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岂能胡编乱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9:35:39
2009-09-25
第1020期
复制地址 |查看往期专题
小学语文岂能胡编乱造
语文课文胡编乱造的问题,网上陆续有人提出过,但还没有拿到台面上讨论。终于有浙江的几位教师看不下去,开始大张旗鼓地提出并讨论这个问题。他们成立研究小组,对小学语文三套教材共36本书进行了点评,发现捏造文章的现象非常严重。
所谓捏造的文章,不是指童话、寓言、小说、传说这类虚构的文学体裁,而是指一些“伪文章”:即让你以为是真的而其实是编造的文章,很多既谈不上艺术的真实,也不符合基本的事实,如《陈毅探母》、《爱迪生救妈妈》等…[详细]
[已有2571条评论]
浙江3位较真语文老师为课本挑刺
小学语文课本“伪文章”泛滥
[第一大类:编造名人的美德故事]
像《陈毅探母》(纯属虚构,查无任何实证)、《爱迪生救妈妈》(纯属虚构,当时还没有阑尾炎手术)、《朱德与兰花》(故事时间均经不起推敲)等,借名人的行为宣传美德…[详细]
[第二大类:虚构动物情感故事教化人类]
像《乌鸦反哺》教育人要回报父母(乌鸦无家庭,无从反哺);《军犬黑子》告诉人动物也有尊严(因情绪流泪是人类特有的,军犬怎么会因为委屈大滴热泪?);还有像《老人与海欧》,海鸥围着老人遗像也很可疑…[详细]
[第三大类:其它为宣传某种价值或感悟编造的故事]
这类文章没有名人和动物,不易考证,但因为来源不明,文学描写拙劣,故事破绽百出,处处违反常识,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像《地震中的父与子》、《日记两则》、《一面五星红旗》等…[详细]
“伪文章”是如何进入课本的?
[从《一面五星红旗》管中窥豹]
此课文作者是李含冰,查不到此人的资料,但可以搜到很多“作者李含冰”的励志或感悟小品文,写作手法与《一面五星红旗》如出一辙,比如《擦净心灵》、《母狍的眼泪》、《有一种美丽》、《用快乐之水冲淡人生苦味》、《一壶井水》、《给自己一份好心情》等…[详细]
[“伪文章”在课本外本就泛滥成灾]
就算两个李含冰不是一个人,他们也是同一路手法。的确,各种杂志、文摘、读物中,这类“伪文章”也在泛滥,故事真假莫辨,但模式雷同,很多违反常识之处,据说有些作者专门蒙头在家里编这种“心灵鸡汤”赚稿费。有位网友曾考证课文《悲壮的两小时》,发现果然是一位叫冯峰鸣的不入流作者为混稿费而为花边小报瞎编的文字,登载在1994年的《故事报》,后《读者》转载…[详细]
[“伪文章”的特点正符合编选者胃口]
“伪文章”从文字上说:短小、简单、易读;从内容上说,都是宣扬真善美或者其它主流价值观。这些特点显然正是教材编选者想要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教材中这类文章会泛滥…[详细]
[编选者的“三无”态度造成洞门大开]
一不问作者(经常不与作者联系,或写“佚名”);二不问出处;三不问真假,造成“三无”文章。这样的文章,来路不明,无法考证,文责不能自负,还可能浑水摸鱼,随意增删,导致错讹。有的本就是小说,但编选者不考证不注明,在教材中就成了真实故事,也造成了“伪文章”…[详细]
如何看待这种所谓“善意的虚构”
[虚构无不可,注明是底线]
有人说,西方不也拿《圣经》教育人吗?是的,虚构的当然也可以拿来教化人,童话不就是故意虚构的吗?小说、戏剧、诗歌等都允许虚构,但有个底线是:不能拿小说当新闻读,亦即体裁一定要注明,不注明,学生就以为真有其事,等于被欺骗了,这会产生很多想到的或想不到的坏处…[详细]
[虚构有优劣,“伪文章”为劣]
一篇好的童话,善莫大焉;但《陈毅探母》这样的“伪文章”,它算小说还是传闻?一点根据都没,学生怎么学?老师怎么教?还有那些破绽百出的,很多都是码字骗稿费,实属垃圾文…[详细]
[所谓“善意”,其实不善]
正因为“伪文章”的劣质,使得它本身的“善意”也值得怀疑。通常来说,这种文章都是主题先行,道德拔高,空洞说教,人物假大空,形象高大全,实际的教化效果可能是不善…[详细]
结语:
编者总结的这些“伪文章”类型和进入教材的原因,都难免挂一漏万,就当抛砖引玉,感兴趣的网友可以自己再去挖掘……
相关资料

“爱迪生救妈妈”真相
在美国留学时,我问了身边无数美国同学:知道爱迪生这个故事吗?所有人都摇头。最早对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详细]
相关旧闻

40%高考作文出现“ 父母双亡 ”
1998年某省的高考作文试卷,据抽样调查,竟然有40%的作文都出现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详细]
相关专题
假并感动着
鲁迅也救不了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