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自比孔子 新书腰封成“腰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0:19:29

余秋雨自比孔子 新书腰封成“腰带”

2009-09-30 10:00:14 来源: 东方早报(上海) 跟贴 54 条 手机看新闻

秋雨与孔子齐名,《问学》与《论语》相当,这个“腰封党”希望能流行一阵子助该书大卖一阵。最好几年内就能有个电视节目叫《秋雨〈问学〉心得》,这样余老师还能继续拿电视节目授权费。

余秋雨新书《问学余秋雨》封面

作者:石剑峰

余秋雨可能是“腰封党”的最新受害者吧,说过多次“封笔”的余老师五年唯一拿出手的新作《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腰封上居然印着“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生《问学》余秋雨”等妙语若干,这个腰封难道就是余秋雨传说中最后的“裤腰带”?

“余秋雨”这三个字真是中国文化界2009年从头到底无法绕开的笑话,我们刚刚从“捐款门”的“The End”中呕心好,现在又得擦干净嘴巴毕恭毕敬的“问学·余秋雨”,自比“孔子”的余秋雨就差在《建国大业》里露脸扮演思想进步的“先生”了。韩三平怎么就漏了这位好演员呢?

据书腰说,《问学·余秋雨》是余秋雨“五年来唯一新著(红字加粗)”,余老师这五年就交了这份答卷似乎有点寒碜。打了那么多口水仗,主持了那么多节目,颁了那么多奖,走了那么多穴,游历了那么多名山大川,捐了那么多“款”……难道唯一的新著就是几年前和北大学生一起上课的课堂笔记?余老师太忙了,估计只有“秋雨时分”这个节目还算是正经事,还好意思着手整理出版。

十多年前的“文化大散文”,中学时曾经读过,据说这本课堂笔记《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创制中国文坛‘散文式’文化通史”。明明是对话体,余秋雨还拿捏着出名时的“散文”二字不放,也许余老师这里是散谈、散读、散问的意思,还有大规模杀伤性散情。至于“文化通史”一说,傅斯年曾说:治史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而“史学即是史料学”,但这本“文化通史”只是若干专题讨论,约摸勾兑出上下五千年,而且余老师说了“话题选得很少,谈得很透”。百家讲坛的袁腾飞肯定懊恼至极,为何当初每堂课都录音录像呢?否则他整理了课堂笔记后,出版商可能也会赐他“创制中国相声式历史教学法”。

“从‘学者’到‘先生’,秋雨治学的感动进阶(红字不加粗)”,这是书腰上最老实的一句话。学者这个抬头确实无法再搁在余秋雨身上了,没有正式单位的他,最多也只是个民间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口水”。既然很难称他为学者,那就称他为“余先生”总不会惹他生气吧。而“秋雨含泪”又感动了多少莘莘学子啊!

印在腰封上的这句“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生《问学》余秋雨(字号加大)”,估计是今年最具创意的图书广告词了吧。“孔子”、“北大”、“余秋雨”可都是近年文化热点关键词啊,出版商得一妙句把它们全装进去了。秋雨与孔子齐名,《问学》与《论语》相当,这个“腰封党”希望能流行一阵子助该书大卖一阵。最好几年内就能有个电视节目叫《秋雨〈问学〉心得》,这样余老师还能继续拿电视节目授权费。

别以为这些腰封语都是出版商背着余老师偷偷摸摸干的,按照余老师的“洁癖”习惯,他怎么能忍受不经他授权的“牛皮癣”呢?况且余老师也自评《问学》“这本书的主要亮点,使我和北大学生一起创造了一种最生动的课堂方式,这种课堂方式,曾在播出时让知识界极为感动。这将成为中国出版领域的一件大事。”到底感动了哪些知识界,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你说它是“最生动的课堂方式”,就要打个问号。稍微了解电视传媒的都知道,这种“课堂”都是摆拍,就跟我当人民教师时向教育官员上教学示范课一个道理。这堂完美的一课可是都演练了好几遍的,谁来提问谁来回答都是有准备的,唯一比不上余老师教学示范课的是,我们没有剪辑和重头再来。况且,余老师课上得学生都是从北大精挑细选又红又专的好学生。至于《问学》将成为中国出版领域的一件大事,那是当然的,毕竟“余记”图书总归有群众基础的。

所以环顾9月全球出版大势,美国人等6年来了本《失落的密码》,中国人等5年迎来《问学》,还是我们档次高。 (本文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石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