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读《元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0:28:51
题:再读《元史》

距离上一次从头到尾读一遍《元史》,已经有15年了,虽然这15年来,我也经常读一读《元史》,
但只是随意的找一点读读,没有从头到尾读,这次,我在学习计算机的间隙,又仔细读了一遍。
还是有一些收获。




第一、限时模拟训练和考试
从本质上,中国的高考(中考、考研),与战争的差别几乎没有。
唯一的差别就是,考试失败了,可以接着考;打仗打败,脑袋可能就没了。
在其他方面,几乎没差别。
成吉思汗是打出来的,而且不停地打。
学习也要考试,考试越多,经验越多,越能成功。
当然,打仗能打赢才打,明知打不赢,就别打了。
学习到了某个阶段,你感觉掌握得差不多了,就要参加考试。
一个月一大考,一周一小考。
有的课程,象数学,可以三天一考。
如果学校没有得考,自己在家考。




第二、计谋
中国人对“计谋”,有很深的迷信,好象只要有计谋,就天下无敌了。
到书店里看,就有数不清的“做官之道”、“创业谋略”,一本《三国》就弄出无数个版本。
学生学习,极端迷信“解题方法”,好象有了好的解题方法,就能考第一了。
老师也因能讲出难题而洋洋自得。
看看成吉思汗打仗,有什么计谋?没有,就是打!不停地打,直到彻底消灭敌人!




第三、策略
对于军队的最高领导,指挥能力是最重要的。再好的将领、再好的士兵、再好的装备,皇帝(领袖)不行,都白搭。
与成吉思汗对抗的皇帝,大都是无能之辈(至少没有盖世英雄,花模子国的皇帝曾经很强,但到成吉思汗要打他时,已经腐败了),这也成就了成吉思汗的威名。
成吉思汗的直觉很强,发现某个皇帝不行,他就打,皇帝厉害,他就不打了,等待以后打。
如果成吉思汗跟李世民在一个时代,成吉思汗就不会去打李世民。
当然,到了成吉思汗的后期,在这个地球上已经根本没有对手了,他想打谁就打谁了。
学习也是这样,必须要有自己的策略(或学习计划),按自己的策略学习,不要跟着别人走。
盲目跟着老师走,很难学好的。
但自己的策略也要随时调整。
最近中国足球队跟哈萨克争亚洲杯,只要打平就能出线,果然,如我所料,中国队不敢打了,连犯规都不敢了。
球场上的情况千变万化,要随机应变,拼命打,哪能按照教练的规定打?结果输了两个球,中国队急了。
还有几分钟就要结束,这时,开始拼命了。已经输两个球了,在如此短时间内,是绝不可能赢回来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
结果反而去拼命,做无谓的牺牲。
中国足球队的身上,最能体现中国人的弱点。





第四、狠劲
有些学生喜欢问我什么是“狠劲”?
“狠劲”无所不在!
别人说你学习不行,你偏要考北大清华,这就是“狠劲”。
走路累了,不想走,咬牙又走了很久,这就是“狠劲”。
决定今天看完物理课本,可是看到凌晨一点,就不想看了,还找个理由“明天还要上课呢”,这能产生狠劲么?
去年冬天我带几个人去做宣传,我一天半没吃东西了,我还仅穿短袖,腹部的汗水都冻成冰块了,可是我的几个工作人员也吃饭了,也穿了大衣,就是跟我说他们不想干了。
我说给他们加工资,他们说给多少钱也不干了。不干就不干吧,结果到了晚上,我看见他们几个在讨论如何创业赚大钱。这点苦都吃不了,还想赚大钱?我看很难。
成吉思汗说要打仗就打,说要攻城就攻城,一天攻不下来,就十天,十天不行就一百天。
(成吉思汗)把敌人打败了,还继续追,直到天崖海角,也要把敌人彻底消灭。




第五、逃跑
明知打不过,就别打了,赶紧逃跑吧。成吉思汗时代,有些人明明知道打不过成吉思汗,还非要打,结果被成吉思汗消灭了。
一些学生,特别在意考试成绩。
其实,如果你这一段时期没有学好,你去参加考试是没有太多意义的,而为了这次考试,花几周甚至几个月时间去“复习”,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我给一些学生指定了学习计划,学生不按照我说的做,不是不想听我的,而是觉得自己能把这次考试弄好。
本来,如果用一个月时间,如果在家集中力量攻一门课程,例如如数学,就可以重大突破,数学这门课程在一个月内就拿下了。
这样,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马上就充裕了。但他不干,非要“认真、全面复习,把这次考试考好”。
结果呢,哪一门课程也没有考好,白白浪费一个月时间。还把自己弄的很沮丧,“自信心又受到打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