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秘汉语(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37:04
关于[寻秘汉语(1)]的字幕

日本明海大学 史有为  教授

  • 我们今天想讲一个问题,讲一个题目叫做“寻秘汉语”。这个题目很大 ,寻找汉语的秘密,那么我们想,把这个题目再缩小一点,所以我的副标题是“关于柔性观张力方法和相对性的提出和实践”。
  • 那么我们想先说明一下,语言学的任务是什么?那么大家知道语言学的任务,就是寻找语言的秘密。寻找汉语的秘密,也就是语言是什么,汉语是什么 ,它怎么样了,它现在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它从哪里来,又往哪里走。这是语言学或者汉语语言学所要担负的一个任务。
  • 在长期以来我们知道,我们中国的语言学,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尤其是语法学。最近一段时期将近一百年了,不是 已经是超过一百年了。从1898年《马氏文通》开始,我们的语言学,都是受着西方语言学的影响。《马氏文通》的词类本位,也就是以词法为中心的研究。到了黎锦熙1924年的《新著国语文法》提出来句本位,是以句法为中心的研究 。这个都是西方语言学的影响。那么到了朱德熙先生提出来词组本位,我们就发现他已经开始有了中国的自己的一些声音,但是我们还是看到还有西方的影子 。因为这个词组的,以词组为中心的这样一个原则 ,还是西方语言学家提出来的。那么至于三个平面,也是西方语言学提出来的。现在大家在做语法化这个题目,或者做词汇化的题目,这些题目也都是西方的一些话题。
  • 我们中国到现在为止,真正的有自己的独特的创造性的语言学的话题,现在很少。可能字本位是一个,这个我们以后还会再提到。因此朱德熙先生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他说现在语言学的许多重要观点,是以印欧语系的语言事实为根据逐渐形成的,采用这种观点来分析汉语总有一些格格不入的地方。这是因为汉语和印欧语在某些方面,最明显的是语法,有根本性的不同。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不囿于成见,用独立的眼光去研究汉藏语系语言,就有可能对目前公认的一些语言学观念加以补充,修正甚至变革。这是朱德熙先生的在1987年的时候提出来的一个观点。我们说这是非常正确的 。
  • 那么我今天就先来谈谈,我在将近五十年的语言学的工作研究过程当中的一些体会 。我想说的是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柔性观,第二是张力方法,第三个是相对性。那么这三个方面的观念 ,我想是我自己第一次提出来的,好像还没有人这样明确地提出来过。
  • 我们首先谈谈柔性观。
  • 过去我们长期以来,都是在这样一个观念的主导下,在研究汉语、研究语言。是什么观念?就是刚性的。我们所用的方法,也是一种刚性的方法。也就是非此即彼,不是A就是非A ,没有两可之间的东西。不是名词就是动词,这是非常刚性的一种态度 。那么甚至有的学者提出来,叫“刚性构件”。对,语言这样一个东西,的确看起来好像是刚性的。因为它可以切分,因为我们人类的语言它是分解性的。它可以切分、切成几段。那么比如说词可以切,词组可以切,到句子也可以切,可以切分,所以看起来是刚性的东西。
  • 其实这是一个表面的现象。所以我们想,不是从这样一个正统的或者传统的这样一个观点去出发,采取另外一种观念,也就是说柔性的观念去看,那么我们看到语言可以有很多很多,和以往以前我们看到的东西,不一样的地方 。
  • 那么,关于柔性观念,是我20年以前提出来的。我在一篇文章里头谈到,这篇文章叫做(《语言研究中的柔性观念》),当初是在一个学会的会议上发表了,后来登载在《汉语学习》上,是在1990年的《汉语学习》的第四期 。这是一篇很小的文章,也是当时一个灵感的触动写出来的,写得非常快,这篇文章也非常短。
  • 语言为什么是一个柔性的呢?我们知道语言有好几个方面的性质。语言首先是一个心理现象。它是人由于交际的需要,通过心理才形成的一个产物,所以它是心理的现象。心理它本来就是一个柔性的,不能说是刚性的。
  • 第二个语言是一个多因素造成的。比如说我们有物理的因素,空气的振动,所以我们传的有音波。我们有心理的因素,我们还有社会的因素,人在人和人之间的交际,他有社会的因素在里头,还有很多语境的因素,语言环境的因素,所以多因素的混合。
  • 第三个语言它有多重的性质,不是一个性质。就好像爱因斯坦在著名的关于光的这个辩论当中,当时光提出来有两种观念 ,一种认为光是波,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光是粒子。那么爱因斯坦他独特的视角,提出来一个新的观点。他说光是波粒二重性,也就是它是两重性,我们只看到了波的一面,而忘记了粒子的那一面 。那么有的学者是只看见了粒子的那一面,忘记了波的那一面,那么这就是多重性的。语言当然也是多重性的,比如它是有线条性的,它是因为它是一个一维的一个进程,它时间有先后的,它是一维的线性。第二个它是有层次的。第三个它每个单位里头,它总有一个核心 ,那么这又是一个性质。这种好几种性质,重叠在一起产生语言的这种多重性。
  • 第四个语言为什么是柔性的?它是个动态的。语言是在不断地变动当中,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变异,它是动态的。因此它必然是柔性的。
  • 如果我们还再加上一点,把这些东西加上综合起来看,那么语言它的很多东西,它是一个多可能性的,这个表现在语音上是特别明显的。
  • 赵元任先生曾经提出来音位是以多可能性,也就是说你分析这个音,并不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这它只是一个固定的音位,一定是在这个地方。比如说我们说a这个音,我们现在汉语拼音方案也都写出来用a来代替。那么an和yan在中国人听起来,这个an和yan中间的一个元音都是a 都是a ,可是在西方人听起来,这两个音里头的一个an 一个a它是不同的。所以他的拼音方案写出来也是不一样 an他写的是a ,而yan中间的那个字母,他就用e来代替 abcde的e代替。这就是这反映了他的一个观念,他是多可能性的。再比如说现在我们提到的这个一个特殊的东西,特殊的一个声音就是r ,r这个音到底是属于声母系统,还是属于韵母系统。因为声母和韵母实际上也是一个音位的概念。那么我们过去都是把它,把这个r看成是一个元音,就是在舌尖元音。那么如果是zh ch sh r呢,r这个地方的r就又变成声母了。那么这个r和我们说作为元音的舌尖元音的一个r ,是不是一个东西呢?现在是把它分成两个东西了,看成是两个音位。那么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音位,这是一种可能性。另外一种可能性,这个后面的舌尖元音,它是e的变体还是单独的一个东西呢?那么也是个人有个人的看法,也就是说看我们把音位的量设置成多少 ,有没有什么限制,所以它是有多可能性的。所以从这方面看,语言也是比较柔性的。
  • 具体谈到汉语,汉语为什么是柔性呢?我们觉得汉语的柔性更明显,而且程度更高。为什么呢?我们说汉语的关键,就是在它缺少形式。语法上它也就是说缺少形态变化,缺少形态变化。因为它没有很多形式,因此它就造成了一些特殊的情况,它比较依赖语义,而语义就是一个很难琢磨的东西。比如政治 你说政治是什么?你问十个人,可能十个人有十个不同的回答。也就是说,他对政治的理解都可能是不一样的。
  • 第二个它比较依靠语境。语言的环境,在一定语言环境里头,我们对它是什么理解。
  • 第三个在汉语里头,我觉得最非常重要,就是它比较依靠使用能力。这个使用能力是我在这第一次提出来。使用能力,你比如说这个词类吧。使用能力,桌子当然是我可以说,桌子一定是名词。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近来的一个有一个词叫美白。美白是什么词 形容词吗?我也不能说很美白 是吧?我们只能说,使年轻的妇女皮肤更美白。可以说,当然我们还可以说美白一下。就是它是使用能力上的问题。有些使用能力它比较高。在这个意义上的,在这个环境里头的,这种用法它的用的比较多。比如潜规则,潜规则一看这是名词。说我们经常说潜规则一下,又潜规则了,这个就变动词了。我们甚至还可以说这个很潜规则,又变成形容词性质。但是这一用法不是它的使用能力当中的核心部分 ,不是最强势的部分。又比如说夫妻。夫妻我们肯定也是名词,可是我们可以说夫妻一场。夫妻一场在这里头,有动词的性质。可是我们知道夫妻一场,这个夫妻是限定在这个环境里头才能用的,到了别的地方它好像不大用。我们甚至还可以说夫妻过一场,这个在电视剧里头经常可以听到,我们俩夫妻过一场。这些事情总是可以化解掉,所以我们可以提出来。这样有关就是使用这个问题,这个也就是影响到汉语,使得汉语的柔性的程度更加提高。因此我们对它要用特殊的处理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要用柔性观念的方法去处理它。
  • 这是我们想讲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些各种各样的东西 ,也归纳成一个概念 。这个概念就是柔性这两个字。那么“柔性“这两个字,在20年前辞典里头都没有,找不着。可是现在到处都是柔性,可见这观念慢慢地被大家所接受。而且这个观念柔性的观念,显然更符合、更带有东方哲学的色彩。也就是说更带有汉语的特征,更符合汉语的性质 。
  • 这是我想讲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