念,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整合利用芹江、西渠、南湖、花山等个性资源,映衬“青山、碧水、蓝天、绿城”的最佳人居环境,展现“山水园林、人居胜地”的城市特色。着力以水凸显城市灵性,以山展示城市秀美,以绿提升城市品位,以文显露城市底蕴。以特色文化先进县“八大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整合资源,深挖内涵,着重发展钱江源文化,弘扬“开化龙顶”名茶文化、举重文化、根艺文化,集中力量建成包括根雕博览园、县文化艺术中心在内的一批文化设施。

二、立足城市发展,科学安排城市建设项目
特色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实际、讲求实效,合理安排、有序推进。要紧紧围绕建设“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浙皖赣三省边界山水园林城市”目标,按照 “一轴三片”城市总体布局和“中兴南拓北优”发展方向,把项目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及早谋划一批能促进城市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推进能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迫切需要的重点工程建设。

(一)想方设法推进一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的实施。在宏观调控趋紧的大背景下,由于建设资金短缺、土地控制无法动建、拆迁安置滞后等因素,总体上城市建设推进的难度加大。对此,要积极有为地应对调控,克服困难,尤其是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做好项目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积极推进岙滩新村建设、西入口综合改造、南湖中心区建设等一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二)及早谋划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功能性基础设施项目。根据城华对接一体化的要求,积极谋划一批共享度高的功能性项目。科学统筹城市建设交通道路,加快城区主要道路的改造建设,建设城华间快速通道;完善城市功能性设施,加快建设和完善城关、工业园区、华埠三个组团的基础设施,增强集聚带动功能,集聚产业,凝聚人气,提升品位。

(三)着力抓好一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的好坏事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将从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角度去考虑建设项目的安排,尤其是加强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一是抓好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完成城市供水工程建设,确保城市居民喝上放心水。二是充分利用地处钱塘江源头优势,积极向上争取钱塘江源头地区生态保护项目,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及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增强污染治理能力。三是科学安排绿化建设用地布局,通过植树造林、山体覆绿等途径,努力建设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重点加强玉屏山公园以及沿芹江、西渠和205国道的绿化工作,营造山青水秀的人居环境。

三、抓好项目招商,借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十一五”是开化“大投入、发展”时期,也将是开化城市规模扩张最快、投入资金最多、要素集聚最明显的时期,尤其是在国家严格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资金要素对城市建设制约更为明显。为此,要进一步强化借力发展理念,积极包装城市建设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将能够推向市场的尽量推向市场,加大城市项目招商力度,缓解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压力。

一是做好城市项目库建设。按照已确定的城市建设总体目标和要求,及早谋划城市建设项目,抓好项目储备库建设。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污水处理、城市供水、垃圾填埋、城市道路和旧城改造等五十余个城市建设项目储备库。下一步,要结合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建设项目库进行充实,力求建成拥有上百个项目的城市建设项目库。

二是做好城市项目包装工作。对项目库中的项目进行筛选,选出部分项目作为城市招商项目,并做好招商前的包装工作。2006年下半年,我县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编制完成了南湖景区、岙滩新区燃气管道、城市污水处理、城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三十多个项目建议书。在第四届“生态衢州”上海推介会上,共有10个项目参展,其中南湖景区等四个项目成功签约,在接轨上海市场、城市项目招商方面取得实效。

三是加大城市项目招商力度。进一步创新招商思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除积极成功完成“生态衢州”上海推介会城市项目招商活动任务外,进一步加强与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省内发达地区对接,开展城市项目建设招商,引进县外大企业来开化合作开发城市建设项目,力求取得更大的成效。

开化县-特色文化

 

开化区域优势独特。地处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源头,位于浙江西部边境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东北连淳安,东南接常山,西南与江西婺源、德兴、玉山相依,北与安徽休宁接壤,素有“歙饶屏障”之称。境内以森林山水为特色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县总面积2236.61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002年底总人口为34.28万人。

开化历史悠久。据1979年中村双溪口发掘的古遗址出土的石斧石刀、印纹陶片等佐证,距今约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开化境内定居、劳动、繁衍生息。北宋乾德四年(966),吴越王钱亻叔置开化场,“开化”一名由开源、崇化两乡各取一字而得。太平兴国六年(981),升场为县,隶属衢州

开化文化底蕴深厚。勤劳而淳朴的开化人民创作了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学,传承了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和民情风俗。同时,他们还创作了许多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和民间工艺等,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宋代理学家朱熹、吕祖谦等曾在包山书院讲学,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和优美动人的传说。自宋至清,开化共有进士214名,有著作存世者约80人。其中程俱、江少虞、吾衍、方豪等20余部(篇)作品被列入《四库全书》

境内徽、赣、闽南、客家等地风俗与当地的吴越习俗相互交融,徽语、闽南语与本地的吴语互为交汇,既独立又相互影响,地方风土人情丰富而多彩。乡村建筑以江南派系的徽式建筑为主,古朴自然,呈现别具一格的山乡风貌。沿江两岸分布着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如犀牛化石遗址、双溪口古文化遗址、霞山古村落、包山书院、灵山寺、锡赉庵、华严古刹等,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开化人民勤劳、勇敢,富有革命传统。南宋绍兴三年(1133),本县摩尼教徒余五婆率领农民起义。元代红巾军和清代太平军都在开化进行过活动。二战时期,开化是方志敏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是开婺休中心县委、浙皖特委和开化县委所在地。1935年7月至12月,闽浙赣省委机关也转到开化库坑一带活动。1938年春,一支红军游击队在陈毅率领下,在开化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二第三支队也先后途经本县并进行扩军。在革命历程中,红军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革命文化史料。

独特的地域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远的历史积淀,使开化县的文化内涵具有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是三大特色:钱江源头特色、三省边界特色和革命老区特色。

一、钱江源头文化

钱塘江旧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源出浙皖赣三省边境开化县境内的莲花尖。其源头马金溪由北向南纵贯开化县全境。钱江源头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纯朴的山地民风,孕育出了具有源头特色的森林山水文化、龙顶茶文化、绿色食品文化、根雕文化和举重文化。

1、森林山水文化

开化属浙西中山丘陵区,全境峰峦重叠,山岭连绵,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6座,保存有大面积的原始状态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素有“浙西林海”之称。全县森林面积覆盖率达79.2%,居全省首位。位于苏庄镇的古田山,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小区全县有17处。全县有维管束植物244科897属1991种;已知古树名木2996株,其中一级保护的有南方红豆杉;野生动物哺乳纲7目16科43种,鸟纲13目30科104种,其中一级保护的有黑麂、豹、云豹和白颈长尾雉等4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19种,有浙江“鸟的故乡”之美称。全县水域面积4253公顷,2002年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613立方米,总体水质保持在Ⅰ—Ⅱ类水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大片的原始森林,优美的生态山水环境,形成了开化特色鲜明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体系。

2、龙顶茶文化

 
开化龙顶



相传,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败走九江,军师刘伯温率残部退至浙江开化大龙山,觉得山上农民自制的茶叶好看、好喝又解乏,便将农民送的几斤茶叶献给驻扎在开化苏庄一带的朱元璋,朱元璋喝了连声叫绝,不但赐名“龙顶茶”,后来还被列为贡品。

龙顶茶叶以“干茶色绿、汤水清绿、叶底鲜绿”的“三绿”特征和香高味醇、久冲耐泡的特点而著称,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山中老纳”,是真正的绿色佳茗。近二十多年来,开化龙顶名茶以其优异的品质、独特的风格在国家和省级名茶评比中,共获得三十多个荣誉奖项。如农业部的“优质农产品”、林业部的“优质茶”、商业部的“全国名茶”、国家旅游局的“文化名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中华文化名茶金奖”等等。其产品俏销京、沪、宁等大中城市,远销港、澳、台地区和欧美许多国家。2000年,开化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龙顶名茶之乡”。
茶是当代最为理想的天然、营养、保健饮品。采茶、制茶、销茶已成为开化人民经济生活的一部份,泡茶、敬茶、品茶更成为人们显示素养、表示敬意、寄托感情的一种既深含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特征和风格的时尚和生活艺术。因茶而派生出的采茶歌、采茶舞茶艺、茶馆,无不体现出开化人民优秀的品质和文化素养。
除龙顶茶之外,开化还出产远近闻名的苦丁茶、杜仲茶、黄金茶。

3、绿色食品文化

开化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早在1929年西湖国际博览会上,开化香菇就获得一等奖,是当时开化县的主要出口产品。到20世纪80年代,开化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有8000多人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和销售,是浙江省最大的金针菇、黑木耳生产基地,年栽培食用菌总量达5000万袋(椴),其产品畅销全国20个省(市)100多个大中城市,远销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开化县相继被命名为“中国金针菇之乡”、“中国黑木耳之乡”。开化各类矿泉水、甘泉水、生态啤酒等以水为原料的绿色食品,已走进寻常百姓家,而且市场不断扩大,在周边各地都占有一定份额。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有何田清水鱼、开化青蛳、石蛙(鸡)、石斑鱼、蟠姜、山茶油、野葛粉、木糖醇、高山蔬菜、野菜等。其中蟠桃山特产蟠姜入选《中国医学大辞典》。种类繁多的绿色食品,催生出一家家绿色食品专营店、特色山货店,吸引着各方来客。

4、根雕文化

开化民间雕刻工艺历史悠久,是“中国根雕艺术之乡”。根雕艺术融书法、绘画、雕塑的某些内涵和表现手法,却又不同于这些艺术门类,别具一格。它依据各个不同的树根及其不同的材质、形态,经过根雕师匠心独运的创意、构思,蒸、泡、剥、锯,精雕细刻,化腐朽为神奇,使一些普普通通的木头疙瘩变成一个个千姿百态出神入化的艺术精品。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化根雕艺术产业迅猛发展,成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已逐渐形成钱江源头一种特色文化产业。
几年来,开化根雕有百余件作品在省内和全国获奖。反映革命战争年代各个时期重大战役和重要人物的大型组合根雕《峥嵘岁月》,在建党八十周年庆典之际,送嘉兴南湖党的“一大”革命纪念馆展出,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参观者。一尊二层楼高的古朴宏大、浑然天成的弥勒佛让国内外许多艺术界、新闻界、工商界人士倾慕不已,著名作家冰心女士曾亲题“根雕大佛”四字相赠。目前,全县已拥有数十家的根雕企业,有数千人从事根雕文化产业,有一支以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徐谷青为代表的根雕艺术创作队伍。年加工根艺作品三十余万件(套),产品畅销海内外,使自然资源优势变成了特色文化产业优势。

5、举重文化

开化民间早年就有练石担、举石锁、习拳弄棍的风习,有着广泛的群众举重运动基础。1986年开化县被浙江省体委确定为举重业余训练点。1997年被批准为“浙江省青少年举重训练基地”。2000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举重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十余年来,开化县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高水平举重人才,其中有两次荣获奥运会冠军的詹旭刚,有两超女子举重世界纪录的全国冠军李佳敏,有浙江省第一个超女子世界纪录的叶美珍,有打破亚洲纪录的詹晓林等。到2002年底止,有30余人次获全国少年举重比赛前6名,有29人110余人次在省级比赛中打破各年龄段纪录,有5人成为国家运动健将、15人达到了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朱云儿为国际举重一级裁判。

1996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编织冠军摇篮,建设举重之乡”的目标,1999年县政府划拨32.5亩土地用于“浙江省青少年举重训练基地”建设,先后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全国一流的县级举重馆(体育馆)。

开化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全县性举重比赛,也多次承办了市、省、国家级比赛。1989年承办了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并被评为“优秀赛区”。2002年成功承办全国男子举重冠军赛。

二、三省边界文化

开化因地理位置特殊,自唐至清先后有曹州(山东)、徽州、赣中、赣东、闽北、闽西、闽南和本省衢州、严州等外地居民迁入定居。1958年后,从新安江水库库区移居开化县5万多人,安置在17个乡镇,117个村。四面八方的迁徙者带来
了东西南北不同的文化,各放异彩。

1、饮食文化

 
气糕



风味小吃主要有“栗子粽”、“气糕”、“清明饣果”、“千层饣果”、“米面”、“糯米饣果”、“苞萝饣果”等。风味食品有冻米糖、薯枣、白糖条等。特色菜肴有酸辣椒、酱头辣椒、生姜辣椒片、苏庄炊粉、塘坞豆腐干、何田清水鱼、开化青蛳、石斑鱼、蛋羹、无刺黄背、黄牙丁滚豆腐、桃花鱼炒豆腐干等。节日饮食蕴涵丰富的文化。年三十,齐全,荤多素少,以庆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初一早餐食面条、年糕,以图吉利,往后是清明艾饣果,立夏鸡蛋、笋,端午粽子,七月半气糕,中秋节炊粉肉、炊粉老南瓜、炊粉芋头,重阳麻糍饣果  等。民间饮酒以“高梁烧”为主。糯米酒(俗称“霜白酒”)酿制亦较广泛。酒席上,筛酒须满杯,加酒得三巡。领先喝者须站起来举杯相邀,要慢饮缓喝,即使酒量很大也要故作谦让。酒席豁拳为数字拳,分戴帽子叫法和请子叫法,有“磨心”打通关和“输家出马”流水豁两种,不善豁者“雇长工”,豁六拳称“半年”,十二拳称“一年”。

2、居住文化

一般按宗族姓氏独设村庄聚住,也有多个姓氏合设一村庄聚住。聚住村庄多沿河(溪)而筑,聚坞而成,座向多取背山面水。村庄前植有樟树、红豆杉银杏枫树等,并建有土地庙,称浒口;村后为禁山,定有一大片树林;树庄四周一般都有八个风景点,有的还造有钟楼、牌楼、塔等标志性建筑。村庄内主人行道旁一般掘有水井,大户人家还在围墙内、天井中或厨房里掘水井,建筑风格以徽派为主,掺杂进闽西族居式和赣北板棚式建筑风格。
典型的徽派建筑,有马金老街和霞山古建筑群。结构多为二进,白墙黑瓦、马头翘角、错落有致。大门有门罩,门罩正檐上有砖雕鳌鱼,取祖业永固之意,门楼上砖雕精美,辅以花、鸟、鱼、兽、人物故事等壁画,青砖或青条石砌门柱、框,朴素古雅。民居多为三合院式,也有五合院式,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中间为厅堂,正厅中堂有堂名匾额、中堂画和对联,两侧为厢房,厅堂前面为“天井”,用于采光通风。房屋内花窗、窗棂的木雕图纹十分丰富,檐柱上和大梁上的牛腿、雀替雕刻精细,人物、山水、吉祥图案用圆雕或浮雕凸现,玲珑剔透。店铺建筑均为店面、作坊、居住三位一体。整个建筑群纵横交错,墙高巷深,立面雅致。

屋内陈设贫富有异。一般人家是中堂壁底摆一张供桌(亦称“长琴桌”、“书条桌”、“茶几”),桌上放花瓶、铜镜,取“平静”之意。堂前摆八仙桌,环以四条板凳或八条椅子。房间内摆雕花床(床摆向与屋梁平行)、衣柜、衣箱和梳妆桌等。

公用房有宗氏祠堂、堂屋、花厅、灵香堂(或称“仪园”)。祠堂供族人聚会、演戏、祭祀上供,堂屋为公众存放大型农具,花厅供人游乐、练武,灵香堂与人寄放灵柩。

道路均以石板、鹅卵石铺设,主道石板下设排水沟。桥梁有石拱桥和木桥两种。凉亭造在路中间的称“骑马凉亭”,造在田畈中的称“风雨亭”,外亭内庙的称“庙亭”。民间云:“铺路、建桥、造凉亭,行善积德做好事。”铺路、建桥、造凉亭多采取集资形式,也有善男信女独造的。落成时均要勒石纪事,录有资助者的姓氏、金额、投料、投工等,为路碑、桥碑、亭碑。碑首镌“流芳百世”、“名存千古”等。

3、语言文化

开化县位于吴语区和徽语区的交会地带,境内方言以属吴语的“开化话”为主,北部马金一带,说属徽语的马金话,“华埠官话”通行全县。境内还有许多零星方言,如淳安话、闽南话及边境一些村庄说的邻县方言。同一种话中又分出许多支系。据统计,全县共有340个姓氏,居住着汉族畲族苗族回族满族柯尔克孜族黎族鄂温克族等8个民族。多姓氏、多民族、多方言的生活共体,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的同化,形成了独特的开化“语言文化”。在许多地方出现“一乡不同语”、“一村不同语”,甚至“一家多语”、“一人多语”的奇特现象。

4、民间艺术

开化县民间艺术十分丰富,主要类别有: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文学和民间灯彩等。开化的民间歌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旋律简单,属吟诵式的山歌。如《太阳歌》、《九娘歌》、《长工歌》、《韭菜歌》、《当兵歌》等。基于开化方言的自然规律,听起来唱诵相济,以虚衬音,语调行腔十分口语化。民间器乐曲大多属浙西十番音乐体系。大致可分为群曲、文曲、清锣鼓三种形式。流传在杨林、桐村、苏庄、封家、音坑、底本、华埠一带。

元代延礻右年间,开化民间就开始跳“笑头和尚”舞。明代后,每逢元宵、中秋等节日,常跳竹马、舞龙、踩高跷、闹花灯等,近年来共整理发掘了开化46个具有山区特色的民间舞蹈。龙舞是开化县民间广为流行的民间舞蹈。传说朱元璋在苏庄镇毛坦坞口村休整时,当地百姓为他献了宝马,并在中秋佳节迎舞草龙。朱元璋非常高兴,认为这是龙位做天子的预兆。登基后,御敕当年舞草龙的毛坦坞口村为“富楼村”,并赐联“百世安居金溪富楼胜地,千年远脉越国传裔名家。”其他至今仍流传民间的舞蹈有:“笑头和尚”、竹马舞、花灯舞、“跳魁星”、“高跷竹马”、“种麦”等。民间流传戏曲剧种主要有目莲戏、三角戏、婺剧、木偶戏、徽戏、越剧。流传最早最广的是目莲戏。农村社戏一般在中秋节至清明前农事较闲期间演出,亦有各宗族姓氏特定的演出日期。如大溪边乡大溪边、东山两村定在农历五月十三日,墩上、墩下两村定在农历六月初六。

民间创作并广泛流传的口头文学,非常丰富,如《方豪的故事》、《褴褛先生》、《石人石马》、《朱元璋御敕富楼村》、《十八墩的传说》、《赵清献》、《老虎桥捉龙》等在民间广泛流传,还有许多民间谚语、歇后语、楹联等,也深入人心。

民间灯彩是本县城乡人民盛行的喜庆活动。每逢元宵佳节,人们张灯结彩闹花灯,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吉祥如意。常见的灯有板灯、鱼灯、马灯、八角灯、荷花灯、茶灯、十二生肖灯、狮象灯等。

5、民俗文化

开化“九山半水半分田”,森林资源十分丰富,贩买木头的人很多,木行开到杭州等地。农民耕田有水牛,晒稻用篾垫,加工靠水碓,并有“开排”、“开秧门”、“割青”等农事习俗。家中用具大多为木制品,也有篾制、陶制和铁制的。扇子用麦秆、棕叶等编制。常见的生活用具有脸盆、脚盆、浴盆、藏衣大柜、针线花篮、火笼、灯盏、竹烟筒、夜壶等。新娘出嫁坐花轿,新郎要雇吹鼓手“催亲”,行前,母女都要“哭嫁”,哭嫁有哭嫁词,女哭嫁称“思堂”,娘哭嫁叫“送女上轿”。传统上,男人穿“和尚衣”(大肩衣),扣子在右边腋下,夏穿长衫,冬穿长袍,套以短袄,女子穿连襟短衣,男女裤子均是大腰式裤。雨天下田地穿蓑衣、戴笠帽。鞋以园口布鞋为主,上山干活穿草鞋。帽子园顶,状同半瓜,人称“堂帽顶”,妇女帽子以绒线编织,配一黑纱布条以绾头发。民间节日风俗很多,如大年三十除夕夜要煮猪头、祭祖、打扫除,年夜晚上要守岁,正月里从初四到二十二多数村要过灯日,迎龙灯。生孩子、祝寿、丧葬、建房等都有一整套习俗。民间还有许多祀神庙会、迎神接佛、看风水送瘟神等活动,有迷信的东西,也有娱乐、集市的目的。

三、革命老区文化

开化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山多林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方志敏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闽浙皖赣根据地浙西的中心。以开化为中心先后发展到江山、常山、遂安、淳安、衢县、寿昌、昌化、于潜、孝丰等毗邻地区,革命活动坚持长达七年之久。这期间,开化共建立了党支部110个,发展党员513人,建立团支部31个,发展团员276人。全县英勇牺牲367人,其中党员58人,红军257人,地下工作者52人。1988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化被确定为“二战”时期革命老根据地县。

1、主要革命活动

1931年3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挺进浙西,奔袭战略要地华埠镇。同年9月,开化第一个支部——张湾油溪口党支部建立,标志着开化革命活动的开端。1932年4月16日,赣东北省委军委会主席邵式平、军长周建屏率红十军五千人,再次东进攻占华埠,为开化一区苏维埃的建立开创了局面。

1933年6月,中共开化特区委建立。同年9月,区游击队配合红十军两千多人,由军长王如痴率领,于17日拂晓首次攻占开化县城。

1935年1月,方志敏粟裕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转战折经开化时,由北向南纵贯整个县境,途经9个乡镇,并在大龙山、徐家村与敌进行了激战。同年5月中旬,开婺休中心县委在长虹乡库坑建立,后转移至何田乡福岭山,归闽浙赣省委和化婺德特委领导。

 1936年7月初,皖浙赣独立团由中共皖浙赣省委书记关英、团长熊刚、政委刘毓标率领,从皖南抵达何田福岭山、柴家一带,与邱老金、宋泉清部队会合,于8日凌晨再次攻克开化县城。同年8月13日,开婺休中心县委改为浙皖特委,并建立浙皖军分区。开化县委也于同月在福岭山成立,同时建立县苏维埃政府与浙赣独立营。

1938年春,陈毅率领的新四军一支队,经华埠过开化,原库坑区委书记邹奎圣等20多名红军战士及皖浙赣独立团余部,跟随陈毅奔赴皖南抗日前线,为民族的生存和人民的解放继续战斗。

华埠镇位于浙皖赣三省相接地的交通线上,是马金溪、池淮港、龙山港、马尪港的会合处,水陆交通方便,素有“四溪碧水入钱塘,山桥青石达赣皖”之说。“二战”时期,江西苏区先后开辟了由华埠经白沙关至德兴和由华埠经桐村至玉山的两条红色贸易线。华埠成了苏区贸易窗口,仅向苏区运送的食盐就有几百担。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华埠镇及沿线人民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49年3月,郑士魁、丁慈、许世乾等城工部党员在菖蒲夏川建立了开化游击队。不久,闽浙赣区党委(省委)城市工作部在江山县召开会议,宣布建立中共常开支部。开化的党组织和游击队在开展统战策反,打击国民党残余势力,迎接开化解放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革命旧址

中共浙皖特委旧址。位于何田乡柴家村福岭山。1936年8月13日,开(化)婺(源)休(宁)中心县委改为浙皖特委。旧址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座西朝东,徽派风格,总面积约90平方米。大门左侧门框墙上至今还留有当年红军标语的落款“红军政宣”墨迹。

中共开婺休中心县委旧址。位于长虹乡库坑村。1935年5月中旬在库坑村成立开(化)婺(源)休(宁)中心县委,后移至何田福岭山。由于形势所迫,7月底,中共闽浙赣省委秘密机关在库坑建立,历时5个月。旧址为二层结构建筑,座北朝南,总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

中共油溪口支部旧址。位于张湾乡油溪口村。1931年9月,开化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开化油溪口支部成立,傅家富任支部书记,支部隶属德兴县委领导。当年支部开展活动的房基尚存,平面约110平方米。

3、革命纪念物

开化革命烈士纪念碑。于1992年4月建成,座落在县城玉屏公园北侧山坡上,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纪念碑由碑坛、碑座和碑体三部分组成。碑坛为正七棱柱,碑座为两叠曲面三棱柱,表示开化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浙皖赣三省七县的中心。碑体高19.49米,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诞生。碑体正面镌刻着原中顾委委员、江西省委书记、省长方志纯亲笔题写的碑名“开化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座后面是县委、县政府敬立的碑文。
何田烈士纪念碑。位于何田乡中学内,1967年8月间,何田乡政府和当地群众为纪念二战时牺牲的七位红军战士而建,碑后为烈士墓。墓与碑用砖砌筑,外粉刷沙灰。碑身底座平面呈品字形,碑正中自上而下阳文隶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座两边各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诗句。

烈士墓。位于霞山乡政府院子后,由四座小墓呈一字形排列,用青石板、石条、鹅卵石砌筑。总阔5.65米,高3.30米。墓中分别埋着1949年—1951年间为革命光荣牺牲的10位烈士。

抗敌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华埠镇孔埠桥头。1938年7月为纪念“七·七”事变一周年而立,并建“七·七”亭一座。碑青石质无首座。高1.75米,宽0.9米,厚0.055米。碑阳刻“抗敌阵亡将士纪念碑”九字,碑阴刻捐款人姓名及捐款数额。亭曾毁,1985年重建。

4、革命英烈

赵礼生(1907—1937)。江西省贵溪县白田乡老屋赵家村人。民国18年(1929)投身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夏任开婺休中心县委书记,1936年4月当选为皖浙赣省委委员,8月任浙皖特委书记并兼任开化县委书记、县苏维埃主席。1937年10月被捕,冬至前后遇害于县城东郊。

邱老金(1894—1937)。长虹乡昔树林村后山人,1934年春,自发组织起农民武装。1935年4月,由赵礼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5月,任开婺休中心县委常委和游击队长,次年8月任浙皖特委常委、军分区司令员兼独立营营长。1937年6月为保护村民,落入敌手,后越狱出逃,途经中村乡石灰岭,又不幸被捕,12月7日,被害于县城东郊河滩。
张观喜(1897—1934)。张湾乡塘林村人。1931年参加革命,次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张家湾支部书记。1933年8月20日,出席闽浙赣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为主席团成员。次年6月,因叛徒出卖,在德兴县傅家村一茅棚内惨遭杀害。

余云凤(1917—1936)。何田乡何家村人,1935年2月参加开婺休中心县委地方工作。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第一区妇女主任。次年8月负责开化县苏维埃政府妇女工作,9月下旬,不幸被捕。10月被害,年仅19岁。
傅家富(1903—1949)。张湾乡油溪口人。1931年春参加革命,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开化县第一个党支部——油溪口支部书记。1933年3月23日,出席闽浙赣省苏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并当选省苏执行委员。1935年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定居江西省德兴县李宅。1949年4月病故。

程石根(1894—1984)。杨林镇下庄店前村人。192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下旬担任开化一区苏维埃主席。同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春,因战事失利部队被冲散,程独身一人隐姓埋名,落脚在桐村镇黄柏坑做长工。1936年冬,国民党大举清乡,被指控为“赤色嫌疑分子”而入狱,惨遭酷刑,但不露真情,后释放。从此,以油漆业为生,直至逝世。

张春娜(1908—1948)。开化县霞山乡石川村人。1934年春从江西苏区回乡组建农民游击队,任游击队队长。1935年春,会集失散红军刘智先部,壮大游击队武装,同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5月,中共休宁县委成立,任军事部长。同年7月8日,率休宁县游击队配合红军独立团攻克开化县城。年底,由于国民党军“清剿”,所率游击队被打散,后隐姓埋名流落休宁小号,1948年病逝。

指导思想

开化特色文化先进县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以提高人民素质为根本出发点,在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基础上,以钱江源头特色文化为主线,以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把开化建设成为钱江源头生态名城、特色文化先进县。

建设特色文化先进县,总体上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1、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从开化的实际出发,立足特色,以人为本,古为今用,体现先进、文明和时代精神。

2、与生态经济相一致的原则。反映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做到生态经济和特色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与市场机制相衔接的原则。通过机构体制的改革、市场化的运作、产业化的发展、多元化的投入来繁荣文化事业。

4、与城市建设相协调的原则。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文化设施配套建设,使城市建设充分渗入文化内涵。

5、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原则。把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到美丽的自然景观中,使人文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6、与民俗民风相统一的原则。挖掘和承扬民间文化精华,充分体现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

7、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符后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积极保护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8、与大规划建设相配套的原则。建设特色文化先进县要与文化大省建设、开化生态县建设相配套。

二、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2003——2007年,总体目标是创建一个具有开化特色文化内涵山水园林城市,特色文化先进县建设有突破性进展。三个文化区、两条文化带、三条文化长廊基本构架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2008——2020年,总体目标是初步建成特色文化先进县。三个文化区功能不断完善,三条文化长廊基本建成。

三、总体布局

1、县城:

三个文化区
——城北文化教育区
——城中文化休闲区
——城南文化活动区

两条文化带

——江滨绿色景观带
——西渠步行文化街

2、县域:
三条文化长廊
城关(生态名城)——马金(古镇)——霞山(古村落)——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
城关(生态名城)——张湾(革命旧址)——苏庄(民间艺术)——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城关(生态名城)——华埠(古商埠)——青阳(唐宋古道——南华山(国际度假村)

特色文化建设主要任务

根据开化县特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其建设任务为围绕三大特色文化框架,着重于“一个名城、五大区域、七大基地、四大文化工程、百个特色文化村”建设。在钱江源头文化建设方面,要以森林山水文化建设为主,按照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建设原则,以保护为前提、改革为动力,全面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大力发展生物资源,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教宣传,以科技为依托,努力探索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途径,走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用大约12年左右的时间,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严格保护珍稀动植物,做好异地保存,将开化培育成珍稀濒危动植物繁育基地县,不断扩大其种群数量。严格遵守古树就地保护的原则,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研究古树的年龄测定和复壮技术,促使古树名木“青春长驻”、“返老还童”。加强龙顶茶和绿色食品文化建设,致力于山溪水产的开发与保护以及高山蔬菜、野菜的开发利用。扩展根艺园场地,发展举重训练基地,让中国根雕之乡和举重之乡响誉全国、走向世界。将开化生态特色旅游融入大格局的华东旅游线,使其能为开化的经济建设服务。在三省边界文化建设方面,要进一步搜集、研制、开发开化风味小吃、风味食品,加大对“开化十大特色名菜”的宣传力度,打响传统名菜系列品牌;充分利用开化境内资源,保护、抢修好“马金老街”、“霞山古建筑群”等有价值的古建筑,抓好县城步行文化街仿古建筑的建设开发,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舒适、健康、安全的人居环境;建立特种语言民俗村,吸收多种语言创作方言特色文艺作品,将“一乡不同语”、“一村不同语”的奇特现象结合到生态旅游上来,为旅游经济发展服务。加强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继续办好浙皖赣“三边艺术节”,使之成为边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从而促进边界群众文化的繁荣。在革命老区文化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老区文化史料的研究,加强对革命旧址、革命纪念物的修缮和保护,建立革命历史纪念馆或在博物馆中设立革命历史陈列室(厅),完成《开化革命英烈传》的撰写、编纂、出版任务,通过开辟红色旅游线,让党员干部、青少年缅怀革命烈士,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到2015年把开化建设成为钱江源头生态名城,全面实现特色文化先进县战略目标。

一、现代生态名城建设

根据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战略,按照建设特色文化先进县的要求进行城市建设规划,确定开化县城市性质为生态山水园林城市。鉴于县城现有的文化设施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规划将其分为三个文化区、两条文化带,即城北文化教育区、城中文化休闲区、城南文化活动区、江滨绿色景观带和西渠步行文化街。

城北文化教育区。包括龙潭公园、钟山、图书馆、蟠桃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开化中学、外国语学校、北门小学、县人民医院、中医院、计生指导站、康复中心、科技活动中心、林科所、电视节目中心、广播节目中心。其功能主要是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广电等为特征,其作用是普及群众文化,实施道德教育,陶冶人民思想情操,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

城中文化休闲区。包括荷花文化广场、花山接待中心、玉屏公园、会展中心(影剧院)、档案馆,为接待、娱乐、休闲为主的副文化中心。其中荷花文化广场、玉屏公园是主要的人口聚集地,是旅游、健身、休憩的良好场所。前者规模为30000平方米,后者为90公顷。

城南文化活动区。包括体育文化公园、南湖文化娱乐中心、青少年宫、老年文化宫(康乐园)、博物馆园、凤凰塔、灵山寺、文化馆、根艺园、实验小学、儿童公园、城南医院,为县域主文化中心。集中体现开化县古建筑、现代建筑、园林根雕艺术、举重之乡的文化韵味。

江滨绿色景观带。以芹江为主轴,沿江两岸建成绿色景观带。西岸沿江一侧绿化带种栽草坪、花卉、乔灌木,铺设源头青石,竖立文化墙,配上雕塑,展示开化历史名人,珍禽异兽、古树名木、名牌产品等,宣传开化文化成果。东侧沿江保留原有大乔木的基础上,建设一条江滨绿带与西岸景观遥相呼应,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文化公园,成为休闲、健身、游览的又一胜地。

西渠步行文化街。西渠为古八景之一,是县城一大特色。规划将其改建成一条传统与现代相融合,购物、赏景、休闲为一体,水、路、桥相和谐的步行文化街。

开化县-五大文化区域建设

 


1、钱江源头自然风光区

钱江源头位于浙、皖、赣三省交界处,这里风景旅游资源丰富,素有“浙西林海”之称。1999年经林业部批准设置了面积45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森林公园,2001年3月,省政府批准设立“钱江源风景名胜区”。钱江源风景名胜区分为莲花塘、卓马坑、莲花溪、枫楼、水湖五个景区。风景区景观由探源、览松、戏溪、观瀑、游湖等五大主题景观特征构成,是开展科考教育、休闲度假和探源寻幽、观光游览等活动的理想之地。

主要建设任务:

(1)建立健全风景区管理机构,培养技术干部和一批优秀的导游人员,根据风景区总体规划和风景区有关法规条例,全面开展管理和规划实施工作。对已建成的重点景点,努力提升文化品味,对一般景点进行调整充实。

(2)对风景区内的所有资源和水体及生态环境进行全面保护,重点抢救和整治濒危的景植物。

(3)对风景区用地和建设项目进行控制和管理,在现有莲花塘景区和枫楼景区开发基础上,近期重点进行道路、水电、通讯、植被、环境保护及旅游接待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补充完善景点建设并开发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好的旅游项目,使钱江源风景区初具接待规模,与浙、皖、赣旅游大网络全面接轨,进入全国旅游信息网络,扩大知名度。

(4)对风景区内的山林进行全面抚育,部分地段进行封山育林,景区内205国道两侧,特别是西坑口至里秧田游览主干道两侧进行“绿色长廊”建设,对莲花溪进行梯级水体保护与开发,使其成为钱江源风景区内终年水质清优、溪水潺潺、水体优美的景观水脉。

2、马金、霞山古建筑文化区

马金镇地处黄山和千岛湖的交汇点,马金溪穿境而过,205国道和黄衢南高速公路贯通全镇,交通发达,通讯便捷,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商品集散地。马金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设镇,境内居民姓氏繁杂,民风民俗丰富多样。语言为属徽语的马金话,建筑也多为徽派风格。现存的马金老街始建于唐代,坐落在镇中心,呈南北走向,约有1000米长。老街的店铺、民居保留着明清和民国初年的徽派砖木结构建筑风格,白墙黛瓦,马头翘角,错落有致,连绵成片。境内还有“三教”圣地天童山、朱熹讲过学的“包山书院”等一批名胜古迹。与马金相邻的霞山乡,有江南古村落文化明珠的称谓。全乡共有明清(包括民国初年)民居建筑400余幢,属江南建筑派系的徽式建筑,其中有县级文保单位6处,基本集中在上田、下田、石柱和石川等村。除了拥有数量众多的古民居外,还有古钟楼1座、古庙8座、祠堂12座、古浮桥6座、风景点15处。风光秀丽、民风古淳。逢年过节,迎龙灯、舞草龙、踩高跷、骑竹马的风俗传留至今。

主要建设任务:马金以马金老街修复为主,在下街路口(规划中心广场的北端)建造一座马金老街牌坊,在原文昌阁旧址重建文昌阁。对老街现核心保护区即下街段约320米长36幢及上街段约280米长28幢的古店铺、民居进行局部修复。在老街现建设控制区内分期分批进行拆建、仿旧抢修。整个老街区铺设石板路面,使之成为古韵浓厚的步行旅游购物街。按原有规格重建包山书院,塑朱熹像,修胡氏夫人墓,建立陈列馆和绿化配套设施。对天童山的寺庙、道观等进行统一管理,逐个修整。复建七里垅文塔。同时,在马金老街两侧悬挂花灯,使之更具有古镇韵味,成为一个既能集聚客商在此经商办企业,又能对游客增加买点的文化旅游新城镇。

霞山突出古民居相对集中的上田、下田两个点,集中精力保护、抢修古民居建筑群具有代表性的县文保单位,如爱敬堂、汪氏宗祠、永锡堂、古钟楼的修复以及郑松如故居和霞山农耕陈列室的建立。其他乡、镇的零星古民居可异地搬迁霞山,进行集中保护。修复从下田石幢岭至石柱祝家渡十华里古官道,结合古官道两边人文景观及自然风光的开发,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道路,抓好退耕还林,优化205国道两侧的生态环境,使之更具绿色走廊的特色。大力发掘历史文化遗产,广泛搜集民间故事、民俗传统,积极申报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制定相关保护措施,协调各相关部门搞好配套工程与项目开发,加大力度发展集镇建设,着力于提升古民居文化旅游的品位,使其真正成为浙西乃至江南的一颗古村落文化的明珠。

3、苏庄民间艺术展示区

 
跳马灯



苏庄镇地处县城西60公里,与江西省婺源县毗邻,形成于唐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率部在此安营扎寨。二战时期是方志敏、粟裕红十军的革命根据地。特殊的地域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蕴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艺术。苏庄镇至今还沿习着古朴典雅、乡土气息浓郁的“草龙”、“鱼灯”、“花灯”、“跳马灯”等艺术活动,民乐队、坐唱班、业余剧团、民间武术队等常年活动在村庄、巷弄。富户村草龙曾多次赴县、市、省进行展演,得到观众的普遍赞誉,曾荣获浙江省“优秀节目表演奖”、衢州市“金奖”和“银龙奖”。

4、华埠商埠文化区

华埠镇距县城南18公里,是开化的南大门。陆路205国道、17省道纵横贯穿,水路直达杭州。马金溪、池淮港、龙山港、马尪港交汇于此,自古有“三水环半岛,一江通钱塘”之说。古往今来,皆为浙、皖、赣交通咽喉要道和贸易集散中心地。南宋迁都临安,官盐经华埠向皖赣辐射销售,皖赣朝廷贡品也经华埠运往都城。明末清初,皖、赣、闽等地商人纷纷涌到华埠经商,各种商店越开越多,各地同乡会也应运而生,仅华埠前街就有商店250多家,会馆、茶馆近二十家。马金溪两岸和龙山、池淮二溪出口处停满了大小船只和木排竹筏,具有一定规模的码头有十多个。因此,华埠镇素有“钱江源头第一埠”之称,被誉为“浙西小上海”。据查证,华埠历史上共有三次人口大迁入,最多一次是宋末元初,中原百姓纷纷南逃,不少人举族迁徙华埠避难。现有人口90%以上从外地迁入,吴越文化、徽州文化、赣文化、闽文化、鲁文化等多种文化在此相汇交融,共放光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埠文化风格。

5、南华山国际度假村

南华山位于杨林镇,这里保存着大片完整的原始、半原始次生林带,总面积5158公顷。生物物种繁多,保护级种类多,已获准建立浙江省森林采种基地。这里还是方志敏红军的游击区,红军营地、红军战壕还依稀可见,山中至今仍可寻到红军用过的石臼、石灶。目前虽未旅游开发,但慕名前来参观、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在华东和南方地区已有较高知名度。

开化县-四大文化工程建设

 

1、文化资源抢救保护

(1)恢复兴建天童寺、凤凰塔、灵山寺、包山书院、华埠老茶馆、华埠古埠头等一批名胜古迹;建设马金老街、霞山古建筑群、苏庄民间艺术之乡、旭日至严村唐宋古道、何田古鱼塘等一批文化区保护工程;加强对浙皖特委旧址、开婺休中心县委旧址、“七·七”亭、双溪桥、十八洞石刻、双溪口遗址、大宗伯第、永言堂、田畈钟楼、鸣凤堂、狮山石刻、余氏祠堂、爱日堂、石像牲、方永同公祠、杨氏节孝坊、詹氏坊、胡氏节孝坊等文保单位的维修和管理。

(2)加强对龙顶茶艺、苏庄草龙、徐塘狮舞、目莲戏、长虹布龙、马金板龙、霞山高跷竹马、底本桔龙等民间艺术的发掘抢救;出版《开化历代名人文集》、《开化历代名人诗词集》、《开化县文艺作品精选》、《开化县革命文化史料汇编》、《开化民主革命专题集》、《开化革命英烈传》、《开化民歌集》、《开化民间舞蹈集》、《开化民间传说集》、《开化历代碑文》、《开化宗谱文化》等一批书籍;

2、文化设施建设

(1)、根据县城三个文化区、两条文化带的布局,建设南湖主文化中心、城中副文化中心、江滨文化公园、西渠文化步行街、岙滩文化广场、青少年宫(迁建)、老年文化宫、儿童公园、根艺园、会展中心、体育文化中心、博物馆、档案馆、革命纪念馆、康复中心、科技馆(科技活动中心)等工程。

(2)、根据县城至钱江源、县城至古田山、县城至南华山三条文化长廊的走向,建设各乡镇东海明珠、金走廊工程及生态文化旅游休闲项目。

3、文艺创作的繁荣

充分利用七大文化基地的优势,邀请文学创作、音乐舞蹈、书画、摄影等文学艺术名家到开化深入生活,创作出以开化历史为题材、以开化山水为背景的作品。
鼓励开化文学艺术工作者发挥自身特长,创作出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开化人自己的文学艺术精品。

4、文化队伍建设

运用合理的用人机制,建立一支业务精、素质高、能吃苦耐劳、热爱文化事业的文化工作队伍;培养一批专业文艺人才,引进高精尖文化人才,对高层次文艺人才实行特殊政策,使之能多出作品、出好作品;重视青少年文艺队伍的培养,使我们的文化事业后继有人;要特别注意培养和引进文化经营人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开化县-百个特色文化村建设

 

在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和特色文化先进县”的目标之后,各地通过发掘、包装,涌现出一大批特色文化村,分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11个类型,总数在一百个村左右,占全县行政村的22%。这些村分布广、特色明,是建设特色文化先进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建设任务:

1、创建一百个特色文化村,由县委、县政府予以命名、表彰,按照特色文化村创建标准,不断提升特色文化村的品位。

2、坚持一村一品,注重特色,强调代表性。

3、在两条文化长廊和五个文化区域内的特色文化村,所在乡镇应给予重点扶持,保证文化长廊和文化区建设顺利实施。

4、在发掘和保护的同时,注重开发利用,使特色文化村成为文化、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并起到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

开化县-特色旅游

 

 

钱江源---“中国亚马逊雨林”

开化县地处钱塘江源头,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205国道和即将新建的黄衢南、杭新景两条高速穿境而过。辖18个乡镇、449个行政村、总人口34万、县域总面积2236平方公里。北接著名风景区黄山、东连千岛湖、西依三清山,境内森林覆盖率80.4%,是浙、赣、皖旅游“金三角”,华东旅游网络的重要结点。
开化生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境内景色迷人,古迹众多,风情独特。钱江源省级风景名胜区有莲花塘、莲花溪、天子湖、枫楼坑、三省界碑、大峡谷飞瀑、千亩黄山奇松等旅游景点及人文景观40余处,是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瑰宝。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着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生物繁衍的理想场所,是避暑休闲的旅游胜地。芹江风景区有中国根雕博览园、灵山寺、南湖岛、岙滩新区等旅游景点及人文景观30多处;南华山与三清山遥相呼应堪称镶嵌在浙赣边境17省道华白线上的一颗绿色明珠。还有霞山古民居、张湾圣潭沟风景区等。开化名优特产资源丰富,旅游商品众多。目前已经开放的工艺品、绿色食品、木竹制品等旅游产品50多种。开化龙顶、根雕是开化旅游商品的奇葩。
开化是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龙顶名茶之乡、中国根雕艺术之乡、全国高水平举重人才培育基地、奥运举重冠军占旭刚的故乡。

“一片青山绿水,一茶飘香四海、一刀雕出乾坤、一硅飞向蓝天、一举享誉世界”正是开化的真实写照。

开化县-中国根雕之乡

 



山水灵秀境、诗画钱江源,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毗邻黄山、千岛湖、三清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根雕大师的奇思妙想的杰作,是天趣美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本园集世界之最的巨型根雕五百罗汉,根艺精品、盆景奇石、枯树名木林为一体,独具园林特色的文化艺术工程。主要有福门祥光、云湖禅心、青梅园、集趣斋、醉根谭、戏根坊、仙翁听曲、石井秋月、龙顶探春、翠鸟鸣秀、龙卧开阳、中国根雕佛国、中国根雕博物馆、醉根文化休闲度假村和浙江省生态环保教育示范基地《百木同春》等十多个景点,是“天人合一”的生态公园。在亲近和谐与自然,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恢宏大气的根雕巨作,如一颗"绿色明珠",在钱塘江源头冉冉升起,被誉为天下奇园。

福门祥光:由奇石、八卦图以及门雕塑、茶文化雕塑、根文化雕塑组成,是整个景区的主入口,巨型雕塑作品是由徐谷青大师按照根艺作品《世纪门》创作,另外两组雕塑分别体现了茶文化和根文化的内涵,中间的八卦图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灵秀中充满浑厚,把气势磅礴的环境贯穿成一个整体,而门的哲理,使人回味、思索,预示着福气、财气、运气,门里门外,晨夕之间,祥光普照,美不胜收。

云湖禅心:湖在山簏,早晨云雾缭绕,有如蓬莱仙境,一帘飞瀑,宁静中凭添几声喧哗,游鱼悠闲自得,远观景,近闻声,另有一番心境,湖中小岛,尤如佛之禅心,与醉心亭遥遥相望,却是修心养性的好去处,

百木同春:这些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枯树名木,尤如充满悲壮色彩的雕塑群,有的见证一个事件,有的见证一个时代,有的甚至见证一个王朝的兴衰,见证着人类与大自然的循环往复,经过艺术创作使这些宝贵财富得以延续,成为图文并茂的生态警示牌!已是浙江省首批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示范基地

青梅园:园名取自徐谷青的“青”字和他老家梅林的“梅”字,青梅园依山而建,叠山理水,亭台楼阁间尽显大自然的旖旖风光,充满人文情趣。盆景造型,博采众家之长,将各派风格融入到自然的创意中,有小桥流水田舍人家的水旱盆景,有浓缩华山天险的附石盆景,有春意盎然的深山古寺、大自然的千奇百怪,浓缩在方寸间,江山胜景,一览无余。

中国根雕博物馆,是展示中国根艺美术悠久历史文化的专业博物馆,收藏有根艺文物,根艺历史文献,根艺研究成果,根艺美术评论,全国各地根艺大师代表作,根艺制作工艺流程展示和醉根文化的展示,尤如一部根艺美术的四库全书,在欣赏传统艺术,感受历史文化的同时,丰富知识提高修养。
集趣斋:“根雕呈百态文章别具,艺刀奏千秋化境超然”, 正如程少凡先生所题,徐谷青的作品风格独特、选材奇绝、创作精巧,而且题材广、立意深,渗透着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回归自然的天趣美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在这神奇的世界里你可以放飞心情,可以阅读古今,可以飞跃时空,不仅给人以生命的复现,艺术的熏陶,亦给你以哲理性思考。

 醉根谭: 这是进行根艺美术创作和研究,以及名人雅士谈艺论道之处,它的主人徐谷青,号醉根,1966年出生于开化梅岭山脚,师从根艺泰斗胡仁甫先生,深悟美学真缔和根艺创作的精髓。曾先后在中国美院、北京北海公园、台北市、马来西亚等地区举办个展,声名远播,德艺双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民间艺术家,现任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主席。

罗汉堂:这里主要陈列巨型根艺五百罗汉。作者利用千年以上充满神灵色彩的巨型枯树名木根桩,巧夺天工,施以局部刀笔,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尊罗汉特点捕捉到位,各种饰品似像非像,神韵天成。在传统的雕刻技法中融汇了现代艺术的创新理念,使罗汉系列情表于外,意韵其中,典雅且通俗。而且各尊罗汉之间彼此互望传情,尤如根雕佛国,气势恢弘,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根雕艺术和佛教文化的完美结合,其中最大的7.5吨,最小的1.5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套五百罗汉根艺造像。

醉根艺品展销厅: 传播醉根文化的一个窗口,展出的“醉根”品牌的根雕艺品二百余种,,涉及家居装饰、工艺礼品以及收藏等领域,是目前国内第一个根艺注册品牌,已被认定为浙江省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保护名品,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品,醉根艺品有限公司也先后成为衢州市农业龙头企业、浙江省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浙江省民间文艺家采风基地,独特的企业文化,高雅的艺术作品,将让你把自然带回家!

开化县-中国金针菇之乡

 



浙江省开化县华埠镇沿封家而行,两边村庄林立的楼房里到处都摆放着正待外运的金针菇菌袋,菇农们都在忙着外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食用菌生产是开化县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柱产业之一。年初以来,各职能部门和服务单位强服务、扩基、抓落实,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导和推动,全县生产总量达到1.15亿袋,生产的农户达到4900多户,使该县的食用菌产业再创历史新高。其中,金针菇8500多万袋,黑木耳2000余万袋,香菇、秀珍菇等食用菌1000多万袋。

生产总量比上年同比增长12%左右。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食用菌在生产总量扩大的同时,生产质量也持续提高。在9月下旬和10月上旬的金针菇生产季节,遇到了持续的晴热高温天气,对生产极为不利,广大菇农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行标准化操作,科学配方,严格把好灭菌、接种、养菌等各道工序,生产成品率仍高达98.5%以上。今年,该县食用菌示范园区建设也有所突破,品种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以毛家的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为中心,辐射带动了王家、下星口等以栽培秀珍菇、姬菇等新品种为主的标准化、集约化的示范园区建设,年栽培秀珍菇、姬菇等新品种500多万袋,实现了食用菌的周年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