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庆大典观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1:55:10

中国国庆大典观感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加藤嘉一 2009-10-02

选择字号: 大 中 小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祝贺新中国六十华诞。上午的升旗仪式、胡锦涛检阅与讲话、大阅兵、群众游行以及晚上的联欢晚会和焰火大会,我都曾申请过到现场参加,但被拒绝了。我在电视上看到,蓝天白云,各项活动圆满进行。中国共产党每逢重大时刻都能迎来好天气,组织严密,毫无差池。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

坦率说,没什么新鲜感,只有熟悉感。除了在阅兵中解放军展现的那些新兵器,胡主席的讲话也好,群众游行上的标语也罢,我都曾接触过。在广场上看到的:“听党指挥”、“忠诚于党”、“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等等,听得、看得已经熟悉了。对我来说,观看60周年国庆就等于上了一堂课,重新捋了那些思想一遍。为的是更加深刻、扎实地了解中国。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其顺序和提法揭示了新中国与共产党的关系。在游行队伍中看到四位领导人的照片,听到其政治方略之录音,我想到的是权威主义和社会现代化及个人崇拜和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到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领导在欢乐中相互沟通,在天安门广场里的民众亲眼看到领导人后兴高采烈,带着笑容给予欢呼的场合,我想到的是政治正当性与公民社会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胡锦涛在重要讲话中提出:“新中国60年发展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无限美好”。这段话给出了切实的信号。是中共领导人对过去的总结,对现状的认知及对未来的展望。中共对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充满自豪,对即将面临的下一个60年,充满信心。中共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如今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此以后,迈向中级,甚至高级。无论政治合法性遭到多难的挫折,经济发展陷入多深的低迷,文明社会面临多重的困难,中国共产党的统治和执政一成不变,除非发生无序或失控。

令人欣慰的是,中央电视台把具有纪念意义的国庆特别节目以联合国制定的6种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及汉语进行了直播,全球330多家电视台使用了其画面。这一举措明显体现了中共奉行“国际接轨”的决心。

令人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的中国公民无法直接参与国庆活动。即使是北京居民,只有提前被指定的人员才能有参与权,剩下只能通过电视间接参与。这样那样的管制措施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牺牲和不便。当然,这也很正常,所有人都参与本身不可能,又要考虑到安保方面。公民也基于爱国精神,表示了理解和耐心。从中不难看出,就当今中国政治而言,稳定压倒一切,安全绝对第一。

回想我的祖国,日本没有这样的国庆活动。即使有,日本人也应该不会认同。日本人对“国家”这一概念和产物,持有极为敏感的态度。原因无非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上的惨败。当时国家(统治者、执政者)使得国民生活陷入崩溃处境。社会上任何角色都无能阻止其指导思想“国家主义”的“暴走”。正因为这一“前科”始终纠缠着战后日本人,我们往往不相信代表“国家”的“政府”或者“领导人”。凭什么证明政府说的和做的总是正确?政府如何说服民众?民众如何信任政府?政府治理得足够合理吗?媒体报道得足够真实吗?民众扮演得足够文明吗?

“国民国家(nation states)”(等于中文语境上的“民族国家”)应该有多种形态。有了国民才有国家,还是有了国家才有国民?是有着争议的话题。西方人似乎倾向于前者,重视人权,东方人似乎倾向于后者,重视主权。无论如何,国民和国家既是表里一体,又是相互独立的关系。中国这一多民族的“国民国家”今后走向何方?胡锦涛在重要讲话中给予了明确的答案,60周年国庆一系列活动与情景也显然折射着未来。我们依然值得认真思考下去,关系到世界发展的深刻问题。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邮箱:kyoshikaz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