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特征及其探索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2:30:13
金 芳:在融入中不断升级:上海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特征及其探索意义 作者:金 芳  发布时间:08/12/19  点击率:294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以开放促发展、以创新促开放的战略指导下,上海有效利用全球化机遇,充分集聚国际要素,积极融入世界生产体系,开放型经济取得了多重成就,实现了从开放规模、开放结构到开放水平的不断升级,不仅为新兴国际大都市的跨越式崛起提供了鲜活的样本,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型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从回顾上海开放型经济30年发展轨迹及其成就入手,着重分析了上海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占据制高点、构造国际化通道、开创“大外贸”“大外经”“大海外“格局和主动调整目标指向等五大创新实践和经验特征,并从创新发展模式、拓展竞争途径和带动城市群崛起三个层面揭示了上海开放型经济发展探索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以来,上海作为沿海第一批开放城市,特别是作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与先锋,较早就确立起全方位开放和外资外贸外经多轮驱动的开放型发展思路。30年来,上海高扬改革开放大旗,在以开放促发展、以创新促开放的战略指导下,实现了从开放规模、开放结构到开放水平的不断升级,不仅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型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             上海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轨迹与发展成就

1978年以来,以浦东开发开放和中国入世为重要节点,上海的对外开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8年-1991年的开放起步阶段;1992-2001年的开放加速阶段;WTO后过渡期以来,2002-2008年的开放升级阶段。30年来,上海的外贸、外资和外经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优化,外向型经济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1.1978-1991年:开放起步,对外经济贸易稳定增长

就上海的对外经济贸易而言,1984年是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开启之年。5月15日,国务院宣布对外国投资者开放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同时还批准扩大地方、部门利用外资的审批权限,上海获得了3000万美元以下外资项目的审批权,大大激发了吸收利用外资、扩大出口的活力。但由于计划经济的色彩在很多领域仍然存在,在开放的第一阶段,上海对外经济贸易的总体发展仍相对缓慢,进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增速及规模都较有限。上海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30.26亿美元增加到1991年的80.44亿美元,年均增幅为9.35%,略高于当时上海国内生产总值年均7.36%的增长率。上海的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19.1增加到1991年47.9%,年均增长3.3%,更是有限。

表1:上海对外贸易的变化状况(1978-2007年)

 

年份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金额

比上年增长(%)

金额

比上年增长(%)

金额

比上年增长(%)

1978

30.26

 

28.93

 

1.33

 

1979

38.78

28.16

36.75

27.03

2.03

52.63

1980

45.06

16.19

42.66

16.08

2.40

18.22

1981

41.47

-7.97

38.07

-10.75

3.43

42.92

1982

38.93

6.12

36.05

-5.30

2.88

-15.29

1983

41.4

6.34

36.48

1.19

4.92

70.83

1984

44.0

0.63

35.87

1.67

8.13

65.24

1985

51.74

17.59

33.61

-6.30

18.13

123

1986

52.04

15.89

35.82

6.58

16.22

-10.54

1987

59.96

15.22

41.60

16.14

18.36

13.19

1988

72.42

20.78

46.02

10.63

26.40

43.79

1989

78.48

8.37

50.32

9.34

28.16

6.67

1990

74.31

-5.31

53.21

6.27

21.10

-25.07

1991

80.44

8.25

57.40

7.87

23.04

9.19

1992

97.57

21.28

65.55

14.18

32.02

38.97

1993

127.32

30.49

73.82

12.62

53.50

67.05

1994

158.19

24.25

90.77

22.96

67.42

26.92

1995

190.25

20.27

115.77

27.55

74.48

9.69

1996

222.63

17

132.28

14.35

90.25

20.7

1997

247.64

11.23

147.24

11.2

100.4

11.24

1998

313.44

5.2

159.56

5.9

153.88

4.5

1999

386.04

23.16

187.85

17.73

198.19

28.79

2000

547.1

41.7

253.54

34.97

293.56

48.12

2001

608.98

11.3

276.28

9.01

332.7

13.33

2002

726.64

19.3

320.55

16.01

406.09

22.1

2003

1123.97

54.7

484.88

51.2

639.15

57.4

2004

1600.26

42.4

735.2

51.6

865.06

35.35

2005

1863.65

16.46

907.42

23.51

956.23

10.54

2006

2274.89

22.06

1135.73

25.13

1139.16

19.13

2007

2829.73

24.38

1439.28

26.72

1390.45

22.06

 

注:表中金额单位为亿美元。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局历年《上海对外经济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2007年数据来自于《2007年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这一阶段前期的1978-1983年间,对外借款是上海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1984年以后,上海开始确立起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利用外资新格局。此后,虽经历了一定波折,但总体呈现增长向上的趋势,1984-1991年,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年均3亿美元水平。整个80年代,上海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以港澳资本为主,产业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等制造业和房地产、宾馆等服务业。投资形式上多为合资、合作企业。

此时,上海的对外直接投资也缓慢起步并逐年发展。80年代初期,上海每年只有一家海外企业获批并投入生产,投资金额每年不超过200万美元。80年代中、后期逐渐增加到每年20多家,投资额升至近1000万美元。截止1990年,上海在国外和港澳地区的非贸易性企业共53家,总投资额5336.18万美元。1981-1986年,上海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纺织、轻工和餐馆为主的服务性行业,1987年以后,投资行业结构不断增加,逐步发展到机电、化工、水产、商业,医药、电子、通讯、房地产等多个部门。

2.1992-2001年:开放加速,政策优势与联动战略催生超常规发展

以浦东的开发开放为标志,1992年起上海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后防转移到了前沿和先锋位置上。这一阶段,在中央大量倾斜政策的支持下,以浦东为试验区,借助于浦江两岸东西联动战略的实施,开启了中国最大工商业城市对外开放的超常规发展进程。1992-2001年,上海进出口商品总额从97.57亿美元提高到608.98亿美元,增长了524%,年均增幅22.56%;外贸依存度从50.8%增至102.1%,年均增长8.06%,大大高于第一阶段的水平。同期口岸贸易从204亿美元扩大到1039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

在外资领域,199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及实际金额都出现了井喷式势头,增长幅度分别为566.67%和619.43%,标志着上海利用外资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从1981年到1991年的11年中,上海签订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总数仅为1275个,而1992年1年就签订了2012个,远远超过前11年的总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981年至1991年的总和为15.56亿美元,而1992年为12.59亿美元。此后,上海合同利用外资从1992年的18.60亿美元攀升至2001年的73.73亿美元,增长296.40%,年均增幅16.72%;实际利用外资从12.59亿美元上升至43.92亿美元,年均增幅14.89%,处于全国利用外资的领先位置。这一时期,欧美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上海,为产品建立生产基地,一批对上海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以中外合资合作方式在上海落户,如永新彩管、施乐复印、旭电子玻壳、益昌薄板、朗讯、华虹“909”等,极大地提升了上海利用外资的产业水平。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局《2004上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2007上海统计年鉴》上海统计信息网;《200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同时期,随着“大外经”发展思路的确立和上海外经公司独家经营对外劳务合作和工程承包业务局面的突破,上海劳务输出和海外工程承包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对外劳务合作达到了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从陆上公派劳务发展到海洋公派劳务,并延伸到民间劳务;派出劳务人员的国别从一国发展扩大到横跨亚、欧、非、美等洲的100多个国家;国际工程承包从工业工程扩展到建筑设计和古典园林工程,实现了工程规模和工程领域多个零的突破。

3.2002—2008年:开放升级,规模增长趋缓、结构调整趋优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上海的开放型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上海外贸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增长,从2002年726.64亿美元猛增至2007年的2829.73亿美元,年均增长31.25%;外贸依存度从111.5%升至179.2%,年均增长9.95%。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趋势日益明显,三资企业成为外贸出口的主导力量,加工贸易成为出口的主导形式。外贸进口超过出口趋势也趋于显著,逆差额有所扩大。

与此同时,流入上海的外资增速开始出现放缓的态势。合同外资的增速从2001年的15.38%下降至2007年2.03%;实到外资的增长速度从2001年的38.96%下降到2007年的11.44%,占全国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制造业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和特大型项目明显增多,外商投资中的服务业比重显著提高,显示上海利用外资结构趋于优化。

与前两个时期相比,这一时段的上海对外经济开始提速,海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额均大有增长,显示出开放型经济的升级状态。2001-2007年,上海海外直接投资额从2.13亿美元增长为6.29亿美元,增长了近3倍;2005-2007年的三年间,上海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总量达到140.4亿美元,超过历年总和。2007年上海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6185份,新签合同额74.4亿美元,平均单个项目合同金额达到8375万美元,是2000年的20倍。

     

二、             上海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特征与创新实践

纵观上海对外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始终贯串着以开放促发展、以创新促开放,引领上海在近可能短的时间内崛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着开放而展开的一系列制度变革、战略实践和模式创新为探索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与升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持。

1.  变政策优势为市场机遇,占领对外开放的制高点

上海的开放虽起步于80年代,但以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为契机,上海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将前十年国内控制、两头在外,主要解决资金短缺和经济外延扩张的初级开放模式推进到融入全球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培育外向型支柱产业的高水平开放阶段,借助于浦江两岸东西联动战略的实施,开启了中国最大工商业城市对外开放的超常规发展进程。

1993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以吸引《财富》500强企业进入为目标的高起点外资战略;90年代中后期上海把握外商投资系列化动向,又率先提出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的战略设想,在相应政策推动下,国际资本和金融机构持续进入、跨国企业总部加速集聚、国内外高端人才纷至沓来,上海不仅成为跨国公司进军中国的桥头堡,而且带动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心从珠江三角洲转向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截至2007年末,全市外资总部经济项目达到592家,是国内跨国公司总部最集中的城市,阿尔卡特、英特尔等一些跨国公司甚至将部分功能性全球总部搬迁到上海,大大提升了上海作为跨国公司投资中国辐射亚太的战略中心地位,也使得上海与全球经济的互动联系日益加强。

2.集聚全球流动性要素,构造对外开放的国际通道

20世纪90年代是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的年代,随着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生产一体化的发展,形成了要素全球流动和非对称集聚的格局。上海准确把握这一趋势,将开放发展的重点确立为建立集聚全球要素的市场体系,先后建成了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和黄金市场、期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产权市场,成为国内外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技术资本和智力资本集聚与分流的重要平台,发挥着重要的资源优化和整合功能,为全国各地更有效利用外部资源、竞争外部市场提供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进入中国”的“国际通道”。

目前,设在上海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日均成交量高达近千亿元,已经成为全国各家金融机构进行资金融通和债券等重要金融品种定价的中心;在面积仅1.7平方公里的小陆家嘴地区,仅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就超过202亿美元,成为中国资本密集程度最高的地区;在浦东的所有外资银行和部分中资银行的业务触角均已拓展到长江经济带,并不断向国内其它地区延伸;铜的“上海价格”已经成为分析中国乃至世界铜供应量的重要窗口,对国际铜的定价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3.突破体制瓶颈,开创“大外贸”、“大外经”、“大海外”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特区以及各地以出口加工为导向的对外经济蓬勃发展,一度令具有悠久外贸历史和国内冠军荣誉的上海外贸发展趋于落后。1993年上海提出面向长江流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发展“大外贸”、建立“大口岸”的开放目标,积极突破计划经济下局限于货物贸易和地方性贸易的体制瓶颈,通过简政放权、扩大经营者主体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等一系列制度变革和模式创新,形成了由专业外贸公司、工业自营企业、工贸公司、地方综合企业、中央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组成的对外贸易“六路大军”,激发了市场活力,构造了具有鲜明改革特色的“大外贸”格局。

在外经领域,从突破以实施援外任务为目的的单一外经计划体制到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上海不断探索外经管理体制的创新,不仅形成了对外投资、对外劳务输出、对外工程承包、对外技术贸易和对外援助五大扇面的“大外经”格局,也构筑了综合贸、工、农、技、金融等多种机构的“大海外”格局。对外投资从建立窗口性贸易公司向建立贸易中心和营销网络转变;从设立转移国内富裕生产线的加工企业向收购兼并外国先进工业企业转变;从引进国外成熟技术向直接到发达国家设立技术研发中心转变;从国有企业为主向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参与转变;从分散投资向集群式投资转变,为上海开放型经济在国际空间上的拓展奠定了的基础。

4.把握世界产业转移趋势,实现从世界制造基地到世界服务基地的升级

30年来,上海有效承接了世界产业转移的三次大潮,推动了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展和开放结构的不断优化。80年代中期以后,上海主动把握世界传统制造业全球转移之势,不断提高制造业对外开放程度,通过大量引进外资项目、外资新技术和新设备,有效实现了制造业结构从以轻工、纺织、基础化工原料产业为主向以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的转型升级。20世纪初,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一轮全球价值链布局,掀起了研发活动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浪潮。上海充分利用制造体系相对完善和人才集聚优势,鼓励跨国公司加大在上海的技术研发活动,在上海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中心,至2007年末,已集聚外资研发中心244家,为培育有竞争力的国际性研发基地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伴随着服务业全球扩张和转移趋势的出现,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不仅成为上海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也成为上海开放型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依托。2001年以来,外商投资不断进入汽车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租赁、综合性医院、教育等服务业新领域,并加快向商贸、物流、广告、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领域拓展。2007年,上海三次产业合同外资占比分别为0.25%、35.28%、64.47%,外资总量结构中的三、二、一优化倾向日益显著。

5..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高,主动调整开放战略的目标指向

“十五”后期,伴随着超常规发展进程,上海对外开放呈现出一系列矛盾,粗放型开放模式不仅遭遇资源能源约束,也引发了日益严重的外部摩擦。比如利用外资实现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外向型经济的自主性和增值能力较弱。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先发展地区,为了在对外开放中提高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和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上海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从数量扩张型开放到质量提高型开放的升级战略,强调把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和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2005年初,上海率先提出不再规定引进外资的具体增长目标,而更加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和实际效果,要求严格投资项目的取舍标准,能耗高、土地资源消耗量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不利于环保的项目要果断放弃,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集约型项目则受到欢迎。同年6月14日,在“2005上海市外资工作会议”上,《上海市进一步提高外资质量发展纲要》、《上海进一步提高外资质量统计指标体系》、《上海市外商投资重点产业目录》以及《上海吸引跨国地区总部的行动方案》四大文件同时出台,形成了进一步注重外资质量、强化外贸功能和优化开放结构等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政策导向。在国内大部分地区还在不惜代价争夺外资的现阶段,上海主动调整利用外资的统计指标,不仅意味着从来者不拒的引资阶段向质量为上的选资阶段的转型,更显示了在30年开放成就的基点上,上海已不再将制定外资外贸的增长指标作为聚焦点,而是将开放发展的战略重心调整到如何实现以开放带动产业分工地位提升、以开放带动城市功能转型、以开放带动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新一轮探索实践之中。

 

三、         上海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的探索意义

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30年前启动的上海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决不只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决策,而是一个超越城市利益和区域利益的国家战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上海的开放成就与探索经验不仅是上海的,更是中国的,甚至是世界的。

1.上海从政策引领到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互为动力的创新探索为中国特色开放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亚洲“四小龙”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的成功崛起是30年前中国推进外向型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但上海的开放型经济既不可能是完全香港式的(全港作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港,市场一体化且高度自由化),也不可能是完全新加坡式的(中央政府是唯一政府,全面确保开放战略的推进),上海的开放型发展尽管获得中央政府的倾斜性政策支持,但推进方式却须自我摸索。上海有效把握了浦东开发开放后成为多项突破性政策先试先行地区的优势,探索了一条政府强力推进与市场积极回应相互动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政府在开放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主动与国际规则、市场规则对接,为引入经济发展急需的外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另一方面,不断集聚的外资机构和外资企业对上海外向度提高形成了功能上的推动。特别是浦东作为中国众多试验性、创新性开放的引领地区,其一系列制度创新对全国的开放发展既产生了正向溢出,又形成了倒逼性的提升作用,对探索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上海从外贸起步到多途径竞争全球市场的创新探索为中国从内向集聚型开放向外向扩展型开放提供了有效的推进方式和管理模式。

从“大外贸”到“大海外”,再到“大外经”,上海的开放型战略以对外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化的全面改革为基础,通过激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以拓展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的结合点与结合面为手段,不仅使本地市场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使发展空间从国内市场延伸至国际市场:从依托传统外贸市场,推进对外投资,到依托对外工程承包项目,带动技术及设备的出口,上海开辟了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联动的成长路径;从“大口岸”到“大通关”,上海探索了从全球要素集聚点到商贸物流枢纽点的成长方式,为推进外源型开放向自主型开放的全面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3.上海从单极开放向融入长三角整体开放的创新探索,不仅走出了新兴国际大都市的跨越式崛起之路,也造就了发展中新兴城市群突破发展的新格局。

上海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与升级始终是以服务于长三角、服务于整个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为目标。30年来,上海利用领先开放的优势,在中国连接海外的门户位置上,承担着自身崛起和向外辐射的双重使命,不仅成功进入全球城市行列,进入各类国际金融中心排名、世界城市排名、创新城市排名的视野之中,更带动长三角地区有望崛起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这一成就为确立当今国际大都市与城市群发展的多层次结构奠定了现实基础,更为全球化时代新兴国际大都市与新兴世界城市群的后发崛起提供了探索经验。

 

 

参考文献

1.  上海改革开放20年系列丛书总编纂委员会编:《上海改革开放20年•外经贸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  上海市《迈向21世纪的上海》课题领导小组编:《迈向21世纪的上海——1996-2010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编著:《探索经济全球化:上海市外经贸委(外资委)研究成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  《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7》。

5.  《上海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2002》

6.  上海市外经贸委(外资委):《上海市外经贸委(外资委)调研成果汇编(2006年)》。

7.  左学金、权衡主编:《科学发展与城市国际竞争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8.  上海统计局编:历年《上海统计年鉴》,上海统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