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遭知情人士狂曝料,基金操作令人跌破眼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15:46:19

五粮液遭知情人士狂曝料,基金操作令人跌破眼镜

来源:中金在线时间:09-12

核心提示:9月11日消息,近期,对于五粮液遭证监会调查,知情人士多次爆料揭秘五粮液的陈年旧账。虽然五粮液并未因证监会调查而停牌,但是自备公告后股市两个交易日,五粮液的股价暴跌,约合84亿元的市值蒸发了。

 

五粮液陈年旧账遭证监会调查 知情人狂爆料

9月11日消息,近期,对于五粮液遭证监会调查,知情人士多次爆料揭秘五粮液的陈年旧账。虽然五粮液并未因证监会调查而停牌,但是自备公告后股市两个交易日,五粮液的股价暴跌,约合84亿元的市值蒸发了。

五粮液被调查,知情人士狂曝料

五粮液被调查的原因是5年前一笔5500万元的“合作炒股”资金。

五粮液是知道被调查原因的,之所以没有就该事件发布进一步公告,是因为证监会没有结案,交易所要求他们“不要乱说”。

这5500万元是成都智溢向五粮液集团借来的,用于买卖五粮液股票。不过,由于亚洲证券客户经理向晓卫的诈骗行为,加上亚洲证券已经于2005年4月破产,这笔钱已经无从追讨。“这是由于公司之前治理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从已有的材料分析,不排除五粮液投资公司表面上拿钱炒股,背后中介人分取佣金的情况,即拿公司的钱赚取佣金。

业内人士分析,五粮液被调查的原因可能有三:

一、五粮液涉嫌少交消费税、虚增利润。上海市李国机律师事务所周爱文律师现正代理4名五粮液公司小股东起诉五粮液少交消费税,虚报利润的诉讼。据周爱文介绍,根据2006年至2008年的年报分析,五粮液这三年存在少交消费税约19.51亿元的嫌疑;五粮液2007年年报披露的五粮液供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存在虚报约9.22亿元的嫌疑今年7月,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决定不予受理该诉讼,他们随后提起上诉,目前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已经受理。

二、五粮液可能涉嫌操纵股价。据五粮液的经销商透露,早在8月就有消息称五粮液因涉嫌操纵股价被告到证监会。

三、五粮液子公司违规将巨额资金存入亚洲证券。2009年3月,有媒体披露,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份判决书显示,五粮液的子公司五粮液投资公司2002年起曾与一家名为“智溢公司”的公司合作炒股,存入亚洲证券(已于2005年4月破产)的7500万元资金中,有5500万元被转作委托理财资金。由于亚洲证券破产,这笔巨资至今没有追回。上述报道中还详细描绘了“五粮液资金流入亚洲证券全过程及利益人示意图”。 五粮液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及公司控股子公司从来没有任何资金存放于亚洲证券公司”。此后事情真相究竟如何,一直没有下文。但一个可供佐证的情况是,五粮液2004年年报曾披露,有1.44亿元资金存放在证券账户中。

五粮液违规资金源自集团 董秘否认偷税漏税

9月9日午间,未停牌的五粮液一纸被证监会调查的公告引发"地震",盘中一度跌停。围绕五粮液因何被查,市场传言不断,诸多谜团待解。

9月10号下午,五粮液召开电话会议,据凤凰网财经披露的一份五粮液电话会议纪要显示,主要包括两点,会议内容简短:(1)所谓的违规操作资金来自于集团而非上市公司,公司认为基本不影响公司基本面,所以公司不希望股价非理性下跌;(2)对股份公司的绩效考核要独立出来,考核包括了基本的经营业绩指标以及股价。

这份部分会议纪要显示,集团公司借给当时是五粮春公司的8000万现金,8000万现金委托五粮液投资公司进行股票投资,当时部分买卖了五粮液的股票。这个事情是很早以前发生的,在亚洲证券破产清算的时候给牵涉出来。看法是,问题属于过去,发生是由于公司改制不彻底以及上市过程中一些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的必然结果,在当时特定的整个中国证券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下,也是其中的一个案例;目前公司的治理结构已经得到了积极的改善,特别是今年4月1日起,7月1日起,公司和集团公司成立的酒类销售公司,占80%的股权,关联交易基本得到了结局。整个事件不会影响公司的价值和基本面。(本段发言人未注明,原文如此)

面对记者的访问,五粮液公司副总经理兼董秘彭智辅表示,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正常,五粮醇销售会有量方面的突破,产能释放带来积极影响。"为了让投资者对公司更加了解,所以来参加这个电话会议,希望大家围绕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提问。"

彭智辅表示,目前五粮液在市场上缺货非常严重,今年的总量与去年持平。五粮醇是近几年的突破,上半年销量没有具体统计。高价酒和系列酒都可以,酒类销售公司的运转也比较正常。

而对于市场人士纷纷猜测,五粮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和偷税漏税有关,彭智辅回应:"不太存在可能性"。对于是否存在税收问题面临重罚,彭智辅称"我不是搞财务的,这一问题不太清楚,但不太存在可能性。"在电话会议上,彭智辅告诉参会的170余名机构投资者,9日发公告时跟交易所认真沟通后,交易所等认为这一消息并不是很重要,所以公司没有选择停牌。

一纸公告吓跑众多基金 五粮液暴露基金命门

皇帝的新装,终究会被揭穿,这时再来观察各色人等的反应,颇为有趣。

本周三,一则正在接受证监会调查的公告,令五粮液突放历史天量成交,盘后数据显示,仅基金当日就抛售超过11亿元的筹码。与其他白酒类蓝筹股相比,长期的巨额关联交易以致成长乏力,一直以来都是五粮液这只“白马股”为市场所诟病的“短处”。然而,在五粮液重大利空消息爆出之后,基金的操作更是令人跌破眼镜,其“敢买敢卖”的风格就像是一个个超级大散户。

事实上,与2008年基金扎堆买入伊利股份而集体遭受三聚氰胺事件重挫相类似,五粮液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基金近年来投资所谓白马股操作的样本:单纯考量股票估值的博弈心态严重,抱团跟风投资盛行,而“自下而上”独立的草根研究作风却日渐衰落。

如今为什么卖

周三,五粮液在上午收盘后突发公告称,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遭到证监会调查。消息一出,五粮液盘中出现大笔上百万股卖单砸盘,在恐慌情绪蔓延下,该股当日放天量成交高达50.95亿元,全日暴跌6.22%。周四,五粮液继续放量下跌3.19%,周五小幅回升2.15%。

砸盘的正是以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深交所公开数据显示,五粮液在周三的前五家卖出席位均为机构,总计卖出金额约10.966亿元,约抛售4851.3万股。

2009年基金中报显示,截至二季度末,106只基金共持有五粮液流通股3.553亿股 (约占流通盘的9.36%),保险机构持有五粮液6417.06万股。也就是说,基金等机构周三抛售的五粮液筹码就占到其二季度末持有比例的13.7%以上。

当初为什么买

在这次利空袭来之前,正是基金对五粮液青睐有加的时候。相关数据显示,有95只基金在二季度新建仓五粮液。然而就在传统白酒消费旺季即将来临之际,大批基金却被利空“吓”跑了。

“对五粮液的调查还没定论,如果只是之前未了的委托理财问题,应该不会对公司估值有多大影响;但如果是涉嫌财务造假,那就难说了。”上海某合资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数据显示,仅这家公司旗下三只基金在二季度中就新建仓五粮液约260万股。

谈起投资五粮液的初衷时,该基金经理认为,今年以来弱周期的消费类板块涨幅均比较落后,基于消费板块补涨逻辑,基金在二季度大举买入五粮液;另外,每年春节前白酒都会提价,此时炒作白酒股也符合历史规律。

记者注意到,众多卖方机构在推荐五粮液时,都是看重其销售回升和估值优势。中信证券许彪表示,即将到来的销售旺季,使得五粮液下半年销量有超预期的可能,公司白酒业务将回升。

估值便宜、整体上市、销售旺季、提价预期,这些因素似乎正是此前基金投资五粮液的普遍逻辑。

草根研究弱化

长期以来,五粮液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广为市场熟知:巨额关联交易、混乱的公司治理结构、较慢的成长性等。只因其业绩较好而成为基金扎堆入主的对象之后,五粮液俨然一副白马股形象。

回顾最近4年基金投资五粮液的轨迹,2005年,南方、博时、嘉实、鹏华和银河等公司已建仓持有;2006年,景顺长城、上投摩根和华宝兴业等公司陆续建仓;最近两年,除了上投摩根继续重仓持有外,多数挖掘五粮液的基金公司已经相继撤离,而新进入的基金公司短线博弈色彩浓重,多从估值角度考量投资价值,以此博取二级市场差价。

市场人士指出,从2008年伊利股份受三聚氰胺事件重创和如今五粮液接受证监会调查可以看到,基金从估值角度进行资金博弈的投资思路盛行,成长性和价值投资理念已经被淡化,随大流跟风买入基本面有劣迹的所谓 “白马股”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基金重仓股有太多雷同,新老基金同时扎堆一只股票的现象极为普遍。

于是,此前广为各家基金所倡导的“自下而上”的草根研究渐被弱化,只有少数拥有丰富资源和强大研究实力的基金公司才能保证草根研究。

据介绍,尽管目前国内大多数基金公司实施投研一体化,但一些公司的投资和研究却形成 “两张皮”,小公司对卖方机构(主要指投行等机构,本身不直接投资市场,而是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的研究建议较为依赖,草根研究根本无法谈及,中小公司激进式的投机炒作做法也较为普遍。

“我以前很少参加券商组织的联合交流会和调研活动,那种活动没什么意义。自己一年跑200多家上市公司做草根研究,才能亲身感受很多在投资时有用的信息。所以,我们公司刚组建的投研团队中的研究员很辛苦,要做到覆盖行业内的每家上市公司,要实地调研。”一位曾在基金公司从业多年的投资总监告诉记者,一个良好的投研团队要注重草根研究,根据卖方机构的研究买股,这并不能体现一名基金经理的真实水平。 

五粮液:质疑中的投资机遇

质疑一,涉嫌年报造价和偷税漏税:对于供销公司07年报表收入超出合并报表收入9个亿,涉嫌年报造假的疑点,公司之前已作出澄清;即供销公司承担部分原材料供应业务,其收入在合并报表过程中必须抵消,因此存在供销公司收入高于合并报表收入的可能性。而消费税避税行为是白酒企业的共存现象,五粮液并非特例;税款征收属于国税局的权利范畴,证监会立案调查似乎与之不符,我们认为这一质疑可能性较低;补缴税款(有媒体报道三年累计19.5亿)涉及的是一次性损益,虽然对09年的利润负面影响可能较大,但不影响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

质疑二,开辟暗渠输送利益:公司的关联交易问题早已受到四川省证监会的重视和督导,新任董事长唐桥上任后也积极着手解决,从08年四季度至今陆续注入相关资产,我们认为因关联交易输送利润而被立案的可能性也较小。即使质疑成立,亦有利于关联交易更加透明化,对投资者而言反而是利好。此外,文章所述五粮液经销商银基控股的毛利率高达60.4%,可能存在错误。

质疑三,委托理财涉嫌转移资金:08年报已披露存放于中科证券的8295万存款金额已被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托管;而媒体所质疑的与亚洲证券(已破产)5500万的委托理财金额,尽管报表未做披露,但今年3月公司已作出澄清公告。即使质疑成立,非募集资金的委托理财损失将一次性计入损益,几千万的投资损失对公司利润影响有限。至于委托资金是否涉嫌违规炒股,处罚措施限于对涉案人员的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