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1:35:40

 

古交市

古交市位于太原市西部山区,吕梁山脉东麓。
古交镇原名交村,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置交城县时,交村成为交城县的治所,改名交城。
唐朝时交城县县址移往波村(即今交城县县城)后,改称古交至今。
1958年成立古交工矿区,1988年12月撤区建市,现辖10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5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6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18万人,人口密度130人/平方公里,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最大的焦煤基地。

目录

·                                 • 古交概况

·                                 • 历史沿革

·                                 • 行政区划

·                                 • 自然环境

·                                 • 气候特征

[显示全部]

古交市-古交概况

 

古交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部,是全国最大的主焦煤生产基地,也是吕梁山东麓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连接省城太原晋西北的现代化工矿城市。
古交市地处北纬37°40′6″至38°8′9″,东经111°43′8″至112°21′5″之间,东西宽50公里,南北长53公里,总面积1551平方公里。全市辖10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1万。

古交市-历史沿革

 

隋开皇十六年(596),析晋阳西境置交城县,县置在古交镇

古交市建规划图

唐天授二年(691),交城县治徙却波村(今交城县城),以就驿道。先天二年(713),析交城县北境于今古交境域置卢川县,县治在今炉峪口。开元二年(714),撤卢川县复并入交城县。此后直到民国初年的1200多年中,古交境内无县级建置

民国26年(1937)11月,日军先后侵占了太原和交城县城。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绥边区(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古交境内的建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民国26年(1937)11月至翌年3月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八旅挺进古交,发动群众组建了半政权性质的阳(曲)交(城)边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初创了革命根据地

民国27年(1938)3月至翌年,山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员公署在河口镇成立,后移驻狮子河一带,同时,山西省阳曲县政府驻河口一带,交城县政府驻屯兰川一带。

从民国29至34年(1940-1945)8月抗日战争胜利,晋绥边区第八分区专员公署(原山西省第二游击区第八分区专员公署,1941年8月改称为晋西北第八分区专员公署,1943年11月该称上名)先是游动,后长驻在屯兰川关头村一带。交城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屯兰川、原平川一带,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狮子河一带。

古交市---千佛寺

民国35年(1946)冬,阎军进占古交镇、河口等地,并主建了古交行政管理区(县级),旋即被根据地军民摧垮。

民国35年至37年(1946-1948)7月,阳曲县政府驻河口、曹坪、大南坪一带。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8月划阳曲县的嘉乐泉、阁上、梭峪、曹坪、杏林坪、大南坪、河口与交城县的河南、古交9个乡,初置太原市河口工矿区、区领导机关驻河口镇。同年11月上旬,又划交城县的岔口、营立、姬家庄、镇城底、原相、南头、草庄头、刑家社8个乡,连前共17个乡,改制太原市古交工矿区。1971年8月,娄烦县的长足上大队和雁门大队划归本区。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古交撤区建市。

古交市-行政区划

 

古交市

古交市位于太原盆地以西、吕梁山脉主峰关帝山东翼、云中山南端,东与太原市万柏林区接壤,西与娄烦县相连,南与交城县清徐县为界,北同阳曲县静乐县毗邻。南北长53公里,东西宽49公里,国土面积1542.59平方公里。古交市现辖3镇7乡4个街道办事处,分别是河口镇、镇城底镇、嘉乐泉乡、马兰镇、梭峪乡、邢家社乡、阁上乡、岔口乡、原相乡、常安乡、屯兰街道办事处、东曲街道办事处、西曲街道办事处和桃园街道办事处,

古交市-自然环境

 

古交市地形复杂,峰峦叠嶂,沟谷纵横,外围地势较高,中部则逐渐低洼,形成盆地地貌。平均海拔1604米,西南之狐偃山标高为2100米,石千峰标高1600米,全市内标高近2000米的山峰有20余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则有70座。丘陵山地超过全市总面积的95%,而河谷平川尚不足5% 。

汾河由西向东横贯古交市。其它较大的河流有屯兰河、原平河及大川河,三河以扇形分布,注入汾河古交市则居于三河及汾河一带的地段中。

古交市-气候特征

 

古交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数2808小时,年最高气温达40摄氏度,最低气温为-20摄氏度,年均温9.5摄氏度,年均降水量46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025毫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雨量集中在每年的7、8、9月份。冬春季节多风,最大风速7.2米/秒,风向多北西。 结冰期从11月开始,翌年3月解冻,冰期约5个月。冻土深度0.5--0.8米。无霜期平均202天。现有耕地24万余亩,林地50万亩,草地50亩,尚有90万亩荒山弃地可供开发利用。

古交市-资源矿产

 

古交矿产丰富,依矿而立,缘矿而兴。煤田面积754平方公里。地质储量96亿吨,可开采储量50亿吨,其中70%以上是优质焦煤,其余为肥煤瘦煤无烟煤。古交煤田媒质优良,煤层稳定,具有埋藏浅、倾角小、厚度适中、适宜机械化开采等特点。低硫低磷的优质铁矿、铝矾土石英石膏白云石、石灰石等储量也很丰富。此外,硫磺、银、云母、水晶石花岗岩等也有一定储量。

古交市-经济发展

 

古交市的前身为太原市古交工矿区,1958年设立。1988年经国家批准撤区建市。作为国家“六五”、“七五”“八五”计划重点开发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古交市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基础设施、公众福利等各项事业,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间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1998年底,国家重点建设的五对特大型矿井和两对中型矿井全部建成投产,全市形成了年产原煤2100万吨的生产能力。到2004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03亿元,

古交市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86亿元,财政总收入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83元。特别是财政总收入在高基数上实现了高增长,全年突破7亿元大关,总量在太原市十县市区名列第二,全省119个县市区名列第七。
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太古岚铁路和太佳公路穿越全境。太古高等级公路全线通车,扩展了古交与外界的联系,使古交和太原飞机场之间的距离缩短为60公里,境内公路通车里程586公里,市乡、乡村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市话程控装机容量达2.541万门,移动通讯网、无线寻呼网覆盖全境,方便快捷。银行、保险等金融部门形成体系,遍布城乡,山西引黄入晋引水工程穿越古交,距汾河水库也不过50公里之遥。

除煤焦铁产业外,古交的林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潜力巨大,古交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5%以上,退耕还林的任务很重。另外,古交是一个工矿城市,是一个大的消费市场,再加上它地理位置优势,是省城太原连接晋西北的唯一城市,可以辐射晋西北9县200余万人口,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

跨入新世纪之后,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开放的古交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境界,随着古交电厂、山西金业煤焦化集团公司百万吨焦炉的相继建成投产,再一次地拉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作出“提升二产、强化一产、发展三产”的战略决策,并且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的情况下,古交市必将步入改革和开放的快车道。

古交市-民情风俗

 

①岁时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初五:送穷日,前一日将室内外清扫的垃圾堆放好,于初五拂晓时送至门外,坟香放炮,谓之“送穷土”
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晚上点谷面蒸的灯;
四月初四:马王生日;  
十月初一:这时已进入冬季,家家上坟烧纸。新坟以五色纸做衣裤,谓之"送寒衣";

古交市


腊月初八:腊八节,农村均食馏饭以代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是日普遍祭灶、地方古节
庙会:俗称"赶会",由民间举办各种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源远流长,相沿不衰。如二月初二的大川文昌寺等处庙会、河口的清明会、七月十八的三县岭关帝庙会等,均为农民选购农具、牲畜,准备春耕秋收的时机。
七月初五狐爷山的庙会、三月二十五古交镇圪咀崖的庙会
古交境内,各村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俗称"过节"。如六月二十四盘龙山关帝庙、七月初七河口关帝庙等处均为唱戏古节。正月十二古交镇有铁棍抬阁。正月二十四西区村有垛狮子火习俗。正月十五放焰火

②仪礼民俗:
婚俗:古往今来,古交农村的联姻一般经过议婚纳采订婚登记、妆戏迎亲等几个过程
生日:小孩1至3岁过生日,亲友除赠送衣物外,尚需赠送一种特制的面蒸食品此物名叫"囫囵";不论年岁大小,过生日要吃饺子,晚上熬红饭以示不忘对母亲的养育之恩;以后做寿多为70到80岁逢十之年
丧葬:其主要程序为入殓、孝服、央人主、开吊、装衣饭、出殡、烧七、百日、周年等
③交际民俗:
走亲:多在春节、中秋节后进行,走亲戚时穿新衣。向亲友赠送食品,超过两个者,送单不送双。俗谓供奉神鬼的祭品以四个为一奉
待客:态度要和蔼,问寒问暖,让于室内上座自己坐于客旁,热情谈话。招待客人或给长辈端茶、端饭、递物,忌用一只手。应双手递送,表示尊敬;
④艺术民俗:
民间艺术:清末明初,民间艺术有古交镇的铁棍、旱船、竹马、张三推车;草庄头、营立村的花鼓;李家社、白岸、曲坪村的秧歌踩街。40年代,屯兰的关有、头等地由晋北传入扭秧歌、打霸王鞭。60年代,古交镇等村示由外地传入高跷、大头娃、牛斗虎、舞狮子等。
民间游戏: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游戏,如:打瓦、递方、捉汉奸放风筝、踢毽子、老虎吃羊鹰挝小鸡、跳绳、摔跤、打陀螺结牛槽、叼羊骨等,这些娱乐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
民间工艺:古交的民间工艺也是非常丰富的,如面塑刺绣剪纸等常常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古交市-历史人物

 

徐师曾,清江西省新建人,曾任古交巡检司。
② 折遇兰,字佩湘,号霁山,清阳曲县南沟村(今本市草庄头乡南沟村)人,生平廉惠明敏,所至均著政声;诗文书法,各自成家,著有《折霁山文稿》,《看云山房诗草》等。

古交市

③ 阎广居,字子仁,号安亭,清阳曲县河口村(今本市河口镇)人,性格直爽敦行孝友,博学能文,手不释卷。著有《力恕堂全集》、《格言录》,均刊行于世。

邢阴氏,女,清道光、同治年间交城县河北都盘道村(今嘉乐泉乡盘道村)人,其父因医术精湛闻名乡里,邢阴氏自幼秉承家教,及长工诗善书,尤精医术。后嫁古交镇邢宝德为妻。她对乡村常见病、多发病有很高的治疗技术,还潜心专研医学理论,“特制灵药,遍疗乡僻无医之症”(《交城县志》语)。婆母双目失明,她精心照料起居达30年之久。为医婆母眼疾,长年累月悉心研究药理,终创奇方,仅施数付,就使婆母重见光明。

张起鹏(1906-1944),字子翔,交城县西曲村(今古交镇西曲村)人,出身于地主兼商人家庭。少年时即酷爱图画,1920年在交城县第一高小上学期间,常在课余之暇,临摹勾画,入醉如迷。1923年考入太原市山西美术专修学院悉心学习图画。1926年考入北平艺术学院,亲受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教诲,他勤奋学习,刻苦专研,所画的翎毛、紫藤螃蟹,还有不倒翁钟馗等,颇受齐赏识。 1930年他受聘为太谷铭贤中学美术教师。1年后因父病弃教返乡,代父经营在本村开设的“富恒涌”商号。暇时即室外写生,从大自然中摄取素材,进行创作。他笔下的雏鸡、鹰、鹊、向日葵、南瓜等,无不形身兼备,惟妙惟肖。1930至1937年间,先后在太原市海子边自省堂举办过3次个人国画展览,每次展出作品近200幅,以写意花鸟为主,均受到爱赞赏。首次展出时,齐白石曾在画上题词,并写了润格。

古交市

1938年,张起鹏任阎政权交城县政府财政科长。1940年春,日军侵占古交镇后,充当维持会长、伪交城二区区长,兼任古交“新民小学”校长。是年11月,古交镇日伪军在武家庄逮捕了5名抗日干部,他参与保释了2名。1942年夏,辞去伪区长,专任小学校长。1944年,日军侵华势力已成强弩之末,他避居太原,任教于工业职业学校。受人诬告,被日本宪兵队抓捕入狱而惨遭杀害。


梁存地(1919-1944),阳曲县西庄村人。出身于贫农家庭,1937年投身与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初在本村发动群众群众建立村政权、组织青年、农民、妇女抗日救国会和民兵小队、自卫队,先后建立了村党小组、党支部,任小组长、党支部书记,领导群众进行抗日斗争。
1942年冬,存地任中共阳曲(西)县三区(今河口、大南坪、曹坪一带)区委书记。当时日伪军在区内扎有河口镇、大南峪、六家河、南山上4个据点,对周围村庄大肆“扫荡”,他领导群众实行坚壁清野,进行反“扫荡”。

1943年在贯彻执行“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下,他领导民兵和群众,配合游击队和武工队,抓汉奸特务,改造村政权,割电线,毁道路,埋地雷,破坏敌人的交通和通讯,封锁敌人据点,不断袭击出扰之敌,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44年1月30日晨,他与民兵副大队长吕永全等在裤儿腿小山庄准备召开民兵中队长会议,突然被日伪军包围。他们凭借窑洞坚决抵抗,毙敌1人。在激烈的战斗中,吕永全和1名通讯员牺牲。他负重伤后,焚毁了所带文件,又击伤敌人2人,敌人要活捉他,他以最后一粒子弹自杀殉国,年仅26岁。

古交市

他牺牲后,中共阳曲(西)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尊崇他为全县人民的抗日楷模,并为他建墓树碑,碑上题词:“英勇气概丧敌胆,光荣牺牲重泰山”、“人民的忠实儿子,国家的英勇战士”。

康秃则(1922-1946),交城县张山圪垛村(今常安乡张山圪垛村)人。1940年初,他参加了民兵。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村民兵队长,带领民兵坚持对敌斗争。

1946年冬,阎军和“复仇奋斗团”进占了古交部分地区,他毅然投入自卫反击战斗。同年12月29日,他带领民兵参战队在张山圪垛山上狙击进犯平原川之敌,敌一部从后山迂回包围过来。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他当机立断对民兵说:“你们赶快撤退,我来掩护!”民兵们安全转移后,敌人已经逼近上头。他独自奋战,子弹打完了,接连扔出仅有的3颗手榴弹,炸死敌人4名、炸伤2名后奋身跳下山崖,摔断了腿,被围追之敌捅了20余刺刀,壮烈牺牲。


赵士文(1909-1954),交城县武家庄村(今姬家庄乡武家庄)人,出身农民家庭。1927年随人经商,1930年在太原开设宏发客栈。1935年返乡在武家庄村公所管钱粮,兼营小本生意。1937年冬,参加阳交边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接受中共交城县委的指示,动员群众集资入股,与交城县贸易部门联办药店。1943至1945年7月秘密前往太原,利用旧关系开设信义商行(实为根据地的地下物资供应站),自任副经理,常以商人的身份做掩护,冒着危险,往返于敌区与抗日根据地之间,想方设法买回根据地奇缺的药品、布匹、食盐、纸张及办公用品等,供应晋绥八分区、交城县党政机关及驻地部队,部分还出售群众。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他回到武家庄,继续经营药店。1954年病逝。

康生瑞(1919-1974),原名康心宽,古交镇李家社村人。出身于贫农家庭,幼年丧父,随母移居河口镇。

1933年,年仅15岁的他,被生计所迫到太原西北实业公司铸造厂当了童工。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太原后,他回到河口镇,被推选为河口镇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领导该会发动群众组织自卫队、参军参战,维护社会治安,实行合理负担,支援抗日。之后,他从师学木工。

1943年春,他参加工卫旅二十一团,在团部当修械工人。同年秋调入交城炸弹厂,学习制造地雷、手榴弹和炮弹。由于手榴弹和地雷的拉线供不应求,他苦心专研,依据纺车的原理,制造出只用一人摇车,一人拨线,就能纺出7股棉线的大型纺车,满足了拉线的需求,还节约了劳力。后又制造出以木轮带动的鼓风机,代替了手拉风箱,加大了风量,提高了炼铁质量,减轻了劳动强度。

1945年7月,他调入晋绥八分区炸弹厂,发明了杀伤力较大的跳高爆炸地雷,还制造出蒸酒精机。  1949年3月,他转到晋中军区修械所,后又到忻县军分区修械所当工人。1951年任忻县军分区土木建筑社副经理,负责土木工程的技术指导。翌年,调山西省军区后勤部营管科,晋升为技术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后勤部工程队副队长。以后十余年间,他为省军区及所属各分区的修建工程设计施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连年获物质奖和荣誉奖,荣立三等功一次,被评为五好干部,1966年晋升为工程师。

1969年转业回乡,被聘为古交区化肥厂工程师兼任财务供销科科长,参与了建厂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1974年冬,他应聘为太原市对外贸易局搞工程设计,11月21日赶赴工地时,不幸因车祸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