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才竞争力居第四 七成人在“过劳死”边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4:52:31
社科院上午发布“2006年人才蓝皮书”指出北京人才数量多门类全素质优竞争力居全国首位
七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边缘
平均寿命从五十八九岁下降到五十三四岁数据显示:人才浪费超2500万导致经济损失超9000亿元
本报讯(记者郭紫纯)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指出,我国人才浪费严重,2005年,我国人才浪费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七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的边缘。
蓝皮书指出,中国的人才竞争力较弱,在世界属第三层次,远低于排在第一位的美国。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人才竞争力进行排名,北京、上海、广东分居前三位。
人才竞争力
中国位居第四
蓝皮书指出,在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和印度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中国位居第四,仅排在俄罗斯和印度之前,属于第三层次,远低于排在第一位的美国。
蓝皮书指出,人才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人才队伍、人才投入、人才产出和人才环境四个方面的要素。
根据这一体系,中国的人才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队伍上,而在人才投入和人才环境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在人才队伍上的优势主要来自于中国的人才潜力,得益于中国劳动力数量巨大、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而在人才投入方面的劣势主要来自于R&D(研究与发展)投入和公共教育投入的不足。
北京排全国首位
蓝皮书对2005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人才竞争力进行排名,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广东分居前三位。
蓝皮书点评了北京的人才竞争力。北京在人才素质、人才科研投入、人才教育投入、人才科技成果产出、人才科研成果转化率产出方面均居第一位;在人才生活环境、人才经济环境方面,居第二位;在人才规模方面,居第四位。
北京人才有两个特点:一是数量大,规模宏大;二是门类齐全,素质优良。
蓝皮书指出,北京经济发展和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都有,其科技人才资源旺盛,科技创新能力全国最强,专利的授权量全国最高;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好,科技创新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高。
2005年我国31个省市区人才竞争力前10名

人才热点
人才浪费超2500万人
《中国人才浪费问题研究》的作者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调查指出,我国人才资源能力发挥程度偏低,总体能力发挥程度的平均数为61.9%,与充分发挥的差距为28.1%。由此可见,我国人才浪费的程度是比较严重的。
专家进一步测算指出,2005年,我国人才浪费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我国人才浪费导致的经济消耗和经济损失超过9000亿元。
七成人在“过劳死”边缘
蓝皮书指出,调查显示七成人走在“过劳死”的边缘。有关专家认为,如果知识分子不注意调整亚健康状态,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的2/3将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10将死于肿瘤,1/5将死于因吸烟引起的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过劳”和意外。
在我国部分城市尤其是各项事业相对发达的沿海城市,“过劳死”问题有日益严重的趋势,而且呈现出向年轻人这一低龄化蔓延的态势。
据上海科学院最近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五十八九岁降到调查时的五十三四岁,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人才国际竞争力排名排名国家 相对值1 美国 1.00002 日本 0.77193 德国 0.63284 中国 0.47695 俄罗斯 0.43286 印度 0.4076备注:
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仅相当于美国的48%,相当于日本的62%和德国的75%,总体差距非常明显。
人才安全
中国人才回归率低
蓝皮书指出,我国人才面临大量流失的危急状况,威胁国家整体经济安全。
数据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2年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共有近60万人,学成回国的只有15万人。
有关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2/3留学生归国工作,1/3留学生在国外工作和沟通信息,回归率与滞留率保持2∶1是较合理和有利的。而我国却呈现1∶3的倒比现象,这个数字值得深思。
专家指出,“最好的人才都留在国内”的国家是美国和新加坡,而印度和中国则处于最后两名。
相关新闻
电子政务发展报告
中国电子政务仍处初级阶段
本报讯(记者郭紫纯)社科文献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06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3》指出,当前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将逐步由办公自动化与政务信息上网阶段向业务信息化与网上政务阶段过渡。
蓝皮书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政务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将发生变化,而随着政府对电子政务实施力度的加大,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环境也将发生较大的改善,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宣传培训等方面,从而为我国电子政务由办公自动化与政务信息上网阶段向业务信息化与网上政务阶段过渡创造条件。
法治发展报告
事故问责“加力”法制监督“任重”
本报讯(记者郭紫纯)社科文献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3(2005)》蓝皮书指出,我国事故的问责力度正在逐步加大,并且有望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问责机制;但是,由于存在“官煤勾结”、“官矿勾结”等腐败现象,安全生产法制监督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报告指出,虽然在实践中仍然存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现象,但是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一直把严格执法视为工作重点,努力推广联合执法,并重视运用行政奖励,收到良好效果,为安全生产执法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